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合集下载

(全国版)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方案 第四部分 八年级下册 课时训练14 理解权利义务试题-人教版初中九

(全国版)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方案 第四部分 八年级下册 课时训练14 理解权利义务试题-人教版初中九

课时训练(十四) 理解权利义务一、单项选择题1.村民王某在网上发帖检举乡政府强制拆迁,违规占用村民土地。

次日一大早,政府工作人员破门而入,将正在睡梦中的王某强行带到乡政府“教育”了一整天。

乡政府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 )①言论自由权②监督权③人身自由权④住宅不受侵犯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和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

下列能体现公民正确行使该项权利和自由的是( )①私企老板X底思被选为村民代表②村民李某就雄安新区部分村干部乱占耕地行为进行举报③马宇轩积极参加美丽中国志愿者活动④X念就华为高管在加拿大被捕一事表示愤怒并发表评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下列行为中,不属于非法搜查的是 ( )A.X民怀疑同桌李生偷了他心爱的钢笔,对李生进行搜身检查B.企业老板怕产品失窃,保安人员对下班出厂的工人都要进行搜身检查C.侦查人员出示搜查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查D.商场怀疑某顾客有偷窃行为,对其身体进行搜查4.公利如果受到损害,要懂得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维护。

姜某与某装饰公司之间因工作待遇问题发生了劳动争议。

依据劳动法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解决问题( )①申请调解②双方协商③申请仲裁④提起诉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中学生雨茜通过学习发明智能课桌获得专利。

她将其转让后获得15000元报酬。

某天在某平台进行公益捐款,她毅然捐出2000元并将受捐者的个人信息转发以获得更多人支持。

后来她发现有家公司用其捐赠时使用的头像作为广告,多次交涉无果后雨茜向法院提起诉讼。

对此案例分析正确的是( )①雨茜维护自己的肖像权是民事诉讼,是自己维权的最后保障②购买雨茜专利的公司对该专利有使用权而没有占有权③雨茜转发受捐者的求助信息出发点虽好,但侵犯了其隐私权④雨茜的发明获得专利说明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享有劳动权;雨茜捐款是对财产处分的表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中华人民某某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某某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法服兵役。

网络暴力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

网络暴力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

网络暴力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正方,网络暴力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首先,网络暴力是一种对他人进行言语或行为上的攻击和伤害,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威胁等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网络暴力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言辞上的攻击,更是对他人人格尊严和权利的侵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任何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因此,对于网络暴力行为,法律应当予以制裁,以保护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

此外,网络暴力行为还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网络暴力行为不受到法律制裁,将会导致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进而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暴力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以保护受害者的权利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反方,网络暴力不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首先,网络暴力是一种言论自由的表达形式,受到法律的制裁将会对言论自由造成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将会对这一权利造成侵犯。

其次,网络暴力行为的主体往往是匿名的,很难追踪和定罪。

如果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将会增加执法机关的工作难度,甚至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此外,网络暴力行为往往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发泄,很少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对这种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可能会使一些人因为一时冲动而背负法律责任,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行为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以保护言论自由和避免对无辜者的不当处罚。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言论自由是一种基本权利,任何形式的言论限制都应当慎之又慎。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法律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但也应当避免对言论自由造成不必要的限制。

文明条例竞赛试题

文明条例竞赛试题

文明条例竞赛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哪项行为是被鼓励的?A. 随地吐痰B. 乱扔垃圾C. 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D.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2. 在公共场合,以下哪种行为是被禁止的?A. 遵守秩序B. 遵守交通规则C. 吸烟D. 保持环境卫生3. 根据条例,以下哪种行为是违反文明条例的?A. 爱护公共设施B. 保护环境C. 随意涂鸦D. 遵守公共秩序4. 条例规定,以下哪种行为是应当受到处罚的?A. 帮助老人过马路B. 照顾残疾人C. 酒后驾车D. 遵守交通信号灯5. 根据条例,以下哪种行为是被提倡的?A. 节约用水用电B. 浪费资源C. 随意丢弃废弃物D. 破坏公共设施6. 条例中提到,以下哪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A. 遵守公共秩序B. 尊重他人C. 随意插队D. 维护公共卫生7. 条例鼓励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哪一点?A. 随意丢弃垃圾B. 节约资源C. 破坏公共环境D. 无视交通规则8. 根据条例,以下哪种行为是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A. 遵守法律法规B. 爱护公共财产C. 故意破坏公共设施D.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9. 条例规定,在公共场所,以下哪种行为是被禁止的?A. 保持安静B. 遵守秩序C. 随意抽烟D. 维护环境卫生10. 条例鼓励公民在以下哪种情况下采取行动?A. 遇到紧急情况时,积极参与救援B. 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视而不见C. 遇到不文明行为时,选择沉默D. 遇到公共设施损坏时,不予理睬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根据条例,以下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A. 积极参与社区服务B. 遵守法律法规C. 爱护公共设施D. 节约资源12. 条例中提到,以下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A. 酒后驾车B. 随意丢弃废弃物C. 遵守交通规则D. 故意破坏公共设施13. 根据条例,以下哪些行为是应当受到处罚的?A. 酒后驾车B. 遵守交通规则C. 故意破坏公共设施D. 积极参与社区服务14. 条例鼓励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哪些点?A. 节约用水用电B. 爱护公共设施C. 破坏公共环境D. 遵守公共秩序15. 条例规定,在公共场所,以下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A. 保持安静B. 遵守秩序C. 随意抽烟D. 维护环境卫生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根据条例,乱扔垃圾是被鼓励的行为。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严厉打击”或”严厉制裁”?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严厉打击”或”严厉制裁”?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严厉打击”或”严厉制裁”?
一、涉及恶意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涉及恶意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如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等。

