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新德里300公里:解放军如何全歼印军

合集下载

印军“越界拆除中方哨所”究竟多大的事?

印军“越界拆除中方哨所”究竟多大的事?

印军“越界拆除中方哨所”究竟多大的事?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5年第17期要是为一座哨所被别有用心的人挑拨离间打起来的话,整个西方做梦都要笑醒了。

本刊记者刘念国/整理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印度内政部一名消息人士透露说,中国近期一直在印中巡逻线“拉达克地区”附近修建一座观察哨所,印度对此持反对态度。

9月11日,印度军队和边防警察部队派人越界拆毁了中国在建的哨所,双方军队遂在这一地区发生对峙。

印媒所说的“拉达克地区”,是指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部分,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缘,主要包括列城及其周围地区,海拔在3000到6000米之间。

然而,在历史上,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至今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仍是藏人,语言、文化、宗教与西藏相同,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对该地区享有管辖权。

拉达克地盘不大,但为什么会经常出现中印军队对峙的局面呢?因为印军认为只要占据了这块有利地形,既可以观察我国军队在自己领土上的活动情况,又可以眺望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喀喇昆仑公路。

问题是这块土地在我国的边界线一侧。

中方此次修建的哨所位于德普桑平原,毗邻道拉伯格玉尔地和喀喇昆仑山关口两大战略要地。

道拉伯格玉尔地是印度驻锡亚琴冰川部队补给线上的前沿着陆场,喀喇昆仑山关口则是中巴之间的重要陆地连接纽带。

印度在该地区派驻大批军队。

2013年也是在这一地区,印度指责中国军队“入侵”扎营,中国对此予以否认。

中印两国围绕“拉达克地区”的摩擦,并非罕见。

中印两军曾在2014年陷入为期三周的僵持,印方声称解放军排级部队自2013年4月15日起“深入印度领土19公里”,并陆续搭设5座帐篷。

印度陆军则搭起12座帐篷,两军相隔300米。

在西方舆论场,此次中印军队对峙事件被形容为“1.5万英尺高空的对峙”。

由于中印边界线尚未划定,两国对国界和控制线的认定不一样。

中印军队按照各自对控制线的理解和习惯制定巡逻路线,但不排除双方的巡逻路线有交叉的可能,这容易引发矛盾。

1962年中印激战楚舒勒:中国用火炮摧毁了印军意志

1962年中印激战楚舒勒:中国用火炮摧毁了印军意志

总是中国人主动撤离
楚舒勒是位于中印边界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狭长沙质山谷,海拔4 337米,北边是清澈迷人的班公湖,东边和西边是海拔5 700米的连绵山脉。1959年,印军在山谷南面建起简易机场,成为其蚕 食中国领土的重要基地。楚舒勒山谷同时也是从喜马拉雅山通往印控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必经要道,一旦楚舒勒易手,列城将完全暴露。出于这种担心,印军在楚舒勒以东高地上修筑工事,并积极向中国境内渗透蚕食,以期扩大防御纵深。
在对加勒万河谷的印军据点发动攻势时,中国军队遇到较强抵抗。当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从1962年7月起,印军加强了加勒万哨所的力量,由哈萨布尼斯少校(Hasabnis)指挥的第5贾特营一个连驻守。尽管如此,中国边防军采取标准的“炮火准备,步兵占领”战术,用122毫米榴弹炮和120毫米迫击炮连续射击一整天,随后步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哨所,取得进入河谷的咽喉要道。
抵达前线后,印军赶忙开挖战壕,修筑工事。破天荒的,第114旅此次获得后方补给倒还迅速,而且也挺充足。尽管如此,印军却没有足够人力将补给搬到高地上的据点中。由于害怕中国军队下一步作战会出动装甲部队,赖纳准将亲自监督士兵们在所有可能通行车辆的道路上布雷,在道口安排装在威利斯吉普车上的美制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印军还将英制25磅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进行伪装,不仔细还看不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又将油罐车、卡车、压路车装扮得像坦克一样,迷惑中国边防军。印军似乎做好在楚舒勒同中国边防军决战的准备。但从整个战场来看,第114旅共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北起嘻喇昆仑山口,中间楚舒勒,南至狮泉河谷的近80千米防线上,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一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间空隙大,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军各个击破。

