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1《文言文两则》姓名: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一、课前延伸▲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想深入了解的问题。
2.搜集有关文言文和孔子孟子的资料。
3、拓展阅读《精卫填海》★方法步骤课前自由预习,能和同伴互助解决的问题就同伴讨论解决。
(完成好的小组加1颗星)。
二、激情导入1.了解文言文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导入文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法指导三、检查预习▲学习目标:汇报交流预习收获,互相帮助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梳理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
★方法步骤1、小组内互相交流预习收获和能解决的问题;2、梳理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能提出较高质量问题的小组和同学奖励1颗星,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
过程1、指名读课文2、老师范读3、学生自读、齐读4、理解课题三、合作探究▲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
※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一)默读课文,思考:思考:1、结合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1号到4号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三).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三、精讲点拨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有感情的朗读。
四、巩固拓展▲学习目标: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王戎不取道旁李》 导学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理解王戎的推理,学习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尝”“竞走”“唯”等。
(2)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故事。
2、难点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知识链接王戎(234 年-305 年 7 月 11 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四、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
4、学生再读,读出节奏。
(二)理解字词1、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1)尝:曾经。
(2)诸:众多。
(3)游:玩耍。
(4)竞走:争着跑过去。
(5)唯:只有。
(三)理解句子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4、取之,信然。
意思: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四)讲述故事1、同桌互相讲述故事。
2、小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讲述故事。
(五)探究思考1、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因为王戎善于观察和思考,他看到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很多李子,推断出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没有去摘。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要盲目跟从他人。
(六)拓展延伸1、生活中,你有没有像王戎这样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经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2、收集其他古代名人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故事,读一读。
【初中文言文阅读】《黄生借书说》导学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黄生借书说》导学案《黄生借书说》导学案学习目标[电子邮件保护]{;seq?6qz#zx0(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结合工具书、课堂练习题、文下注释、逐《黄生借书说》导学案学习目标[emailprotected]{;seq?6qz#zx0(一)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工具书、课堂练习题、文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4)理解这篇文章,并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澄清。
”书非借不能读”写下真相,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学习过程:一、明确的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时间提前学习学习计划,预习课文并感受。
)(一)背景描述和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一、作者简介袁梅(1716-1798),子才,简斋,绥远大师,清代钱塘(浙江杭州)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乾隆年间,他是一名进士,曾在江宁服役(江苏江宁)和其他县。
辞职后,他住在南京小仓山,修建了一座配套花园,过着奢华的生活。
他的诗清新而巧妙,主要描写日常生活。
他著有《小仓山方文集》、《绥远诗话》、《子步语》等。
2作品简介一)内容:这篇“说”就青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说”:这是一种古老的风格,可以发表评论或记录事件,都是为了解释真相。
3一、相关背景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
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
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
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二)文本预览h?f[#w~!`c*j0一、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加上一些注音)件()斋)等待 ()辄 ()薪水 ()吝 ()忧虑 ()摩玩 ()庋隐藏 ()()二、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文言文导学案(四)(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四)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预习案】1、阅读《核按钮》P63“考点透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指的( ),包括()、()、()和()的活用。
本考点主要体现在()中,偶见于()。
