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夹层抗震计算
对门式刚架轻钢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

对门式刚架轻钢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最近,美国金属房屋制造商协会(MBMA)发表了一本《金属房屋体系抗震设计指南》,是以2000 年建筑法规IBC为依据,由制定IBC和AISC有关标准的抗震专家会同MBMA的抗震专家共同编制的。
由于美国的抗震设计是按中震考虑结构延性影响,根据结构体系对设计地震作用作不同程度的折减,设计规定也与我国抗震设计方法有很大差异,很难直接搬用。
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可以而且应该借鉴的。
下面参考MBMA的这本指南,结合我国的有关规定,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用于适用范围符合CECS:102规定的房屋。
1. 门式刚架轻房屋钢为单层单跨或多跨结构,根据其跨高比等具体情况,构件截面有时受风荷载组合控制,有时受地震作组合控制。
当受风荷载组合控制时,可以不作抗震分析,此时,7度及以下一般可不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MBMA抗震指南也有类似规定。
美国按地震烈度由低到高将地区分为A、B、C、D、E、F等级,其中A~C为低烈度区,C级接近我国7度。
当结构位于A~C级时,若取结构的抗震系数R=3时(约相当于我国抗震规范的地震影响系数),可不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此规定不适用于更高烈度。
8度及以上时,或大跨度结构,或其它无法预计的特殊情况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
2.门式刚架构件与普通钢结构相比,长细比和板件宽厚比较大,结构具有较大柔性,截面受地震组合作用控制时,可能出现较大位移。
根据MBMA规定,柱顶位移计算必要时应计入P-Δ效应,并符合下列规定,此时柱顶位移采用压型钢墙板时不应大于柱高的1/80.3.普通单层门式刚架允许高度为18m.采用端板螺栓连接时,恒载不应超过72kg/m2(15psf)。
采用砌体外墙时,柱顶侧移不得大于柱高的1/240.4.门式刚架的抗震分析,可采用单自由度计算模型,根据受载面积,将框架质量集中在柱顶。
当屋面坡度小于10°时,房屋高度可取檐口高度;当屋面坡度大于10°时,房屋高度取檐口高度和屋脊高度的平均值。
地下室夹层墙体抗剪超限的原因是什么?

地下室夹层墙体抗剪超限的原因是什么?
经常在计算模型时,发现地下室带有夹层的结构,计算出来之后,地下夹层部分的墙体超限严重。
地下二层、地下一层等等地下正常的楼层,层高比较高或者层高正常,一般外墙超限很少,但是一到夹层,层高相对来说比较矮的楼层,外墙红
上
的问题了。
即使不能解决,也会好很多,至少外墙不会红那么多了。
当然PKPM的这种做法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样来说是偏于保守的。
而且理论上嵌固端以下是不考虑抗震的,但实际上由于土质影响,实际的土体对于结构的约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地下部分结构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地震力的,所以底部加强部位下延一层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模型因此也调不过,可以试试我说的这种办
法。
B类建筑抗震鉴定和建筑抗震鉴定

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抗震性能和加固设计是建筑物被安全持续使用的重要保障。
如果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达标,加固设计不合理,那么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将会严重破坏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并给居民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文章通过对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求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应对现实问题,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其抗震性能,使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加有保障,同时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人类面对的各种自然灾害种,地震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超强破坏性等特征,成为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受经济发展程度制约和建筑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居民建筑其抗震能力普遍较差,而且受其结构的制约,加固难度系数也较大,当地震发生时,很难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现有建筑进行科学的抗震性能鉴定和评估,并针对其问题采用合理的加固措施,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文章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鉴定方法和加固设计来进行探讨,以求能找到科学有效应对方法。
1需要进行抗震鉴定的建筑物类型在我国传统的居民建筑中,普遍存在抗震性能差的问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需要进行抗震性能鉴定,以下列举需要进行鉴定的类型:(1)当建筑物涉及结构改变,如扩建、改变使用功能或者进行重大修理、重建。
(2)现有的建筑物已经达到或者超过设计寿命年限,仍然要保持其使用功能。
(3)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如对建筑工程质量有怀疑或者对建筑物进入验收程序。
当面临以上问题时,就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该建筑是否能继续投入使用。
2对现有建筑抗震性能的鉴定2.1鉴定步骤。
(1)收集建筑的原始资料。
对建筑物的施工图纸、地基性质勘测、工程用料等原始资料要进行完整准确的收集。
(2)勘测建筑现状。
对建筑物的地基、主体结构进行抽检,并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损耗情况和与施工图的吻合情况进行勘测,并针对特定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分析,如是否有地面沉降、地下水位是否有大幅度的变化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于2001年颁布,2002年 1月1日实施,其抗震设防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1、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包括:A、中央级、省级的电视调频广播发射塔建筑,国际电信楼、国际海缆登陆站、国际卫星地球站、中央级的电信枢纽(含卫星地球站)。
B、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生物制品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如鼠疫、霍乱、伤寒等)的建筑。
C、三级特等医院的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3.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3.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3.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3.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支架抗震计算范文