1962年中国把印度打成什么样子?让其铭记了50多年

1962年中国把印度打成什么样子?让其铭记了50多年

[键入文字]1962 年中国把印度打成什么样子?让其铭记了50 多年1962 年,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侵占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争。

印度军队长期没有战争的洗礼,再加上仍处于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

最后印度军队大败亏输,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

解放军开始攻入印度境内,这个印度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致使印度至今仍对那场规模不大的战争记忆犹新。

一、印度举国震惊,首都新德里出现了大量的人口逃亡1947 年,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边国家中没有一个强国。

北方的强邻中国此时正在打内战,根本无暇搭理它。

印度一时之间成了南亚地区的小霸王,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检阅部队时,明目张胆的告诉台下的国民:“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怕任何对手。

”在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时,尼赫鲁坚信印度军队必胜,他在国会演讲时说:“让我们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赶走所有的中国人。

”但是几天以后,前线的战报传来,印度军队已经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尼赫鲁的第一反应是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印度国防部,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

印度全国沸腾了,印度首都新德里人心惶惶,那些富人们已经选择逃离新德里,那些无力逃亡的穷人们跑到神庙祈祷,希望中国人不要打过来。

在新德里的大街上谣言四起,有的说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新德里的北大门提斯浦尔,大军即将南下。

还有消息说,中国军队的运输机群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在新德里空降。

印度北部的各个邦政府已经开始组织居民撤退,并且炸毁了发电厂、水厂等机构,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要把任何东西留给中国人。

这一招太熟悉了,俄国有这招拖垮了拿破仑和希特勒。

当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回忆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印度的广播电台终止了正常的波音,一天到晚播放印度国歌,印度似乎即将城破国亡。

二、印度为了得到军事援助,放弃了所有的尊严1。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简述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简述

中印边境⾃卫反击战简述中印边境⾃卫反击战简述发⽣在60年代初的中印边境⾃卫反击战以印度军队的惨败⽽告终。

此战发⽣在中国与美苏交恶,国家经济情况极度困难,台湾国民党残匪疯狂反扑,西藏农奴主叛乱和新疆暴乱时期。

虽然反击作战仅改善了西段边境态势,没有乘胜收复全部争议地区,但是粉碎了印度的“北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近四⼗年的和平局⾯,超过当时“⼀场胜仗管30年”的估计。

更粉碎了超级⼤国利⽤印度牵制中国的美梦。

中印边境的战区地处青藏⾼原边缘地带,海拔⼀般在4500—5000⽶以上;⾼寒,零下30度以下;缺氧,⼈的体能仅相当于平地的40-50%,⾏军速度和负重能⼒要低⼀半,登⼭速度每⼩时100⽶左右;道路稀少;⽓候恶劣,多雪崩、泥⽯流,对作战⾏动和后勤保障有很⼤影响。

每年仅9⽉—11⽉间适合进⾏⼤规模作战⾏动。

由于战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限制(印度空军因顾虑中国空军轰炸印度城市⽽没有出动,中国⼼脏地区离战区在印度空军打击范围之外,这是中国地理上的优势)作战任务主要由步兵担任,因此轻武器的作⽤就显得特别突出。

本⽂着重从轻武器和直接配属步兵分队的武器的⾓度,回顾当时的历史,总结双⽅的经验和教训。

武器性能对⽐弹药中⽅步兵连主要使⽤56式7.62*39mm⼝径弹(仿前苏联M43弹),是前苏联参考了德国的突击步枪弹,于⼆战末期研制成功的。

配⽤56系列半⾃动步枪、冲锋枪、班⽤机枪。

有普通弹,穿甲燃烧弹,燃烧曳光弹,曳光弹等弹种。

印军步兵连主要使⽤英国0.303in步枪弹,⼜名7.7*56mm R步枪弹或MK VII式7.7mm弹。

此弹1889年研制成功,是英联邦制式弹,20世纪60年代被北约弹代替。

配⽤李·恩菲尔德步枪,布伦轻机枪和维克斯重机枪。

有普通、重弹、穿甲、曳光、燃烧、爆炸等弹种,最早的达姆弹就是⽤这种弹改进的。

其普通弹采⽤尖头,铅铝复合结构,瓶型铜壳,有凸缘。

其B6燃烧弹装有硝酸钡,RTS1爆炸弹装有硝化⽢油和黄磷。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姓名:学号:班级:这是一段已经尘封了很久的历史,印度人不想提起,我们中国人也更不想提起,但历史终归是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