江苏命题几乎每年都有涉及,重点考查的是()、()|和()的活用。
2、研习《核按钮》P63“典型题例”:题1(2006江苏卷文言文文意理解题)题2(2009江苏卷文言文翻译1和2)【探究案】题1:(2012年江苏卷《伯父墓表》见第50页)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参考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题2:(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见第61页)(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参考答案:您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题3、(2014盐城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言文)(2)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还,直公。
参考答案:皇上派遣一位御史前往查看情况,(御史)回到朝廷,认为程公的奏议公正合理。
1、在翻译题中,首先能正确判别,然后才能准确译出。
2、熟练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3、根据不同的活用情形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
(见《核按钮》P63)【训练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习题。
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
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
”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居五日,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202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14文言文二则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折八扣书一折八扣书盛行于三十年代,学生所买的大都是这种书。
一折,而又打八扣,即定价如是一元,实售只是八分钱。
当然书后面的定价是预先提高了的,但是经过一折八扣,总还是很便宜的。
为什么不把定价压低,实价出售,而用这种一折八扣的办法呢,大概是投合买书人贪便宜的心理:这差不多等于白给了。
一折八扣书多是供人消遣的笔记小说,如《子不语》、《夜雨秋灯录》、《续齐谐》等等。
但也有文笔好,内容有意思的,如余谚心的《板桥杂记》、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也有旧诗词集。
我最初读到的《漱玉词》和《断肠词》就是这种一折八扣本。
《断肠词》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封面是砖红色的,一侧画一枝滴下两滴墨水的羽毛笔。
一折八扣书都很薄,但也有较厚的,《剑南诗钞》即是相当厚的两本。
这书的封面是米黄色的铜版纸,王西神题签。
这在一折八扣书中是相当贵的了。
星期天,上午上街,买买东西(毛巾、牙膏、袜子之类),吃一碗脆鳝面或辣油面、几只猪油青韭馅饼,然后到书摊上挑一两本一折八扣书,回校。
下午躺在床上吃粉盐豆(江阴的特产),喝白开水,看买的一折八扣的书。
这一天实在过得蛮快活。
一折八扣书为什么卖得如此之贱?因为成本低。
除了垫出一点纸张油墨,就不须花什么钱。
谈不上什么编辑,选一个底本,排印一下就是。
大都只是白文,无注释,多数连标点也没有。
我倒希望现在能出这种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的普及本的书。
我不爱读那种塞进长篇大论的前言后记的书,好像被人牵着鼻子走。
读了那样板着面孔的前言和哕嗦的后记,常常叫人生气。
而且加进这样的东西,书就卖得很责了。
—节选《读廉价书》作者:汪曾祺(1)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汪曾祺先生对读廉价书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此文回答并说明理由。
【答案】(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一折八扣书,它的内容、成本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2)汪曾祺先生喜爱读这种一折八扣廉价书,因为这种书简洁,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导学案设计

个特点,特别传神? 3.对比阅读:这两则文言文,有何 相同之处?
4.一首曲子让我懂得了“知音难 觅”的道理,一幅画让我懂得了 “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两则文言
2.在读课文时,学会对比阅 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同学齐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 文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的魅
话说来。
力。
意思时,可以对比其在不同的
意思。
文言文中的意思,更利于掌握
2.小组合作学习,将句子读正确、
流利。
与识记。
文。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1.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再次默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讲了一 件什么事?(用文中的话回答) 2.教师引导评价:你觉得牧童说得 对,还是戴嵩画得对呢?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应的词 句,并汇报。 2.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说出理 由。 (1)牧童说得有道理,因为牧童有 实践的经验。
2.联想画面是学习文言文的 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 3.引导学生交流对《伯牙鼓
3.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他们成 了知音?伯牙又为何破琴绝弦呢? 4.指导吟诵。
3.汇报:伯牙与子期因为一首曲子 成了知音,彼此悦纳,这便是艺术 的魅力。
琴》的理解,从而懂得“知 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 力。
4.反复吟诵。
1.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不动 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讨论,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 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四、对比阅 读,体会艺 术之美(用 时:7 分钟)
(2)戴嵩,是一个画家,画画可以
3.分小组开小小辩论会。
形似,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 3.教师善于逐层揭示道理,引 3.成立辩论小组,牧童组,戴嵩组, 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说出自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用法;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语和句子结构;3.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导学准备】1.认识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抓住句子的主干;2.理解文言文的句型结构;3.分析文言文的用词特点。