支架抗震计算范文支架是建筑结构中的一种重要构件,主要用于支撑和连接不同部位的构件,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支架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支架的抗震计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
强度计算是指对支架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力进行分析,确定其所承受的最大地震力和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地震区划和目标设计烈度等级,确定设计地震作用参数。
地震作用参数一般包括设计水平地震力、地震作用时程和地震作用频谱等。
其中,设计水平地震力可以通过地震加速度谱和结构质量计算得到,地震作用时程可以通过对特定地震动记录的分析获得,地震作用频谱则是定义在其中一种波形形式上的特征值,可以通过地震反应谱分析方法计算得到。
其次,确定支架的分析模型。
支架通常采用杆件单元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杆件单元模型是将支架抽象成弹性杆件,根据杆件的长度和材料性质,计算其内力和变形。
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时程分析等。
然后,进行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分析。
静力分析是指在地震作用下,支架各部位所受力的计算。
根据静力平衡原理,可以得到支架杆件上的内力分布和支座反力等。
最后,根据所得到的静力计算结果,进行安全评定。
通常采用强度折减系数的方法,将实际受到的地震力与设计地震作用力进行比较,确定支架的抗震性能。
刚度计算是指对支架的刚度进行计算,确保其满足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
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其变形程度的大小。
支架的刚度计算包括刚度矩阵的建立和刚度分析。
首先,建立支架的刚度矩阵。
刚度矩阵是描述支架受力和变形关系的数学模型。
通常采用弹性杆单元模型进行建模,根据杆件的长度、截面形状和材料性质计算刚度矩阵的各个分量。
然后,进行刚度分析。
刚度分析是指根据所建立的刚度矩阵,计算支架的刚度。
刚度分析可以采用数值解法,如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
通过刚度分析,可以得到支架的刚度参数,如刚度矩阵、刚度系数等。
最后,对刚度分析结果进行评定。
支架抗震计算

支架抗震计算支架抗震计算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保证支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支架抗震计算主要包括地震力计算、结构反力计算、支架尺寸设计等内容。
以下是支架抗震计算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地震力计算:地震力计算是支架抗震计算的基础。
根据相关规范和地震烈度区划,确定地震作用下支架所受的地震力,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等效静力法和动力反应谱法。
等效静力法基于地震作用下等效的静力荷载进行计算,适用于简单支架结构;动力反应谱法则基于结构的自振特性和地震动的反应谱进行计算,适用于复杂支架结构。
2. 结构反力计算:地震作用下支架所受的地震力需要通过结构反力传递到支座,然后再通过支座向下传递到地基,因此需要计算结构的反力分布。
结构反力计算涉及到支座的位置和数量、支座的刚度、支座的变形特性等内容。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力法、位移法和刚度法。
力法适用于支架结构简单、支座刚度相对均匀的情况;位移法适用于支架结构非简单、支座刚度不均匀的情况;刚度法将支架结构分解为多个刚度单元进行计算。
3. 支架尺寸设计:支架尺寸设计是支架抗震计算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支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支架尺寸设计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包括支架截面尺寸、截面形状、连墙板位置与数量等。
常用的设计方法有静力弹性设计法和弹塑性分析设计法。
静力弹性设计法假定支架在地震作用下呈线弹性行为,通过满足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要求进行设计;弹塑性分析设计法考虑了支架的非线性行为,通过弹塑性分析寻找支架的合理尺寸。
4. 构件选择和连接设计:支架的构件选择和连接也是支架抗震计算的重要内容。
构件的选择需要考虑其强度、刚度、变形能力等性能指标,应选择适合支架抗震要求的构件。
连接设计需要满足支架的荷载传递和刚度要求,常用的连接方式有焊接、螺栓连接和粘贴等。
综上所述,支架抗震计算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计算地震力、结构反力以及支架尺寸设计等内容,可以确保支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支架成套重量计算公式

