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合集下载

长征胜利万岁历史事件概括

长征胜利万岁历史事件概括

长征胜利万岁历史事件概括
以下是长征胜利万岁历史事件的概括:
时间:1935年10月至1936年10月。

背景:红军在南方遭遇敌军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性撤退。

经过:红军领导人决定进行长征,从四川西部出发,穿越云贵高山、大渡河、草地、雪山,最终达到陕西北部的延安。

长征距离约2万5千公里,是世界上历史上最长的战役之一。

长征中,红军经历了艰苦的自然环境、艰难的交通条件和激烈的战斗,同时也失去了大量的人员。

胜利:红军在长征中坚持毛泽东的军事理论,采取游击战术,避开正面战斗,有效应对敌军的围剿。

最终,红军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影响:长征胜利标志着红军的战略成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事件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长征胜利万岁这一口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标志性口号,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胜利,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困难的克服和对未来的信心。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艰难的战略转移和长时间的耐久战。

这场历时两年,行程约2万5千里的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旷世奇迹。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同时兼有红三、五军团,共26万人参加,其中,红一方面军约10万人。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北延安。

两年间,中途经过不同省份的山山水水,遭遇无数艰难险阻。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当中,发生了很多顺序事件。

在长征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整个长征颇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就是赣南会师。

1934年11月7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井冈山,形成了中央苏区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之后,红军开始向西北方迁移。

在红军行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道路上的困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渡赤水。

这个事件发生在1935年5月,当时红军在走过四川省境内时,被敌军的大批兵力追击,不得不从盘山小道绕开。

由于途中这座赤水河非常宽广,加上附近还有许多敌军,因此,红军无法顺利通过。

最终,红军组织了四次渡河行动,才在流血牺牲中,成功实现了渡河。

当红军考虑继续向西北行进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些内部的分歧。

在这个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长征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把主力转移到西北,以保留力量,同时组建游击队,继续发展革命力量。

这个策略最终获得了通过。

除了上述事件外,长征还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和转折。

这些事件多发生在红军穿过中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时候。

在这些地方,敌人多,路途险恶,水草不足,吃水难,疾病流行等等。

但是,红军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爱国、集体主义坚定不移,最终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

总体上,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艰苦、最辛酸和最富有传奇性的战略行动之一。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高,也让红军形成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政治觉悟,对中国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精心整理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重要历史事件:强渡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后投入2.4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

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发生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以下是长征的主要过程和事件:
1.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2. 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行军: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长时间行军,途经险峻山区和贫瘠草地,打破封锁、绕过阻击,分散行军,走了总长约二万五千里。

3. 井冈山会师: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形成了红军的新的核心力量。

4. 红一方面军的转折: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发动游击战,打破敌人的封锁,重新扩大红军势力范围。

5. 贵州会议和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新方针和策略。

6. 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的大渡河上成功渡过,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7. 赣江战役:红军在江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造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大损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

8. 红军胜利突围:1935年10月,红军在红军胜利突围战斗中
跨越了金沙江,成功突围,向四川方向继续行军。

长征的胜利不仅维护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起因100字简介

长征的起因100字简介

长征的起因100字简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逃离国民党军队的围
追堵截,转入战略反攻的重大斗争。

长征的起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国共矛盾: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国共两党的矛盾。

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曾共同抵抗外敌,但随着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共产党的打压加剧,两党矛盾逐渐升级。

2. 国共内战: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关系恶化为国共
内战。

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大规模逮捕和屠杀,迫使红军被迫转入游击战争。

3.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第五次反围剿是国民党对红军发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由于包围无法固定住红军,红军得以趁势突围,开始了长征。

4. 原始积极从事的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早在20年代就开始
组织农民农村的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自建立苏区以来,红军坚持游击战争,与国民党展开了多次军事冲突。

5. 没有得到外援: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没有得到外援,且政治和军事外交上受到国民党的封锁,使得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必要选择。

因此,长征主要是因为国共矛盾、国共内战、反围剿失败、武装斗争以及缺乏外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红军被迫进行了长征。

参考内容:
1. 史学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关于长征起因的章节。

2. 陈毅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回忆录》一书中关于长征起因的记述。

3. 红军长征史实资料和回忆录,如《井冈山到延安红色长征》、《我的长征》等。

4. 学术论文与研究文章,如《中国共产党二十年》、《国共军事斗争史》等。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使用相关资料,请于合法及适当的方式下获取。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简介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逃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及革命继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从江西苏区出发,穿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最终到达陕北,历时约一年, 来回长达两万五千多公里,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为伟大的行军之一。

长征的路线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 出发点:长征的起点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政权所在地,也是红军的根据地。

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于1934年10月开始出发。

2. 途经云贵川:红军先是向西南方向进军,穿越了云南和贵州两个省份。

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战斗,与当地群众结成游击队,并通过游击战争的方式破坏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并保持了相对的战略优势。

3. 横渡大渡河:红军在贵州遇到了寒冷的冬季和人力物力的严重不足,被迫于1935年1月横渡了险峻的大渡河。

这一举动不仅使红军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短暂休整,还成功躲过了敌军的严密包围。

4. 超越长江:红军继续北进,途经湖南和湖北两省,最终于1935年10月成功渡过了长江。

这是长征路线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红军通过巧妙的战术避免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交战,以免陷入被消耗的局面。

5. 西进陕北:红军继续向北,穿越湖北和陕西两个省份,最终于1936年10月抵达陕西省。

陕北成为了红军新的根据地,也标志着长征的结束。

红军在陕北成功扩大了影响力,也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路线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毛泽东的军事智慧。

长征这段漫长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诸多挑战,但红军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革命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了长征的使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

中国工农军长征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行动。

它是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保卫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长征囊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些知识点。

1.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

为了保卫红军,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决策,发起了长征。

2.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路线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经过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的路线总长度约有2万5千多千米,历时近一年。

3.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

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理环境、艰难的交通条件等。

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4.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成功,使中国共产党保留了重要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行动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取得了新的突破。

5.长征的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期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艰苦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领导才能,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征也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

6.长征的历史纪念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每年都有相应的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会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举办红军长征博物馆等方式,向人们传达长征的重要意义,并让人们深入了解和思考长征的历史价值。

通过了解长征的起因、路线、艰苦条件、重要意义、影响以及历史纪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们为实现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付出。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

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
苏区。

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

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
孔地区。

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

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
座县城及广大地区。

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

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
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
转移。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10月,由于“左”倾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亦称)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

8月,中共中央和为了给战略转移
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离开江西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王母渡至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
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从、之间抢,经浴血
奋战,于12月1日渡过(即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
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举行
了政治局,着重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左”倾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参加的三人
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后,鉴于川敌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从而变被动为
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
执行了正确的,红军顺利通过大区。

接着,,翻越的。

6月中旬,与在。

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主要领导人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
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今茂汶)、理番(今)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混合编
为左、右两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
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前进的门户。

9月率左路军到达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翻越,于10月19日到达(今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围攻的情况下,和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1月从河南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经、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与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城和将台堡与会师,至此,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