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3单元 9 赤壁赋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3单元 9 赤壁赋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 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壬戌 之秋( .. 余音袅 袅( . 苏子愀 然( . 举酒属 客( . 一叶扁 舟( . 匏樽 ( .. ) ) ) ) ) ) 窈窕 之章( .. 冯 虚御风( . 山川相缪 ( . 酾 酒临江( . 相与枕藉 ( . 蜉蝣 ( .. ) ) ) ) ) ) 桂棹 兰桨( . 孤舟嫠 妇( . 舳舻 千里( .. 横槊 赋诗( . 正襟 危坐( . 麋 鹿( . ) ) ) ) ) ) 江渚 ( . )
) )
【答案】 (1)劝人饮酒/类似/嘱托/类 (2)往/好像/比得上/按照 (3)享有/ 到/顺从,适合 /正好,恰好/往,到 (4)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眺望/盼望,希望/ 名望,声望 (5)疑问词,相当于“吗”/介词,相当于“于”,在/形容词词尾
(6)介词,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介词,到
(7)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 征。今义:美貌的女子。(3)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4)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 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文原文及教案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板书:赤壁赋苏轼无台诗案死里逃生东坡居士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
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愀然qiǎo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新人教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新人教

赤壁赋(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但欧阳修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最后给他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一)背景链接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

原来从六月以来,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弹劾苏轼。

他们认为苏轼的一些诗文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

宋神宗下令御史台(汉书《朱博传》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

幸亏亲友的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苏轼内心愤慨不平,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苏轼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鼻矶。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泛舟游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二)常识整理赋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

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1 (共42张PPT)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1 (共42张PPT)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羽化而登仙。 ; ,
B.其声呜呜然,

, 。
, ,


, 。 C.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 , 吾与子之所共适。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三咏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 毕世不可得也。
一人早多故樯羽雄小遥 尊生生情国橹扇姿乔想 还如华应神灰纶英初公 酹梦发笑游飞巾发嫁瑾 江 我 烟 了当 月 灭谈 年 笑 间
一江卷惊乱三故千大 时山起涛石国垒古江 多如千拍穿周西风东 少画堆岸空郎边流去 豪 雪 赤 人 杰 壁人物浪 道 淘 是 尽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
元丰二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 城外有一块红色的岩壁,相传 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战场。 苏轼在此期间经常与朋友夜游 赤壁,月下泛舟。写下了光耀 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与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 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的似诗 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有三个特点:
赤壁 咏赤壁 唐.杜牧 唐.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楼船扫地空。 自将磨洗认前朝。 烈火张天照云海, 东风不与周郎便, 周瑜于此破曹公 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 士”,谥号“文 忠”,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并称苏黄
旷 世 奇 才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 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 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 或美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赤壁赋》课堂教学艺术镜头赋一江月韵,化千千心结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陈鲁峰师:古代一位鉴赏家提到苏轼《前赤壁赋》时,曾说“以风月立骨”。

请大家找找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几次提到月呢?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

生:第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第三、四段中有四处。

师:第二段中有没有提到“月”呢?仔细找找。

生:有,“击空明兮溯流光”,意思是说,桨划破月光下的轻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师:这样算来,全文共有7处有关“月”之意象的描写。

看看这些月象是由哪些类型组成的?比方说,有来自诗词歌赋的“月”,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击空明兮溯流光”等句子。

生:也有当晚的月亮,如“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句子。

师:这就是现实之月了。

生:想象之中的“月”,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生:谈话中的,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这就是哲理思辩中的“月”了。

师:赤壁之下,歌月,赏月,忆月,辨月,真是无边风月一片情啊!这些苏氏之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致有味,能否选择一处,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吗?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写出了泛舟赤壁明月未升之前,苏轼歌吟《诗经•陈风•月出》一章的情景,显示了苏轼的文人雅趣。

师:说得好,未见“月出”之形,先闻“月出”之歌,“月”早已在苏轼的心中升起来了。

这是一轮怎样的心中之“月”呢?出示《诗经•陈风•月出》一章PPT和译文: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色皎洁,月下美人身姿修长婀娜,抒情主人公爱慕不已,但也有一种思慕不得的惆怅与纠结啊!生:这应该是借诗经中的月亮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看起来是说渴望被月下的美人属意自己,实际的意思是被贬到了这荒僻地方,啥时候才能得到“美人”的“月光”眷顾呢?师:领悟得很到位,苏轼受了大打击,但他依然在痴痴等待人生仕途的另一次“月出”啊!生:老师,苏轼扣舷而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照应了上文的“水光接天”一句,月映水波,波光粼粼,荡漾着一种情怀!师:什么样的情怀?生:一个“溯”字,告白了自己行为追求,不愿随波逐流。

