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去做。

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我这给大家的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去总结归纳。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夫妻关系;

第二,亲子关系;

第三,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婆媳关系;

第五,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

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

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

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

(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

(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

(四)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不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越轨行为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

执法不严;

认识错误;

急功近利;

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加强宣传;

严格执法;

重视有机肥料;

提倡生态农业;

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3.道德的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题要点: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高尚与卑鄙等评价,逐渐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维持社会秩序。与习俗相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控制程度要强一些。一般地说,"不从俗"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但不道德往往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给予缺德者的压力也要大得多。与法律相比,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作用。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题要点: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所起的作用。

其一,政治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秩序、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自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日起,各国政府就赋予其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的功能。在当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为社会的"稳定器"。由此看来,维持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

其二,经济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必要的社会保障则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社会保障可以维持社会稳定,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那些在业者有某种安全感,这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民生功能是指它对公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自建立之日起就包含了对公民生活,特别是社会弱者基本生活的关注。从保障公民权利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理念出发,向因各种原因使其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使他们走上正常生活之路则是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

社会进步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和表现。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既能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能保障社会弱者的正常生活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五、论述题

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

阿根廷学者普雷毕什于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他的发展理论。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陲(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前者通过不公正的贸易剥削后者,是导致后者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另一位学者弗兰克把普雷毕什的"核心"称为宗主,把"边陲"叫做"卫星"。他认为,在整

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宗主----卫星"关系不仅存在于世界层次,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每个卫星国内部。

不发达国家有如下经济和社会特征:其生产部门的兴衰以核心国的兴趣和需要为转移,核心国感兴趣和需要的部门比较繁荣,反之则萧条;经济上呈"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门是核心国经济的延伸,与核心国经济联系不密切的部门相当落后;与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不发达国家呈明显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中的富裕社会与农村中的贫穷社会并立共存;在国际贸易上,依附型不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等。

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阻止西方贸易、技术、跨国公司、教育与思想的侵入,自力更生。

依附理论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承担责任,发展中国家要现代化必须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这个题目要求同学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自己去发挥)

乡村社会学作业3答案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成因、解决对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五个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任选其一)

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去做。

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我这给大家的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去总结归纳。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乡村人口问题:(1)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2)乡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3)乡村人口素质低于城市;(4)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但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仍然超过政府倡导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

成因:

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

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

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乡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口。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乡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乡村教育问题

现状:

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

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

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贫困问题的成因:

环境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的绝对缺乏,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不便,都会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贫困问题。

人口负担过重。贫困问题与人口问题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过剩的人口必然会导致贫困问题的产生。

人口素质过差。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导致人口素质差,使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手段不能得到推广、利用,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过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是造成乡村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政策失误的影响。

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家庭中残疾人多、劳动力缺乏;文盲科盲多,掌握和科技知识少;老龄农民多,青壮年农民少等因素都会造成家庭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

发展乡村交通,促进乡村对外联系,发展贫困地区的通讯、水力、电力事业。

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

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

执法不严;

认识错误;

急功近利;

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加强宣传;

严格执法;

重视有机肥料;

提倡生态农业;

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

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

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

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成因:

经济转轨阶段乡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

少数乡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

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

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途径:

积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加强廉政建设;

加强乡村治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及时解决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社会学作业2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

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

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

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

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

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

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

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

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

(1)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前者指直接运用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方法。后者则指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劳动而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方法和手段。

(2)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也叫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或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其行为的规则。

一个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学习这些先于自己而存在的行为规范,社会也有责任教导人们习得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

(3)确定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它是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文化的熏陶及个人人生经验较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培养社会角色

个人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这也是个人社会的目标。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题要点:

(1)一定数量的成员。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2)特定的活动目标。组织目标代表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根据,是组织活动的宗旨和灵魂,是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也是判定组织活动效率的标准。同时还起着团结、动员、鼓励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重要作用。

(3)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尽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活动的,规范大多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是关于本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以及组织活动规则的规定。它指导着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的活动,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其中包括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也包括不同成员间的职责分工。

(5)一定的物质设备。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们,社会组织就难于发挥其固有功能。

4.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答题要点:

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

(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发展。

五、论述题

联系我国现实。深入阐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题要点:

