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钢的加热转变1
2第二章 奥氏体及其形成n

金属固态相变
2.1 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以往,将奥氏体定义为:碳溶入γ-Fe中的固溶体。 此定义不够严格。
严格地说:钢中的奥氏体是碳或各种化学元素溶入 γ-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其中C、N等元素存在于 奥氏体的间隙位置。或者晶格缺陷处。而原子尺寸 与Fe原子相差不大的合金元素则固溶于替换位置。 还有一些化学元素吸附于奥氏体晶界等晶体缺陷处。 奥氏体是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一个整合系统。
图2-5加热速度和温度对w (c)=0.18%钢奥氏体碳含 量不均匀的影响
金属固态相变
Wt%与at%的换算:
A元素的at%= B元素的at%=
☓100% ☓100%
A、B为原子量;a,b分别为A、B两元素的wt%
金属固态相变
2.1.5奥氏体的性能
(1)奥氏体是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致密度高,故奥 氏体的比容最小(与F、M比较)。因此,钢被加热到 奥氏体相区时,体积收缩,冷却时,奥氏体转变为 铁素体-珠光体等组织时,体积膨胀,容易引起内 应力。 (2)奥氏体的点阵滑移系多,故奥氏体的塑性好, 屈服强度低,易于加工塑性变形。钢锭或钢坯一般 被加热到1100℃以上奥氏体化,然后进行锻轧, 塑性加工成材。
图415085c钢在不同加热速度下的加热曲线连续加热平衡加热的热分析曲线示意图金属固态相变在快速加热情况下碳化物来不及充分溶解碳和合金元素的原子来不及充分扩散因而造成奥氏体中碳合金元素浓度分布很不均匀金属固态相变40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因为加热速度快保温实际短而导致亚共析钢淬火后得到碳含量低于平均成分的马氏体
第2章 奥氏体及其形成
引言
钢被加热到奥氏体相区,得到奥氏体组织。 奥氏体状态,包括奥氏体晶粒大小,亚结构,成分, 均匀性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相、夹杂物等,对于在随 后冷却过程中得到的组织和性能有直接的影响。 熟悉钢中的奥氏体的形成机理,掌握获得奥氏体状 态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2金属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000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4.0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前言1.1课程定位《金属材料及热加工》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围绕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体系,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的性能、了解晶体结构、掌握铁碳合金相图、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方法、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牌号及其用途。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处理简单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能力、具有分析金属的晶体结构、二元合金相图和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应用钢热处理知识完成钢的热处理的能力、具有鉴别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选择工程常用材料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后续课程有《机械制在工艺与夹具》、《CAM软件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1.2设计思路《金属材料及热加工》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高职教育特点,使学生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职业技术应用作必要知识准备;通过课内教学,专项技能训练,强化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合(协)作;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先进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对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知识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本课程的知识内容。
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教学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如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有十一章,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第二章 金属材料的凝固与固态相变

两相组织合金的力学和物理性能与成分 呈直线关系变化。
2 .合金的工艺性能与相图的关系 铸造性能:纯组元和共晶成分的合金的流动 性最好,缩孔集中,铸造性能好。 锻造性能:单相合金的锻造性能好。单相组 织时变形抗力小,变形均匀,因而变形能力 大。双相组织的合金变形能力差些,特别是 组织中存在有较多的化合物相时。
固溶体结晶时成分是变化的,如果冷却较快,原子扩散不能充 分进行,则形成成分不均匀的固溶体。
2 .共晶相图
(1)相图分析 在共晶合金相图中,acb为液相线,adceb为固相线,合金系有 三种相,相图中有三个单相区(L、α 、β );三个两相区(L+α 、 L+β 、α +β );一条三相(L+α +β )共存线(水平线dce)。 dce为共晶线( c点为共晶点)。 Lc → α d+ β
2.2.3 铸锭(件)的凝固
