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九

合集下载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

第1章绪论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的对象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汉语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渐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现代语言各构成部分----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汇语义的发展汉语史的任务通过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

特殊规律: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由具体语言的构成特点制约。

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任务是发现规律,汉语史的性质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与汉语史密切联系的学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语言学(一般规律)中国史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发现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了解现在,更彻底地了解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规范寻找历史的根据。

把握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汉语有规律地健康发展汉语史的根据1.现代方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上的差别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粤方言保留中古入声韵尾,赣方言合并,北方话入声消失,可以考察入声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

2.亲属语言用历史比较法考察亲属语言的差异,可以证明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的情况。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4.甲骨文、金文借助这些文物,方能接触三千多年前的汉语。

5.汉字的结构。

表意字,分析字形探求本义,从本义分析引申义。

形声字,造字之初,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相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考察声旁和整字的读音差异,或者同声符的字的读音差异,考察语音演变。

假借字和本字,音同音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语音演变的结果。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

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8.姓氏、地名保存古音。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汉语史:汉语史是对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2.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指从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3.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

4.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元代到清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变化,逐渐接近现代汉语。

5. 方言: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和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变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特征。

二、填空题1. 汉语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______、词汇史、语法史和文字史等方面。

答案:语音史2. 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有《诗经》、《尚书》、《周易》等,其中《诗经》的语言被称为______。

答案:雅言3.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______音系。

答案:中古音4. 近代汉语的词汇发展中,外来词大量涌入,如“沙发”、“巧克力”等,这是由于______的影响。

答案: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5. 汉语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其中______方言区使用人数最多。

答案:北方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时期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A. 先秦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近现代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古汉语的特点?A. 语音上有四声的分化B. 词汇上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C. 语法上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D. 文字上开始使用楷书答案:D3. 下列哪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与其他六个方言区明显不同?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客家方言D. 粤方言答案:D4. 下列哪个词语属于近代汉语中的新词?A. 马车B. 飞机C. 龙D. 蛇答案:B5. 下列哪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A.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B. 广东话中的六声调C. 湖南话中的入声消失D. 四川话中的轻声答案:C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方面属于汉语史的研究内容?A. 语音史B. 词汇史C. 语法史D. 文字史E. 修辞史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汉语史的发展?A. 社会变迁B. 文化交流C. 政治变革D. 经济发展E. 地理环境答案:ABCDE3.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A. 新词B. 外来词C. 古语词D. 方言词E. 行业术语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方言区属于汉语方言的七个大区?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粤方言D. 英语方言E. 法语方言答案:ABC5. 下列哪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A. 动词后缀的变化B. 句法结构的简化C. 量词的出现和变化D. 语气词的增加和变化E. 词序的变化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汉语史只研究古代汉语,不涉及现代汉语。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客观发展的现象及内部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斯大林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二、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1.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2.语音。

3.语法。

(最稳定)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

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

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阶段。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简答+填空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四川外语学院《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1050101307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学时:总36学时;2学时/周学分: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课院(系):中文系开课学期:三年级第2学期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汉语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建立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认真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从而为创建崭新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服务,为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准备。

汉语史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原本古书,具有初步的文献检索知识,能准确应用古代汉语知识,从而比较准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汉语史教学内容包括文选、常识和常用词三部分。

文选部分是基础,侧重于讲解古汉语常用字词的用法和意义,结合古代汉语常识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加以理解和掌握。

常识部分是重点,紧密结合文言文的阅读,促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熟悉。

常用词部分是教学的关键,对古汉语常用字词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古文的阅读水平。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以周为单位)第一节绪论: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4课时)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汉语史研究(2课时)第三节汉语史研究的方法:历史比较法(2课时)第四节汉语史研究的材料依据(2课时)第五节汉语史的分期(2课时)第六节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2课时)第七节中古的语音系统(4课时)第八节汉语语法的发展(2课时)第九节名词形态的发展(2课时)第十节单位词(量词)的发展(2课时)第十一节数词的发展(2课时)第十二节人称代词的发展(2课时)第十三节疑问代词的发展(2课时)第十四节动词形态的发展(2课时)第十五节使成式的产生和发展(2课时)第十六节被动句式的发展(2课时)四、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汉语史问题总结(附答案)

