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送风)防烟计算表
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风量的计算讲解

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风量的计算讲解
送风量是指系统在工作状态下,每分钟所送出的新鲜空气的体积。
送
风量的计算是根据建筑物的面积、高度、火源功率等因素来确定的。
首先要计算建筑物的总体积,也就是建筑物每层的面积乘以建筑物的
高度。
然后确定建筑物的设计火源功率,通常以每平方米火源功率来计算,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所使用的材料来确定。
接下来需要计算火灾所产
生的烟气量,一般以建筑物总体积的百分之几来计算,具体数值也需要根
据建筑物类型和材料来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可用性是指系统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可以保证所需送风量的能力。
安全性是指系统在火灾
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并正常运行,确保人员的安全。
总之,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风量的计算是根据建筑物的体积、火源功率、烟气量和排烟系统的性能参数确定的。
通过合理计算和设计,可以确
保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排出烟气,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正压送风系统计算表

防烟楼梯间 门窗类型 洞高(m) 洞宽(m) 缝长(m) 缝宽(m) 单扇门a 2.1 0 4.2 0.004 单扇门b 2 1 6 0.0035 双扇门a 0 0 0 0.0033 双扇门b 0 0 0 0.0033 单层木窗 1 1.5 5 15.3 单层钢窗 1 0 2 10.9 双层木窗 1.5 0 4.5 10.3 双层钢窗 1.5 0 4.5 7.6 面积小计 F= 2.000 m2 f= 压差法计算Ly=N* 0.827*f*△P(1/b)*3600*1.25= △P=50Pa b=2 风速法计算Lv=n* F*v*(1+b)*3600/a= 16632 v= 0.7 m/s b=0.1 a= 1 规范风量= 25000 m3/H X 0.75 设计计算风量取值= 17684 m3/h 隔层自垂百页风口面积= 0.0438583 m2 V= 自垂百页风口尺寸= 300 (mm) X 送风竖井断面积= 0.3274753 m2 V= 送风竖井断面尺寸= 400 (mm) X
参数取值已考虑1.1系数
防超压前 室泄压面 积为 0.511m2
630 1034.685479
旁流三通
个
渐扩管
个
渐缩管
个
直流三通
个
总阻力损失
(Pa)
动压
(Pa)
1
1
1 1 1 1 1 1
1.6 1.6 3.6 6.3 9.8.30 8.28 11.93
主风管尺寸mm*mm 主烟风管尺寸mm*mm 8 风速m/s= 18 300 953.7037 1609.38 400 259.2593 87.5 400 4.62963 2.59767
主风管尺寸mm*mm 风速m/s= 400 18540 200 6720 401 120
【工程常用表格】防烟加压送风系统正压测试记录(1)

GD3050310-1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所属子分部(系统)工程名 称/分项(子系统)工程名称 相关的施工部位 (层、区、段、房、室) 总承包施工单位 专业承包安装单位 施工执行的技术标准(含企 业的工艺规程、工法等)名 称及编号 与检测(调试)、验收相关的 设计文件(图) /产品技术文 件(图)的名称及编号 测试时间: 测试环境:大气压力 本系统名称: 幢 年 ~ 月 日 时 分至 ~ 年 月 日 时 ~ 0 0 分(共 % h) 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检查测试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注:1.本《记录》每张只能填写一个防烟加压送风系统的测试记录。 2.本《记录》(一)~(二)配套使用。
规格尺寸(宽×高, mm) 有效送风面积(㎡)
, 坐标位置: 型号 , 0 0
层,
0
0
0
风压(Pa) 层/ 0
检测(调试)方法(含仪器、设备、装置等)、程序、过程工况和参数(指标)变化及结果(结论)等的说明(可附示 图
专业工长(施工员)(签名) 专业承包安装单位 检查评定结果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签名): 监理(建设)单位 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名): 验收结论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签名):
kPa /气温:
℃/相对湿 度: 0 层防烟加压送风)
层, (本系统共负 加压送风系统 担 0 型号
本系统设计总 名称
规范(或设计)要 求的正压值(Pa)
/
0
/
0加 Biblioteka 型式/启闭控制方式 压 送 风 安装 幢号: 口 部位 加 名称 压 幢号: 送 安装 风 部位 座标位置: 机
建筑防烟计算(楼梯间加压送风)