三十六年前,在中国的西部边疆曾一度狼烟四起,警报频传。

印度政府置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于不顾,悍然对中国西部边界发动大规模蚕食和全面进攻。

中国人民在一再忍让和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场短促而有限的自卫反击作战,捍卫了祖国的西部边疆,保持了中印边界几十年的相对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建立和发展与印度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睦邻友好的重点。

但就是中印关系最友好的年月里,印度政府也采取了许多很不友好的举动。

1951年,印度乘中国抗美援朝,无暇西顾之机,抢占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接着又占领了边境中段部分中国领土。

从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出发,毛泽东和中国政府对印度的寻衅滋事一直保持克制和忍让的态度。

1959年前,毛泽东多次向印度政府诚恳提出,中印两国是朋友,中印之间即使吵架,也是朋友之间的吵架,中国不会将印度作为敌人。

1959年5月13日,毛泽东又在中国外交部关于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谈话的答复稿上亲笔加写了一大段话。

他推心置腹地说:“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南朝鲜、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都是针对中国的。

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不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切国家。

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西藏叛乱的平定和进行民主改革,丝毫也不会威胁印度。

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

”毛泽东亲笔写下的这段话,通过中国驻印大使潘自力转达给了印度方面,坚定、坦率而又友好地向印度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毛泽东公开将中国的“底”告诉了印度,可惜的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印度当局对这些好言相劝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在边境上一段暂时沉寂后,又变本加厉地开始了新一轮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动。

中印战争资料

中印战争资料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

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

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

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

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

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

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

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

“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倖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

印军四散溃逃。

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

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

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

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

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

中印边界之战

中印边界之战

中印边界之战,我们真的吃亏了吗?回答为否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西段长600公里,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

此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沿喀喇昆仑山南下至***阿里地区与印辖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印度的喜马偕尔邦三处接壤为止。

争议地区主要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

中段长450公里,北起西段的南端,往东南至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里普列克山口,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英印政府于1919年侵占了边界中国一侧的葱沙和桑两地。

东段长650公里,西起中、不(丹)、印三国交界处,东到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的库阳山口,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东段通常提到的有三条线,即:麦克马洪线、传统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印度是最早给予承认的国家,这一点,***政权始终心存感激。

在随后的边界谈判中,中国总理周恩来表达了"让东不让西"的意思。

中、东段争议区9200平方公里,相对富庶,西段争议区3.35万平方公里,是为高寒无人区,为何"让东不让西"?原因是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是新疆-***公路的必经之地。

但是印度在这一问题机械而又僵硬,他们把中国的退让当成软弱,不仅不顾历史事实,毫不让步,还为了自身利益,支持西***立,大大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1959年3月17日,武装叛乱失败的***喇嘛带领8名随从逃离拉萨。

31日傍晚,这位宗教领袖进入了印度。

印度政府准予他避难,中印关系急转直下。

1962年,两国发生边境战争,战争是以领土争端的形式开始,以印度人失败而告终的。

中国军队在没有充分准备,没有高原作战经验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

在那场实际上不超过10天的闪电战中,印军死、伤、失踪、被俘6000余人。

被俘者中包括一名准将。

那次战争之后,喀喇昆仑山口附近的神仙湾、空喀山口、天文点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上,中方设立了哨所。

