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选读
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

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经典著作和众多名医传统。
这些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不仅是中医学习的基础,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遗产。
以下将介绍一些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
一、经典著作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之一,也是最早系统总结中医学理论的著作。
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内容。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重要医学著作,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该书主要讨论了热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晋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重要医学著作,主要阐述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该书对于经络学说、病因病机有着较为全面的论述。
二、名医传统1. 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名医,被誉为“药王”。
他精通医理,擅长手术和药物治疗,为中医开创了新的道路。
华佗的名医传统被广泛传承,他的治疗方法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典范。
2. 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的著名名医,被誉为“神医”。
他广泛学习医药知识,对中医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诊疗中。
孙思邈的名医传统对于中医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张仲景前文提到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作者张仲景,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名医之一。
他在治疗疾病方面秉持“因势利导”的原则,提出“逐病论治”的方法,对后世医家的临床诊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在中医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依据。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医学进步,中医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今天的中医学习不仅需要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还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许多中医学院和医学研究机构注重整合传统医学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进中医的发展与研究。
总结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是中医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医文化的瑰宝。
中医经典书籍

中医经典书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书籍,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中医的诊疗经验,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医经典书籍,它们是中医学术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是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经典。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典范。
书中详细论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同样出自张仲景之手,主要总结了古代治疗杂病的经验,书中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书。
4.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专著,记载了多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
该书对中药的分类、配伍和炮制等方面有着详细的描述,对中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由清代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是温病学派的经典之作。
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6. 《难经》《难经》是一部专门讨论中医疑难问题的专著,书中对许多中医理论中的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的深层次问题有着重要的帮助。
7.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近两千种药物的性能、功效、用法和用量,对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中医经典书籍不仅为中医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了指导。
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中医经典选读

第一部分内经一、内经:1、包括《素问》和《灵枢》,是我国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集中反映了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2、成书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3、每部81篇,共162篇;4、《素问》:平素问答之书,根本说;《灵枢》:门户说,效应说,蕴含道教思想;第一章养生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其知道者:其,上古之人。
知,懂得、精通。
道,此处指养生防病之道,即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引申为遵循、顺应。
阴阳,指昼夜、四季的阴阳变化规律。
如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3、和于术数:和,调和,此处有正确、恰当运用之意。
术,技也。
数,义同术。
术数,此处指修身养性之法,具体包括导引、吐纳、按跷、咽津等。
4、食饮有节:食,指进餐。
饮,指饮酒。
节,规律、法度。
5、不妄作劳:妄,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与法度之意。
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
6、形与神俱:形,即形体。
神,即精神、神气。
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
7、尽终其天年:尽,全也。
肿,完也。
天年,自然所赋予的寿限。
8、度百岁乃去:度,度过。
去,离开人世。
二、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1、圣人:养生方面造诣精深的人。
2、虚邪贼风: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3、恬淡虚无:思想安闲清净,没有杂念。
恬淡:精神舒畅、志意宁静;虚无:心无奢望、贪欲;4、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外耗。
5、志闲而少欲:意志闲静,淡化嗜欲,少贪欲而无求于物。
中医经典选读对文学生的好处

中医经典选读对文学生的好处
1、增强人文素养:中医经典选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
2、提高思维能力:中医经典选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经典选读中的许多案例中,都有关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增强自我修养:中医经典选读中所涉及的许多案例,都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一、精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神农本草经》。
二、专科医籍1.内科《诸病源侯论》(巢元方)、《千金要方》(孙思邈)、《脾胃论》(李杲)、《景岳全书》(杂症篇)(张介宾)、《丹溪心法》(朱震亨)、《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宗金鉴》(内科部分)(吴谦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
2.外科《外科正宗》(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疡科心得集》(高锦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吴谦等)、《中医外科学》(朱仁康)。
3.妇科《傅青主女科》(傅山)、《女科证治准绳》(王肯堂)、《景岳全书•妇人规》(张介宾)、《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济阴纲目》(武之望)。
4.儿科《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儿科痘疹方论》(陈文中)、《活幼心书》(曾士荣)、《幼科发挥》(万全)、《幼幼集成》(陈飞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汪受传)、《实用中医儿科学》(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5.针灸科《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聚英》(高武)、《针灸大成》(杨继洲)。
6.骨伤科《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吴谦等)、《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孙树椿、阙再忠)、《伤科集成》(丁建华)。
7.眼科《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傅仁宇)、《目经大成》(黄庭镜)、《眼科金镜》(刘耀先)、《证治准绳》(王肯堂)、《中医眼科全书》(唐由之)。
8.耳鼻喉科《外科正宗》(耳鼻喉部分)(陈实功)、《医宗金鉴》(耳鼻喉部分)(吴谦等)、《景岳全书》(耳鼻喉部分)(张介宾)、《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王永钦)。
三、推荐书目《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张介宾)、《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脾胃论》(李杲)、《儒门事亲》(张从正)、《丹溪心法》(朱震亨)、《医贯》(赵养葵)、《理虚元鉴》(汪绮石)、《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医述》(程杏轩)、《石室秘录》(陈士铎)、《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类证治裁》(林佩琴)、《医林改错》(王清任)、《血证论》(唐宗海)、《外感温热论》(叶天士)、《本草纲目》(李时珍)等。
中医必读的名著_励志书籍

