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词之晋童谣
历史的儿歌

历史的儿歌逐鹿中原黄炎蚩,蚩尤战败在山东。
春秋之前夏商周,旦姬姜子共舞台。
武王登台把商灭,周公子孙写春秋。
百家争鸣百花开。
孔子老子庄孟子。
春秋七国日不长,先秦后秦始皇帝。
商鞅变法定国邦,雄霸中国立车距。
统一文字度量衡,万里长城耗国力。
焚书坑儒独家言,陈胜吴广揭杆起。
楚项汉刘争灞上,汉灭秦立西东汉。
司马史记千百载。
三国鼎立魏蜀吴。
司马诸葛小周瑜,各随其主曹刘孙。
草船借箭赤壁战,完美演绎三国志。
西晋东晋加南北,十国五代乱天下。
隋朝灭陈统天夏,运河劳民高丽战。
李家父子打天下,建都洛阳为大唐。
玄奘西天去取经,整部游记传千载。
一代女杰武则天,篡唐建周灭子孙。
盛唐一去不复返,弱唐五代赵建宋赵家杯酒释兵权,北宋大辽并驾驱。
包公在世杨家将,水泊梁山英雄汉。
一百0八成走狗,好汉灭方绝自路。
辽金加元灭南宋,秦桧加害岳飞爷。
改朝换代蒙古元,成吉思汗扫西亚。
正月十五天下反,朱家乞丐打天下。
定都金陵号为明,卸磨杀驴弑功臣。
气数散尽民起义,建都定邦李自成。
三桂一怒为红颜,自成龙椅没坐热。
清军长驱山海关,康熙平定云三桂。
雍正乾隆清盛世,慈禧垂帘国运衰。
虎门硝烟林则徐,抗英壮士关天培。
南京条约国门开,英法火烧圆明园。
官逼民反洪秀全,太平横扫到长江。
洋务运动李鸿章,官派留学国栋梁。
甲午北洋邓世昌,无耻条约一串串。
瓜分狂潮促维新,国降民起义和团。
八国侵华慈禧逃,国民革命孙中山。
武昌起义清帝退,北洋复辟袁世凯。
军阀割据百姓秧,五四德赛大钊来。
一九二一号角吹,共产思想星火燎。
国共合作北伐战,十年内战日入侵。
长征抗日九一八,西安学良杨虎成。
国共抗日两战场,重庆谈判打内战。
辽沈淮海加平津,人民共和北京城。
抗美援朝重建国,工农商学齐推进。
三反五反运动起,人民公社大跃进。
钢铁石油王进喜,十年内乱冤魂荡。
八个样板成国剧,改革开放实践来。
两弹一星助国兴,稼先学森和三强。
深圳珠海特区划,香港澳门回祖国。
地理儿歌(亚洲篇)九大星系挂天际,人类家园在地球。
卷八十八 杂歌谣辞六

卷八十八杂歌谣辞六△谣辞二【尧时康衢童谣】《列子》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之治与不治,忆兆之愿戴己与不愿戴己,顾问左右外朝及在野,皆不知也。
尧乃微服游於康衢,闻童儿谣。
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闻之大夫。
’大夫曰:‘古诗也。
’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晋献公时童谣】《春秋左氏传》曰:“晋献公伐虢,围下阳,问於卜偃曰:‘吾其济乎?’偃以童谣对,曰:‘克之。
十月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汉书·五行志》曰:“周十二月,夏十月也。
言天者以夏正。
”丙之晨,龙尾伏辰。
袀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奔奔,天策焞々。
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晋惠公时童谣】《汉书·五行志》曰:“晋惠公赖秦力得立,立而背秦,内杀二大夫,国人不说。
乃更葬其兄恭太子申生而不敬,故诗妖作也。
后与秦战,为秦所获,立十四年而死,晋人绝之,更立其兄重耳,是为文公,遂伯诸侯。
”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其兄。
【鲁国童谣】《汉书·五行志》曰:“《左氏传》,鲁文、成之世童谣也。
至昭公时,有鸲鹆来巢,公攻季氏败,出奔齐,居外野,次乾侯八年,死于外,归葬鲁。
昭公名裯。
公子宋立,是为定公。
”鸲之鹆之,公出辱之。
鸲鹆之羽,公在外野。
往馈之马,鸲鹆跦跦。
公在乾侯,徵褰与襦。
鸲鹆之巢,远哉遥遥。
裯父丧劳,宋父以骄。
鸲鹆鸲鹆,往歌来哭。
【楚昭王时童谣】《家语》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
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
王使使聘於鲁,问于孔子。
孔子曰:‘此为萍实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
’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
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
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此楚王之应也,是以知之。
’”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先秦古歌谣十首