抗震支架成套重量计算公式在建筑工程中,抗震支架是一种重要的结构保护设备,用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护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
抗震支架的设计和安装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其中包括支架的重量。
支架的重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因此需要进行准确的重量计算。
抗震支架成套重量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准确地计算出支架的重量,从而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面我们将介绍抗震支架成套重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内容和计算方法。
抗震支架成套重量计算公式的一般形式如下:支架重量 = (支架本体重量 + 固定件重量 + 连接件重量) ×支架数量。
其中,支架本体重量指支架的主体结构重量,固定件重量指支架的固定部件的重量,连接件重量指支架的连接部件的重量,支架数量指需要安装的支架的数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支架类型和规格来确定支架本体重量、固定件重量和连接件重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支架成套重量计算公式的具体计算方法。
1. 支架本体重量的计算。
支架本体重量通常由支架的主体结构和材料确定。
一般来说,支架的主体结构可以通过建筑物的荷载计算来确定,而支架的材料可以通过材料密度和体积计算来确定。
支架本体重量的计算公式如下:支架本体重量 = 支架主体结构重量 + 支架材料重量。
其中,支架主体结构重量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和计算得出,支架材料重量可以通过材料密度和体积计算得出。
2. 固定件重量的计算。
固定件通常包括支架的固定螺栓、膨胀螺栓等固定设备。
固定件的重量可以通过固定件的数量和材料密度计算得出,固定件重量的计算公式如下:固定件重量 = 固定件数量×固定件材料密度。
3. 连接件重量的计算。
连接件通常包括支架的连接螺栓、连接钢板等连接设备。
连接件的重量可以通过连接件的数量和材料密度计算得出,连接件重量的计算公式如下:连接件重量 = 连接件数量×连接件材料密度。
通过以上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得出抗震支架成套的重量。
公路桥梁抗震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条文框架1 总 则1.0.1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公路桥梁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减少经济损失,更好地发挥公路运输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桥梁,其设防目标是:当遭受桥梁设计基准期内发生概率较高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桥梁设计基准期内发生概率较低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应保证不致倒塌或产生严重结构损伤,经加固修复后仍可继续使用。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公路桥梁,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各类桥梁必须进行多遇地震E1作用下的抗震设计,除6度地区以外,A、B、C类桥梁还必须进行罕遇地震E2作用下的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的常用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桥梁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大跨度或特殊桥梁,其抗震设计应作专门研究,并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地震基本烈度。
对已作过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桥址,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5 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6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桥梁结构类型为:(1)主跨径不超过200米的混凝土梁桥(2)主跨径不超过200米的圬工或混凝土拱桥(3)主跨径不超过200米的混凝土斜拉桥和悬索桥主跨径超过200米的大跨径桥梁,本规范只给出抗震设计原则。
2术 语、符 号2.1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夹层抗震计算
加夹层抗震计算是指在建筑结构中引入夹层或剪力墙等抗震结
构的设计与计算。
以下是一般的加夹层抗震计算步骤:
1. 确定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地震烈度、场地类别、建筑用途、楼层高度、结构形式等。
2. 定义加夹层的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和分析结果,确定夹层的位置,可以是楼层平面层、剪力墙或其他形式的加固结构。
3. 执行结构分析:使用专业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
根据设计要求,考虑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刚度分布、位移控制等因素。
4. 确定加夹层的刚度:通过对结构进行整体的动力分析和计算,确定加夹层的刚度、刚度分布、承载能力等参数。
5. 考虑夹层的位移控制:夹层的设计应考虑其对整体结构位移的贡献以及与其他结构部分的协同性,以控制结构的变形。
6. 进行验算和验证:通过计算和验算,确保夹层结构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和抗震性能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加夹层抗震计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由专业的结构设计师或工程师进行。
具体的计算方法和细节应根据当地的设计规范、建筑标准和工程实践进行操作。
在进行任何结构加固设计前,请务必咨询和遵循专业工程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