中医必读的名著中医必读的名著有哪些?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必读的名著,希望能帮到大家!中医必读的名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
中医经典选读以及详细讲解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 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 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 逆,是谓内格
中医经典选读和详细讲解
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
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 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中医经典选读和详细讲解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天,指先天,癸,即癸水。天癸为藏于肾中具有促进生殖
功能的一种先天而生的物质。至,成熟的意思(又解为到 达、产生)。 精气的别称。出《黄帝内经•太素》:“天癸,精气也。” 元阴、元气的别称。《类经•脏象类》:“故天癸者,…其 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 任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任”,担任,妊养之意,总任 一身阴经,称为阴脉之海。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系 密切 太冲脉:即冲脉。
描述阴阳的概念与其特征(阴阳相互交融)
中医经典选读和详细讲解
阴阳学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 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 使也
从天地、星辰、自然事物以及人体来描述 阴阳的含义
介绍阴阳之间的关系
《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 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经方:《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 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四十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 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 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 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 七卷
中医经典诵读稿件

中医经典诵读稿件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主要介绍了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病因病机等理论;《灵枢》则详细讨论了针灸、推拿、养生等方面的知识。
2. 《金匮要略》:这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主要介绍了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其中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多种疗法,对于各类疾病的治疗有着详细的方案和用药指导。
3. 《伤寒杂病论》:这是张仲景的另一部代表作品,主要讨论了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包括了温病理论、六经辨证等内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古代草药学的经典之作,由神农尝百草而成。
本书按照草木的用途和性味分类,详细介绍了各类草药的特性、功效和应用方法,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5. 《针灸甲乙经》:这是一部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由华佗所著。
书中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基础、针灸穴位与经络、针灸方法和治疗技巧等内容,对于针灸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6. 《千金方》:这是一部古代医学方剂学的经典著作,由孙思邈所著。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草药的组方和用药指导,对于中医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 《医宗金鉴》:这是一部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医学经典,主要介绍了中医四诊合参、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还包括了大量的病案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8. 《本草纲目》:这是明代药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药物学经典,系统整理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并对草药的性味、功效、应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9. 《温病条辨》:这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主要讨论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书中详细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机变化、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对于温病的诊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0. 《至宝秘传》:这是一部古代医学家所著的医学经典,主要讨论了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皇帝内经选读
第一章:养生 第二章:阴阳 第三章:藏象 第四章:经脉 第五章:病机 第六章:诊法 第七章:病症 第八章:论治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 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充足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
术数: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 吉凶;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的各类现象,用以 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对我国古代政治、 军事、文化、科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术数:预测吉凶的法术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
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 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天,指先天,癸,即癸水。天癸为藏于肾中具有促进生殖
功能的一种先天而生的物质。至,成熟的意思(又解为到 达、产生)。 精气的别称。出《黄帝内经•太素》:“天癸,精气也。” 元阴、元气的别称。《类经•脏象类》:“故天癸者,… 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 任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任”,担任,妊养之意,总 任一身阴经,称为阴脉之海。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 系密切 太冲脉:即冲脉。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 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分析养生的重要性及基本理念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术数
术数:以巫术为起源的各类技术,天文、历法、 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 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 养生、房中、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
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 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经方:《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 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四十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 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 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 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 七卷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影响
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根植于先进的哲学思想,故“千年而不衰”
提出整体观医学特色:整体观பைடு நூலகம் 确立中医医疗模式:辩证及诊治大法 系统整理经络学说及针灸疗法:针灸学鼻
祖 首创医学与多学科联合研究模式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六经辩证的整理及提高:形成体系,称临 床辨证论治先驱者
脏腑经络辩证运用于内伤杂病诊疗取得巨 大成功
治则治法灵活运用典范:对实践操作具有 强大指导意义
临床组方用药的里程碑:称方书之祖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温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创立温病辩证论治体系:卫气营血辩证、 三焦辩证
提出温病发病的新观点 丰富外感病的治法方药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中医经典选读
主编:周安方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目录
中医经典著作介绍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影响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温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皇帝内经选读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中医经典著作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 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三部九候诊法 下部
足厥阴(五里、太冲) ——侯肝
足太阴(萁门、冲阳) ——侯脾胃
足少阴(太溪) ——侯肾
冲脉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经文释义
虚邪贼风:虚邪,邪乘虚而入,谓之虚邪。贼 风,不正之气,就是邪气。意思为四时的邪气。 恬惔虚无:恬惔,安静的意思。虚无,心无杂 念。意思是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真气从之:真气,正气。从,顺从,调和之义。 精神内守:内守,守持于内。即精神充沛而不
妄耗。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经文释义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为随便吃什么食 物,都觉得味道甘美;无论穿什么衣服,都觉 得舒适;不管在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当中生活, 都觉得快乐。
高下不相慕:高,地位尊贵;下,地位卑贱。 意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安于自身的社会地 位,不羡慕别人。
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
中医四大经典
内经:称《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
各81篇,总计18万余字,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伤寒:《伤寒论》
金匮:《金匮要略》
——合称《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著,8万余字 温病:明·吴又可《温疫论》;清·叶天士《温热
论 》;清·薛生白《湿热病篇》;清·吴鞠通《温 病条辨》、清·王孟英《温热经纬》 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各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