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程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的过程可以分为18个章节,下面我将对每个章节进行概括。
1. 第一章,离开江西根据地。
红军在1934年10月开始了长征。
他们离开了江西根据地,面临着敌人的追击和艰难的山地环境。
2. 第二章,突围战。
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突围战。
他们通过战术灵活、运用山地优势等方式,成功突围。
3. 第三章,巧渡大渡河。
红军在渡过大渡河时,敌人对河流进行了严密防守。
红军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成功渡过大渡河。
4. 第四章,飞夺泸定桥。
红军在泸定桥遭遇了敌人的阻击。
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最终夺取了泸定桥的控制权。
5. 第五章,战胜剿共军。
红军在剿共军的追击下,通过游击战术和山地作战的优势,成功击溃了敌人。
6. 第六章,过草地。
红军在广袤的草地上行进,面临着饥饿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他们通过互助合作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度过了这一难关。
7. 第七章,攻克乌蒙山。
红军在攻克乌蒙山时,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
经过多次战斗,红军最终攻克了乌蒙山。
8. 第八章,渡金沙江。
红军在渡过金沙江时,面临了敌人的炮火和河流的阻碍。
红军通过艰苦的努力,成功渡过了金沙江。
9. 第九章,翻越雪山。
红军在翻越雪山时,面临了严寒和缺乏装备的困难。
他们通过相互扶持和顽强的毅力,成功翻越了雪山。
10. 第十章,战胜敌人的追击。
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他们通过游击战术和灵活机动的行动,成功战胜了敌人。
11. 第十一章,突破敌人封锁。
红军在敌人的封锁下,通过分散行动和迂回战术,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
12. 第十二章,攻克大渡河。
红军在攻克大渡河时,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
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最终攻克了大渡河。
13. 第十三章,过草地。
红军在广袤的草地上行进,面临着饥饿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他们通过互助合作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度过了这一难关。
14. 第十四章,攻克腊子口。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艰难的战略转移和长时间的耐久战。
这场历时两年,行程约2万5千里的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旷世奇迹。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同时兼有红三、五军团,共26万人参加,其中,红一方面军约10万人。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北延安。
两年间,中途经过不同省份的山山水水,遭遇无数艰难险阻。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当中,发生了很多顺序事件。
在长征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整个长征颇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就是赣南会师。
1934年11月7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井冈山,形成了中央苏区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之后,红军开始向西北方迁移。
在红军行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道路上的困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渡赤水。
这个事件发生在1935年5月,当时红军在走过四川省境内时,被敌军的大批兵力追击,不得不从盘山小道绕开。
由于途中这座赤水河非常宽广,加上附近还有许多敌军,因此,红军无法顺利通过。
最终,红军组织了四次渡河行动,才在流血牺牲中,成功实现了渡河。
当红军考虑继续向西北行进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些内部的分歧。
在这个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长征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把主力转移到西北,以保留力量,同时组建游击队,继续发展革命力量。
这个策略最终获得了通过。
除了上述事件外,长征还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和转折。
这些事件多发生在红军穿过中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时候。
在这些地方,敌人多,路途险恶,水草不足,吃水难,疾病流行等等。
但是,红军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爱国、集体主义坚定不移,最终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
总体上,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艰苦、最辛酸和最富有传奇性的战略行动之一。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高,也让红军形成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政治觉悟,对中国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1. 红一方面军突围:1935年,红一方面军在四川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围剿。
面对敌人的围困和重重阻碍,红一方面军决定进行突围,开展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红一方面军完成了四次过江,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围,成功转移至贵州。
2. 红军长征中的翻山越岭:红军长征途中,面对险峻的山势和严寒的天气,红军士兵被迫进行了多次的翻山越岭。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许多红军士兵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坚定地跟随党中央,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 红军长征中的井冈山会师:1934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
这次会师象征着全国革命力量的统一,为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井冈山会师后,红军长征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红军长征中的策应行动: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给予了红军宝贵的帮助。
其中,四川雅安百姓在红军长征途中,发动策应行动,为红军打通了一条必经之路,为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5. 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战:红一方面军在长征的最后阶段完成了一系列的战役,其中以巧渡金沙江、万里长征突破封锁的战役最为著名。
红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最后的搏斗,最终成功突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壮丽史诗。
在长征中,红军顽强地与敌人作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由江西井冈山出发、穿越川滇甘青,抵达陕北的壮丽业绩。
这一历史事件影响深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死时刻,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最为伟大的一次战役。
以下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更多故事。
6. 林彪兄弟:在红军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令人敬佩。
其中林彪兄弟就是值得称颂的英雄。
林彪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军人物,他身经百战,长征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大战金沙江一役中取得了重要胜利,为红军长征的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
概括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

