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澧县民俗介绍共26页
澧州大鼓简介

澧州大鼓简介《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
起源不详,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或者更早。
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清朝嘉庆年间,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苏金福,因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丧鼓艺术。
他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改革,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丧鼓的艺术表现力。
他后半生致力于鼓词创作,先后改编、创作了《白蛇传》、《半日阎罗》等20多个唱本,被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
澧州大鼓经历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阶段,经过400多年的锤炼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现已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以“澧州官话”为体系的四大流派,即东腔、南板、西调、北路。
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铜锣、铜钹。
唱词基本结构为七字句,后来发展为十字句等。
除《小送歌郎》的唱词为三句一组外,其他词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
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11个:天、地、人、和、龙、虎、豹、豺、黄、花、黑。
原先为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改革开放后走进茶馆,并改为二人站立演唱或加乐器伴奏演唱。
澧州大鼓唱腔十分丰富,分孝堂专用调及说书正调二部分。
孝堂专用部分的小调较多,并且地方特色较浓,如凤阳歌、姜女儿调、请神调等,尤以大送歌郎调最具特色,唱词结构为二人穿插唱七字句和五字句,音乐发声上为一人本嗓,一人小嗓,旋律悠长,听后难忘。
说书正调部分共有五个板式即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
每个板式有不少腔,如一流的“平腔”、“硬腔”;二流的“软腔”、“讨米腔”;三流的“流水腔”、“哈哈腔”;慢板的“大悲腔”、“大颂腔”;数板的“垛子腔”、“吟诉腔”、“告苦腔”等。
过去,澧州大鼓是穷苦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常年的沿门乞讨,击鼓而歌,使它的唱腔中“悲苦”、“吟诉”和祈祷的成份格外明显。
澧州文化

澧州文化澧县,古为澧州故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从远古洪荒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现代化信息社会的每一个链接点上,都有着十分清晰、耀人眼目的光环。
400处之多的史前文化遗址、1400多年的古城史、一条纵联大江南北的“涔阳古道”,都记载了澧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了澧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采的人文景观。
可以说,她是一个装满人文佳珍的宝库,能够令考古学家啧啧称奇,令旅游爱好者流连忘返。
数数澧县人文宝库的佳珍,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可以分为遗址遗迹、传奇人物、历史名人、文化景观、宗教胜地、自然风光六个层面。
遗址遗迹类有中华第一城——城头山、世界最早的稻作遗址彭头山和八十当。
这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澧阳平原古文化遗址群落的典型代表,它们都被作为我国21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载入了北京的“中华世纪坛”。
1998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拍摄的大型电视艺术片《中华文明之光》,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举行开机仪式,拍摄《中华文明之光》的第一集,拉开了中华文明上下6000年的序幕。
传奇人物类有孟姜女、董永、高桂英等。
孟姜女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的主人公早已飞到了海内外,在我国更是家喻户晓。
孟姜女的出生地嘉山,曾于1981年收入由国家文物局编辑、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
董永的传说就源于现在的火连坡镇,暖水街因其中过状元而得名,如今,董永墓依然如旧,静静地躺在火连坡境内的炉子山侧峰。
董永与七湘姑动人的爱情故事曾于解放初期被摄制成电影《七仙女下凡》,该电影的外景拍摄地就在暖水街。
董永与七湘姑的传说后被移植为黄梅戏《天仙配》。
高桂英即李自成夫人,作为一代巾帼英豪,曾在天供山夫人寨叱咤风云一十七年。
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类有李群玉、郝希贤、范仲淹、李如圭、蒋翊武、贺龙等等。
李群玉是唐代湖湘文化的一抹朝阳,是湖南最早走向全国诗坛的诗人,《全唐诗》收录了其诗260多首。
常德澧县民俗介绍

------09酒管一班02号 刘艳
★澧县,因澧水贯境而得名。澧之名首见于 《禹贡》,春秋、战国属楚。秦属慈姑县, 隶黔中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始 置澧州。中华民国二年,废州为县,始称 澧县。
6
2012-4-20
7
地方戏剧类
◆荆河戏 发源于澧州和湖北荆州的地方大剧种,已 有400作年的历史。旧称“上河戏”、“大台 戏”1954年定名“荆河戏”。现为文化部批准保留 的地方剧种之一。 ◆花鼓戏 是最早发源于澧水流域、由民间歌舞演变 而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旧称“花鼓儿”、“大筒 戏”、“阳花柳”。 ◆皮影戏 流行于澧县农村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历 史悠久。
吃月。民间认为流星是灾星。看相则由江湖术士根 据人的面貌及人的五官、三亭、气度神志、动静, 窥知人的性格,判断人的禄命。算命则由算命先生 根据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推算人一生的命 运。
*占卜 卜卦有两种方式,一在寺庙卜卦,先确定
所占之事,后在神佛前焚香、叩拜、祈祷、“打 卦”。
2012-4-20 18
草以避邪气,吃粽子、甜酒、粑粑,赛龙船纪念 屈原。
2012-4-20 4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晒衣节。 间传统“情人节”。 *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鬼 节”、“亡人节”、“七月半”。设盛馔,烧 纸钱,祭祖先。民间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 送祖”的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叫“八月节”、 “团圆节”。合家团圆,拜望岳父岳母,吃月 饼,赏月亮。 *九月九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现又称“老人 节”。赏菊饮酒敬老人。 2012-4-20
澧州文化