把金属熔化注入铸模,冷却后获得一定形状的铸件的工艺叫做 铸造。 1.铸锭(件)结晶组织 最典型的铸造结构,整 个铸锭明显地分为三个各具 特征的晶区。 ⑴细等轴晶区 在铸锭的 表层形成的一层厚度不大、 晶粒很细的区域。
⑵柱状晶区
⑶粗等轴晶区
2.3 铁碳合金 2.3.1 Fe-Fe3C相图
2.3.2 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相变
根据Fe—Fe3C相图,铁碳合金可分为三类: 1)工业纯铁[wc ≤0.0218%] 2)钢[0.0218%< wc ≤2.11%
3)白口铸铁[2.11%< wc <6.69%]
工业纯铁的室温平衡组织为铁素体(F),呈白色状。由于其强 度低、硬度低、不宜用作结构材料。
工程材料第二章知识点

工程材料第二章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一、名词解释。
一次结晶过冷度二次结晶自发晶核非自发晶核同素异构转变变质处理相图支晶偏析扩散退火变质处理共晶反应组织(组成物)变形织构加工硬化再结晶临界变形度热处理过冷奥氏体退火马氏体淬透性淬硬性调质处理滑移再结晶冷加工热加工过冷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淬火回火正火一次结晶:通常把金属从液态转变为固体晶态的过程称为一次结晶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开始结晶温度之差叫做过冷度,它表明金属在液体和固态之间存在一个自能差二次结晶: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转变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称为二次结晶或重结晶(或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自发晶核:从液体结构内部由金属原子本身自发长出的结晶核心叫做自发晶核非自发结晶:杂质的存在常常能够促进晶核形成,依附于杂质而生成的晶核叫做非自发结晶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变质处理:指在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质剂,增加非自发晶核的数量或者阻止晶核的长大,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相图:是表明合金系中各种合金相的平衡条件和相与相之间关系的一种简明示意图,也称为平衡图或状态图支晶偏析:固溶体在结晶过程中冷却过快,原子扩散不能充分形成成分不均匀的固溶体的现象扩散退火:为减少钢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并进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共晶反应:有一种液相在恒温下同时结晶出两种固相的反应组织(组成物):指合金组织中具有确定本质、一定形成机制的特殊形态的组成部分。
组织组成物可以是单相,或是两相混合物变形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很大(变形量达到70%以上)时,由于晶粒发生转动,使各晶粒的位向趋于一致,这种结构叫做形变织构加工硬化:金属发生塑性变形,随变形度的增大,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塑性和韧性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再结晶:变形后的金属在较高温度加热时,由于原子扩散能力增大,被拉成(或压扁)破碎的晶粒通过重新形核和长大变成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临界变形度:再结晶时使晶粒发生异常长大的预先变形度称做临界变形度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工艺过冷奥氏体:从铁碳相图可知,当温度在A1(PSK线/共析反应线)以上时奥氏体是稳定的,能长期存在,当温度降到A1以下后,奥氏体即处于过冷状态,这种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过冷A)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为随炉冷却)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马氏体:碳在a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淬透性:钢接受淬火时形成马氏体的能力叫做钢的淬透性淬硬性:钢淬火后硬度会大幅度提高,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叫钢的淬硬性调质处理:通常把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滑移: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滑移面)上的一定方向(滑移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的过程叫做滑移冷加工: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塑性变形加工称为冷加工热加工: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加工称为热加工实际晶粒度:某一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的奥氏体的晶粒度叫做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钢加热到(930土10C),保温8h,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叫做本质晶粒度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回火:钢件淬火后,为了消除内应力并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将其加热到Ac1(PSK线/共析反应线)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叫做回火正火: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对于亚共析钢)、Ac1 (对于共析钢)和Accm (对于过共析钢)以上30~50C,保温适当时间后,在自由流动的空气中均匀冷却的热处理称为正火一次渗碳体是从液相包晶过程中直接析出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珠光体:铁素体+渗碳体高温莱氏体Le(A+Fe3C):奥氏体+渗碳体低温莱氏体Le'(P+Fe3C U +Fe3C):珠光体+二次渗碳体+渗碳体二、填空。