概括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
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红军突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江西受到国民党
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性的突围。
红军在湘江、乌江等多次渡河战斗中,成功突破重重封锁,展开了艰苦的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贵州的遵义市,在此举行了遵义会议。
会议上,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共中央主席,决定纠正军队中的错误,确定了今后长征的方向与策略。
3.四渡赤水:1935年5月至6月,红军在四川江口县的赤水河
一带进行了几次渡河战斗,历经艰苦,成功渡过了赤水河,为后续长征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4.会宁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
会宁县会师,将红军主力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实力较为雄厚的红一方面军。
5.红军战士的疾病与负伤: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严格的环境
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许多战士因负伤或患病丧命,造成了沉重的伤亡。
这些重大事件都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长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长征历程

长征历程【1934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开始渡江西的于都河,踏上未知的长征路。
-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新田间土坯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西行。
-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11月25日~12月1日红军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以惨烈的代价渡过了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
-12月上旬中央红军从老山界翻越了五岭山地最西边的越城岭。
-12月13日中央军委在通道恭城疏远召开会议,毛泽东力主放弃与二、六军团汇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14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县城,打开了通向贵州的门户。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
【1935年】-1月1日至3日中央红军在江界河、茶山关、回龙场等渡口分二路强渡乌江。
-1月7日中央红军第二师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月28日~2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在土城一带与川军郭勋祺等部激战,给敌以重大杀伤,但红军伤亡亦重,一渡赤水主动撤出战斗。
-2月28日中央红军再占遵义城。
遵义战役工歼灭和击溃敌人两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3月21日至22日中央红军由二朗滩、九溪口、太平渡动渡赤水河(四渡赤水)。
-29日至31日中央红军主力再渡乌江,进抵息烽附近。
-4月25日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后,分兵三路西进。
-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在皎平渡全部渡过了金沙江。
-5月12日中共中央在会理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会理会议。
-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自安顺场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5月29日红军左路军红四团占领泸定桥。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二师四团翻越夹金山,在达维镇附近与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
-6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越过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发生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以下是长征的主要过程和事件:
1.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2. 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行军: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长时间行军,途经险峻山区和贫瘠草地,打破封锁、绕过阻击,分散行军,走了总长约二万五千里。
3. 井冈山会师: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形成了红军的新的核心力量。
4. 红一方面军的转折: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发动游击战,打破敌人的封锁,重新扩大红军势力范围。
5. 贵州会议和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新方针和策略。
6. 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的大渡河上成功渡过,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7. 赣江战役:红军在江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造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大损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
8. 红军胜利突围:1935年10月,红军在红军胜利突围战斗中
跨越了金沙江,成功突围,向四川方向继续行军。
长征的胜利不仅维护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短

红军长征的故事简短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主力在1934年—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著名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不仅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韧和毅力,也彰显了人民军队的英勇斗志和顽强精神。
这场壮举给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于最终实现革命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征的起因是红军在中央苏区经历了一系列战略失败和多次围剿。
党中央意识到若不采取行动,将有可能彻底失去革命的基地,于是决定进行长征。
红军主力约10万人从苏区出发,穿越了遥远而恶劣的地理环境,艰苦奋斗,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整个长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红军穿越了狭窄而险峻的云贵高山,历经了酷暑、雷雨和缺水等艰苦环境。
第二阶段,红军继续向昆明前进,与地方军民结成联盟,为红军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三阶段,红军转战四川,经历了腐败官员的阻碍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第四阶段,红军穿越了千山万水,趟过了雪山和草地,最终到达了延安,完成了长征的目标。
红军长征是一次充满困难和牺牲的艰苦行程,但是红军坚持战斗的意志和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决心不曾动摇。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表现出了无尽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逆境,面对种种困难,从未放弃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念。
长征期间,红军还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军事战略和政治策略,成功地与地方军队建立联盟关系,壮大了红军力量,有效地躲避了敌人的严密围剿。
红军长征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使得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长征并非没有代价,这段历史也充满了牺牲和悲壮。
据估计,长征期间丧生的红军战士人数高达数万人。
然而,这些牺牲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坚持下来,并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行动,更是一段激励人心的历史。
长征的成功不仅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的智慧和勇气,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长征使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路线及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路线及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主要路线:
瑞金——红军集结于渡——湘江战役——乌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安顺场)——勇夺泸定桥——懋功会师(红一四方面军)——翻雪山(夹金山等)——过草地(松藩大草原)——激战腊子口——陕甘宁大会师——延安
红军七次会师:
各路红军经历过七次大的会师,即红二、红六军团的木黄会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红二十五军同陕甘红军的会师,中央红军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刘志丹陕北红军的会师,红二、红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宁会师,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将台堡会师。
其中会宁会师和将台堡会师,才是最有历史意的三大红军主力大会师。
长征最初的目的地不是延安,而是向西进军,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中共中央决定让湘赣地区的红六军团先行出发探路,先到达湘西同贺龙所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师。
过程中不断的评估敌我实力,不断调整方向,审时度势,走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
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长征过程
1.翻越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喜踏岷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