这些行为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面对这些行为,我们必须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使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能警示社会其他人不要效仿。

二、严重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尊重和维护人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原则之一。

然而,仍有一些人不尊重他人的权益,进行各种违法行为,如侵犯他人财产权、侵害他人生命安全等。

对于这些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严厉制裁,维护正义,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违反法律法规且屡教不改的行为
有些人长期以来违反法律法规,无视社会规则,屡教不改。

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教育和规劝已经无效,只有通过严厉打击或制裁,才能让这些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起更多人的警觉。

通过严厉的打击或制裁,不仅可以警示其他人,也能够给犯罪分子以惩罚,促使他们改过自新。

总之,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采取"严厉打击"或"严厉制裁"是必要的。

这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也能够提高
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当然,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权衡利弊,
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并切实保护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改
过自新的机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 法律法规的行为。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包括市声管理法规、 森林法规、环保法规、交通管理法规、治 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什么是法律Biblioteka 任?它有哪些种类? 2、什么是法律制裁?它有哪些种类?
(四)法律责任
1、含义
法律责任是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 应承担的责任。
2、法律责任的类别
违宪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违宪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情节较轻, 社会危害性不十分严重,触犯民事法律 法规和行政管理规范,应承担法律责任 的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就是犯罪。指违反 刑事法律,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事制裁的行 为。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 法规的行为。
民事法律法规包括《民法通则》、 《合同法》等
具有社会危害性
主观上有过错 根据所违反的法律类别 有责任能力 根据违法情节和社会危害 程度
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
王某曾因多次盗窃而被判刑3年有期徒刑,刑满 释放后,他不思悔改,一天又潜入三户居民家中, 将一台价值 2700 元的彩电偷回家,并窃得现金 5 万 多元。事后,王某遇到张某,并对张某说:“我又 弄到一台新彩电,你如果要的话,可以便宜一点卖 给你。”张某明知彩电来路不正,却贪图便宜,以 800 元的价格买了彩电。后来,公安机关破案,将 王某和张某抓获归案。
案例二
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 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 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 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刘某对此不 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 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 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 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 条例将其拘留。

网络暴力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

网络暴力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

网络暴力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辩论辩题正方,网络暴力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首先,网络暴力是一种对他人进行言语或行为上的攻击,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情感,也可能导致其精神健康受到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恶意造谣等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因此,网络暴力作为一种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网络暴力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导致其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长期遭受网络暴力的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为了保护公民的身心健康,应该对网络暴力进行法律制裁,以起到震慑和惩罚的作用。

最后,名人名句中,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过,“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言论无限制。

”这句话告诉我们,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攻击他人,网络暴力同样不应该得到纵容。

在经典案例中,美国发生过一起因网络暴力导致受害者自杀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了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因此,综上所述,网络暴力应该受到法律制裁,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反方,网络暴力不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首先,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对网络暴力进行法律制裁可能会对言论自由造成限制。

虽然网络暴力行为不应该被鼓励,但过度的法律干预可能会对人们的言论自由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社会上出现言论受到过度约束的情况。

其次,法律制裁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暴力问题。

即使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但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很难追究责任,也很难对所有的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

因此,法律制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暴力问题。

最后,名人名句中,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人民的言论自由,不容侵犯。

”这句话告诉我们,言论自由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在经典案例中,有些国家对网络暴力进行了法律制裁,但并没有有效地减少网络暴力行为,反而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言论自由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最新列入违法的20种行为

最新列入违法的20种行为

最新列入违法的20种行为最近,我国法律体系更新了一些列入违法行为的内容,这些行为在法律的制裁下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20种最新列入违法的行为,以便提醒广大社会公众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后果。

1. 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系统,窃取或篡改他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种行为将增加的刑事处罚。

2. 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

现如今,网络上流传着大量虚假信息、谣言,具有极高的危害性,因此法律对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3. 非法采集、储存、出售个人隐私信息。

隐私信息的泄露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该行为将面临刑事处罚以维护公民隐私权益。

4. 非法拍摄他人隐私并传播。

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对被拍摄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5. 非法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法律对此予以了明确的禁止和处罚。

6. 非法赌博及提供赌博场所。

赌博行为不仅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还会给个人、家庭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被法律明确规定为违法行为。