澧县,为澧州故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从远古洪荒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现代化信息社会的每一个链接
点上,都有着十分清晰、耀人眼目的光环。
4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1400多年的古城史、一条纵连大江南北的“涔阳古道”,都记载了澧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了澧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可以说,她是一个装满人文佳珍的宝库,能够令考古学家啧啧称奇,令旅游爱好者流连忘返。
澧县著名的古文化遗址有城头山,城头山位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而得名,城址始建于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至大溪文
化晚期,距今5000年前,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古城遗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年12月至1997年在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发掘出一座古城址,清理出一批骨耜、骨钻、骨凿、木刀以及陶器、玉器等遗物。
通过对西南城墙的解剖,确认古城曾四次修筑,其中第一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时期,距今6000余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
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在东城墙下发掘时,还揭露出一片100多平方米、距今6500年前的汤家岗文化水稻田,田埂、水沟清晰可辨,还发现有大量炭化稻谷、稻叶、稻茎等。
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对研究水稻栽培史具有重要意义。
澧县的风俗作文500字

澧县的风俗作文500字我的家乡澧县作文篇1我的家乡澧县是一个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地方,其中的民间艺术丰富多采,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据我所知的就有:澧县花鼓戏、皮影戏、丧鼓、说鼓、三盘鼓、鱼鼓(道琴)、莲花闹、骑竹马、蚌壳精、舞狮子、舞龙灯、车水号子、打夯号子和拉纤号子等等。
澧县花鼓戏俗称花姑儿戏,不同于长沙或常德的花鼓戏,用澧县话道白,每个唱句后还带一个独特的拖调,唱腔婉转动听,极具澧县地方特色,非常亲切,骑竹马和皮影戏用的也是花姑儿戏的唱腔。
丧鼓是守灵之夜演唱,其唱腔悠扬中略带伤感,内容多是历史故事和劝导忠孝,既长知识又很有教育意义,说鼓是喜庆的场合演唱,一人打鼓边说边唱,两边各有一人吹着唢呐配合,热闹的气氛几里外都能听见。
这些象群星一样闪烁在澧县大地的民间艺术正逐渐消失,留在心中的只有无限的怀念。
湖南最早的牛肉粉诞生于澧县。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新疆维吾尔人的一支迁到了湖南常德澧县澧东乡团结村。
地处洞庭湖区的澧县以大米为主食,可回民们怎么也忘不了故乡清真牛肉面的味,于是他们便制作出米粉,作为面条的替代品,创造出了湖南最早的清真牛肉粉。
起初,回民做的牛肉粉口味很清淡。
时间长了,他们渐渐也适应了当地的口味,做的牛肉粉也变辣变咸了,形成了一种带有香辣特色的清真牛肉粉。
我爱我的家乡澧县,欢迎大家来看看!我的家乡澧县作文篇2澧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
我的家乡常德澧县是一个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地方,有高大的树木和吃不完的水果。
春天油菜花遍地都是,金灿灿的一片,金光闪闪。
走进一条两侧都是桃花的`大道,就像走进了仙境,风一吹花瓣就满天飞舞。
咦!远处怎么有一片雪花丛了,原来是李花丛,蜜蜂嗡嗡的飞过树梢,来到花丛间,不一会儿就采足了蜜。
夏天,小溪的水哗哗的流着,鸭子在水面上翘起屁股捕鱼吃。
要是你站在水里一动不动,小鱼就会来咬你的腿和脚。
澧县土特产道河千张

