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基因工程,是指将生物体内控制特定性状的基因作为外源基因,按照人类的意愿在体外进行加工操作后,再引入受体生物,使其在受体生物体内稳定存在并表达,从而生产出人们所期望得到的产物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
基因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它可以克服物种之间的遗传屏障,按照人的意愿创造出自然界里原来没有的生命形态或者稀有物种,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为人们解决了诸多方面面临的困难,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一)应用1.农业抗病虫害的农作物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杀虫基因,其中应用最广的是Bt毒蛋白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Bt毒蛋白基因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将该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后,植物体内能合成Bt毒蛋白,被害虫吞食后可导致害虫死亡;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最早从菜豆中分离,害虫食入它的表达产物后会无法消化某些必需蛋白质从而导致死亡。
另外,动物的毒素基因以及植物凝集素基因也被应用于杀虫并且成绩斐然。
在抗病害方面,人们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病毒的卫星RNA基因、异种植物编码的抗病基因导入植物体内,利用它们的表达产物对付病毒的侵害;将植物抗毒素基因、几丁质酶基因等导入植物体内使植物获得抗真菌的能力等等。
利用植物生产疫苗在人生的旅途中,人类时时刻刻在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而疫苗是人类在斗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传统的生化方法生产疫苗成本高、危险性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得某些植物具备了产生人类需要的疫苗的能力。
细胞生物学家米奇海因正在培育可以防止霍兰产生的苜蓿苗。
他将霍乱的抗原基因切下来,把这些基因导入到能够引起植物冠瘿病的土壤杆菌细胞中,让苜蓿感染这种带有外来基因的冠瘿病毒。
通过这种方法将霍乱抗原基因带入苜蓿苗中,当人们食用这些苜蓿苗后,就可以获得对霍乱的免疫力。
种植这种植物来生产疫苗成本低、产量大、危险系数小,而且食用植物疫苗不需要注射器,可以避免注射器传染疾病的威胁。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当今社会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一些需要以及人类自身的需求发展出了一种新技术“转基因技术”。
伴着转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它的争论也从没停止过,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解决了当前人类社会的许多难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应该大力继续研究和发展。
也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带来了许多健康和伦理上的问题,应该停止研究并且禁止应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它有着哪些应用和怎样的发展历史呢?“转基因技术”又有哪些利弊呢?通俗的说,“转基因技术”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
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例如,植物的花粉 (含有雄配子)通过不同的媒介由一个植物“跑”到另一种植物,或“跑”到同一种植物的另一个品种花朵里边的雌蕊(含有雌配子)上并与其杂交,这种杂交的过程就产生了基因的转移。
同样,例如在猫这种动物中,不同品种和类型的猫进行交配后产生了与父母都不—样的仔代,就是由于产生了基因的转移。
因此,转基因是大自然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只不过在自然界中,基因转移没有目标性,好的和坏的基因都可以一块转移到不同的生物个体。
同时,通过自然杂交进行的转基因是严格控制在同一物种内(特别是在动物中),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种类之间。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人类为了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抗逆的能力,常常采用人工杂交、远缘杂交等方法来育种,希望将不同品种,甚至是野生近缘种中间的有益基因,转移到推广品种中间去。
这种以人工杂交的方式进行转基因,增大了目的性,也培育出了成千上万的优良品种供人类食用。
但是人工杂交的方法——转基因仍有许多局限,例如:不能在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已转移的基因中仍有大量不需要的基因甚至是有害的基因,转基因的效率较慢等等。
(三)“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1)优点转基因技术的直接成果就是产生新的物种。
比如说,把西红柿的基因嫁接到土豆的基因上去,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植物,地面之上结西红柿,地面以下长土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日益稀缺的土地的利用效率。
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分析转基因技术是近年来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它通过改变生物基因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目的。
尽管存在着广泛讨论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带来了诸多的优点和好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展开一番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这一领域。
一、优点1.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转基因技术通过向植物中加入有益的基因,如耐旱、耐虫等基因,可以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
这种技术能够使植物更加耐受环境变化,不易遭受病虫害的侵害,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保护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常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它们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不良影响,而转基因作物中有些基因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3. 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全球的饥荒问题全球饥饿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为缓解饥荒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向作物中加入高产量、抗病虫害等基因,可以使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满足人类粮食需求。
二、缺点1. 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虽然经过各种测试和试验,应用转基因技术的食品没有发现对人体的明显危害,但是无法排除潜在的危险性。
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影响人体免疫力和生殖力等方面的健康问题。
2. 基因污染的风险转基因植物和传统植物的交叉影响可能会导致基因污染。
如果转基因植物沾染到传统植物上,有可能导致传统植物的品质发生变异,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3. 单一化风险大规模种植同一种转基因作物会让农作物生产的过程过于单一化,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生产的大面积失败。
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化、多样化的种植方式,来保证种植过程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
面对目前的转基因技术,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的科学特性,从而更加准确地做出判断。