印度在这些哨所的对面设立了哨所。

美国人评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对印军的一场歼灭战!--西陆网

美国人评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对印军的一场歼灭战!--西陆网
美国人评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对印军的一场歼灭战!--西陆网西陆网
美国人评价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对印军的一场歼灭战!
出处:西陆东方军事 作者:akaaaa 时间:2008-11-15 21:27:50 点击:12555
美国美联社新闻纪录局曾经拍摄了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关于美国派驻印度战地记者拍摄的一些中印局部战争的资料影片。虽然,当时美苏处于冷战期间。但是,作为同为印度后台的两大军事强国的美苏,此次也是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及资料秘密共享。因此上,那次战争,可以说等于处于中国1:3的绝对劣势局面。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是,事实实质是打新闻中心,被解禁的中印战争资料中仍然找不到这份影片资料。而后来的俄国俄罗斯档案中心仅有文字记载。因此,美国人约翰劳尔称:"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中美出现秘密接触,在尼克松表示对华友好态度的同时,美国军方秘密销毁了一些"有碍总统东方战略的不适合的资料"。
在由美苏联合支持下,并且有苏联军事顾问专家团进行亲自整训的印度武装部队,使得当的印度首脑尼赫鲁,产生了"超级亚洲"的可怕思想。因此,他在当年撕毁了与中国签署的"和平边境互不侵犯条约",以3个"王牌"主力旅为先锋,越过"麦克马红线",在中印交接西藏、青海的地区对中国实施武装打击。
而中国军队在初期,仅有少量边防军的观察哨所驻扎在这里,总兵力约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的抵达第1旅则是拥有6000人满员苏制编制主力旅。
玩弄一个中国女孩算不了什么!六点左右,女孩的中国同学获悉事件过程后,一部分到医院看护,一部分前往警察局报案,并要求处罚接警的日本警察。大约八点,警察局负责人不仅不处理案件,反而指责中国学生扰乱警察局秩序并拘留了一名学生,由此导致中国学生与日本警方是骚乱显然是别有用心。现在国内还没有相关报道,是中国人就转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新德里300公里:解放军如何全歼印军直到今天,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仍令一些印度人耿耿于怀。

一些人宣称,如果印度当年没有听信美国中央情报局夸大中国空军实力的情报,大胆使用空军的话,印度就会赢得那场战争。

可见,这场仅持续一个多月的冲突还是印度人的心结。

近日,当年曾参加过中印边境西段作战的印度退役准将L.N·萨勃拉曼尼亚(L.N.Subra—manlan),发表了一篇介绍中印两军争夺阿克赛钦要地楚舒勒(Chushul)的战斗。

本刊编译此文,并非证实其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总是中国人主动撤离楚舒勒是位于中印边界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狭长沙质山谷,海拔4337米,北边是清澈迷人的班公湖,东边和西边是海拔5700米的连绵山脉。

1959年,印军在山谷南面建起简易机场,成为其蚕食中国领土的重要基地。

楚舒勒山谷同时也是从喜马拉雅山通往印控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必经要道,一旦楚舒勒易手,列城将完全暴露。

出于这种担心,印军在楚舒勒以东高地上修筑工事,并积极向中国境内渗透蚕食,以期扩大防御纵深。

这些哨所最初由印度克什米尔国民军(J&Kmilitia,性质同民兵)把守,随着1959年以后中印边境局势日趋紧张,1961年,印度陆军西部司令部请求国防部以一个师(四旅制)的兵力来加强列城及附近边境哨所的防务。

但截至1962年9月,只有印军第114旅派来的廓尔唁第8步枪联队第1营(1/8thGorkhaRifles)和第5贾特营(5thJat)在列城外围布防。

由于防线长,这点兵力散落在相距甚远的哨所里,对决心收复失地的中国部队来说,无异于螳臂当车。

1962年5月的一天,国民军把守的阿尔法哨所遭到解放军两个连的包围,当时解放军距哨所仅110米,并保持着战斗姿态。

哨所里的印度兵极度惊慌,也不敢开火。

但只想警告印度人的中国军人选择主动撤离。

7月1O日,廓尔喀人把守的一个哨所也发生同样一幕;中国边防军推进到距哨所约180米的位置,给印军造成恐慌后,未发一枪一弹便主动撤离。

廓尔喀人是印度从尼泊尔花钱招来的职业雇佣兵,中国人通常用扩音喇叭劝告他们不要为“印度大地主资产阶级”卖命,这种心理攻势极大动摇了印度军心,起到一定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直到1962年10月中国军队发起全面进攻之前,双方间的武装对峙都是以中国军队主动脱离接触告终,这成为中印冲突尤其是西段冲突的早期常规模式。