(一)乡村城镇化的涵义和必然性

乡村城镇化或者称之为"农村城市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并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乡村城镇化的显著特征。

(二)乡村城镇化必然性

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工商服务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和生产空间的限制较少,其所需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多数是由人的劳动提供的,只要存在着对工业产品和对商业、服务业的社会需求,它们就可以不断扩大其规模,因而也就能够不断地吸收劳动力。这种能力自工业革命以来愈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它成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内在原因,并将继续推动这一过程的深入发展。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又一个内在原因。

现代化农业是以机械化操作为基础的,而机械化的实现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使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越来越接近于城镇工人,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越来越接近于城镇居民,从而必将促使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

城市的现代文明吸引着乡村居民,并愈益强烈地影响着乡村,也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当代城市是工业集中、便利、市场繁荣、财富集中、文化科技先进的社区,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城市的这些优点对广大农村居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三)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是城镇社区的经济基础,是城镇社区赖于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乡村城镇化的直接推动力。第一,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社区的经济结构,使非农产业最终成为社区经济的主导力量,从而必将促使乡村社区转变为小城镇社区。第二,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的职业结构,能够造就一大批"城市型"的居民。第三,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改变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第四,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所带来的集约和劳动者的集中,必将导致分散的乡村居民点逐步聚集成现代化的小城镇。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大规模城市化的必要条件。第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集中提供了足够的农产消费品。第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使大批乡村劳动力从农田耕作中解脱了出来,从而为城镇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为大规模城镇化准备了人力条件。第三,农业现代化还通过为声调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的主阵地,就成了实现我国城镇化目标的重要措施。

控制乡村人口数量,提高其素质。由于人是城市化的主体,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否与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就成了能否顺利实现城市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各地都要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其素质作为实现城镇化目标的战略任务去抓。

此外,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等,也是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1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最完整最方便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婆媳关系、祖孙、其他家庭等关系。 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乡村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的功能、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存在异同之处。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 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梁 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 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 (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 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 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 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 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北理工《社会学》在线作业1答案

北理工《社会学》在线作业-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 A.规范性功能 B.描述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正确答案:B 2.()是指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A.统计 B.社会指标 C.假设检验 D.变量 正确答案:B 3.()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文化 正确答案:A 4.()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A.马克思 B.斯宾塞 C.韦伯 D.孔德 正确答案:D 5.()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文化 正确答案:B

6.()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A.抽样 B.总体 C.变量 D.概念 正确答案:D 7.互联网技术带动了()的出现,它发展是对传统日常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消解和重构的过程。 A.论坛 B.微博 C.网络虚拟社区 D.博客 正确答案:C 8.不属于社区构成要素的是()。 A.人口 B.区位 C.经济 D.政治 正确答案:D 9.()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他以那些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 A.单位组织 B.政府 C.企业 D.非政府组织 正确答案:A 10.()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A.文化 B.文明 C.社会规范 D.制度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农村社会学作业

《农村社会学》作业 答: 1.台州当地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 我们依据社会资源的标准,把我们当地农村居民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层(普通村民)以及下层(弱势群体)。社会资源的内容包括象征性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测象征性资源的指标是社会权力。因此,我们分层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经济资源与社会权力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在农村社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个人生存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受保障程度。 精英阶层:是指直接握有社会资源的人,这种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都会得到最充足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管理者骨干、私营企业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农村的种养殖大户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农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这些人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精英阶层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摆脱了生存压力,在经济上较富裕。从理论上讲,只有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才会有参政的欲望和闲暇。其次,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超社区的,因此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相应超出了社区的控制。再次,他们社会关系网的质量较高。也就是说他们交往的层次要高于普通村民,因此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也远远高于普通村民。 代理人阶层:是指那些间接握有社会资源或掌握社会资源中某一小的方面。代理人阶层的生存权利首先是得到保证的,另外,他们的发展机会虽然比不上精英阶层,但也超过普通村民。代理人阶层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农民完成某方面超社区的交往;其二作为中介人为普通农民与某个机构或某精英人物建立联系。与精英阶层不同的是,代理人阶层虽然也拥有超社区的社会关系,但它的重量和层次要低于精英阶层的关系网,而且他们的生活重心也是农村社区。 中层即普通农民:普通农民是指那些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的农村居民。这些人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一些保障,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他们的发展权利受到很大限制。普通居民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身份农民。这些人只是名义上的农民,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小的工商业、加工业、副业等而不是以家庭农业收入为主。一部分是职业农民,也就是“纯农户”。还有一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称之为“半职业农民”,他们在经营家庭农业的同时,也外出务工或做雇工。身份农民是普通村民中的上层,他们中的某些人是代理人阶层的主要来源。职业农民和半职业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和基础,他们的态度将决定村民自治的成败。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正确答案:B 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正确答案:C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正确答案:B 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精选文库 C.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正确答案:A 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确答案:C 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正确答案:D 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精选文库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正确答案:D 9.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正确答案:D 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生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2020年新编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最完整-最方便150406)名师精品资料.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婆媳关系、祖孙、其他家庭等关系。 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乡村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的功能、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存在异同之处。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乡村社会学作业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答题要点:(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2008-11-11 16:10:24) 转载 分类:教学资源 标签: 杂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经典《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doc

