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肝癌的临床和理论溯源

合集下载

从《脾胃论》浅析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从《脾胃论》浅析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从《脾胃论》浅析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肿瘤属于内伤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脾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领悟《脾胃论》的学术思想,为今后临床中恶性肿瘤的治疗起着重大指导作用。

标签:李东垣;脾胃论;恶性肿瘤;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病是由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导致的一种慢性恶性消耗性疾病,属于内伤疾病。

并且内伤疾病多由人体的正气不足从而邪毒入侵所致。

李杲,提出“土为万物之母,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又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

笔者细心研读并领悟《脾胃论》的学术思想,对理解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意义重大。

1升阳益气、甘温除热学说《素问·刺禁论》云:“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及《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中高度概括了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生理功能。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1]”情志不调,使心火亢盛,母病及子,损伤脾胃,则由此提出“升阳益气”治法。

杨天仁等总结出李东垣在治疗上强调补脾胃,主张“益气升阳”法[2]。

王剑发等总结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制方63首,以升阳法为制者28首,占全部方剂的444%[3]。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是说饮食伤胃,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化郁而发热,此为脾胃气虚发热,则由此提出“甘温除热”治法。

《医学入门·发热》也云:“内伤劳役发热,……乃胃中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补中益气汤。

”肿瘤患者虽然总病机是瘀毒日久成积,但究其本源在于内存正气的不足,属于本虚标实。

且来寻求中医治疗的患者多已到疾病发展的后期,已经过多程放化疗等治疗,这更对患者的正气、脏腑造成损伤。

肝癌从脾论治浅析

肝癌从脾论治浅析

终至痰瘀浊毒痹阻络脉。

《内经》中已明确记载了血液循环的具体走向,指出心、肺和脉构成了血液的循环系统。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人心动,则血行诸经。

”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运行。

血压长期升高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

高血压时心脏最先受影响的是左室舒张期功能,出现临床症状的高心病多发生在高血压起病数年至十余年之后,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则可出现左心衰竭,反复或持续的左心衰竭,可影响右心室功能而发展为全心衰竭。

叶天士认为邪气入侵后,其传变途径“由经脉继及络脉”,又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经年宿病,病必在络”。

随着病程的延长,病邪由经入络,由气及血,更是痼结难解,治疗更为困难。

3 治 疗高心病的治疗可选用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的中药、钙拮抗中药及A CE I样作用的中药,其目的一是降压,二是使正在肥厚的心肌逐渐得以逆转。

A CE I受体阻滞剂作用的中药不但有很好的降压作用,且能清除自由基,预防缺血性心律紊乱,改善冠脉血流和预防充血性心力衰竭。

如黄芪、何首乌、白芍、牛膝、山楂、泽泻、海金沙、法半夏、降香等。

藤类药善行经通络,《本草便读》指出:“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

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青风藤、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等藤类药物具有影响血管紧张素 受体功能,故在处方中可适当加入以疏通络脉。

《临证指南医案》载:“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意”。

高心病在治疗上常选用通心络胶囊、血府逐瘀胶囊等中成药,汤剂丸药配合以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耗正气。

李亚敏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菏泽274015)肝癌从脾论治浅析 肝癌的治疗非常棘手,且疗效往往不满意。

笔者另辟奚径,采用从脾论治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肝癌的病因病机关于肝癌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很早就有相关阐述。

《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

”《医宗必读》也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从《黄帝内经》心肝脾理论探讨癌性疼痛辨治