热处理习题及答案

第1章钢的热处理一、填空题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4.贝氏体分和两种。
5.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7.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8.化学热处理是有、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碳和渗碳三种。
10.除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和两种,其中以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二、选择题1.过冷奥氏体是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
C CA.Ac1+30~50B.Ac cm以上C.Ac3+30~503.调质处理就是。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5.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处理,才能达到表面高硬度和耐磨的目的。
A.淬火+低温回火B.正火C.调质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A.组织形态B.合金成分C.含碳量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A.750℃B.850℃C.920℃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A.起始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C.理论晶粒度D.本质晶粒度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
A.600~650℃B.700~750℃C.800~850℃D.900~950℃10.贝氏体转变属于()。
金属热处理思考题

《金属热处理》思考题第二章钢在加热时的转变1.说明A1、A3、Acm、Ac1、,Ac3、Accm、Ar1、Ar3、Arcm各临界点的意义。
2.奥氏体形成的全过程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简答各阶段的特点。
3.奥氏体的形核部位在哪里优先及条件?4.哪些因素影响(及如何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5.为什么说钢的加热相变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受碳扩散的控制? 用图示加以说明。
6.粒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粗片状与细片状),回火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共转变速度有何差别?7.什么是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8.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9.钢件加热时欠热,过热,过烧有何不同?能否返修?10.奥氏体是高温相,在一般钢中冷却下来就已经不存在了,谈论A体晶粒大小,还有什么实际意义?11.钢件加热时过热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12. 什么是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过热度?它对钢的组织转变有何影响?第三章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1.简述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2.什么是珠光体?性能如何?如何获得珠光体?3.珠光体有哪几种组织形态?片状珠光体的片间间距决定于什么?它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4.珠光体的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5.粒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粗片状与细片状),回火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共转变速度有何差别?6.亚共析钢中铁素体和过共析钢中渗碳体有哪几种组织形态?它们对性能有何影响?7.若共析钢加热到A体状态,然后进行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均获得片状珠光体,但其组织特征有何区别?8.为什么说钢的珠光体转变过程受碳扩散的控制? 用图示加以说明。
9.分析渗碳体球化过程的机制和高碳钢要进行球化退火的原因。
10.45钢制零件820℃加热后分别进行退火和正火,其显微组织有什么不同?性能有什么不同?11.何谓球化退火?为什么过共析钢必须采用球化退火而不采用完全退火?12.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产中应如何选择正火及退火?第四章马氏体转变1.钢中常见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有哪几种?2.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在形成条件、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有何特点?3.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与钢的珠光体相变,马氏体相变有何特点?4.条状M体和片状M体在强度,硬度,韧性等方面的性能差异如何?5.0.2%C,1.0%C钢淬火后的M体形态和亚结构有什么异同?6.钢中常见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有哪几种?7.M体的强化机构有哪几个方面?8.Ms点位置高低有什么实际意义?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什么?9.淬火钢中A残的存在有什么影响?决定A残量的因素有哪些?在热处理操作上如何控制?10.试分析如何通过控制热处理工艺因素提高中碳钢件和高碳钢件的强韧性。