同时,政府和科研机构应该在科学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社会利益和民众安全,加强监管,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安全原则得到贯彻。
转基因利大于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辩论:正方:转基因技术的利大于弊:1、转基因技术的优点:1)解决粮食短缺问题2)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3)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4)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品品质5)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转基因技术的优势:1)转基因技术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2)转基因技术可用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2、表皮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基因已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
3)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物的某些遗传特征,可能育成生长周期短,产仔、生蛋多和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
如:以转基因小鼠生产凝血因子IX、组织型血纤维溶酶原激活因子(t-PA)、白细胞介素2、α1-抗胰蛋白酶,以转基因绵羊生产人的α1-抗胰蛋白酶,以转基因山羊、奶牛生产LAt-PA,以转基因猪生产人血红蛋白等。
这些基因产品具有高效、优质、廉价与相应的人体蛋白具有同样的生物活性,且多随乳汁分泌,便于分离纯化。
4)提高了抗逆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如:培育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养分高效利用等的转基因新品种,将显著减少农药、化肥和水的使用,缓解养殖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转基因新品种在增产、优质优价、低耗等方面的优势,已使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户累计获得纯经济效益340亿美元,农民增收25%左右。
5)丰富了食品的种类,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目前,功能性和治疗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能源和环保产品相继研制成功,部分转基因药物上市销售,使转基因品种正在由简单性状改良向复杂性状改良,由农业领域向医药、加工、能源、环保领域拓展等方向发展。
6)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
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利弊

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利弊082317043 陈泽隆08园林02班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有目的将来自一种生物的基因稳定地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去,使其表达并遗传给子代的综合技术。
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学上。
转基因作物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作物育种从杂交育种走向基因育种。
1、抗性育种,包括抗病、抗虫、抗逆性作物的培育2、改善植物品质二、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1、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2、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生产其他生物药转基因植物可表达多种蛋白如脑啡肽、干扰素、人血清蛋白以及两种最昂贵药物即葡糖脑苷脂酶和粒细胞—巨噬细胞群刺激因子等。
3、基因治疗。
通过转基因技术纠正某些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病三、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转基因作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导入了克隆的优良目的的基因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获得新的性状的作物。
同传统杂交育种方式相比,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一、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1、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演变成为农田杂草植物在获得某种特定基因可能会增强其生存竞争性,在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强于非转基因植物。
若被推广种植,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特别大,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演变成农田杂草。
2、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转基因作物中的一些抗除草剂、杀虫剂和病毒的抗性基因通过花粉杂交等途径向其同种或近缘野生种转移,从而产生出一些可抗除草剂、杀虫剂和病毒的所谓超级杂草,造成不可估量的农业损失和生态灾难。
另外,自然界存在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随着抗病毒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有可能产生侵染力、致病力更强的“超级病毒”,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3、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转基因技术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
这项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担忧和质疑。
先来说说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好处。
在农业方面,转基因作物具有显著的优势。
通过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可以获得抗病虫害的能力。
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转基因棉花能够抵抗棉铃虫的侵害,大大减少了农药的喷洒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使作物具有更好的生长特性,如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更高效的养分吸收等,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这对于解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可以增强其抗逆性,比如耐旱、耐盐等。
在一些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资源有限的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
在医药领域,转基因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生产出大量的药用蛋白和疫苗。
例如,通过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可以大规模生产胰岛素等药物,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潜在的价值。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能够分解有害物质的植物,用于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带来的一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风险。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能会通过花粉传播等方式扩散到野生植物中,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如果转基因作物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可能会导致一些本土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目前的科学研究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危害,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改变了食物的基因组成,长期食用是否会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仍存在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行业的发展日益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上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从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应用领域、利弊以及监管等方面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一个生物体的基因序列移植到另一个生物体中,并使其表达出来的技术。