汉语史问题总结(附答案)

简答题1.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汉语史则是研究汉语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2.试述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⑴研究汉语史可以重建汉语历史,深化充实汉语文明史的内涵。

⑵对更好了解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方言,意义重大。

可以预测汉语的某些发展方向。

为制定语文政策提供支持。

⑶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⑷汉语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须懂得起码的汉语史知识。

3.汉语史研究可以分那几个阶段(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⑵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代表作:《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洪武正韵》、《中原音韵》⑶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到现在清初到现在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说文》四大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音学五书》;《马氏文通》(朴学、金文学、甲骨学)。

4.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材料)有哪些?⑴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如研究商代语言,少不了甲骨文。

⑵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汉语史》练习及答案.doc

《汉语史》练习及答案.doc

《汉语史》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I、我国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从当时研究工作的主流來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至东晋末为②()阶段、南北朝至③()为④()阶段,第三阶段是全面发展阶段。

2、我国第一部按事物类別编排的同训词典是①(),它开创了辞书释义的通例,为训诂学奠定了基础。

我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词典是《方言》,作者是西汉的②()。

我国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③(),作者是④()时期的许慎。

⑤()(又名《逸雅》)。

它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探求名源的字典,作者相传为东汉⑥(),作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命名都是有根据的,从语音可以追寻语义的来源。

推求的方法是“声训”,以同音字和音近字为训,咅近字包括“双声字和叠韵字”。

3、遠在①()时期,中國人已經能够把每一個音節分為兩部分,就是現代所謂聲母和韵母。

元代周徳清所写的©()是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该书完全以元代北方官话的实际语音为依据,這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

4、明朝梅膺祚编的①()是一部编纂原则方法定型化的通俗实用的大型字书,它改《说文》部首为②()部,并设难检字表,按笔画数多少为序排列。

体例完善,归部合理,编排科学,训释全面,书证详备。

5、《說文》之學,以清代為最盛。

清代研究《說文》者不下數十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谓“说文四大家”,著作有段玉裁的①()、王筠的②()和《说文句读》、桂馥的③()、朱骏声的④()。

6、元明时期,随着全浊咅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普通话的声母①()。

清初樊腾凤的《五方元音》里,“剪”母字有“精、尖、尊、钻”,“金”母字有“京、坚、根、干”,这可以证明此时还没有普通话里的©()三个声母。

7. 到了中古代,在实际口语里,“其”和“之”已经不用了,而代之以第三人称“伊”、“渠”、()三个形式。

&词头“阿”字大约产生在();动物名称加上词头“老”字,()时已经有了,而“老师”、“老婆”的“老”约产生于();词尾“儿”字约产生在(),洪诚先生认为,“子”字词尾在()时已经成熟。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錢氏的證明材料: (1)異文。 (2)聲訓 (3)讀若。 (4)直音。(5)反切。(6)方言 我們還可以補充證明: (7)形聲字。輕唇聲旁讀重唇;重唇聲 旁讀輕唇。 (8)外語借詞。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2.古無舌上音 這個問題是清康熙年間的徐用錫首先提出來的。錢大昕在《舌音 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詳細論證了這個問題。他說:“古無舌頭、 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 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錢氏所舉的例證,如: (1)反切 (2)異文 可補證如下: (3)形聲字。 者=都、豬。登=澄。 (4)現代方言。福建潮州話,湖南雙峰話。“豬”=“都”。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5.照二归精 所謂“照二歸精”,意思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組二等(莊、初、崇、 生)字,上古應歸精組(精、清、從、心)。清代學者李元,先提出這個問題, 他在《音切譜》中引例140個,證明古音中正齒二等(除床母)與齒頭互通, 三等(除禪母)與舌頭互通。鄒漢勳《五均論》也有類似看法。 黃侃從研究《廣韻》出發,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認為上古漢語齒音只 有古本聲精、清、從、心,沒有變聲莊(照二)、初(穿二)、床(即祟、床二)、 疏(即生、審二)。莊母歸精,初母歸清,床(崇)母歸從,疏(生)母歸心。
4.餘三歸匣,餘四歸定 曾远乾《喻母古讀考》提出,中古三十六聲母中的喻母,上古应分 为两类。喻母三等上古归匣母,四等归定母。根據异文、声训、古 读、谐声、反切等材料,详细论证这个问题。 喻三歸匣的例子: 古讀营(于倾切)如环。《韓非子》:“自营为私。”說文引作 “自环(户关切)”。 古讀域(雨逼切)如或。《說文》:“或,邦也。從口從戈,或 又從土。按:或,胡國切,匣母。域或本一字,讀當同。 喻四歸定的例子: 古讀夷如陳,實如田。《左》僖元年;“邢遷於夷儀。”《公 羊》作“陳儀”。按:陳從申聲,古音如田。《史記》齊田氏即陳 氏也。申本古文電字。《淮南子·天文訓》:“ 庚子干丙子,夷。” 注云:“夷,或為電。”夷之讀為電,猶夷之讀為陳矣。