《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 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 的生活共同体。 2 社会学: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4 本能: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7 6 合作:是不同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互相配合的相互合作方式。 7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型,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8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二、简答: 1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2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答:(1)需要是人的本性。 (2)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3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答:首先,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第二,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的态度,更容易使双方走到一起。 第三,双方距离的远近。较近的距离更有利于双方的交往。 第四,交往频率。偶尔的交往不能建立起固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只有通过频繁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4、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是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4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4 一、单选题 1.(5分)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 A. 社区 ? B. 单位 ? C. 组织 ? D. 国家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D解析 2.(5分) 适宜人口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贝尔 ? B. 马克斯韦伯 ? C. 迪尔凯姆 ? D. 索维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D解析 3.(5分) 二元经济结构的最早提出者()。 ? A.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 B. 荷兰经济学家博克

? C.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 ? D. 美国经济学家诺斯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A解析 4.(5分)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刘易斯 ? B. 舒尔茨 ? C. 罗吉斯 ? D. 帕森斯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B解析 5.(5分) 在我国第一个提出《乡村自治》的学者是()。 ? A. 费孝通 ? B. 杨开道 ? C. 梁淑溟 ? D. 晏阳初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6.(5分) 《里约热内卢宣言》通过的时间是()。

? A. 1992年 ? B. 1998年 ? C. 1988年 ? D. 1993年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A解析 7.(5分)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农村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发表的时间是()。 ? A. 1985年 ? B. 2000年 ? C. 1991年 ? D. 1990年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C解析 二、多选题 1.(5分) 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 ? A.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 B. 统筹城乡投入 ? C. 统筹城乡产业结构 ? D.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 E. 统筹城乡生产布局

2019年电大一村一《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电大一村一《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作业1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家庭功能理论的理解,同时发挥家庭功能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家庭的含义、结构、特点、功能,搞清家庭基本理论的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家庭功能的基本理论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4)字数不低于800字; (5)作一次小型的家庭情况的调查(以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 时间:学习第三章后做本作业(约第3周) 解题思路: (1)家庭的涵义、特点; (2)乡村家庭的功能; (3)简要概述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4)结合乡村家庭的特点,分析城乡家庭功能的多少、强弱。 答题提示: 1、答题前应采用访谈、问卷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完成对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家庭情况调查。以家庭为单位登记户主及其成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受教育状况、婚姻状况、处所或职业以及与户主的关系等,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数、经济收入及消费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2、请学员按照解题思路去答题,答题时以理论要点结合相应的调查材料分层叙述。 3、答题所需要的理论要点如下,请学员自行整理形成800字以上的文字材料。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P.35/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1、涵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 2、特点:(1)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2)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3)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P.36/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乡村家庭) 1、特点:(1)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2)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3)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2、功能:(1)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2)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3)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3)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4)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P.38—40/3.2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 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 孙中山 写下了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撰写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 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 次提出 “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在1891年。 4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6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 _________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器官而做事 ,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社会需要是人们的 —社会关系 _________ 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一需要层次论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11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 关键环节。 12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 ? 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 _ _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二、单项选择题 1 ?“社会” 一词源于( A A.中国 B 第一信号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 。 德国 )。 ?美国 C ?英国 D . 2. 文化是指(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 “工作安定”属于(B 丿需^<。 A.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 自尊的 4. “镜中自我”是(B )提出来的。 A.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 托马斯 5?—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 叫做(B )。 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 —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 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 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 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