从《黄帝内经》心肝脾理论探讨癌性疼痛辨治

止痛药, 如冰片, 味辛、 苦, 性微寒, 归心经, 清 心解 毒止痛, 现代
药 理研 究表 明其 有 显 著 的 镇 痛 、抗 炎 作用 , 并 能 逆 转 肿 瘤 多 药 耐 药 , 对 于 心 火 偏 亢 所 致 癌 性 疼 痛 剧 烈 者 尤 为 适 宜 。本 类 药物 多 易伤 胃, 体 质 虚弱 者宜 兼 顾 胃气 。 2 从肝论治, 行 气 止 痛
石 、珍 珠 母 、柏 子 仁 、酸 枣 仁 等 。此 外 , 还 可选 用 一 些 抗 肿 瘤
疼痛散发 于全身或仅局 限于某一 固定位 置, 其病位不一 , 病性 复杂, 虚实相 兼, 发病往往与 多个脏 腑有关 。其 中, 心 为君主,
主 司 神 明 ;肝 为 将 军 , 主 疏 气 机 ;脾 为 中 土 , 主 化 水 湿 。三 者 与 癌 性 疼 痛 的发 生密 切 相 关 , 故 治 疗 上 当 兼 顾 心 、 肝 、 脾 三 脏 的 生理病理特性, 清 心 、调肝 、健 脾 , 以通 调 五 脏 六 腑 , 抗癌止痛 。 故笔者试从 《 黄 帝 内经 》有 关 心 、肝 、脾 理 论 探 讨 癌 性 疼 痛 的
癌 症 患 者 疼痛 是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研 究 课 题 。 目前 对 于 癌 性 疼 痛 的 治疗 主 要 可 分 为 两类 : ~类 是 药物 疗 法 , 包 括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床 体表 常见的癌痛 主要有 皮肤癌 的溃烂 、出血 、疼痛, 阴茎癌 的菜花状溃疡伴疼痛 , 鼻咽癌 、喉癌、食管癌、肺癌颈部转移
中 图分 类 号 :R 2 7 3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1 0 . 0 0 8 8 — 0 3

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机理探讨

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机理探讨

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机理探讨目的探讨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理。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肝癌发病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通过培土抑木、调理气机、健脾燥湿、服药顾脾四个方面确立了健脾理气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立法依据。

结论健脾理气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标签:健脾理气法;肝癌;机理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

它区别于继发性肿瘤(亦称转移性肝癌),为我国常见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肝癌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系统论述,因其多表现为有形之块,中医多以“肝积”命之,在中医古籍中常见于“症瘕”“积聚”“黄疸”“鼓胀”“胁痛”等病名[1]。

随着中医肿瘤学的发展,中医中药在肿瘤的综合治疗及终末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脾理气法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脾同位于中焦,在五脏中联系密切。

它们的解剖位置以及经脉联系构成了肝脏与脾脏之间的关系基础,在生理病理方面均有体现。

主要体现在对血量的调控以及消化吸收的协同作用方面。

肝属厥阴风木,主疏泄、主藏血。

肝的功能不仅在于条畅气机,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还能促进脾的运化,使气血得以化生。

脾脏居于中焦,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

只有脾气旺盛,生化有源,统摄有权,才能使肝有所藏。

肝血充足,藏泄有度,血量正常,得以气血调和。

同时肝木对脾土有制约调节作用,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都依赖于肝内相火的推动,以及肝气升散调达之性,同时与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密不可分。

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只有得到脾所输布的水谷精微滋养以后,才不致刚烈,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2 肝癌病机,不离肝脾肝与脾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肝癌的病因病机是以虚为本,多为脾气亏虚或肝阴不足,气滞、血瘀、湿热、毒邪为标。

病变部位多在肝、脾,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脾虚为肝癌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于肝癌病证的始终。

周凌云教授从脾论治原发性肝癌

周凌云教授从脾论治原发性肝癌

周凌云教授从脾论治原发性肝癌人们常常谈“癌”色变,尤其以死亡率较高、由肝内细胞所引发的癌变—原发性肝癌为甚。

周凌云教授认为本病的形成关键是脾气亏虚,而致痰、瘀、毒互结于内。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用健脾益气、化瘀消癥之法加减化裁,在临床上可取得一定疗效,本文为周凌云教授从脾论治原发性肝癌的总结体会。

标签:脾论;脾气亏虚;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也较高。

据2015年的流调显示,2012年全球新发肝癌患者78.25万(居癌症发病第6位),死亡患者74.55万(居癌症死亡第2位),其中肝癌发病及死亡患者数上,中国则占半数以上[1]。

肝癌的特点为发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号称“癌中之王”。

待患者出现症状前来就诊时,多半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且术后复发转移率也较高,往往使患者人财两空。