汉语史、音韵学重点

汉语史、音韵学重点

名词解释假二等与假四等: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

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与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

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

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

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的脂韵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私’。

同时,喻三和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避免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喻三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喻四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也叫做“假四等”。

韵摄:等韵学的概念。

等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在一起,称为一“摄”。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幕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的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为: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精清从心邪,照川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母,日母。

同源词:指读音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组有相同来源的字。

“同源字”是“同源词”的习惯称呼。

尖音和团音:在i ,ü前念z , c , s叫做尖音,如“siǎoziě”现在普通话中没有尖音,只存在在戏曲,曲艺或方言中;在i ,ü前念j,q,x,叫做团音,如“xiǎojiě”二.大题(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1)上古汉语的构词法——单音节词为主的时代的构词法变义构词即不改变词的语音形式,只改变词的意义或词性的构词法。

Ⅰ改变词义:枝—肢牙—芽井—阱昏—婚Ⅱ改变词性:人—仁霞—瑕禽—擒疏—梳2音变构词:变调构词,变纽构词,变韵构词,综合型音变构词3重迭构词:状态词—拟声:喈喈喓喓丁丁许许呱呱—模状:萋萋采采济济4附加构词:前缀—名词、形容词、动词前缀:有动词前缀:曰、言、爰、薄言后缀—形容词后缀:如、然、尔、若、焉、乎5复合构词:Ⅰ联合式—由两个同义词素构成:庖厨休息;由两个不同义词素构成:干戈社稷;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得失左右Ⅱ偏正式:名词—天子布衣农夫;动词:假寐Ⅲ支配式:名词:将军司寇司南屏风《释名·释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第九讲音韵学基本概念一、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

•确切地说,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在汉语里,一个汉字通常就代表一个音节。

•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以外的其余部分,它又可细分为韵头(介音) 、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

•官guan,g是声母,uan是韵母。

韵母uan中,u是韵头,a是韵腹,n是韵尾。

•汉语的音节不一定全部具备“声、韵头、韵腹、韵尾、调”这五个部分,但韵腹和声调是任何一个汉语音节必具备。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开音节韵。

即没有任何辅音韵尾的韵。

•阳声韵:指以鼻音[-n][-m][―ng]收尾的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舒声韵、促声韵•舒声韵: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有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

舒声韵读音可以延长。

•促声韵: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

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先秦汉语韵部29部(至战国增冬部达30部)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开口呼•普通话中能做韵头(介音)的只有/i,u,y/三个音位。

•齐齿呼:以/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撮口呼:以/y/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开口呼:没有韵头或主要元音不是/i、u、y/的韵。

•开、齐、合、撮四呼是汉语音位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洪音、细音•有时又把“开口”与“合口”合称洪音,“齐齿”与“撮口”合称细音。

•细音包含高元音[i]或[y];洪音没有。

•“开口”与“齐齿”都没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为“开口”。

“合口”与“撮口”都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合口”。

•所以,“开口”与“合口”都有广义与狭义的意义。

二、声母•1、字母和纽•在传统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

•此外,还有“声类”。

•“声类”则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把反切上字系联类聚,就可以得到古汉语的声母。

