土壤分类

合集下载

土壤分类

土壤分类

酸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种类有:棕壤、褐土、娄土、灰褐土、灌淤土等。

碱性土壤多分布于北方地区,种类有:碱土、黄绵土、黑垆土、棕钙土、栗钙土等。

土壤的主要类型:1.棕壤: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中,如秦岭北坡、吕梁山、中条山、六盘山等高山及洮河流域的密茂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下。

在褐土分布区之上。

具有深达1.5-2m发育良好的剖面,有枯枝落叶层、腐殖质聚积层,粘化过渡层,疏松的母质层等。

表土层厚约15-20cm,质地多为中壤。

其下则为粘化紧实的心土层,粘粒聚集作用明显,厚约30-40,富含胶体物质和粘粒,有明显的核状或棱块状结构,在结构体表面有明显的铁锰胶膜复被。

再下逐渐过渡至轻度粘化的底土层。

K、Ca、Mg、Mn在表层腐殖质中有明显聚积。

土壤胶体吸收性较强,土壤代换总量约5—25当量/100g土,土壤吸收性复合体大部分为盐基所饱和,盐基饱和度达80%以上。

土壤呈微酸性反应,PH值6.5左右。

发育在酸性基岩母质上的棕壤,PH值可达5.5-6,盐基饱和度也较低,约在60—70%。

棕壤土养分释放迅速,因土壤质地粘重,结构和通透性差,水分不易入渗,在地势较高的山坡地,易受干旱威胁,在地势低洼地带,又易形成内涝。

2.褐土:褐土分布区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在水平分布上处于棕壤以西的半湿润地区,在垂直分布上,位于棕壤带以下,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分布于秦岭北坡、陇山、吕梁山、伏牛山、中条山等地形起伏平缓、高度变化不大的山地丘陵和山前平原以及河谷阶地平原。

褐土多发育在各种碳酸盐母质上,其成土过程,主要是粘化过程和碳酸钙的淋溶淀积过程。

典型的褐土剖面包括暗灰色的腐殖质层(A层)、鲜褐土的粘化层(B层)、碳酸钙积聚的钙积层(BCa)和母质层(C层)。

土体中的粘化现象明显,粘化层紧实而具有核状或块状结构,物理性粘粒含量一般在30—50%。

钙积层碳酸钙含量20—30%。

土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土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土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土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不容忽视的自然资源,对于土地的利用和保护,首先需要对土壤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土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土的粒度成分、土的工程性质、土的力学性质以及土的开挖难易程度。

1. 按照土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分类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地形、母质等。

根据不同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可将土壤分为残积土、沉积土、火山灰和冰积土等。

残积土是由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壳或堆积物,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垂直层次和粒度变化。

沉积土是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土壤,包括各种沉积岩石、沉积物和沉积矿产等。

火山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屑和火山玻璃等物质组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冰积土则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土壤,其特点是具有独特的冰川磨光面和漂石。

2. 按照土的粒度成分分类土壤的粒度成分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组合。

根据土壤中不同粒径的比例,可将土壤分为粘土、砂土、砾石土和泥炭土等。

粘土是由高岭石等粘性矿物组成的细小颗粒,具有高粘结性和吸附性。

砂土是由石英等矿物组成的较粗颗粒,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透水性。

砾石土是由较大粒径的砾石、卵石和碎石等组成的土壤,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泥炭土是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和肥力。

3. 按照土的工程性质分类土壤的工程性质是指土壤在工程应用中的特点,主要包括颗粒级配、含水率、密度、压缩性、抗剪强度等。

根据这些工程性质,可将土壤分为粉质土、淤泥土、粘性土和砂土等。

粉质土是一种颗粒细小、结构较为松散的土壤,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但承载能力较低。

淤泥土是一种含有大量有机质、较为软弱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和较低的强度。

粘性土是一种具有高粘结性和高度均匀性的土壤,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砂土则是一种颗粒粗大、结构较为松散的土壤,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但承载能力较低。

土的分类标准

土的分类标准

土的分类标准
土壤的分类通常基于不同的土壤特性和组成。

不同国家和组织可能采用略有不同的土壤分类系统。

国际上常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之一是美国农业部(USDA)的土壤分类系统,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世界土壤分类系统。