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1 病因病机古代中医中并无肝癌之名,追溯古代的文献记载中“肝积”、“积聚”、“肥气”、“臌胀”、“黄疸”等描述多与肝癌相类似,现代中医学者大多倾向其归属于“积聚”范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中藏经·积聚瘕杂虫论第十八》曰:“积聚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

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搏,交合而成也。

积者系于脏也。

”《圣济总录·积聚统论》指出:“胁者为隐见于腹内,按之形证可验也。

瘕者为瘕聚,推之流移不定也。

癖者,僻侧在于胁肋。

结者,沉伏结强于内[2]。

”又曰:“然有得之于食,有得之于水,有得之于忧思,有得之于风寒。

凡使血气沉滞留结而为病者,治须渐磨溃削,使血气流通,则病可愈矣[3]。

”《医学入门》提出“五积六聚皆属脾[4]”论,更是成为现代临床健脾理气之法治疗肝癌的理论根源。

2 治则治法基于肝癌的病因病机,遵从扶正祛邪的原则,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理论在肝癌临床中的应用

脾胃理论在肝癌临床中的应用

2009年9月第5期No.5 Sep. 2009 中 医 学 报JOURNAL OF CH I N ESEMED I C I N E第24卷 总第144期Vol.24Serial No.144・肿瘤研究Tu m or Study・脾胃理论在肝癌临床中的应用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Cli n ical Application i n Treati n g Hepatoma邵玉英Shao Yuying1,蒋士卿Jiang Shiqing2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 450002Henan Pr ovince Hos p ital of Chinese M edicine,Zhengzhou,Henan,China450002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Henan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Henan,China450008摘要:从历代文献入手,结合临床,系统阐述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认识,探讨脾胃与肝的关系,介绍脾胃理论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Abstract:The article for mulated the recogniti on of Chinese medical s p leen and st omach theory by standing successive dynasties litera2 ture and combined clinic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 onshi p of s p leen and st omach and liver.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the article intr o2 duced the s p leen and st omach theory clinical app licati on in treating hepat oma.关键词:肝癌;脾胃理论;临床应用Key words:hepat oma;the s p leen and st omach theory;clinical app licati on中图分类号CLC nu mber:R273.930.53 文献标识码Docu ment code:A 文章编号A rticle I D:1672-6839(2009)05-0011-02 笔者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多年来从中医脾胃学说立论治疗肿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从脾论治肝硬化到从脾论治肝病的认识

从脾论治肝硬化到从脾论治肝病的认识

从脾论治肝硬化到从脾论治肝病的认识1987年我在山西省中医学术年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从脾论治肝硬化”的论文,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1995年我的一篇论文“疏肝健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观察”,发表在1995年第5期《山西中医》上,进一步提出乙肝也要从脾论治,这篇论文并获得1998年长治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现在我又发现凡是肝病都存在脾虚的表现。

上述的乙肝肝硬化有脾虚的症状,脂肪肝、丙肝、自身免疫性和药物性肝炎及肝癌、重症肝炎都有脾虚症状,并且脾虚为所有肝病的主要症状。

脾虚的症状表现为:全身乏力、腹胀纳差、大便浠溏等。

所以,凡是肝病都应该从脾论治,也就是所有肝病都要以健脾益气药为主,药如党参、气虚重者用人参、气阴两虚用太子参、重者用西洋参、黄芪、白术等,然后再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如乙肝及丙肝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增高者加垂盆草,鸡骨草、五味子等;黄疸者加茵陈、赤芍、金钱草等;胁痛者加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等;大便浠溏者加山药、乌梅、石榴皮等;纳差者加焦三仙、鸡中金、槟榔等;腹胀者加厚朴、枳壳、陈皮等。