楼梯间高度及形式楼梯间24m以下加压送风形式楼梯间门截面面积Ak(㎡)门洞断面风速v(m/s)楼层数量N1楼梯间送风量L1(m³/s) 3.1512 6.3前室送风量L1(m³/s)独立前室不送风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A1(㎡)Ag为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v3.15 3.15 1.2N1: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公式:楼梯间各层疏散门形式双扇门疏散门数量1疏散门高(m) 2.1疏散门宽(m)1.5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A(㎡)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pa)指数n0.0372122漏风疏散门的数量N2漏风总量L2(m³/s)20.266427519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层数)N1楼层数上的总门数N2422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Af(㎡)漏风阀门的数量N3漏风总量L3(m³/s)独立前室不送风1独立前室不送风楼层数4对楼梯间L1(m³/s或m³/h)对前室L1(m³/s或m³/h)L2(m³/s或m³/h)L3(m³/s或m³/h)6.3独立前室不送风0.266427519独立前室不送风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Lj(公式计算)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公式计算)23639.13907独立前室不送风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Lj(规范限定)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规范限定)楼梯间负责系统高度(m)前室负责系统高度(m)按计算按计算15.315.3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Lj(计算)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计算)23639.13907独立前室不送风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Lj(设计)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设计)28366.96688独立前室不送风公式:L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³/s)L2: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³/s)A: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注: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0.002-0.004m△P:当开起门洞风速为0.7m/s时,取值6pa△P:当开起门洞风速为1m/s时,取值12pa△P:当开起门洞风速为1.2m/s时,取值17paN2: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值为计算公式为下:公式: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L3N3:漏风阀门的数量,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取值如下:公式: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1: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³/s)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L2楼梯间及前室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地上楼梯间)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L1Ak:一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对于住宅楼梯前室,可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
防排烟计算表

000m3/h),不能满足此风量。 正压送风计算书 数量 漏风面积(m2) 0 0 0 0 19 0.6992 0 0 漏风总面积(m2)f= 0.6992 门窗类型 高(m) 宽(m) 单扇门a 2 1.6 单扇门b 2 1.6 双扇门a 2 1.6 双扇门b 2 1.6 电梯门a 2 1.8 电梯门b 2 1.8 最大门面积(m2)F= 3.200 窗类型 单层木窗 单层钢窗 双层木窗 双层钢窗 高(m) 1 1 1.5 1.5 宽(m) 1.5 0 0 0 缝长(m) 7.2 7.2 9.2 9.2 9.6 9.6
防烟前室、合用前
数量 漏风量(m3/h) 0 0 0 0 0 0 0 0 总漏风量(m3/h)L1= 0
缝长(m) 5 2 4.5 4.5
压差法计算 18399 18399 m3/h m3/h 设计公式 Ly=0.827*f*△P^(1/b)*3600*1.25 △P(pa)= 25 b= 2 风速法计算 17741 开门数n m3/h 2 楼层数N 20 Lv=n*F*v*(1+b)*3600/a 设计公式 v(m/s)= 0.7 b= 0.1 a= 1 规范风量= 22000 m3/h 修正系数X= 设计计算风量取值= 10718 选型风机风量取值= 20000 每层开百叶 常闭正压送风口面积(m2)= 常闭正压送风口长(mm)L= 设计常闭正压送风口长(mm)L= 竖井设计 送风竖井断面积(m2)= 送风竖井断面长L(mm)= 设计送风竖井断面长L(mm)=
送风竖井断面积(m2)= 送风竖井断面长L(mm)= 设计送风竖井断面长L(mm)=
0.81 400 400
12 送风竖井断面宽W(mm)= 建筑条件送风竖井断面宽W(mm)= 偶数层数风速法计算 计算风量Lv=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及示例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及示例(实用版)目录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风量计算2.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计算3.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 24m 时的计算方法4.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规范防火设计5.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实施时间正文一、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风量计算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中,设计风量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定,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 1.2 倍。
此外,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应按照本标准第3.4.5 条和第 3.4.8 条的规定进行计算确定。
二、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计算在计算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时,需要按照本标准第 3.4.5 条和第 3.4.8 条的规定进行计算。
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 24m 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应按计算值与表 3.4.2-1 和表3.4.2-4 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三、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 24m 时的计算方法当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负担的建筑高度大于 24m 时,计算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时,需要按照计算值与表 3.4.2-1 和表 3.4.2-4 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
四、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规范防火设计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 年 05 月 01 日联合发布的,旨在规范防火设计,确保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安全有效。
五、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实施时间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于 2018 年 05 月 01 日发布,并于 2018 年 08 月 01 日正式实施。
(完整版)暖通专业全能计算表格