•冬,都宗切(冬、都声母是一类);•都,当孤切(都、当声母也相同)•以此类推,就可以通过类聚而得汉字的声母。

•首先用“字母”来表示汉语声母的,是唐末的守温的“三十字母”。

•守温参照梵藏字母,创制三十字母,为宋人“三十六字母”的蓝本。

•敦煌所出唐人写本中有守温关于音韵学著作残卷《归三十字母例》(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守温韵学残卷》(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三十六字母里每个字,代表一种声母,比如冬、都、当等字,就是舌头音端母。

•三十六字母是中古音,大致与宋代的语音相符,验之隋末唐初的《切韵》音系,已多不合,与先秦的上古声母系统更多龃龉。

守温三十字母•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宋人三十六字母明代“早梅诗”•到了明代,官话声母简化为二十个,与普通话类似,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浊音声母消失,疑、喻母分化到“影”、“泥”等母,但是“j、q、x”的团音还没有产生。

•明代二十声母可用“早梅诗”代表: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如下:•(0是指零声母,即“影”母这种没有声母的字)东d 风f 破p 早z 梅m向h 暖n 一0 枝zh 开k冰b 雪s 无v 人r 见g春ch 从c 天t 上sh 来l•到清初,声母系统已经与现代极为接近。

•“v”母并入零声母或者“f”声母;•产生了“j、q、x”,•但是,只是守温字母中的“见溪群晓匣”等声母的字在细音韵母(即韵头是i、y或者韵母本身是i、y)前面变为“j、q、x”。

•如“见”字,戏曲中称此类字为团音字;•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

•即在i、y前念j、q、x的叫团音。

•守温字母中“精清从心邪”在细音前并未变成“j、q、x”,仍读“z、c、s”。

•如“箭、祭”等字,戏曲中称此类字为尖音字。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

•即在i、y前不念j、q、x,而念z、c、s的叫团音。

•约在清末,尖团字最终合流。

《广韵》简介•《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

•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宋以前韵书集大成者。

•为增广《切韵》而作。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206韵,其中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

•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

•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与206个“大韵”相对而言,後人也管它叫“纽”。

•全书共有3800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

•“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

•《广韵》把同韵字归在一起,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

•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广韵》的价值•《广韵》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保存了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完整而详细的资料。

•是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的桥梁和基础。

•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

《广韵》的体例•1.分卷。

•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卷。

平声字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

•2.分韵。

•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

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

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

•3.韵目。

•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

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

•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

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

•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

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

《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

•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

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广韵》的声母•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的36个声母,但却不能代表《广韵》音系的声母。

•因为《广韵》的声韵系统是从隋唐韵书沿袭下来的。

研究《广韵》的声母得从《广韵》的反切上字归纳。

•清陈澧《切韵考》用系联法,分析《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陈澧系联法的理论原则•陈澧确立的系联反切上下字的基本原则有四个:•一是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一定是双声;•二是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定是叠韵;•三是凡两个反切上字同类的,反切下字必定不同类(因为如果同类,就应该是同音字而不必分成另一小韵);•四是凡两个反切下字同类的,反切上字必定不同类。

陈澧系联法的具体条例•归纳反切上下字的具体条例有三个:同用、互用、递用。

•同用: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反切上字同用一个“都”字,无疑为同声类。

•互用: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为反切上字,无疑为同声类。

•递用: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都”、“当”递用为反切上字,应为同声类。

补充条例:两个“变例”•一是在反切上字时,有的反切上字明明是同类,却与同用、互用、递用系联不起来。

就把《广韵》中此字下收的“又音”系联。

•一东:冻,德红切,又都贡切•二送:冻,多贡切•都贡、多贡同韵,故“都”、“多”二字实为一类。

•二是在系联反切上下字时,有的反切下字实为同类,却无由系联者,据“四声相承”情况定其韵母的分合。

陈澧的结论•声类结论:•陈澧用系联法,把452个反切上字归为40声类。

•声类,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它还不等于声母,一个声母有时可分成两个声类,这是因为反切下字中包括有介音(即“等”),有些声母不能与i 、u、ü某个介音结合。