先秦古歌谣十首先秦古歌谣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注:《艺文类聚》作:“帝何力于我哉!”《乐府》、《诗记》同。
《初学记》作:“帝于何有於我哉!”《太平御览》或作:“帝何德于我哉!”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
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2、卿云歌卿云烂兮,①糺缦缦兮。
②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③明明上天,④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⑤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⑥万姓允诚。
⑦於予论乐,⑧配天之灵。
⑨迁于贤圣,⑩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⑾轩乎舞之。
⑿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⒀注释①卿云:一种彩云,古以为祥瑞的象征。
卿,通“庆”。
②糺(jiū究)缦缦:糺,即“纠”,结集、连合;缦缦,萦回舒卷貌。
③旦复旦:谓光明又复光明。
旦,明亮。
④明明:明察。
⑤弘:大,光大。
⑥从经:遵从常道。
⑦允诚:确实诚信。
⑧论乐:论,通“伦”,有条理、有次序;论乐,器乐演奏整齐和谐。
⑨配:祭祀中的配飨礼。
⑩迁:禅让。
⑾鼚(chāng昌):鼓声。
⑿轩乎:翩然起舞貌。
⒀褰裳去之:指让贤退隐。
褰裳,撩起下衣。
《卿云歌》,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
始见旧题西汉伏生的《尚书大传》。
据《大传》记载: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礼,钟石笙筦变声。
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雨。
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即荐禹使行天子事,并与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云云。
钟石变声,暗示虞舜逊让;卿云呈祥,明兆夏禹受禅。
这一传说故事,充满了奇异神话色彩,《卿云歌》的主题,则反映了先民向往的政治理想。
全诗三章,由舜帝首唱、八伯相和、舜帝续歌三部分构成。
君臣互唱,情绪热烈,气象高浑,文采风流,辉映千古。
3、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先秦歌谣32首精选,《孺子歌》《越人歌》《击壤歌》

先秦歌谣32首精选,《孺子歌》《越人歌》《击壤歌》【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上古歌谣的保存: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先秦歌谣选秦朝统一各国前的诗歌为先秦诗歌。
先秦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
民歌及上古歌谣集中收录于《古诗源》中。
先秦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1 先秦歌谣选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ròu。
2 先秦歌谣选击壤歌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3 先秦歌谣选南风歌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愠yùn 阜fù) 4 先秦歌谣选卿云歌卿云烂兮。
乣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
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
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鼚(chāng昌)、糺(jiū究)}5 先秦歌谣选涂山歌绥绥白狐。
九尾庞庞。
成于家室。
我都攸昌。
6 先秦歌谣选夏人歌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
趣归于薄,薄亦大兮!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
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7 先秦歌谣选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中国历史朝代歌(歌谣)

中国历史朝代歌(歌谣)1、人教版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简单版夏商周,春秋战,秦朝以后是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夏辽金元明清二十朝。
朝代更迭:炎黄→唐→虞→夏→有穷→寒→夏→商(殷)→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楚→汉【西汉】→新→汉【玄汉、东汉、蜀汉(曹魏、孙吴)】→三国【魏(蜀汉、东吴)、蜀汉(魏朝、东吴)、东吴(蜀汉、魏朝)】→晋【西晋(东吴)、东晋(北魏)】→南北朝【南朝【刘宋(北魏)、南齐(北魏)、梁(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陈(北齐、北周、隋)】北朝【北魏(刘宋、南齐、梁)、东魏(西魏、梁)、西魏(东魏、梁、北齐)、北齐(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齐、陈)】】→隋(陈)→唐→武周→唐→五代【后梁(辽)、后唐(辽)、后晋(辽)、后汉(辽)、后周(辽)】→宋【北宋、(辽、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大蒙古国、元)】→元(南宋)→明(后金、清)→清(明、大顺)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扩展资料:朝代歌形式多为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儿歌,或顺口溜。
历史朝代歌多是配合着“历史朝代年表”一同使用。
编入小学课本。
模仿周杰伦《菊花台》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 先秦 上古歌谣 自编