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 A.主观法 B.声誉法 C.客观法 D.评判法 12.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民族问题 D.社会问题 13.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 )。 A.3000万 B.3500万 C.4000万 D.4500万 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经济保障 B.政治保障 C.思想保障 D.社会保障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社会学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社会学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填空题 1、孔德 2、群学肄言 3、哲学基础 4、普遍的社会现象 5、社会性 6、1943 7、情景主义 8、情感性 9、相互发展10、条件反射学说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对社会的解释,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二个论点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3)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三个论点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别领域。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社会交往的意义:①人类离不开交往。②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可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③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④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①传授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提供角色人选 五、论述题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

乡村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 272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乡村社会学试题 2013年 7 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2 分,总计 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 1.在我国最早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标志是( ) 。 A .《中国乡村生活一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 .《华南乡村生活》 C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D .《乡村社会学》 2.在实际研究乡村并作出理论性总结,对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 ( ) A .杨开道 B .李景汉 C .吴文藻 D .费孝通 3.在乡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 A .副业B.农业 C .乡镇企业 D .进城务工 4.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所以更具有( ) 。 A .自然性 B .直接性 C .互动性 D .社会性 5.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最主要的是( ) 。 t A .家庭 B .家族 C .邻里 D .民问会社 6.社区与社会相比,二者的关系是 ( ) 。 A.社区外延大于社会 B .社区外延小于社会 C .二者含义相同D.不可比较 7.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 ) A .过度城市化 B .郊区化 C .逆城市化D.城乡融合 8.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 A .社会分化 B .社会分层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 3分,总计 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 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 E .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服务 E .满足需求为首位 18.村落社区聚村而居的原因是 A .便于互相帮助 B .便于生产 C .寻求安全 D .家族影响 C .社会分工 D .社会阶级 9.乡村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有许多成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 B .经济基础 C .政治条件 D .生产力水平 10.系统地提出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A .费孝通 B .马寅初 C .雷洁琼 D .袁方 11.社会控制的准则是 )。 A .社会文化 B .社会道德 C .社会规范 D .法律 12.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 A .道德 B .习俗 C .社会舆论 D .宗教 13.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稳定器”,是指其 )。 A .政治功能 B . 经济功能 C .民生功能 D . 社会进步 14.在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 A .生产关系 B . 生产力 C .经济基 D .上层建筑 15.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 )。 A .传统发展战略 B .基本需求战略 C .可持续发展战略 D .跨越式发展战略 16.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有 ( )。 A .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 B .为制定乡村规章服务 C .为推进乡村物质文明服务 D .为推进城市物质文明服务 17.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有 ( )。 A .规模小 B .非正式控制 C .面对面交往 D . 成员有多种角色

2016年春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1-4及答案

作业一 系统自动阅卷 1、单选题(4分) 2、“社会”一词源于___________。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答案:A标准答案:A 得分: 2、单选题(4分)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_________。 A.毛泽东B 孙中山C严复 D 康有为 答案:B标准答案:D 得分: 3、单选题(4分) _________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A利益B需要C交往D语言 答案:标准答案:B 得分: 4、单选题(4分) 马克思关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享受、_________。 A.尊重; B. 发展; C.求知; D. 自我实现 答案:标准答案:B 得分: 5、单选题(4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________个等级。 A3 B4 C5 D6 答案:标准答案:C 得分: 6、单选题(4分) “镜中之我”的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A库利B米德C皮亚杰D帕雷托 答案:标准答案:A 得分: 7、单选题(4分) 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________。 A库利B林顿C托马斯D米德 答案:标准答案:D 得分: 8、单选题(4分) 初级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和__________ 。 A亲缘关系B地缘关系C社会关系D亲密关系 答案:标准答案:B 得分: 9、单选题(4分) 巴甫洛夫的_________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A. 条件反射学说; B. 无条件反射学说; C. 反射神经学说; D. 抑制唾液分泌学说 答案:标准答案:A