机械工程材料(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2-1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它们的原子排列和晶格常数有什么特点?-Fe、-Fe、Al、Cu、Ni、Cr、V、Mg、Zn各属何种结构?答:常见晶体结构有3种:⑴体心立方:-Fe、Cr、V⑵面心立方:-Fe、Al、Cu、Ni⑶密排六方:Mg、Zn2---7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
第三章作业3-2 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铸造条件下,所得铸件晶粒的大小;⑴金属模浇注与砂模浇注;⑵高温浇注与低温浇注;⑶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⑷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⑸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
答:晶粒大小:⑴金属模浇注的晶粒小⑵低温浇注的晶粒小⑶铸成薄壁件的晶粒小⑷采用振动的晶粒小⑸厚大铸件表面部分的晶粒小第四章作业4-4 在常温下为什么细晶粒金属强度高,且塑性、韧性也好?试用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予以解释。
答:晶粒细小而均匀,不仅常温下强度较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较好,即强韧性好。
原因是:(1)强度高:Hall-Petch公式。
晶界越多,越难滑移。
(2)塑性好:晶粒越多,变形均匀而分散,减少应力集中。
(3)韧性好:晶粒越细,晶界越曲折,裂纹越不易传播。
4-6 生产中加工长的精密细杠(或轴)时,常在半精加工后,将将丝杠吊挂起来并用木锤沿全长轻击几遍在吊挂7~15天,然后再精加工。
试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及其原因?答:这叫时效处理一般是在工件热处理之后进行原因用木锤轻击是为了尽快消除工件内部应力减少成品形变应力吊起来,是细长工件的一种存放形式吊个7天,让工件释放应力的时间,轴越粗放的时间越长。
4-8 钨在1000℃变形加工,锡在室温下变形加工,请说明它们是热加工还是冷加工(钨熔点是3410℃,锡熔点是232℃)?答:W、Sn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分别为:TR(W) =(0.4~0.5)×(3410+273)-273 =(1200~1568)(℃)>1000℃TR(Sn) =(0.4~0.5)×(232+273)-273 =(-71~-20)(℃) <25℃所以W在1000℃时为冷加工,Sn在室温下为热加工4-9 用下列三种方法制造齿轮,哪一种比较理想?为什么?(1)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2)由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3)由圆棒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
13-14第二章 奥氏体形成

X100倍 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度有三种:
① 初始晶粒度 ---- 奥氏体形成刚结束, 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 小。初始晶粒一般很细小,大小不均, 晶界弯曲。
② 实际晶粒度 ---- 钢经热处理后所获得 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③ 本质晶粒度 ---- 表示钢在一定加热条件下奥 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
- 十秒 - 几百秒 - 千秒 - 万秒
具体分析:
两个平衡的打破与再平衡: ① A相内部平衡:成分均匀化 ② A –F两相界面之间、A- Fe3C两相界面之间的平衡
阶段(2)原因:
A 形核后出现γ–α、γ-Fe3C 界面,界面 C% 由相 图确定,分别为 Cγ-α、Cγ-K、Cα-γ、Cα-K → ① A 内部存在 C 浓度梯度→C 从A-Fe3C界面附近向 A-F 界面附近扩散→Cγ-K↓,Cγ-α↑→
③ 性能:顺磁性;比容最小; 塑性好;线膨胀系数
F + Fe3C 成分(C%) 0.0218 6.69
→ A (727 ℃) 0.77
结构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说明奥氏体化中须两个过程: ① C 成分变化: C 的扩散 ② 铁晶格改组: Fe 扩散
k ---- 玻尔兹曼常数,1.38X10-23 J/K
∆G* ---- 临界形核功; Q ---- 扩散激活能
P→A的相变,是升高温度的相变,温度升高时, ∆G*↓,Q↓,故形核率 N 增大。
2.2.2 奥氏体线长大速度
dC 1
1
GD (
)
(2
dx C C K
G ——长大线速度,单位 mm/s 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 D=D0exp(-Q/RT)
学习奥氏体化四过程的意义: 实际热处理中并不一定要求奥氏体的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Ⅱ L
+
A
B
只有固态相变发生的合金才能进行热处理。
T℃ δ
↑
A
G 912 ℃
Acm
A3
A+F S
FP
QFeຫໍສະໝຸດ E 1148℃A+ Fe3C
A1
727℃
F + Fe3C → C%
F K
Fe3C
图2-2 铁碳合金相图
任何热处理均以加热 为其第一步,大多数热 处理工艺(如淬火、正火 和普通退火)都需要将钢 件加热至临界点A1或A3 以上,形成奥氏体组织, 称为奥氏体化。
2.1.1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征是,不论外加磁场是否存在, 原子内部存在永久磁矩。但在无外加磁场时,由于顺 磁物质的原子做无规则的热振动,宏观看来,没有磁 性。
奥氏体导热性差。
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为避免热应力 引起的工件变形,加热时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
但实际上奥氏体的最大含 碳量为 2.11%(质量),折合原 子浓度为10%,即25个晶胞 中才有10个C原子。
图2-3 C在Fe中可能的间隙位置