以下是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分类系统的一些主要分类:
1. 土壤层次:根据土壤的基本层次划分,可分为表层土(O层)、矿质土层(A、B、C层)等。

2. 土壤亚层:在矿质土层中,可以根据一些特定的特征划分为亚层,如Bt亚层(聚积土亚层)等。

3. 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分和特征,如黄壤、红壤、棕壤、黑土等。

4. 土壤亚类:在土壤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类,如黄壤中的典型黄壤、黄棕壤等。

5. 土壤系列:土壤系列是具有相似发育历史和土壤特性的土壤的集合,如Alfisols、Spodosols等。

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包括:
1. 土层次:分为表层土、亚表层土、过渡层土、底层土。

2. 土壤组: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用途进行划分,如沙质土壤组、壤土壤组等。

3. 土壤相:在土壤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相,如棕色土壤相、红色土壤相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进行划分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土壤资源。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分类表

土壤分类表
主要用镐、条锄、少许用锹开挖。机械需部分刨松方能 铲挖满载者或可直接铲挖但不能满载者
四类土
碎石土(卵石、碎石、漂石、块石)、坚硬红粘土、
超盐渍土、杂填土
全部用镐、条锄挖掘、少许用撬棍挖掘。机械须普遍刨
松方能铲挖满载者
注:本表土的名称及其含义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定义
土壤分类表
土壤 分类
土壤名称
开挖方法
一、二 类土
粉土、砂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
粉质粘土、弱中盐渍土、软土(淤泥质土、泥炭、 泥炭质土)、软塑红粘土、冲填土
用锹、少许用镐、条锄开挖。机械能全部直接铲挖满载 者
三类土
粘土、碎石土(圆砾、角砾)混合土、可塑红粘土、 硬塑红粘土、强盐渍土、素填土、压实填土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一、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可以根据其形状、有机质、养分、酸碱度等多方面进行分类,根据国家有关土壤类别的规定,可以划分为沙质土壤、砂质土壤、粉质土壤、黏质土壤以及腐殖质土壤等5大类。

1.沙质土壤
沙质土壤是由砂和沙等有机粒子构成的,它们在比重、厚度和赋存水分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具有透气性、排水性等优点,由浅至深,直至贮水层,表层质量逐渐减少,质地为沙占90%以上,代码为"1000-1020"。

4.黏质土壤
黏质土壤由黏土构成,粒径直径较小,黏度高,具有良好的贮水性,表层质量比其他类型的土壤高,新鲜颜色一般较深,代码为"1070-1080"。

5.腐殖质土壤
腐殖质土壤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其中以有机质、有机孔隙和腐殖酸组分为主要特点,质地丰富,能够吸附大量有机质和水分,常见于河谷地及湿地地区,代码为"1090-1100"。

二、土壤分类代码
土壤划分共11个大类,每个大类包括1-2位数字,如 1000、1100表示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依次划分下去,最后划分到编码为4位数字,组成如下:
1.沙质土壤:1000-1020
2.砂质土壤:1030-1040
3.粉质土壤:1050-1060
4.黏质土壤:1070-1080
5.腐殖质土壤:1090-1100。

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类型

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类型

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类型
土壤发生分类主要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进行。

常见的土壤分类有以下几种:
1. 原生土壤:指形成于原始岩石或岩层上的土壤,未经太多的外界影响,特点是与母岩成分相似。

2. 演化土壤:也称次生土壤,是指形成于经过风化、溶解和侵蚀等过程后的土壤,其特征与原生土壤有所不同。

3. 暗红土: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江南和华南地区,其中以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最为典型。

4. 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由黄土风化和堆积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细小、质地较硬。

5.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一带,适宜水稻生长,土壤肥沃。

6. 沙质土壤:土壤颗粒主要由沙颗粒组成,透水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和河流沙丘上。

以上仅为常见的土壤类型,实际上中国的土壤类型还有很多,如石质土壤、白桦土、褐土等。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因地质、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一、土壤的分类
土壤可以按其自然属性或人为加工属性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生态土壤(Ecological Soils)
生态土壤是指土壤的自然状态,即土壤结构、成份、变化等正在进行的过程,以及土壤中的植物种类和居住在土壤中的动物种类、数量等。