楚舒勒告急直到解放军发起进攻前夕,印军在楚舒勒山谷至班公湖南部部署的兵力都不多。

10月19日夜,解放军对位于加勒万河谷(Galwanvallev)、斗拉特(DalMat)及奇普恰普河谷(chiChapValley)内的所有印军哨所发起攻击。

当时加勒万河谷谷底哨所由第5贾特营把守,斗拉特和奇普恰普河谷哨所由国民军第14营把守。

中国军队第一个攻击的是国民军防区北边的察安迪尼哨所(Chandi—ni)。

该哨所是于当年5月被印军占领的,位于奇普恰普河谷西侧达普桑盆地东端,为一座独立山包。

哨所北边为悬崖,不易攀登,西南两方坡度较缓,有三层台地,山脚下西南方向地势开阔,被印军辟为空投场。

哨所里仅有30人,工事坚固,但在500名中国军人的强势攻击下,不到一天印军就落荒而逃。

在对加勒万河谷的印军据点发动攻势时,中国军队遇到较强抵抗。

当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

从1962年7月起,印军加强了加勒万哨所的力量,由哈萨布尼斯少校(Hasabnis)指挥的第5贾特营一个连驻守。

尽管如此,中国边防军采取标准的“炮火准备,步兵占领”战术,用122毫米榴弹炮和120毫米迫击炮连续射击一整天,随后步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哨所,取得进入河谷的咽喉要道。

接二连三的失利让印军惊恐万分,许多阵地都先行弃守。

海拔5181米的帕尔莫达克哨所(Parmodak)本来守军就不多,眼见中国人冲上来,多数士兵先行逃窜,只剩下哈瓦达尔.拉姆少校(HavaldarRam)领着12个人用仅有的一挺布伦轻机枪顽抗,没多久也葬送了自己。

毕山哨所(Bishan)海拔5683米。

守军只有12名国民军外加少校阿南德(Anand),解放军炮击45分钟后开始发起试探性攻击,遭印军火力拦阻后,保持对据点的包围。

随后心理崩溃的印军选择放弃阵地。

哨所一侧是陡峭的悬崖,中国边防军没有设防,阿南德少校带领大家由此逃窜,结果摔死了一多半。

在加勒万河谷南部,印军设有一个巡逻基地,驻扎此地的是印军一个排,任务是观察中国边防军的动向,遇到情况及时撤退并进行汇报。

没想到遭到攻击后,糊涂的印军排长居然选择抵抗,没过多久就被全歼。

接下来的战斗发生在西里扎普一号哨所(srijapI)和西里扎普二号哨所(sriapⅡ)。

西里扎普位于班公湖北岸,湖边一块小高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南临班公湖,其余三面均为平坦草地。

这两处哨所由廓尔喀第8步枪联队第1营把守。

这个营战斗力相对较强,从早晨6时开始,中国边防军开始炮火攻击,在两波兵力进攻后,双方互有损失。

第三波进攻中,双方竞发生白刃格斗,印军少校丹罕·辛格·塔帕(DhanSinghThapa)亲自率部疯狂反扑,中国军人异常顽强。

战至10月20日上午8时30分,仅有少量印军逃生。

塔帕少校被解放军生俘,他后来还被印度政府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勋章(PVC)。

此战中,中国军队也阵亡近百人。

越战越勇的中国边防军决定一鼓作气,拔除楚舒勒北部所有印军据点,其中主要战斗发生在绝拉沟(JaraLa)和羌山口(changLa)。

绝拉沟位于班公湖以北60余千米处,沟宽200~300米,两侧为海拔5000余米高山,地势险要,印军第5贾特营第1连一个排于6月28日在此设立据点。

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解放军于10月22日晚间拿下绝拉沟,印度守军全部被俘,但这些投降印军竟乘我军疏于看守而逃离。

羌山口的印军在中方炮火攻击下抱头鼠窜,被中国边防军轻松收复。

战至10月24日,中国边防军肃清了班公湖南北岸及楚舒勒以北地区的所有31个印军据点,楚舒勒已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驻守楚舒勒的只有第1廓尔喀营营部以及一个中型机枪分队。

期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中国西线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

于10月28日停止对印军的反击,集结在甲岗、日土宗地区休整待命。

一字长蛇阵由于解放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有效歼灭印军有生力量,印军在西线的主力第114旅被迫选择退守列城外围,因为一旦列城失陷,中国军队就打开了通往拉达克乃至克什米尔腹地的门户。

但由于在楚舒勒的第1廓尔喀营营部及其配属的中型机枪分队已四面楚歌,印度国防部严令第114旅火速增援楚舒勒。

该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地区,受过山地战训练,士兵射击技术较好,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但该旅内部存在严重的地域和宗教歧视,官兵之间隔阂较深,各存戒心,战时互不支持。