7. 违法集资、金融诈骗行为。

违法集资、金融诈骗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还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法律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8.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的安全关乎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因此对于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处罚。

9. 违法制造、买卖毒品。

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极大,法律对这类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追究和打击。

10. 贩卖人体器官。

人体器官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贩卖人体器官严重侵犯了他人的人权和尊严,法律对此进行了零容忍的规定。

11. 踩踏、强行占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踩踏、强行占用自然资源的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法律制裁。

12. 非法捕杀、交易珍稀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保护野生动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对于非法捕杀、交易珍稀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将予以刑罚。

发表不正当言论法律规定

发表不正当言论法律规定

发表不正当言论法律规定在当今社会,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这种自由并非是无限制、无边界的。

发表不正当言论不仅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还可能触犯法律。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言论属于不正当言论?法律对此又有哪些规定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不正当言论。

一般来说,不正当言论是指那些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具有误导性、攻击性、诽谤性、侮辱性或者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言论。

诽谤他人的言论就是一种常见的不正当言论。

如果一个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就可能构成诽谤罪。

比如说,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声称某人有违法犯罪行为或者道德败坏,给其个人声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准则,在法律上也是不被允许的。

侮辱性言论同样属于不正当言论。

通过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使其人格尊严受到损害,也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比如公然用粗鄙、恶俗的语言辱骂他人,给对方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此外,传播谣言也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言论。

在信息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

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人故意编造虚假的信息,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这种行为可能会根据其造成的后果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在网络环境中,发表不正当言论的情况也日益增多。

有些人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随意发表言论而无需负责。

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网络上发表不正当言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对于发表不正当言论的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律体系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对侮辱罪、诽谤罪等相关罪行作出了明确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自从新婚姻法颁布以来,广大男女青年无不欢欣鼓舞。

可是,就在我们这里,一位披头散发的少女,泣不成声,要求公社为她作主。

这位少女叫刘金萍,今年16岁,前年其父刘居堂将她卖给邻村一个28岁姓曹的社员,仅衣服就400元,还有现金2,200元,其他东西不在其内。

去年3月,刘居堂硬要15岁的女儿与曹非法同居,女儿坚决不从。

刘居堂见女儿抗婚,就拳打脚踢,用武力威逼,闹得女儿哭泣不止,不敢在家。

邻居、亲戚、妻子劝说不过,刘竟将女儿的胳膊用棍打折。

还没等女儿的伤痊愈,刘又将女儿屡次恶打,并持钢刀威胁。

刘居堂的残暴行为,引起了广大干群的不满。

公社将此事介绍给了法庭,法庭裁决刘居堂为女儿退婚,并退还曹的全部财礼。

但刘居堂无视国法,卖女儿的心未变,不但对女儿继续责难恶打,而且伙同姓曹的对金萍母女进行威胁。

曹对金萍母女说:“如果两年之内娶不到妻子,就要与你母女俩拼命。

”刘居堂还多次提出与妻子离婚,不仅这样,还将她们母女的口粮和节余的400多斤粮食全部卖掉。

更可气的是,他还想将女儿用3,000元的巨款卖到其他地方。

编辑同志:刘居堂一手包办婚姻,硬逼15岁的女儿高价嫁人,这难道不应该受到法律制裁吗?
山西省广灵县姚天科
姚天科同志所反映的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法庭裁决“刘居堂为女儿退婚,并退还曹的全部财礼”,而没有追究刘居堂的法律责任,这种处理显然是欠妥的。

我国新婚姻法第一条明确重申:婚姻自由是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一规定,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人们婚姻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是国家赋予当事人独立自主地处理个人婚姻问题的神圣权利。

我国新婚姻法在维护人们的婚姻自由权利的同时,明文“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它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新婚姻法第34条规定:“违反本法者,得分别情况,依法予以行政处分或法律制裁。

”我国刑法第179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我国现行政策规定,属于买卖婚姻的财物,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予以没收、返还或不予返还。

现在,我们用上述政策法律规定对照一下姚天科同志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到:其一,刘居堂无视我国婚姻法的婚姻自由原则,违背其女儿刘金萍本人的意愿,两次包办强迫女儿的婚事,其目的在于索取大量财物。

这种行为显然是属于包办强迫他人婚姻和买卖婚姻的违法行为。

其二,刘居堂包办强迫他人婚姻、干涉他人婚姻自由权利,是以暴力手段来实现的。

这已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情节严重、触犯刑法的违法犯罪行为。

其三,由
于刘居堂的行为的性质所决定,本案不属于一般的民事纠纷,而是属于刑事案件。

因此,法庭处理此案,仅“裁决刘居堂为女儿退婚,并退还曹的全部财礼”是欠妥当的。

应该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按现行政策的规定,对其非法所得作出正确处理。

其四,那个姓曹的社员,采用威胁的手段强迫刘金萍与自己建立婚姻关系,其行为同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完全背道而驰,因而也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

本刊法律顾问李勇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