《伊耆氏蜡辞》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歌谣,出自《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原是蜡祭的祝辞,实际上却表现了中国远古时代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们要求改变劳动条件的理想。
全歌都是祈使语气,表现了古人要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伊耆氏蜡辞⑴土反其宅⑵,水归其壑⑶。
昆虫毋作⑷,草木归其泽⑸!词句注释⑴伊耆(qí)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古注有说是神农氏,有说是尧。
蜡:岁末祭百神祈求来年丰收的祭典。
“蜡辞”即“腊辞”。
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
⑵反:同“返”。
宅:居住的地方。
⑶壑(hè):山沟,坑谷。
⑷昆虫:指危害庄稼的小虫。
作:兴起。
⑸泽:低湿的沼泽地。
《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选自《吴越春秋》。
这首诗描写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歌谣句短调促,节奏明快,两字一音步的短促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语言朴素有力,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结构,概括出制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
弹歌⑴断竹,续竹;飞土⑵,逐宍⑶。
词语注释⑴弹(dàn)歌:一作“作弹歌”。
弹:一种利用弹力发射的古老武器。
⑵飞:发出。
土:这里指泥制的弹丸。
⑶逐:追赶,猎取。
宍(ròu):“肉”的古字。
《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谣。
这首歌谣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吟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
太阳出来起来劳动,太阳下山休息养生,打一口井用以饮水,整理田地种出五谷丰登。
歌谣般的风貌,仿佛听到了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中对着无垠田畴悠扬地咏颂。
这是他们怡然于简朴生活的自足的歌声,展现出了农耕时代上古先民的幸福生活场景,诠释出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
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
全歌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
四言的写作形式,为诗歌增添了一种长短抑扬的韵致。
古代历史朝代变迁儿歌

古代历史朝代变迁儿歌盘古开天地,中华立根基,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百家聚。
秦王扫六和,大汉雄风起,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
隋唐又统一,唐威通天下,宋韵建海隅,辽金元明清兴衰交替,辛亥风云起。
血肉筑长城,古国迎晨曦。
东方醒狮,昂首腾飞,自强永不息。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先秦歌谣选(四)

先秦歌谣选(四)为士卒倡无可往矣。
宗庙亡矣。
魂魄丧矣。
归保党矣。
尉缭子引谚千金不死。
百金不刑。
无射诗国诚宁矣。
远人来观。
脩义经矣。
好乐无荒。
西王母吟租彼西土。
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
于鹊与处。
嘉命不迁。
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
又将去予。
吹笙鼓簧中心翱翔。
世民之子。
惟天之望。
新书引周谚君子重袭。
小人无由入。
正人十倍。
邪辟无由来。
囊漏贮中。
荀子引古言衣与缪与。
不女聊。
荀子引民语欲富乎。
忍耻矣。
倾绝矣。
故旧矣。
与义分背矣。
荀子引逸诗如霜雪之将将。
如日月之光明。
国有大命。
不可以告人。
妨其躬身。
凤凰秋秋。
其翼若干。
其声若箫。
有凤有凰。
乐帝之心。
长夜慢兮。
永思骞兮。
太古之不慢兮。
礼义之不愆兮。
何恤人之言兮。
涓涓源水。
不壅不塞。
毂既破碎。
乃大其辐。
事以败矣。
乃重太息。
墨以为明。
狐狸而苍。
荀子引语流丸止于瓯臾。
流言止于知者。
浅不可与测深。
愚不足与谋知。
坎井之龟。
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晏子引谚语鼠社不可熏。
晏子引语言发于尔。
不可止于远。
行存于身。
不可掩于众。
有炎氏颂听之不闻其声。
视之不见其形。
充满天地。
苞裹六极。
舆人诵佞之见佞。
果丧其田。
诈之见诈。
果丧其赂。
得国而狃。
终逢其咎。
丧田不惩。
祸乱其兴。
舆人诵原田每每。
舍其旧而新是谋。
战国策引鄙语见兔而顾犬。
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
借车者驰之。
借衣者被之。
宁为鸡口。
无为牛后。
战国策引谚见君之乘下之。
见杖起之。
以书为御者。
不尽马之情。
以古制今者。
不达事之变。
厚者不损人以自益。
仁者不危躯以要名。
战国策引逸诗行百里者。
半于九十。
大武远宅不涉。
木实繁者披其枝。
披其者伤其心。
大其都者危其君。
尊其臣者卑其主。
树德莫如滋。
除害莫如尽。
战国策引语战胜而国危者。
物不断也。
功大而权轻者。
地不入也。
骐骥之衰也。
驽马先之。
孟贲之倦也。
女子胜之。
厉疾怜王。
强者善。
弱者不能自守。
仁不轻绝。
智不轻怨。
招诗畜君何尤。
赵民谣赵为号。
秦为笑。
以为不信。
视地之生毛。
支诗天之所支。
不可坏也。
其所坏亦不可支也。
周礼注引逸诗敕尔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