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江西临川一中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获奖作品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4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

第一,说本课地位,本课是20世纪三大历史巨变中的第一次巨变,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内容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她是上承无产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在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课内容与结构和高一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学生必须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临时约法的内容,能够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最后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内容,掌握本节的大致脉络,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然后我将通过创设情境,设问质疑、引用史料图表展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最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我让学生在了解革命历程的艰辛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了解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奋斗的事迹让学生体会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并培养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临时约法》的内容与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又是20世纪三大历史巨变的第一次,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所以了解它的内容十分必要,。

其中难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要得出这个局限性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这点是具有难度的,所以我将这点设置为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独立思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思维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八年级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对于抽象的历史事件还是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研究,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我也会教授联系和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课内容分成了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和结局、历史意义三部分,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性。

我会提供一些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爆发、结局及其意义的认识。

在讲授新课时,我会利用图片和问题的设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起他们研究探究的欲望。

在辛亥革命的酝酿部分,我会利用表格和图示的方法展示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革命爆发部分,我会利用图片和视频比较形象直观,同时通过自学后口述,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革命的结局部分,我会提问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形势的发展,并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以上是我教授八年级历史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过程。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辛亥革命》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与牺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是一门理解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讨论法,案例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辛亥革命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将通过引入托起阵地,通过问题、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

例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新知,突破难点。

在引入之后,我将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024《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范文

2024《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范文

2024《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为《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章节,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背景下进行教学的,是历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难点是: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和研究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课堂导入法,情景再现法;学法是:主动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历史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开始时,我会通过展示一张辛亥革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出示导入问题:“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意义?”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和兴趣。

环节二、情景再现,再现历史事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我将使用幻灯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再现辛亥革命期间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

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辛亥革命的激烈与伟大,从而深入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环节三、合作探究,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说课稿.doc

《辛亥革命》说课稿.doc

《辛亥革命》说课稿环县二中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一、说教材《辛亥革命》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三课,本课上承《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我校高一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教学过程依然需要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同盟会的成立和黄花岗起义的史实,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增强学生透过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一代伟人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重难点突破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确定为本课重点。

我主要通过史料分析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史料,并加以点拨突出重点。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这需要从史实中分析总结出来,并因为评价视角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我通过合作探究和自由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再由老师分析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解决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五、1、教法六、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讨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兴中会成立宣言
第8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形成
成立时间 1894 年 1904 年 1904 年 1906 年
名称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主要成员 华侨和会党 留学生 和学界 留学生 和学界 学界和新军
领导人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元培 刘静庵
第8课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1905)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 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 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 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 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 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 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
思考:清末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第8课 辛亥革命
梁启超
五大臣考察报告
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 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
第8课 辛亥革命
2.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三:载湉(tian,光绪之名)
小丑,未辨菽(shu,豆子)麦。长素 (康有为)乘之,其言获用。故戊戌百日 之政,其迹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吾权 位也。曩(nang,以往)令制度未定, 太后夭(yao)殂(zu),南面听治,则 所谓新政者,亦任其迁延堕(hui)坏而 已。
问题 革命党人意欲创立怎样的政体?创立民国意义何 在?
第13课 辛亥革命
民 生 主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 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 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 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

202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范文

202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范文

202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事件,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小学历史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辛亥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引导学生珍爱和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非常重要。

为此,我采用的教法是问题导入法和情景模拟法。

学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的是归纳总结法和启发式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具和多媒体资源,以便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同时,还准备了与课题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启发思考,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认识这些人物吗?你们知道这次事件是什么吗?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二、导入新知,解读教材通过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同时,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展示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环节三、探究新知,突破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说教材及教学立意、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及教学立意
(一)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救国史。

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命道路的事件,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材共分为三个子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分为叙述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中国民国成立的过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高。

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可接触到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不及高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通过有意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史判断能力,避免成为初中的简单重复。

(三)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情况,制定出教学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感受孙中山的革命决心和历史贡献及中国近代建立民主政治的艰难尝试;
通过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依据】因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它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突破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创设情境、史料分析,教师适当点拨,了解辛亥革命的历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以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历史意义。

【确立依据】因为对局限性的认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

【突破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归纳,教师点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

二、说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
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材料呈现,问题引领;
第三环节:角色扮演,感悟历史;第四环节:史学争鸣,多元思考;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小段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一段讲话视频,让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中共中央为何如此重视辛亥革命100周年呢?辛亥革命是怎么回事?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历史情境,设置问题,结合时政热点,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展开新课:共分为三个环节35分钟
●第一环节:材料呈现,问题引领
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背景和条件这一内容,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对于这部分内容,首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大致过程,进而提出问题——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取得成功是偶然的吗?——让同学思考探究。

同时通过呈现相关的图片、文字等方面的历史材料,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引导学生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军事基础、革命条件、有利时机等几个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

板书设计:
阶级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壮大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军事基础:新军的力量
革命条件: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有利时机:铁路国有,保路风潮,湖北防务空虚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领,以探究为方式,通过出示革命前的一些图片、文字等材料,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也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逐渐学会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教师创造的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既感悟了历史又锻炼了胆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第二环节:角色扮演,感悟历史
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这一
重点内容。

对于这一重要内容,可以进行一场角色扮演活动,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举行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并用记者的身份向临时大总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您认为您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大总统前面加上“临时”二字?您为什么在刚刚宣誓就职时就考虑日后的解职问题?您将如何处理和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的关系?您认为辛亥革命和以前中国革命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您的施政方针是什么?……
然后出示《临时约法》的部分条款,让学生高声诵读,并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是如何体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在掌握了大致内容之后,让学生模拟清政府在见到《临时约法》内容时的表情,或震惊,或愤怒,或责骂……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设置情境,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合作、探究。

对于教学难点内容,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积极性,以及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突破。

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这一教学过程时最好事先作一定的准备,否则可能会偏离教师预先设立的大致轨道。

●第三环节:史学争鸣,多元思考
讲完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后,可用课件展示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后的国家形势示意图,由此过渡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这一部分内容。

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出理由。

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史学争鸣部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你赞同哪种看法?在学生进行初步讨论辩论之后,出示各方面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史学争鸣,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史学界的前沿动态,还可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史料、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五、教学反思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运用视频、图片、史料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把学生对知识与活动的思考,贯穿在自己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以上就是我对《辛亥革命》这一课的说课,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