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共61张PPT)

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共61张PPT)
赤壁,山名,一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 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曹操。一在今湖北黄 冈,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黄冈赤 壁误作孙、刘破曹操处,其实他并没有弄错。 苏轼在《书〈赤壁赋〉后序》和〈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分别以“传云”“人道 是”指黄州赤壁是孙、刘败曹之地,并非肯 定。由于两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 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流光;渺渺兮予怀 , 江诉面,浮抓动住的了月箫光声。我“的哀情”思的特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 啊点悠,远末茫尾茫两,句盼夸望着张‘性美比人喻’,
有和如如吹怨诉之洞。, ,箫其余如者声音慕呜,袅,呜倚袅如然歌泣,而,,啊客歌响泣写 力 在,人声,,在出 。 兴在中伴象象苏了 头天有奏怨倾子箫 ,边位。恨诉看声 客遥吹那,;来摄却远 洞 洞 象 吹,人忽的 箫 箫 完思与地 的 声 后慕心起方 , 呜 ,,客魄悲。 随 呜 余象饮的曲” 着 地 音抽酒感,正染似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 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 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 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 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 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 ,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
翻译与理解 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 的十五日
壬戌之秋,七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 月既望,苏子 为:于赤壁之下游.
与客泛舟游于 兴:起,同风雨兴焉 属:zhǔ,通嘱, 赤壁之下。清 意思是劝,请
风徐来,水波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
不兴。举酒属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 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

原创3:第9课 赤壁赋

原创3:第9课 赤壁赋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 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 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 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 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 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书弹劾苏轼。 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 廷”“指斥乘舆”“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 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 案”。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
课文分析
思考
从全文看,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解释其 变化的原因。



景色优美 心情舒畅
理想幻灭 人生短促
乐观豁达 超然物外
第一段依次写了些什么内容? 1、点明时间、人物、地点(第一句) 2、月出前:写景——叙事(第二三句) 3、月出后:写景——叙事——抒怀
(第四五 六 七句)
第一段:夜游赤壁。
2、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 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 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 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 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春到黄 州的。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 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 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 “东坡居士”。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 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 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 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 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 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不由得 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分值:62分)一、基础巩固(27分,1~3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B.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C.知不可乎骤.得骤:快速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解析:C项,“骤”,屡次。

答案:C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1)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2)不知老之.将至B.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君安.与项伯有故C. (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当其欣于所.遇D.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骑千余,卒.数万人解析:A项,代词,它;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项,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怎么。

D项,副词,到底;名词,士兵。

C项,都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⑦东.望武昌⑧顺流而东.也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⑩侣.鱼虾而友.麋鹿⑪不知东方之既白.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解析:①⑧⑨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朗诵”“东进、东下”“打鱼砍柴”/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⑪为形容词作动词,译为“变白”。

答案:B4.名句默写。

(8分,每空1分)(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____。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答案:(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3)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游,越过那茫茫无边的江面。

(2)箫声呜咽,像哀怨,像思慕,像抽泣,像低诉,余音悠长婉转,像细长的丝缕一样绵延不断。

(3)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

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⑤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⑥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①巉(chán)岩:险峻的山石。

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

③冯夷:水神名。

④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

⑤俛:同“俯”,低头。

⑥畴(chóu)昔:往昔,从前。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 .顾安.所得酒乎 安:哪里 C .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 .道士顾.笑 顾:回头看 解析:C 项,“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答案:C7.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将归于.临皋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①以.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A 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 项,“者”,①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有补充音节的作用;②代词,指“……的地方”。

C 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B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月夜长江美景的一组是(3分)()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②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③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④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①③⑥ 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

③是人的活动,⑥是让作者惊恐的景象。

①也不能准确体现出景物之美。

答案:D9.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三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解析:D项,“消沉和虚无的思想”不准确。

答案:D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时,第(1)句要把握“曾”“几何”的意思;第(2)句要结合注释,理解“畴昔”的含义,把“非子也耶”的语气翻译出来。

参考答案:(1)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2)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参考译文: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

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

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习习,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很像松江的鲈鱼。

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

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

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划”的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

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感觉忧伤悲哀,紧张恐惧,感到害怕而不敢停留了。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

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像两个车轮,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三、表达交流(15分)11.将下面的一个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

(4分)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被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原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除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