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说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本次说课是课前说课,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1、说课标: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本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内容。
在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改革失败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次奋斗。
推翻旧的封建帝制,开始了中华民国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承上启下的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江泽民在总结中国革命历程中提到三位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开启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最伟大时期的到来。
3、重点、难点:重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准确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培养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通过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中华民族富强敢于承担历史的民族责任感;建立革命党的创新探索精神以及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件和视频为辅助。
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四、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容易情感化、简单化。
需创设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掌握历史知识为主,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历史发展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孙中山导入新课,学生对孙中山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孙中山,进而激发学生对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的探索。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教案

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教案:《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提出问题:在这些事件的基础上,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变革?2.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分析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族危机等因素,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客观原因。
(2)讲解革命党人的斗争历程,如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活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观原因。
3.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1)讲解武昌起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点。
(2)分析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过程。
(3)讲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
4.讲解辛亥革命的意义(1)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讲解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分析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5.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讲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如民主政治的兴起、政党制度的建立等。
(2)分析辛亥革命后经济变革,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改进等。
(3)讲解辛亥革命后文化变革,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让学生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2.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有哪些?五、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和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回顾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生:1894年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8月创立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在这一政党的指引下,1895-1911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多起武装起义,但1911年10月之前的革命大多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但对革命志士来说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1911年10月将革命推向高潮。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狭义上的辛亥革命。
讲述新课: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镌刻着昨日的奋斗,见证着今日的成就,昭示着明日的辉煌。
一个多世纪前的辛亥革命,石破天惊,扭转乾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此在神州大地奔涌向前。
师解释课题:广义: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是指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师展示材料:内忧外患,帝制飘摇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
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
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辛亥革命》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辛亥革命》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学设计:《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原因。
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难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1925年蔡元培先生为哀悼一位伟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大家能猜出他哀悼的是谁吗(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的孙中山离开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给后人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期望。
今天我们将来了解和感悟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1)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侵略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控制,继而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狂潮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崛起于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图强救亡,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很快就失败了.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就在这深刻的社会危机中酝酿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中先进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信念: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看完这三句话以后,你们知道这个他指的是谁吗?(多媒体)(学生回答)
师:对,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
(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被称为革命的先行者?他对中华民族到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今天要学的《辛亥革命》这一课将告诉你答案。
(多媒体)
二、新课教学:
师:“辛亥革命”这个概念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1911年是农历的辛亥年(多媒体),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多媒体)。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全过程。
师: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的爆发,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聚能量,而辛亥革命它就是经历了长达20年左右的酝酿和准备才爆发的。
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是如何去酝酿和准备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到63页的有关内容,思考归纳一下,呆会儿我找同学来回答。
(板书:一、酝酿和准备)
师:(引导)大家在归纳的时候,请注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等几个方面去归纳革命党人是如何去准备的。
(学生一边归纳,教师一边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师:
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此时的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走狗。
许多中国人普遍感到依靠清政府来挽救民族危亡已经是绝无可能了,只有一个办法,用打狗棒痛打它,用革命去推翻它!(多媒体)
2、清政府为了苟延残喘,此时也装模作样地进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民主改革”,全是骗局,但是这些骗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也在不断地壮大。
这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多媒体)师:革命党人还准备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对,(多媒体)当时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像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他们以上海、东京为主阵地,广泛宣传着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多媒体)
师:再看,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多媒体)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夏威夷)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此后各种各样的革命团体像华兴会、光复会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同盟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关于同盟会,我们要掌握些什么呢?(多媒体)(以下在军事上和时机上的条件,依据教材讲解,此处略)
补充:㈠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就像锤子一样,一锤一锤地撼动着清王朝腐朽的统治根基,而且也为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㈡四川的保路风潮跟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
师: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革命该爆发了。
(板书:二、爆发:武昌起义)
(教师边讲解边使用多媒体)(课本的《历史纵横》要稍微提一下)
师:武昌起义的成功,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各地革命烈火,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
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也就摆在革命党人的议事日程上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到来了。
(板书: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4页有关内容,找出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
(多媒体)(学生填空)
师:(知识延伸)前面我们学习了英、法、美等国的有关历史,我们知道当资产阶级通过革命获得政权以后,往往都要颁布法律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那么中华民国建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颁布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多媒体)
师: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一样,紧随高潮而来的便是本剧的大结局.
(板书:四、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师: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他凭的是什么?
(多媒体)(让学生来读图)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袁世凯是怎样一步步窃取果实的?(多媒体)
师:辛亥革命就这样结束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江泽民同志对辛亥革命的一段评价:
(多媒体)辛亥革命不愧为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板书: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学生回答)(多媒体)
三、小结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酝酿、爆发、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接下来,小结一下。
辛亥革命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下节课我们就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
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主阵地:和;
人物:、和;
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年月
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年月日
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中华民国成立概况:
1、时间: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
4、国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①清政府:。
②袁世凯:。
③帝国主义:。
④立宪派和旧官僚:。
⑤孙中山:。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
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