2. 农业土壤(Agricultural Soils)
农业土壤是指人类利用或施加影响而产生的土壤,通常用于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

3. 工程土壤(Engineering Soils)
工程土壤是指人工施加影响或加工而形成的土壤,主要用于建筑和公路建设等工程用土。

4. 工业土壤(Industrial Soils)
工业土壤是指为了生产工业生产而施加影响或加工而形成的土壤,如由于矿产开采、能源燃烧、污染处理等而形成的土壤。

二、土壤的特点
1. 对环境的敏感性
土壤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媒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受环境影响易受污染,因此,必须重视土壤环境的保护。

2. 水分的基本作用
土壤的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它是植物吸收养分的桥梁。

此外,土壤水分的分布状况还是植被的变化、地貌形态的变化等的重要因素。

3. 养分的构成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组成元素,主要有氮、磷、钾等养分元素,这些元素能够为植物提供高质量的养分物质,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是由岩石和生物活动形成的杂屑混合体,在自然界中有不同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组成和形成历程,土壤可分为以下几类:
(1)基层土壤:基层土壤由岩石物质经过风化、改性和物理化学环境的作用,形成的未经植物和其他生物活动作用而改变的土壤。

(2)过渡土壤:过渡土壤是由植物或动物活动结合基层土壤而产生的土壤,其结构中含有大量有机质。

(4)复合土壤:复合土壤是由岩石和有机质两部分组成的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均匀地分布在岩石结构中,是结构比较稳定的土壤。

(5)人工土壤:人工土壤是人类自古在耕地中经过施肥和改良而形成的土壤,其有机质含量比较高,均衡地含有多种养分,是可供农作物生长的佳土壤。

在以上几大类土壤基础上,按照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表面积和质地等指标,可以将土壤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泥炭土:泥炭土的特点是含有大量有机质(高达80%-90%)和比表面非常大,有良好的水保留能力和通气性,最大的特点是易碱化,属耗竭性土壤。

(2)黏土土:黏土土主要是由黏性粒、黏土组成的杂屑混合体,有机质含量较少(通常少于5%),具有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但容易砂化和腐熟,是可育性土壤。

(3)沙土:沙土以砂土为主,具有高于或等于60%的砂粒比,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如果有恰当的留水量,则可以作为多年耕作的育质土壤。

(4)砂壤土:砂壤土以砂粒为主,总比表面大小在50%以上,有机质含量小(经常小于5%),水分保持能力强,特别适宜搭配有效缓冲剂施用,是富质而又耐旱的可耕土。

(5)壤土:壤土是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的土壤,以黏土状结构组合而成,具有较高的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易碱化,但耐旱性较差,最适宜作粮食作物栽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試驗五土壤分類
(一)試驗目的
由粒徑大小分佈曲線、液性限度及塑性指數等試驗結果,做土壤分類,以作為工程之參考。

(二)試驗說明
土壤分類法包括:
(1)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USDA)。

(2)美國州際公路官員與運輸協會土壤分類法(AASHTO)。

(3)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USCS)。

(A)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其步驟如下:
(1)經土粒大小分析試驗可得:
礫石百分比 G = 100-通過4號篩百分比。

砂土百分比 S = 100-G-通過200號篩百分比。

粘土百分比 C = 粒徑小於0.002mm之百分比。

沉泥百分比 M = 100-G-S-M
有礫石(G>0.00%)之情況應修正成三個量:
S = S/(S + M + C)
M = M/(S + M + C)
C = C/(S + M + C)
(2)以砂土百分比為左上方之座標繪左上到右下之直線。

(↘)
(3)以沉泥百分比為下方之座標繪左下到右上之直線。

(↗)
(4)以粘土百分比為右上方之座標繪左到右之水平線。

(←)
在三角座標圖上繪出交於一點,即可知此試樣土壤為何類土壤。

註: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礫石>50%需加註高礫石質。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礫石>=15%需加註礫石質。

本分類法適合農業土壤之分類用。

圖 5-1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
(B)美國州際公路官員與運輸協會土壤分類法:
AASHTO土壤分類法其步驟如下:
(1)由土粒大小分析試驗蒐集:
通過10篩百分比,通過40篩百分比,通過200篩百分比 n (2)由阿太堡限度試驗蒐集:
液性限度LL,塑性指數PI
依AASHTO土壤分類表,即可查出土樣初步為何種分類符號。