通俗地说,就是人工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在转基因技术中,常见的方式是采用基因枪、冷冻融合、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二、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领域目前,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主要应用于四个领域: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养殖以及食品加工。
在作物种植方面,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抗旱性、耐盐碱性,使得作物的产量、品质得到了大大提升。
在畜牧业领域,转基因技术被用来改良动物的体型、肉质、繁殖率等方面,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
在水产养殖方面,转基因技术被用来改良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抗病性等方面,提高水产产品的品质和数量。
在食品加工方面,转基因技术主要被应用于食品添加剂、酶和调料等方面,能够提高食品的口感和品质。
三、转基因技术的利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食品的产量和质量,比如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抗病性和抗虫性,减少农民的使用农药和化肥的量,也能够减轻自然生态的负担。
在提高食品的品质方面,转基因技术能够针对人们对食品口感、色泽、营养成分等方面的需求来设计。
但是,转基因技术也有其负面影响。
首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明确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但是由于转基因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次,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基因污染等问题,对自然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四、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监管为了解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各国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管规范和标准。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与风险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与风险转基因技术,即将某些特定基因导入到另一种生物体中,则可
能产生更具优越性质的新品种。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巨大,包
括解决人口增长和粮食短缺等问题,但也存在风险,要慎重对待。
首先,转基因技术可以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传统的杂交育
种需要长时间进行选择和试验,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应用一些高
效率的方法,例如将耐旱、耐病以及增加产量的基因加入到作物中,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这种方法在发展中国家特别实用,
帮助许多农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
其次,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改善动物的生产效率。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家畜的生长速度,使其对疾病更加耐受,并提高它
们生产高质量肉类或奶制品的效率。
这种技术在食品产业中也有
很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风险。
细心人们可以发现,一些人也
担心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尽管至今尚未发现任何直接结果,但仍暗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据称,转基因作物生产中使用的杀
虫剂和除草剂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许多人
觉得应该放弃转基因技术的原因之一。
此外,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难免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
如果有转基因作物的不慎流入自然环境,就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大量不可修复的损害。
综上,尽管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所带来的风险。
我们应该负责任地规范和使用转基因技术以及审慎地考虑其应用对环境和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注: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目录1、概念 (2)2、发展史 (2)3、主要分类 (3)4、应用领域 (3)4.1药物领域 (3)4.2食品领域 (3)5、转基因作物的特点 (4)5.1缺点 (4)5.2优点 (4)6、社会质疑及争议 (5)6.1众说纷纭 (5)6.2舆论误导 (6)6.3存在风险 (7)6.4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要比同类食品更安全 (9)7、重要事件 (10)7.1动物异常 (10)8、各国情况 (12)8.1美国 (12)8.2欧洲 (13)8.3俄罗斯 (13)8.4日本 (14)8.5印度 (14)8.6中国 (15)9、转基因标识 (15)10、转基因的利弊至今无定论 (16)11、各国政策 (17)1、概念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
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
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2、发展史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
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先实现利用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
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
同时转基因技术在药物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
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3、主要分类转基因过程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
4、应用领域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4.1药物领域目前已有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胰岛素和基因工程干扰素等药物。
其使用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即转基因技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以此生产出的药物原料和药品。
4.2食品领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从而得到转基因农作物。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以及喂养家畜得到的衍生食品,在广义上都可以称为转基因食品。
因其安全性被广泛质疑,国际社会对其尚存有很大争议。
它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商业化是近十年的事。
