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会当赏析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

望岳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
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一: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韵译二: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害V: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⑹决眦(Z):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幵。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
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词赏析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望岳作者:杜甫年代: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望岳》原文及赏析

《望岳》原文及赏析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望岳》原文及赏析的内容: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杜甫的《望岳》。
这首诗那可是相当经典,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古诗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先看看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一开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站在远处望着泰山,心里犯嘀咕:“这泰山到底咋样啊?”然后他放眼望去,发现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大地绵延不绝,一眼看不到头。
这景象,多壮观啊!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爬山,还没到山脚下呢,远远望着那山峰连绵起伏,那绿色一直延伸到天边,当时就被震撼到了。
跟杜甫写的这感觉有点像,那种广阔和雄伟,真不是一般言语能形容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简直绝了!大自然就好像特别偏爱泰山,把所有神奇秀丽的景色都给了它。
而泰山又高大到能把山南山北分成清晨和黄昏,一边亮堂堂,一边暗沉沉。
想象一下,站在泰山脚下,看着阳光和阴影在山上分割得如此清晰,是不是感觉特别神奇?“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白云在山间升腾,让人心胸激荡。
我那次爬山的时候,山间也有云雾缭绕,那雾气扑面而来,凉飕飕的,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还有那些归巢的鸟儿,飞得又快又急,让人使劲瞪大眼睛才能看清,这画面多美啊!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可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杜甫下定决心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去俯瞰其他的山,到时候就会发现它们都变得渺小了。
这不仅仅是在写登山,更是在表达一种志向和追求。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定下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当我们站在成功的巅峰时,再回头看那些曾经的困难和挫折,也会觉得不过如此。
总的来说,《望岳》这首诗语言质朴,但又充满了力量。
杜甫用他生动的笔触,把泰山的雄伟壮观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每次读这首诗,都仿佛能感受到杜甫站在泰山脚下,满心向往的那种激动心情。
杜甫的诗词《望岳》赏析

杜甫的诗词《望岳》赏析《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本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诗写望岳,首联为远望之色,次联写近望之势,三联为细望之景,末联则为极望之情。
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即“一定要”的意思,体现出了诗人登岳的坚定决心。
这两句,诗人借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不仅突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之势,且写出了诗不畏艰难、敢于登攀,傲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表现出诗人的阔大的心胸气魄。
当然,诗人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登泰山顶峰,更是要攀登人生的巅峰。
杜甫早年就“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己任,因此这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是与他的理想壮志不能分割的。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
王禹、王安石、、、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
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
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望岳杜甫全诗赏析

望岳杜甫全诗赏析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望岳杜甫全诗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望岳杜甫全诗赏析一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会当赏析 望岳 是我们古代著名诗人杜甫 的作品,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杜甫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学 作品 ,教会了我们那么多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望岳会当赏析,欢迎阅 读! 望岳 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②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③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②钟:赋予、集中。
③决:裂开。
④凌:跃上。
【简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 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 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 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 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赏析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 抒发了作者青年 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 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 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 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 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 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
“割”字形象 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 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 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 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 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 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 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 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 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 托着一个“高”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 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结语: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望岳会当赏析全部内容了, 希望对大 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