风速 m/s
450 9.9
3 600 500
4.9
450 13.5
600 500
6.7
50
前室加压送风
序号
区域
负担 楼层
数
开启 门数
门洞A(风速法+压差 法)
门洞高 门洞宽 门缝宽
m
m
m
电梯门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门洞高 门洞宽 门缝宽
m
m
m
门缝总 面积 m2
压力差 Pa
1 1#前室 10
1 2.1 1.5 0.003 2.1 1.5 0.005 0.07
25
2 2#前室 10
2 2.1 1.5 0.003 2.1 1.5 0.005 0.07
楼梯间防烟加压送风
序号
区域
负担 楼层
数
开启 门数
门洞高 m
序号
门洞宽 m
门缝宽 m
门洞高 m
门洞B
门洞宽 m
门缝宽 m
门缝总 面积 m2
压力差 Pa
1
地下楼梯 间
10
1 2.1 1.5 0.003 2.1 1.5 0.003 0.06
50
2
地上 10
2 2.1 1.5 0.003 2.1 1.5 0.003 0.06
13844
7986
0.35 18000 21830 1000
注:1 表4.10.3的风量数值系按 开启宽×高=1.6m×2.0m的双扇门为 基础的计算值。当采用单扇门时, 其风量宜按表列数值乘以0.75确 定;当前室有2个或2个以上门时, 其风量应按表列数值乘以1.50~ 1.75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 速不宜小于0.7m/s。 2 风量上下限选取应按层数、风道 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比 较确定。
自然(机械)排烟,正压送风,防(排)烟阀等原理和规范

什么是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正压送风、排烟井自然排烟:利用现成的窗子自然往外散烟机械排烟:常用于没有自然开窗,且长度超过20米的内走道或者地下室。
在顶棚设排烟口,发生火灾时风机启动从排烟口抽烟。
正压送风:设置于高层建筑内疏散用的防烟楼梯间内。
因为发生火灾时人员主要通过楼梯间往下逃生,一方面排烟风机在发生火灾区域排烟,另一方面因为有了防火门的阻隔,使得楼梯间暂时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同时各个楼层的送风口往建筑内部输送进新鲜的空气,保证人员呼吸充足。
形成正压送风,余压等规范见后解释。
排烟井:相当于在高层建筑内部专门修的从下到顶贯穿的大烟囱。
请教正压送风的余压值规范明文规定前室的正压送风余压是25par-35par 楼梯间是40par-50par,消防检测中心的人抓住这条规范检测,现实的实际值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要不太小要不太大,因为涉及到前室楼梯间的封闭程度,往往搞得我们过不了消防验收.1。
同一楼梯间的所有正压送风机必须统一打开;2。
前室的正压送风仅开启三层,即本层及上下层。
3。
前室楼梯间的封闭程度应很好保证,二侧防火门,高度高加吊顶。
排烟防火阀和消防正压送风口阀门的区别排烟防火阀和消防正压送风口阀门的区别?怎么看着都一样?排烟防火阀主要用于排烟系统,一般是安装在楼道、天花板上的,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发生火灾时会自动打开,通过风道抽风将烟气吸入排烟通道排出建筑物之外。
主要是防止排烟系统中烟气温度过高会导致火灾烟气扩散。
消防正压送风口。
一般是安装在消防前室、楼梯间、避难层里的,自垂百叶式的或多叶式的,风会从里面吹出来,保持前室和楼梯间一定的正压力(疏散梯间约40~50Pa,电梯前室约25~30Pa,又外至内用微压计测量余压值。
),防止烟气进入。
280度时,融断关闭。
主要区别是:1、使用场所,2、构造,3、温度控制反面,4、一个往外排,一个往里送。
消防排烟风机与正压送风机有什么区别?这区别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