如:•见[k] 有“古、公、过”等和“居、举、九”等两个声类。

•陈澧作《切韵考》,首先考究《广韵》的声类,实际上就是研究《广韵》的声母。

他用系联的方法,从反切上字考得《广韵》共有40声类。

即36字母再加上照、穿、床、审、喻中分出的庄、初、神、山、于5字用,而把明、微2母合在一起。

•一般音韵学家认为明、微还应分开,所以称41声类。

•1931年白涤洲考定《广韵》的声纽为47类。

•高本汉也主张47声类说。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 )•瑞典汉学家。

他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的演变。

著《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语词族》等,他的学术研究最重大的贡献是对古汉语语音系统的构拟。

•后来,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从审音的角度,参用统计法或系联法各得出《广韵》有51个声类的结论。

《广韵》反切上字表•一、见[全清]:•1、古公过各格兼姑佳诡乖•2、居举九俱纪几规吉•二、溪[次清]:•3、苦口康枯空恪牵谦楷客可•4、去丘区墟起躯羌绮钦倾窥诘祛岂曲卿弃乞《广韵》反切上字表•三、群[全浊]:•5、渠其巨求奇暨臼衢强具跪狂•四、疑[次浊]:•6、五吾研吴俄•7、鱼语牛宜虞疑拟愚遇危玉•五、晓[次清]:•8、呼火荒虎海呵馨花•9、许虚香况兴休喜朽羲《广韵》反切上字表•六、匣[全浊]:•10、胡户下侯乎何黄护怀•11、(喻三)于王雨为羽云永有云筠薳韦洧荣•七、影[全清]:•12、乌伊一安烟鹥挹爱哀握•13、于乙衣央纡忆依忧谒委•八、喻四[次浊]:•14、以羊余余与弋夷予翼营移悦•九、知[全清]:•15、陟竹知张中猪征追卓珍迍《广韵》反切上字表•十、彻[次清]:•16、丑敕耻痴楮褚抽•十一、澄[全浊]:•17、直除丈宅持柱池迟治场伫驰坠•十二、照二(庄)[全清]:•18、侧庄阻邹簪仄争•十三、照三(章)[全清]:•19、之职章诸旨止脂征正占支煮《广韵》反切上字表•十四、穿二(初)[次清]:•20、初楚测叉刍厕创疮•十五、穿三(昌)[次清]:•21、昌尺充赤处叱•十六、床二(崇)[全浊]:•22、士仕锄鉏床鶵雏查助豺崇崱俟•十七、床三(船)[全浊]:•23、食神实乘《广韵》反切上字表•十八、审二(生)[全清]:•24、所山疎色数砂沙疏生史•十九、审三(书)[全清]:•25、式书失舒施伤识赏诗始试矢释商•二十、禅[全浊]:•26、市是时常承视署殊氏寔臣殖植尝蜀成《广韵》反切上字表•二十一、日[次浊]:•27、而如人汝仍儿耳儒•二十二、泥[次浊]:•28、奴乃那诺内妳•(娘)29、女尼拏秾•二十三、来[次浊]:•30、卢郎落鲁来洛勒赖练•31、力良吕里林离连缕《广韵》反切上字表•二十四、端[全清]:•32、都丁多当得德冬•二十五、透[次清]:•33、他吐土托汤天通台•二十六、定[全浊]:•34、徒杜特度唐同陀堂《广韵》反切上字表•二十七、精[全清]:•35、作则祖臧借•36、子即将姊资遵兹醉锉•二十八、清[次清]:•37、仓千苍麤采青麁•38、七此亲醋迁取雌•二十九、从[全浊]:•39、昨徂才在藏前•40、疾慈秦自渐匠情《广韵》反切上字表•三十、心[全清]:•41、苏先桑素速•42、息相私思斯胥虽辛须写悉司•三十一、邪[全浊]:•43、徐似祥辝辞详寺随旬夕•三十二、帮[全清]:•44、博北布补边伯百巴•(非)45、方甫府必彼卑兵陂幷分笔畀鄙封晡《广韵》反切上字表•三十三、滂[次清]:•46、普匹滂譬•(敷)47、芳敷抚孚披丕妃峰拂•三十四、并[全浊]:•48、蒲薄傍步部白裴捕•(奉)49、符扶房皮毗防平婢便附缚浮冯父弼•三十五、明[次浊]:•50、莫模谟慕母摸•(微)51、武亡弥无文眉靡明美绵巫望《广韵》韵类结论•陈澧用系联法,把1200多个反切下字系联为311个韵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