肝硬化者加鳖甲、桃仁、三棱、文术、穿山甲等;腹水者加云苓、泽泻、猪苓、腹皮、车前子等。

肝癌者加半枝莲、白花蛇蛇草、半边莲、山茨菇、苡米等。

脂肪肝者加山揸、泽泻、何首乌、草决明等。

血淤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

热毒明显者加金银花、板兰根、蒲公英等。

自身免疫性和药物性肝炎也要根据具体病情随症加减。

重症肝炎在益气健脾基础上要重用茵陈、赤芍至100g以上。

急性肝炎重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适当轻用益气健脾之药。

慢性肝炎、肝硬化则重用益气健脾。

肝病的阶段不同,益气健脾的用量要根据脾虚的程度及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

《伤寒论》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

肝病常常影响到脾,并表现为脾虚为主症,所以张仲景告诫我们要“当先实脾”,实脾就是益气健脾。

如果抓住了治肝健脾这一主线,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与其它癌症一样,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而在中医传统医学中,肝脾是疲乏和衰败疾病治疗中关键的器官。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研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希望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大肠癌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疲乏感。

在常规治疗失败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中医肝脾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到明显的改善。

这促使我们深入探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肝脾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脏腑,它们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抑郁等症状。

而脾则主运化,脾气弱则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问题。

大肠癌患者常伴有体力消耗过大、食欲不振、脾气不顺等状况,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肝脾论治对于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疲乏感非常重要。

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旨在探究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实验依据。

首先,我们建立了大肠癌细胞株,以模拟临床中的疾病状态。

然后,我们通过注射化学药物诱导肝损伤和脾功能减退,观察大肠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情况,并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相关的炎症因子和免疫指标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在肝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加快,免疫指标也出现异常。

而当我们通过中草药等方法进行肝脾治疗后,大肠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相关免疫指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分子机制。

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我们发现肝脾治疗可以调节与疲乏感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包括能量代谢、免疫应答和细胞增殖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6, 6(4), 27-30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6 in Hans. /journal/wjcr /10.12677/wjcr.2016.64005文章引用: 李美霞, 田菲. 从脾论治肝癌的临床和理论溯源[J]. 世界肿瘤研究, 2016, 6(4): 27-30.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Roots for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from SpleenMeixia Li 1, Fei Tian 2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Received: Nov. 18th , 2016; accepted: Dec. 9th , 2016; published: Dec. 12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roots for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from spleen. Methods: Through clinical observation, collecting cases and referring to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summarized from aspects of the etiology and pathology, clinical studies and clinical cases. Results: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effect of 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roots for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from spleen is distinct.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most have the 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t; the effect of 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roots for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from spleen is distinct; it is one of the test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KeywordsLiver Cancer, Insufficiency of the Spleen, Treatment Determination from Spleen从脾论治肝癌的临床和理论溯源李美霞1,田 菲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收稿日期:2016年11月18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9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2日李美霞,田菲摘要目的:探析从脾论治肝癌的临床和理论溯源。

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收集病例、查阅文献资料,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临床验案等方面进行总结论述。

结果:通过总结发现,从脾论治肝癌临床疗效显著。

结论:肝癌患者多有脾虚之候,从脾论治肝癌临床疗效确切,确为中医药治疗肝癌之验法之一。

关键词肝癌,脾虚,从脾论治1. 引言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肝癌的病死率又有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第2位恶性肿瘤致死原因[1]。

其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

因此,对肝癌患者进行有效、及时地干预治疗,提高其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中医药在防治肝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乃因虚而患病,因虚致实,是虚实错杂的疾患。

肝癌的病因病机总的来说是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中医药治疗肝癌多从脾论治。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收集病例、查阅文献资料,发现中医药防治肝癌,尤其从脾论治肝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中医病因病机2.1. 中医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肝癌一病,早在《内经》就有类似记载,其属于中医医籍中记载的“肥气”、“痞气”、“积气”等范畴,如《难经·五十六难·论五脏积病》载:“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积聚候》:“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宋代《圣济总录》云:“积气在腹中,久不差,牢固推之不移者,……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

”肝癌病位在肝,与脾胃肾密切相关。

肝癌患者常虚实错杂,以脏腑气血虚亏为本,加之七情内伤,情志抑郁;脾虚湿聚,痰湿凝结;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结等使气、血、湿、热、瘀、毒互结而致病,故其病机总体为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2]。

2.2. 肿瘤的中医核心病机——脾虚本质中医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乃因虚而致,因虚致实,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疾患。

而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亦明确强调“脾旺则四季不受邪”。

随着不断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实脾在中医药抗癌中的作用,提出“脾虚”可能是肿瘤的中医核心病机。