得分: 10、单选题(4分) “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年_________。 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心理上的紧张D心理上与父母的对立 答案:标准答案:B 得分: 11、多选题(4分)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是()。 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D孔德 答案:标准答案:ABC 得分: 12、多选题(4分)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 B 17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 C 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 D 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 答案:标准答案:AD 得分: 13、多选题(4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标准答案:ABCD 得分: 14、多选题(4分) 根据交往的主体,把社会交往划分为()。

《乡村社会学》作业讲评

《乡村社会学》作业讲评

《乡村社会学》作业讲评 作业1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目的: 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家庭功能理论的理解,同时发挥家庭功能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家庭的含义、结构、特点、功能,搞清家庭基本理论的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家庭功能的基本理论内

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 (4)字数不低于800字; (5)作一次小型的家庭情况的调查(以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 时间:学习第三章后做本作业(约第3周) 解题思路: (1)家庭的涵义、特点; (2)乡村家庭的功能; (3)简要概述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4)结合乡村家庭的特点,分析城乡家庭功能的多少、强弱。 答题提示: 3

1、答题前应采用访谈、问卷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完成对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家庭情况调查。以家庭为单位登记户主及其成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受教育状况、婚姻状况、处所或职业以及与户主的关系等,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数、经济收入及消费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2、请学员按照解题思路去答题,答题时以理论要点结合相应的调查材料分层叙述。 3、答题所需要的理论要点如下,请学员自行整理形成800字以上的文字材料。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1、涵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 4

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 2、特点:(1)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2)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3)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5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

1 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 A . 归属与爱的需要 B . 生理的需要 C . 安全的需要 D . 自尊的需要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 A . 心理上的矛盾 B .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 心理上的紧张 D .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 A . 同事一起春游 B . 赶时髦 C . 抢购 D . 球迷闹事 4.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 A . 继续社会化 B . 再社会化 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 . 主干家庭 B . 联合家庭 C . 核心家庭 D . 其他家庭 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 A . 库利 B . 林顿 C . 托马斯 D . 米德 7.文化是指( ) A .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8.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 . 生理需要 B . 安全需要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 A . 严复 B . 康有为 C . 梁启超 D . 陈千秋 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 A . 角色丛 B . 复式角色 C . 先赋角色 D . 实际角色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 ) A . 交通事故围观的人群 B . 火车上的乘客 C . 青少年 D . 学校 2.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 A . 芝加哥学派 B . 社会进化论学派 D . 哈佛大学学派 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是( ) A . 主干家庭 B . 联合家庭 C . 核心家庭 D . 其他家庭 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 A . 奉献关系 B . 索取关系 C . 对立关系 D . 交换关系 5.以下制度中不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有( ) A . 经济制度 B . 宗教制度 C . 教育制度 D . 政治制度

农村社会学_在线作业

农村社会学(第4版)_在线作业_5 交卷时间2018-11-16 15:47:23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13道小题,总分值65分) 1. (5分) A 经济权利的差别 B 教育资源分享不平等 C 福利水平差别 D 收入和消费水平上的差别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B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城乡一体化 2. (5分) A 文化生活 B 个人的文化程度 C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 D 艺术 不属于经济上的城乡差别的内容是()。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A 回答错误收起 解析 知识点 文化概述 3. (5分) A 孔德 B 韦伯 C 斯宾塞 D 涂尔干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什么是社会学 4. (5分) A 农村职业将进一步分化 B 农村机械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C 土地将不会进一步集中 ()被认为是社会有机论或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他的社会学着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关于农村社区发展的基本趋势论述错误的是()。

D 农村社区逐步城市化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农村社区发展 5. (5分) A 散村和集村 B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C 农业村和林业村 D 村落社区与集镇社区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D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社区概述 6. (5分) A 工业化全过程 B 工业化后期阶段 C 工业化初始阶段 依据社区结构的复杂程度我们把农村社区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出现在()。

D 工业化中期阶段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D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 7. (5分) A 经济生产机构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组织成员 D 明确的行动规范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A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社会组织概述 8. (5分) A 年满25周岁的农民 B 年满20周岁的在村农民 C 年满30周岁的农民 D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的农民 纠错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组织的构成要素的是()。 新农保规定参保范围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