【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两个小故事:“举目无亲、目不视物”和“苟富贵、步不迟”。
问:你们知道这两个小故事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答:举目无亲,就是没有亲人:目不视物,就是因为太累了眼睛看不见事物;苟富贵,就是想要富贵:步不迟,就是走得快。
教师指出:“举目无亲”不是没有亲人的意思,而是开始时一下子没有看到亲人,目不视物是因为看不到亲人所以看不见东西;“苟富贵”不是想要富贵,而是无论怎样要富贵,不顾一切要追求富贵:步不迟是因为找寻财富的压力大,步伐不慢。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说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同时也要保持对文言文的尊重态度。
二、新课讲解1.文言文可以说是古汉语,它和我们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2.文言文中词汇的含义往往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在上下文中进行理解。
3.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往往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进行倒装。
4.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些表示否定的词语:“不”,“毋”,“未”,“弗”,“莫”等。
5.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些表示肯定的词语:“甚”,“实”,“尝”,“既”等。
6.文言文的常用句型有:“主谓宾”,“宾语补足语”等。
三、例子解析例一:昔者襄公,至德之君,东海之士也。
其轩昩有舆乘之鲂也,乘四骆之驹,马食閟粟,驹食麥麸。
1.划出句子的主干。
昔者襄公:主东海之士也:表2.解析重要词汇。
至德:非常有德行鲂:一种鱼类鲂:一种小马閟:高级糙米麥麸:麦子残渣3.分析句子结构。
宾语补足语:昔者襄公,至德之君,东海之士也。
4.总结文言文句式。
宾语补足语:主谓宾+补足语例二:盗跖有胆巨而疑。
旁在忽兴之郊,为民夜作。
《穿井得一人》 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溉”“及”“闻”等。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明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重要性。
2、难点(1)体会文中人物语言的简洁与生动,分析人物形象。
(2)从故事中领悟如何避免以讹传讹,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2、文体知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标记不理解的字词。
五、课堂探究1、字词理解(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国人道之()③丁氏对曰()④得一人之使()(2)一词多义①之:宋之丁氏()有闻而传之者()②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3)古今异义①国人道之古义:()今义:()②穿井得一人古义:()今义:()2、句子翻译(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人物分析(1)丁氏是个怎样的人?(2)传话的人有什么特点?5、写作手法(1)本文通过什么方式展开情节?(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六、拓展延伸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穿井得一人”的情况?请分享并谈谈你的感受。
2、搜集并阅读其他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比较它们在寓意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的用法,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从文言文中汲取智慧,避免在生活中被谣言误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断句子涉及哪些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涉及人物:青宫旧奄(“阉”)刘瑾、帝(皇上)、(韩)文、僚属。
起因:宦官刘瑾引诱皇上沉迷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皇上不理朝政。
经过:韩文与僚属谈论商议,忍不住流泪哭泣。
结果(在画波浪线的语句之后):韩文和各位大臣一起上疏劝谏。
〖参考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科给事中一职,出京任湖广右参议。有权势的宦官督察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来10 000石米,准备用来救济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斗,韩文前往劝说,攻斗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这一年收成不好,米价暴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3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16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温和纯朴,平时谨慎小心。而到面临大事,则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大婚等各项费用,需要银钱180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国库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之外,请分别给银钞,稍微用一些内库及内府的钱,并暂时借用赏赐给有功勋的皇亲国戚的田地所收的赋税,然后下令让承运库的官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在册。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个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个仓库就有十多个人,韩文极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300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非常恨他。在这时,太子宫原来的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每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摔跤,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后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众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是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满怀决心正色说:“好!即使事情不能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惊恐。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运到内库,于是刘瑾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并让他辞官退休。刘瑾并不解恨,又以遗失户籍档案为罪名,逮捕韩文入狱。几个月后韩文才被释放,刘瑾又罚他出1000石米输送到大同。不久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职,后退休回家。嘉靖五年去世,时年86岁。
