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朱以撒《挺拔之姿》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以撒《挺拔之姿》阅读练习及答案朱以撒《挺拔之姿》阅读练习及答案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中/华资*源%库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六单元 第四节 探 究 含答案

第四节探究走进高考【p234】例(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主题意蕴shen

小说专题复习之主题意蕴【考点解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真题回顾】2016年《会明》: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2014年《安娜之死》:请探究作品结尾处画线句的意蕴。
(6分)2010年《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考点归纳】1、概括主题;2、整体意蕴;3、局部意蕴一、概括主题(江苏卷至今未设题)【经典再现】方法总结:【针对训练】石榴日本川端康成(1)一夜寒风。
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
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2)“妈妈,石榴。
”纪美子呼喊母亲。
(3)“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
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4)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
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
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
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5)“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
”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6)“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开拔之前见你一面。
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
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
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7)“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8)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
小说探究题目答题技巧

有观点: 立足文本 表意明确
有理由: 紧扣要素 自圆其说
有条理:层次分明 语言流畅
答题要求 (三有)
答题误区警示
“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或只是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
“浅入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
2014新课标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渡头 叶紫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3新课标卷: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01
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尤其是情节、人物形象,这是探究的基础。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意,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就事论事。
02
答题注意点
探究小说某一情节的作用
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
小说阅读探究题 (二)
审清题意,看是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还是某一情节的合理性
1
答题方法
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意蕴式体验式探究题

二、把握两种常见题目的解答思路 1.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思路 首先依据语境,解释表层意义;其次可由以下角度进 行探究: ①总结与主旨或与作者情感相关的意思; ②总结与背景相关的意思; ③总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意思; ④总结与历史相关的意思; ⑤总结与文化相关的意思。 2.探究思想情感意蕴的思路 基本思路是由材料到意义,即先看文本写了哪些材料 (人、事、物、景等),再具体分析材料蕴含的不同的意 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探究的角度同上面“探究重 要句子的意蕴”。
【答案】
①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②蕴含了对端午 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③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 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每点2分)
题型二:体验式探究
考点阐释 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 体验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式阅读是指 读接曾经有过的生 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的愉悦感, 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 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切中了阅读的本质。
解题方略 一、掌握一个探究原则 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 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 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 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 精神(包含“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 任”“悲悯情怀”等), 二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例题: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 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 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 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 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 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2019-2020年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十六散文阅读学案6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

[常见设问方式]
2015 年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
湖 北 高 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
考
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2015 年 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
四 川 高 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 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 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 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 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 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 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 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 期) 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 分) [自主尝试]
解题 指导
[解题方略] 标题式探究“5思考”
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 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 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解答时特别关注 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 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解答时,更 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 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 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 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 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解放军报2021年高原红阅读题答案

解放军报2021年高原红阅读题答案答案:1.C:
2.1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强化了意境,加强了情感的表现,使语言有了一种音韵美。
2将中国传统的词牌名、诗词中的词句意象连缀起来,来表现当女人和旗袍融为一体时给人带来的美好联想,营造出具有中国古典美的迷离朦胧、清新美好的意境,突出了旗袍的魅力,表现了作者对旗袍的喜爱之情。
3.①旗袍让少年时的作者惊艳于女子的
美②在作者眼中,旗袍对接中国传统文化,让现代女子变成典雅高贵、风情万种的女人3作者在读民国小诗时联想到旗袍,认为旗袍具有浪漫美和古典美④旗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界公认为服饰文化的经典,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被作者视为精神归宿。
(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以时间为顺序”错,文中第三段以后对与旗袍相关情境的描写并没有以时间为顺序。
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
素养。
赏析句子,首先要分析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画线句除了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传统词牌和诗词意象糅入句中,制造了一种朦胧之美。
明确了表现手法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
精神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抓住作者在重点段落表达的情感。
第一段讲少年时的作者惊艳于照片中身穿旗袍的女子:第二段讲旗袍的重新流行,让越来越多的女子变成典
雅高贵、风情万种的女人;第三段讲作者在国外看到穿旗袍的女子时的感受:第四段讲旗袍的历史以及旗袍具有的古典美:第五段到结尾,以一场文艺赛事和夜宿江南的梦,表达旗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小说探究题的应考策略(教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小说探究题的应考策略一、考纲解读《考试说明》中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不同的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发掘”: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
如重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的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自然景物往 往有烘托人物心情或性格,营造人物活动氛围、暗示作品主题或人物品性等作 用。尤其要注意传统意象(景物)的象征暗示性。文中的自然景物主要是雪与腊梅 林。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腊梅 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 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技法指津】 1.探究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 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小说的主题还可从小说的标题入手进行分析。有的小 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3)联系小说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 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如 2009 年高考浙江卷《魔盒》要求写一句话 揭示主旨,就要结合小说题目和情节,把握“魔盒”蕴藏的深意,抓住后面“贝格 斯太太”的话来概括主旨。 (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
第五节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冯玉祥戏说“卧薪尝胆” 文乐 被誉为‚军魂‛的冯玉祥将军,曾经对人说: ‚……现在的人不懂得‘尝胆’ , 但懂得‘卧薪’ 。所谓卧薪,那就是……睡在床上而领取薪金。 ‛冯将军此话,是在 讥讽那些不想付出艰苦的劳动,只求不劳而获的庸碌之辈。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4.抓关键性的语句。作品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 关键语句最能说明问题,帮助我们把握探究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是抓“文眼” ,小 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韵味深长的语义双关句、生动可 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都值得关注。 5.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相关情况。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产生 总要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写作动机、人生态度、秉性气质、写作经验等各 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知人论世可认为我们找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6.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 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 助准确探究。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7.注意分析方法。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 赅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8.注意思维的整合。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合的过程,要将作品的思想内 容,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揣 摩;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
【答案】
1.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 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2.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答案】
(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
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 格。(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 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失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纠 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其坚贞人 格。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 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 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 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 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 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 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 一命呜呼。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2012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 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 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 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 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 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 到„„”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 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 观点。 【答案】 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
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 自知。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一、探究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 之所在。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 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 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 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 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技法指津】 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需要认真研读文本,联系 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认真分析。阅读、答题时 要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 1.整体阅读、科学分析,从宏观上进行艺术感受与把握。把握住了作品的思 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2.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譬如: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 征是:(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3)家庭为重,亲疏有 别;(4)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 是:(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 (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3.注意标题和体裁。要分析小说的标题,因为标题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注 意小说这种独特文体的特征。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 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 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 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 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 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 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 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 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 着。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2010年江苏卷)(原文详见第二节例4)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 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 有同情就有憎恨, 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 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 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 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