韩钦芮,符秀琼等[3]提出肿瘤微环境促进了肿瘤从免疫相持到免疫逃逸的演变过程,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是其核心特征。

多种肿瘤脾虚模型和病例均可见到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脾虚因而可能是肿瘤微环境的核心病机。

郑舞,杨金坤[4]提出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网络,环境中的低氧、低pH值以及慢性炎症是导致肿瘤组织异常增生、转移、复发的重要因素,与中医因脾虚、痰、瘀、癌毒等病理李美霞,田菲因素相互夹杂、交融而致的中医微环境相似。

脾虚与痰、瘀、癌毒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中脾虚是核心。

罗安民[5]从河图入手研究寄生于人体内的生命体——肿瘤,认为土虚(脾虚)是肿瘤发病之根本,其从脾虚与干细胞越位、缺氧、低糖、瘀血四个方面加以佐证,认为肿瘤是以脾虚为本。

因而,脾虚可能是肿瘤的中医核心病机。

3.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此条已被世人视为已病防变、虚实异治的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的法则之一。

肝病先实脾,然实脾为何,当从两方面理解:当脾虚之时,采用“补脾”之法,使脾气健运,脾旺则水谷得以运化,气血生化充足,以防肝木乘土,肝病未愈而脾病又起;当脾未虚之时,采用“调脾”之法,以防脾土壅滞,使脾胃升降有常,发挥脾之运化、升清、统血之功,即仲景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之意[6]。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贤治未病的宝贵理念,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思想,其在临床治疗肝病中应用广泛,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肝癌患者往往会出现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倦怠无力等脾胃虚弱之候,且其病机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而脾主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故肝癌治疗应注重健脾益气,扶正抗癌,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其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4. 从脾论治肝癌临床研究孙保国,邓六香等[7]在《加味健脾解毒方抗小鼠腹水肝癌恶液质模型的机制研究》中证实加味健脾解毒方能够有效改善恶病质小鼠摄食量,维持净体质量,控制腹水增长速度,调节机体代谢平衡,延缓恶病质的进展,可能与其降低IL-1、IL-6、TNF-a水平及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过度激活有关。

凌博凡,王瑞平等[8]认为健脾化瘀方对于肝癌在疾病控制率、减轻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故其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健脾化瘀方对肝癌耐药细胞表面耐药蛋白的影响,发现健脾化瘀方对于bel-7402/5-FU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有效降低多药耐药蛋白P-gp的表达,以及Rho123在耐药细胞内蓄积的增加,认为健脾化瘀方可能具有逆转肝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

山广志,邱慧颖等[9]则通过观察健脾柔肝汤对荷肝癌H22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认为健脾柔肝汤对H22肝癌荷瘤小鼠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健脾益气中药能抑制瘤细胞在肝脏的生长,防止肝转移,下调相关癌基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健脾柔肝汤能通过调控VEGF,抑制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实现其抗肿瘤及预防其转移的作用,揭示了“从脾论治”与VEGF以及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

历来,随着中医对肝癌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从脾论治肝癌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且均取得了较为明确的临床疗效。

5. 病案举例患者许某,男,47岁,工人,2015年12月27日突发右上腹部疼痛,就诊于天津市某医院急诊科,查彩超示:胆囊壁不光滑、增厚;右髂窝、盆底积液,右下腹暂未见明显包块。

查全腹CT平扫+ 强化示:考虑肝癌伴门脉瘤栓形成;门静脉、脾静脉增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胆囊炎性改变;脾大;腹腔、盆腔积液。

患者未行手术根治及放化疗,给予生物治疗、保肝、免疫支持等治疗。

2016年2月9日患者因右上腹部疼痛加重伴腹泻而入院,查腹部彩超示:脾肿大,脾门处多发结节;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伴李美霞,田菲门静脉瘤栓;腹腔大量积液(深度约8.9 cm)。

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可,右上腹疼痛,VAS评分3分,胃脘胀满,纳少,寐欠安,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7~8次/日,小便尚调。

舌红苔白少津,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治以健脾益气,疏肝软坚,燥湿止泻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