(3)另需計算分組指數(Group Index)GI:
a = n - 35
b = n - 15
c = LL - 40
d = PI - 10
GI = 0.2 a + 0.005 a c + 0.01 b d
(4)一般AASHTO土壤分類法之分類符號以A-X-Y(GI)表示之。

本分類法適合公路工程路基、基層及底層土壤之分類用。

表 5-1 美國州際公路與官員運輸協會土壤分類法
註:A-7-5,PI≦LL - 30 A-7-6,PI>LL - 30
(C)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
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其步驟如下:
(1)由土粒大小分析試驗蒐集:
通過4篩百分比,通過200篩百分比
(2)由阿太堡限度試驗蒐集:
液性限度LL,塑性指數PI
按土壤內各土粒所佔之百分比,液性限度,塑性指數等數值,以統一土壤分類法之土壤分類表(如表2-5),可查出土樣為何種分類之土壤。

其中A線值請參照塑性圖表(Plastic Chart)(圖5-2)。

第一個字母之符號定義如:第二個字母符號定義如下: G (Gravel) :礫石及礫石土壤。

W (Well) :優良級配。

S (Sand) :砂石及砂質土壤。

P (Poorly):不良級配。

M (Silty) :無機質沉泥及極細砂。

H (High) :高塑性。

C (Clay) :無機質粘土。

L (Low) :低塑性。

O (Organic):有機質沉泥及粘土。

Pt(Peat) :泥炭土(Peat)。

本分類法適合一般營建工程上土壤之分類用。

圖 5-2 塑性圖表
(三)試驗記錄用表
土力( )第 5-1 號
土力( )第 5-2 號
(四)試驗問題
5-1 下列何者非土壤之一般試驗項目:
(1)阿太堡限度試驗 (2)土粒大小分析試驗 (3)夯實試驗。

5-2 根據那些試驗可作土壤分類,下列何者有誤:
(1)阿太堡限度試驗 (2)土粒大小分析試驗 (3)夯實試驗。

5-3 道路工程常用甚麼土壤分類法:
(1)三角座標 (2)AASHTO (3)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

5-4 建築工程鑽探報告常用甚麼土壤分類法:
(1)三角座標 (2)AASHTO (3)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

5-5 某土樣之液性限度為27%,塑性限度為12%,砂土佔85%,沉泥佔14%,粘土佔1%,試分類該土壤─三角座標分類法:
(1)壤土質砂 (2)砂質粘質壤土 (3)壤土。

5-6 依三角座標分類法分類下列土壤:
礫石百分比=15%、砂土百分比=15%、沉泥百分比=30%、
粘土百分比=40%
(1)壤土質砂 (2)砂質粘質壤土 (3)礫石質粘土。

5-7 某土樣之液性限度為27%,塑性限度為12%,砂土佔85%,沉泥佔14%,粘土佔1%,
試分類該土壤─美國公路與交通官員協會分類法:
(1)A-2-6(0) (2)A-2-7(1) (3)A-7-5(8)。

5-8 依AASHTO分類法分類下列土壤:
通過10號篩百分比=100%、通過40號篩百分比=80%、
通過200號篩百分比=60%、液性限度=46%、塑性指數=16%。

(1)A-2-6(0) (2)A-2-7(1) (3)A-7-5(8)。

5-9 某土樣之液性限度為27%,塑性限度為12%,砂土佔85%,沉泥佔14%,粘土佔1%,試分類該土壤─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 (1)S C (2)C L (3)G C。

5-10 依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分類下列土壤:
通過4號篩百分比=97%、通過200號篩百分比=80%、液性限度 =40%、塑性指數=23%。

(1)S C (2)C L (3)G C。

試驗五【答】:(3)(3)(2)(3)(1)(3)(1)(3)(1)(2)
(五)試驗討論問題
1.A-1-a、SC分別為何種土壤分類法?哪種土樣滲透性較大?
2. AASHTO土壤分類法分類出來之標準名稱通式如何?分類時需要哪些
土壤參數?
3. USCS土壤分類法分類出來之標準名稱通式如何?分類時需要哪些土
壤參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