2.1.1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具有高的塑性和低的屈服强度
奥氏体的面心立方结构使其具有高的塑性和低的屈 服强度,相变过程中容易发生塑性形变,产生大量位 错或出现孪晶,从而造成相变硬化和随后的再结晶、 高温下晶粒的反常细化以及低温下马氏体相变的一系 列特点。利用残余奥氏体量可减少材料淬火变形。
2.1 奥氏体的形成
2.1.1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 的间隙固溶体,具有面 心立方结构。C原子在点 阵中处于由Fe原子组成 的八面体间隙中心处, 即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 或棱边的中点,
图2-3 C在Fe中可能的间隙位置
2.1 奥氏体的形成
2.1.1 奥氏体的性能
若按所有八面体间隙位臵 均填满C原子计算,则单位 晶胞中含有4个Fe原子和4个 C原子,即原子浓度为50%, 折合质量浓度为20%。
2.1.1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其它组织大 。
例如在含0.8%C的钢中,各相的比容分别为: 奥氏体:23.0×10﹣6cm/K ; 铁素体:14.5×10﹣6cm/K ; 渗碳体:12.5×10﹣6cm/K 马氏体:11.5×10﹣6cm/K 。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高出约一倍, 可用来制作要求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2.1.1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例如在含0.8%C的钢中,各相的比容分别为: 奥氏体:1.2399×10﹣4m3/kg; 铁素体:1.2708×10﹣4m3/kg; 马氏体:1.2915×10﹣4m3/kg。
在奥氏体形成或由奥氏体转变成其它组织时,都会 产生体积变化,引起残余内应力和一系列相变特点。
加热时:实际转变温度移向高 温,以Ac表示。
Ac1、Ac3、Accm
冷却时:实际转变温度移向低 温,用Ar表示
Ar1、Ar3、Arcm
转变温度
A
G
Ac3 A3 Ar3
FP
S
F+P Q Fe 0.0218 0.77
E 1148℃
Accm Acm
Arcm
727℃
Ac1 A1 Ar1
P+Cm
2.11
C%→
T℃ δ
↑
E 1148℃ A
G 912 ℃
Acm
A3
A+F S FP
A+ Fe3C
A1 727℃
F + Fe3C Q
Fe
→ C%
F K
Fe3C
1.平衡加热状态
亚共析钢的奥氏体化
室温下组织为F+P。 A1以上,F+A A3以上,A
T℃ A3
A
F
Acm A1
Fe
C
F P A1 F A A3 A
第二章 奥氏体的形成
2.1 奥氏体的形成 2.2 奥氏体形成机理 2.3 奥氏体转变动力学 2.4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热处理就是将钢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方 式,改变金属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操 作工艺,其工艺曲线如图所示。
图2-1 热处理工艺曲线
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材料都可以进行热处理呢?
各种片层状的铁素体和 渗碳体的混合组织都称为 珠光体类组织。这类组织 中,铁素体为体心立方点 阵,渗碳体为复杂点阵, 奥氏体为面心立方点阵, 三者点阵结构相差很大。
只有在A1点以上,当珠 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驱动
力能够克服奥氏体形成所
增加的界面能和应变能时,
奥氏体才会自发地形成,
即奥氏体形成必须要有一
图2-4 珠光体和奥氏体自由能 定的过热度(T)。
与温度的关系示意图
2.2 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机理
奥氏体的形成是钢在加热过程中,由珠光体转变成 奥氏体的过程,遵循相变的一般规律,即包括形核和 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2.1.3 奥氏体的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由热力学可知,钢加热时发生相变的动力是新相奥 氏体与母相之间的体积自由能之差VgV,奥氏体形 核时,系统的自由能变化为
G V gV S V
式中,S —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界面能; V —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应变能。
VgV为奥氏体形成的驱动力,它随加热温度升高 而增大。后两项为阻力,由于奥氏体在高温下形成, 其相变的应变能较小,故相变的阻力主要是界面能。
1.平衡加热状态
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
室温下组织为 P+Fe3C A1以上,Fe3C+A
T℃ A3
A
F
Acm以上,A
在A1〜Acm之间的奥氏体化,Fe 称为不完全奥氏体化,热处
理工艺中常用。
Acm A1
C
P Fe3C A1 A Fe3C Acm A
2.实际加热状态(非平衡态)
实际加热或冷却都是在较快的速度下进行(非平衡过程), 实际转变温度与相图中的临界温度存在一定偏离,会出 现滞后,即G= GA - GP<0 才发生转变。
2.1.1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为室温不稳定相
在铁碳合金中,只在A1温度以上才稳定。但如果 加入足够的合金元素,如锰、镍、钴等,就可以使奥 氏体在室温下稳定。奥氏体的成分和晶粒大小对于它 向其他组织转变的动力学影响很大,从而对钢的性能 也有很大影响。
2.1.2 奥氏体的形成与铁碳相图
平衡加热状态 实际加热状态(非平衡态)
2.1.3 奥氏体的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G V gV S V
当温度为727℃时,珠 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能相 等,不会发生相变。当温 度高于A1时, gV为负, 即右侧第一项为负值,这 时才有可能发生相变。
图2-4 珠光体和奥氏体自由能 与温度的关系示意图
2.1.3 奥氏体的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G V gV S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