90年代初,市场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出现在美国,是一种保鲜番茄,这项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但英国人没敢将其商业化,美国人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保守的英国人后悔不迭。
此后,转基因食品一发不可收。
据统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种。
5、转基因作物的特点5.1缺点对原始的野生农作物具有灭绝作用,一旦种植了转基因作物,野生农作物将从此灭绝;转基因产品都是绝育产品,不能像野生农作物那样,可以用粮食作为种子,而只能每年都购买新种子;对农药化肥具有特殊要求,只能使用转基因种子公司指定的农药化肥。
5.2优点(1)生物育种明显加快(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3)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4)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6、社会质疑及争议转基因产品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仍然还有诸多疑问: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公开转基因产品成份的详细成分列表和长期的安全跟踪研究数据。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转基因后的作物本身已经是虫害等自然生物的天敌,存在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可能。
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
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
俄专家根据实验结果宣称:转基因产品会将人类逼向绝境,会导致不育症、过敏症、慢性中毒。
2011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在全球引起很大的争议。
6.1众说纷纭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向联合国咨询,联合国在8月27日发表声明说:“根据来自各国的信息来源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观点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作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风险。
因此这些食物可以吃。
这些组织确认,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科学文献表明食用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在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答中,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了风险评估,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会有风险。
而且,在它们被批准的国家的普通人群中,还没有发现食用这些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6.2舆论误导当前对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的指责和担忧,其实是在某些极端组织的有意误导之下,由于普通公众对生物学知识的缺乏,而出现的社会恐慌。
围绕它的争论,并无多少的科学含量,很难再称得上是一场科学争论。
在这些反对一切生物技术的反科学极端组织中,影响最大的是“绿色和平”组织。
“绿色和平”的创始人之一、前主席帕特里克·摩尔在与该组织决裂后,反思说:“环保主义者反对生物技术、特别是反对基因工程的运动,很显然已使他们的智能和道德破产。
由于对一项能给人类和环境带来如此多的益处的技术采取丝毫不能容忍的政策,他们实现了斯瓦泽的预言(即环保运动将走向反科学、反技术、反人类)。
”不幸的是,普通公众并不总能认识到这一点,许多人把这些极端组织视为社会正义的化身,信任它们的程度超过了信任国际权威机构。
更不幸的是普通公众通常缺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所必需的科学素质。
许多人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会把自己的基因转掉,甚至攻击转基因食品会让人“断子绝孙”。
他们显然是害怕转入转基因作物中的那段外源基因在被食用后会跑进体内,把人体基因也给转了。
这种担心是很荒唐的。
所有生物的所有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核酸组成的。
不管转的是什么基因,是从什么生物身上来的,它的化学成分也和别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由核酸组成的。
这个基因同样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
所以这个外源基因是不会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利用的。
国际上有一位反对转基因技术的重要人物对此很不以为然,曾在一本反对遗传工程的著作中声称“食物中的基因能被人体利用”。
如果这种可能性存在的话,我们不应该仅仅担心人体会吸收、利用了被用来做转基因的那个基因,也应该担心人体会吸收、利用了食物中成千上万个其他的基因。
因为所有基因的化学成分完全一样,如果人体有可能吸收、利用某个外源基因,也就可能吸收、利用其他外源基因。
那样的话,我们吃任何食物,都有可能被转了基因!既然我们在吃其他食品时从来就不担心里面的基因会跑到我们体内,为什么偏偏要担心转基因食品呢?有人要求保证转基因作物百分之百安全、绝对没有风险才能种植、供食用,这种要求是完全不合理的。
6.3存在风险经常被提及的比较可能发生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健康方面的风险。
转基因作物往往是过量地制造某种外源的蛋白质,如果该蛋白质是对人体有害的,当然不宜食用。
如果它是过敏原,也可能让某些特定的人群出现过敏。
另一种是生态方面的风险。
例如,人们担心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会“污染”其同种非转基因作物,特别是其野生的亲缘物种。
但是风险并不等于实际的危险。
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为了避免健康方面的风险,对人体有害的蛋白质和已知的过敏原不会被用于制造转基因作物。
在转基因食品上市之前,都按要求做过试验检测其安全性。
一般是先做生化试验检测,看看转基因作物与同类作物相比,在成分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然后做动物试验,看看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其实是检测食品安全性的常规做法,不只是对转基因食品才如此。
如果不信任这一常规方法,那么是不是也应该质疑其他食物的安全性?为了避免生态方面的风险,许多专家建议对转基因作物的栽种范围作出一定限制,例如不要在有野生的亲缘物种的地区种植相应的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有其独特性,比如,它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将动物、微生物基因转入植物中。
但是,不同物种的基因的化学性质都是一样的,调控机理也相似,所以这种操作并不会产生什么“违背自然规律”的怪物。
从总体上来说,转基因技术仍是传统的育种方法的延伸,只不过比传统育种技术更为精确,更有目的性,更容易控制而已。
转基因作物所面临的健康、生态问题,传统作物同样也有。
例如,有的用杂交方法培育的土豆新品种,就含有高含量的毒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用传统方法培育的新品种的基因同样有可能“污染”其野生的亲缘物种。
6.4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要比同类食品更安全正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报告指出的:“FDA没有发现也不相信,正在开发中的、用于作为食品和饲料的新作物品种一般会带来安全或管理问题。
”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也指出:转基因作物并未显示出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任何新的风险;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它们可能甚至比常规作物和食品更安全。
的确,转基因技术在某些方面要比传统的育种方法更安全可靠。
传统的育种技术无法控制某个基因在哪里和如何表达,同时改变了许多基因(对此我们往往一无所知),难以检测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可能培育出有害健康的性状(对此我们可能一时无法觉察)。
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准确地控制基因的表达,只动了一个或少数几个我们已知其功能的基因,容易检测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农药,因而减少或消除农药对食品的污染,而大家都知道,农药残余过高一直是食品安全的大问题。
抗病害转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