且多数士兵为养家糊口当兵,雇佣观念浓厚,失去指挥时缺乏独立作战能力。

第114旅旅长赖纳准将(Raina)清楚楚舒勒的险境,但他不想飞蛾扑火。

可是,国防部的急电一个挨着一个,甚至断了他的后路——按照新的部署命令,列城将成为印军第3步兵师师部所在地,师长布德·辛格少将(BudhSingh)将率第70、163步兵旅换防列城,其它开赴列城的部队还包括两个坦克连,一个野战炮兵团,一个重迫击炮连及支援部队,印度空军将提供苏制安-12飞机为这些部队调防提供保障。

赖纳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去解救楚舒勒。

1O月28日,赖纳准将乘米-4直升机飞到楚舒勒,旅部人员则从陆路向楚舒勒进发。

此时,第114旅由第l贾特营(它是赖纳同新德里官僚们死缠烂打,才从驻旁遮普邦的第161旅挖来的)、第5贾特营、第13库马盎营(13thKumaon)、第1廓尔喀营以及国民军第7营组成,另外还有第20枪骑兵联队两个连、第13野战炮兵团第38连、第32重迫击炮团一个连及马哈尔中型机枪团一个分队(连级规模)。

抵达前线后,印军赶忙开挖战壕,修筑工事。

破天荒的,第114旅此次获得后方补给倒还迅速,而且也挺充足。

尽管如此,印军却没有足够人力将补给搬到高地上的据点中。

由于害怕中国军队下一步作战会出动装甲部队,赖纳准将亲自监督士兵们在所有可能通行车辆的道路上布雷,在道口安排装在威利斯吉普车上的美制106毫米无后坐力炮。

印军还将英制25磅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进行伪装,不仔细还看不出来。

另一方面,他们又将油罐车、卡车、压路车装扮得像坦克一样,迷惑中国边防军。

印军似乎做好在楚舒勒同中国边防军决战的准备。

但从整个战场来看,第114旅共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北起嘻喇昆仑山口,中间楚舒勒,南至狮泉河谷的近80千米防线上,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一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间空隙大,支援不便,利于中国边防军各个击破。

浴血古荣山印度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拒绝接受中国三项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紧急情况内阁”,从全国各地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中国再决雌雄。

11月中旬,印军已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及炮兵、装甲兵各一部,总兵力达到3万人,东线印军于11月14日在瓦弄向解放军发动猛烈反扑。

鉴于此,中国决心再给印度以沉重打击,命令东西两线边防军恢复攻势。

11月18日清晨,中印边境西段异常寒冷。

拂晓时分,楚舒勒山谷显得如此宁静,时间似乎已经凝滞。

4时35分,楚舒勒战斗正式打响。

中方首轮炮火打击的目标主要是印军伪装的油罐车、火炮阵地以及坦克部队,但由于印军精心准备,首轮炮击收效不大。

由于天黑,情况不明,焦急不安的赖纳要求前沿各营立即上报防区情况。

在获知只有第1廓尔喀营和第13库马盎营的阵地遭受炮火袭击后,赖纳命令第38炮连用25磅炮为这两个营提供火力支援。

5时15分,第1廓尔喀营汇报说有中国部队借夜色向其阵地东面移动。

5时45分,解放军向镇守古荣山(GurungHill)的两个廓尔喀排发动攻击。

遭到抵抗后,解放军改用炮火轰炸山头。

此时印军第38炮兵连也开始轰击埋伏在阵地前沿准备突击的中国军队。

由于距印军阵地太近,解放军的进攻发起点被印军观察哨看得一清二楚,得到引导的印军炮火给解放军造成很大伤亡,印军得到喘息之机。

不久,解放军已集结完毕,准备向印军古荣山据点发起再次攻击。

在观察哨的引导下,印军炮火依然猛烈,不过解放军仍以潮水般的攻势向印军阵地冲击。

由于弹药有限,据点里的印军直到解放军接近到140多米距离时才开火。

战斗中,一些解放军从斯潘古尔峡谷(SpanggurGap)沿着通往古荣山的谷地前进,途中遭遇印军第20枪骑兵联队B中队的多辆AMX-13坦克。

面对潮水般的中国边防军,印军坦克却卡了壳,一些坦克的装弹系统被冻僵,坦克兵不得不手动装填,在一通漫无目标地盲且射击后,打光弹药的印军坦克一哄而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