澧县土特产道河千张彭安平道河千张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
道河千张走不出常德就卖完。
从这句脍炙人口的澧县口头禅,可以看出道河千张受欢迎的程度。
在当地的传说中,道河千张不仅与诸葛亮、乾隆这样的历史名人扯上关系。
连时任澧州镇守使的贺龙也对道河千张赞不绝口。
这些传说与历史都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道河的千张历史悠久,名气很大。
澧县澧南镇的道河大岩厂千张,说来源远流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从东吴孙权手里借到荆州之后,闻说大岩厂的千张特别有名,便带着心腹大将赵云到此走了一遭,品尝千张的美味。
那天他吃着吃着,问东道主千张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乡民们便一一告知,说是用黄豆浸泡后用石磨磨浆,然后做成豆腐汁,再浇制而成。
一斤黄豆可制四、五斤豆腐块,也可制一斤多千张,还有“楼上的”豆腐渣烹饪得好也是一道美味。
听着听着,诸葛亮便不吃了,立即离席,在门外说主公有事命我等速速返回,就走了。
路上,赵云问诸葛亮,军师席间吃得好好的,为何一问到豆腐与千张来历便要走?诸葛亮疑惑地说,我看,这豆腐、千张是一碗鬼菜。
你看,一斤黄豆可以制出这么多东西,你能把它搞明白吗?这疑惑归疑惑,但是大岩厂的千张,与名人的确是很有缘的。
唐朝的皇帝开元年间,李隆基及夫人杨玉环,听说澧州道河打岩厂的千张闻名,皇帝李隆基特请马夫到道河打岩厂买千张几十斤送到京城,当时,皇帝说,澧州道河千张者,宝也!明朝朱棣永乐二年,将领张贞来澧州镇守时,士兵菜谱即按人头日食一页大岩厂的千张。
前清进士、乾隆帝的大总管——官拜少詹士的张明先的祖先,就是大岩厂人,因制作千张发了点小财之后搬到安乡做生意,再后来读书成为一方大家,其子孙在京城当官之后,也多次托人要过大岩厂的千张。
有一次澧州衙门曾用驿马传邮的方法于冬季送千张上京,托张明先送给乾隆帝品尝。
乾隆一时龙心大悦,并说,我看可立即给澧州派几位才华卓绝的官员去。
不久,果然他亲派几位能人大员,把澧州治理得很是值得人们夸耀。
据说稍后乾隆游江南,叫人把澧州千张制法传到杭州,偏就是达不到大岩厂的那么薄。
澧县文化

南朝文学家江淹(445-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人。
少年孤贫好学,受知于刘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出镇荆州时,江淹从之,期间曾游历沅、澧之境,其《哀千里赋》中有“思云车兮沅北,望霓裳兮澧东”的诗句。
梁武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时称江郎,晚年才思稍衰,人称“江郎才尽”。
唐朝名相张说(667-730)字道济,唐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文词,能诗。
贬任岳州期间,几次巡游澧州,与几位友人在澧州所辖澧阳、石门等地聚饮酬唱,纵论时文。
唐朝名相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唐开元年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奸相李林甫排挤,贬任荆州长史,谪居荆州时,曾游历澧阳,并写诗纪游。
唐著名诗人岑参(715-769),江陵人,曾游历澧境。
其诗《晚发五溪》写他在澧水上游“舟行”的情景;另一首诗《澧头送蒋侯》自称“我家澧水西”。
唐朗州司马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贬任朗州(今常德市)司马十年,其间常游澧州,与当时的澧州官员诗词唱和。
唐文学家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唐顺宗年间,贬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其好友李建任澧州刺史,元和十年(815)夏,白特地人江州乘船冒风雨过洞庭湖来澧州探望李建,在澧州碰到另一好友元稹,共同畅游澧州胜景,写下了湖乡风俗画式的诗作《采莲曲》等。
唐大诗人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著名诗人。
李约在840年左右游历湖南时,来到澧州,与刚从长安游返的李群玉相交,同时拜谒了当时名声大振的澧州名寺药山寺,并赋诗纪念。
唐文学家段成式(810-863),字柯古,祖籍临淄(今山东淄博),家于荆州。
李群玉游荆州、九江时,二人交厚,互有唱和。
李群玉死后,段与方干等一批知名的诗人士子均曾亲赴澧州凭吊,并写了两首悼亡的《哭李群玉》,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宋名相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
1020年,贬任道州司马上任时,途经安乡南平驿,直赴澧州城,再经澧州青化驿至武陵。
湖南常德的年俗活动

湖南常德的年俗活动常德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年俗活动。
每逢农历新年,常德的街头巷尾都洋溢着浓厚的年味,人们热情洋溢地庆祝新年的到来。
一大早,常德的街道上就开始热闹起来。
人们穿着盛装,簪花戴草,红红火火地走在大街小巷。
他们手里拿着竹筒,里面装满了红纸片,每个人都在忙着送红包。
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红包,笑逐颜开地向家长道谢。
这是常德人民传统的拜年方式,也是表达祝福和敬意的一种方式。
在常德的农村地区,人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年俗活动,叫做“踩年”。
这是一种祈求丰收和平安的仪式。
人们会在田地里摆出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农作物和美食。
整个村庄的人们围成一圈,手牵手,跳着欢快的舞蹈,同时唱着吉祥的歌谣。
这种方式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保佑村庄的农作物丰收。
除了送红包和踩年,常德还有一个独特的年俗活动叫做“闹元宵”。
这是在元宵节当晚举行的一场热闹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同时,还会组织各种文艺表演,如舞狮、舞龙、杂技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这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了以上的年俗活动,常德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贴窗花、挂灯笼等等。
这些习俗都是常德人民传承已久的文化传统,代表着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总的来说,常德的年俗活动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年味。
这些活动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每年的农历新年,常德都会迎来一片热闹喜庆的景象,让人们充满希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