整体阅读指导
第一步 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初读后,应大致上理清文本的层次。史传类文言文,其行文大多按时间顺序记叙传主的一生。一般结构模式见上文图示。
第二步 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史传正文部分,一般记叙传主一生中重要的事迹。这些事迹主要是为了突出传主的功德,表现传主的某些品格。而命题者命制的分析综合题,恰恰就是针对传主的生平事迹、功德品格的。因此,我们可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事迹”及与事迹有关的内容做记号,加深印象。(怎样圈点勾画,全凭个人习惯。如用单斜线和双斜线在字句间切分事迹的层次,用问号标示疑难处,用叹号标示关键处。还可在词句下用小三角形、圆点、波浪线、直线勾画,标示人名、时间、事件中心词以及直接或间接评价人物的关键词等。)在勾画传主的事迹时,我们可以将分析综合题各选项看一看,相互比对,想一想:各选项是分别针对什么事迹设置的?从事迹中解读出的功德品格与自己的体会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叫作“借题读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文言文阅读导学案
___高三__年级___语文___学科导学案编写人
使用时间:2018、9、3—9、7课题:文言文复习课型:复习
■自主学习
[备考指导]
1.题型稳中有变。分析综合题、翻译题,自2009年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化。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有了微调,删去2013年前原有的信息筛选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2014年及以前均设有一道考查文言实词的单选题,至2015年后替换为一道文化知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2016年与2015年各题题型及其针对的考点保持一致。2017《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又出现了实词考查单设题。
2.“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断句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皆体现出这一特点。
3.始终坚持“浅易”原则。“浅易”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选文基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第二,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第三,文章均采用常见句式;第四,文章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第五,文章是经典的文言文作品。
第四步 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有人误认为断句只需要理解局部语句即可,不需要着眼全篇,实则大谬。断句不能仅仅只依据首尾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点等外在标志,还要依据对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文段整体意思的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这句话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断句。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其义项才是唯一的,所以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回归原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加以理解。由“核所积金银”和“籍”可知,D项中的“著”应是“记录、登记”的意思。A项中的“振”是通假字,通“赈”,救济。 答案:D。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弄懂文段大意,并结合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词语加以断句。此文段前几句的主语是“刘瑾等八人”,最后两句的主语是韩文。“八虎”是刘瑾等八人的外号,应与前面的“刘瑾等八人”连在一起。“文每退朝对僚属”句子不完整,应在“语及”后断句。 答案:C。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4.要特别注意2017年《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中新增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点。新增的这一考点,使2015年、2016年考卷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在《考试大纲》中得到了正式确认。
全国新课标卷对文言文的考查,其选材一直是“正史”中的古代人物传记。
古代人物传记一般涉及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人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中“他不顾非议”无中生有。 答案:B。
①担任湖广右参议,制止宦官侵吞公款,平息土酋与邻境的纷争——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关注民生,深受百姓拥戴。(对应第6题A项)
②担任南京兵部尚书,预发军饷,平抑粮价——关注民生,为政贤能。(对应第6题A项)
③担任户部尚书,国家财政困窘,力主启用承运库,核实库银,裁撤冗员——坚决果断,才能卓著。(对应第6题B项)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文章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第一句话,介绍传主名、字及参加科举、踏入仕途的经历;第二层,叙述主要事迹;第三层,交代传主致仕去世及享年。(可用“∥”在文中标示层与层之间的分界)
第二步 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文章叙述了韩文生平中的哪几件重大事情?从中可以看出韩文怎样的品性?
第五步 关注文化知识,力争集腋成裘
文中涉及哪些文化知识?
1.“工科”“兵部”“户部”等古代官职及其职责。
2.“成化”“弘治”“嘉靖”属于皇帝年号,“武宗”属于皇帝庙号。
3.“致仕”在古代表示官员退休。
4.“中贵”“奄(阉)”指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5分)
译文: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5分)
译文: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特别注意重点字词。(1)译出大意3分,译出“民业”“乃”各1分。(2)译出大意3分,译出“偕”“疏入”各1分。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
例题、[2017•《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