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小学文言文翻译

小学文言文翻译

小学文言文翻译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注释】1、曰:叫作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10、故:所以11、湮:填塞【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古今异义词】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鼓:弹。

流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小学文言文短篇精选及翻译

小学文言文短篇精选及翻译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下面是分享的小学文言文短篇精选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小学文言文短篇精选及翻译司马光砸缸佚名〔宋代〕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注释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

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庭:庭院。

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皆:全,都。

弃去:逃走。

光:指司马光。

破:打开,打破。

迸:涌出。

2.小学文言文短篇精选及翻译两小儿辩日列子〔先秦〕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一作: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注释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小学》原文及翻译

《小学》原文及翻译

《小学》原文及翻译《小学》由朱熹编纂,其核心内容是教育儿童如何处事待人,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敬长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学》原文及翻译篇1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学奕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

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

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翻译解释

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翻译解释

最值得背诵的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翻译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最新小学文言文及翻译

最新小学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文言文专题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

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②甚:很。

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④诣:拜见。

⑤乃:就,于是。

⑥示:给……看。

⑦曰:说。

⑧未:没有。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3《学弈》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小学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在近些年的小升初考试中也越来越受重视,因为时代距离现在久远,很多字词等现代孩子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

下面是小编与你分享的一些小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升初常考短篇文言文一.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以:用来,连词,表目的。

4.值:正好。

5.寝:睡觉。

6.因:趁机。

7.时:当时。

8.而:连词,表承接。

9.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10.既而:过了一会儿。

11.何以:为什么。

12.觉:醒。

13.值:当......时。

14.且:尚且,姑且。

15.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16.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17.共:一同。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

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

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小学常见文言文翻译

小学常见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选择居住在不仁爱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四、《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孔子说:“士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亡之后才算结束,难道不是很遥远吗?”通过以上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智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积累,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学⽣必背⽂⾔⽂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学⽣必背⽂⾔⽂及翻译 学弈 孟⼦〔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弈,其⼀⼈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思援⼸缴⽽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

让弈秋教导两个⼈下棋,其中⼀⼈专⼼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个⼈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以为有⼤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别⼈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 弈秋是第⼀个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也是第⼀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

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正义》⾥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徒⽗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的⼀位围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位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今已有⼆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位棋⼿,⽽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

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

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同时代的⼈,也可能稍早⼀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约⽣活在战国初期。

出现弈秋这样的⾼⼿,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不只⼀⼈。

孟⼦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

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并成为象征性名词。

后世称某⾼⼿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平与国⼿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棋艺⾼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祖”。

由于弈秋棋术⾼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想拜他⼒师。

弈秋收下了两个学⽣。

⼀个学⽣诚⼼学艺,听先⽣讲课从不敢怠慢,⼗分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言文及翻译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小升初文言文专题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

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②甚:很。

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④诣:拜见。

⑤乃:就,于是。

⑥示:给……看。

⑦曰:说。

⑧未:没有。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3《学弈》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下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做…的人。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能说这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东:向东。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辩:争。

其:代词,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开;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放物体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

沧沧:阴凉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开水。

(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

)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笑:嘲笑,讥讽。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此:这为:是。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启示:.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中心思想: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科学解释: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

[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

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5.《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发鸠之山:山名。

之,助词,无意思。

柘(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

焉:介词“于之”,在这里。

乌:乌鸦。

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通纹。

喙(huì):鸟嘴。

其鸣自詨(xiā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

詨,呼叫。

“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

是,这。

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

于:到。

为:成为,变做。

堙(yīn):填。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6.《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刻(记号)是:这是。

吾剑:我的剑。

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矣:了。

若:像。

此:这样。

译文: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

船到江心时一个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

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

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但是船一直在走,而剑掉到了水中就不会再移动。

就算船夫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可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寓意:刻舟求剑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7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启示:《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