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澧县民俗介绍
澧县话

有种温度叫握人,有种日期叫家儿,有种日期叫磨儿,有种脖子叫给嘎,
有种倒霉叫背时,有种走运叫幸时,有种水果叫蔑那,有种蔬菜叫哄啊,
有种小吃叫灰嘛,有种小鱼叫胖皮,有种鲤鱼叫拐的,有种抽屉叫斗哒,
有种轮子叫肋那,有种蚌壳叫哇恰,有种昆虫叫齐嘛,有种饮食叫七饭,
有一种亲切叫澧县话。作为澧县人必须转一下,
有种称呼叫媳罚,有种亲人叫嘎嘎,有种亲戚叫幺幺,有种大哥叫代那,
有种漂亮叫乖致,有种潇洒叫撑土,有种舒服叫杀隐,有种感觉叫做瓦,
有种玩笑叫霍信,有种较劲叫斗霸,有种开始叫嘎时,有种结束叫收手,
有种智商叫核宝,有种感受叫陶力,有种调皮叫厌抬,有种骄傲叫得斜,
有种辛苦叫七亏,有种聊天叫跨白话,有种吹牛叫闪卵谈,有种不雅叫打挑咔,
有种摔跤叫搭高儿,有种游戏叫恰猛架,有种动作叫跳掰吧,有种着急交嘎卵哒,
有种绝交叫搞恶哒,有种感谢叫劳慰哒,有种客气叫相百哒,有种感觉叫溜人的,
有种评价叫没得庭,有种无奈叫没得整,有种餐具叫挑挑儿,有种餐具叫钵吧儿,
有种动物叫高克那,有种动物叫耐课马,有种干净叫好朔里,有邋遢叫好耐台, 有种鞋子叫Biblioteka 萨板。。。人嘎听不懂地澧县话。杀隐。
澧州大鼓简介

澧州大鼓简介《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
起源不详,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或者更早。
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清朝嘉庆年间,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苏金福,因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丧鼓艺术。
他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改革,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丧鼓的艺术表现力。
他后半生致力于鼓词创作,先后改编、创作了《白蛇传》、《半日阎罗》等20多个唱本,被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
澧州大鼓经历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阶段,经过400多年的锤炼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现已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以“澧州官话”为体系的四大流派,即东腔、南板、西调、北路。
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铜锣、铜钹。
唱词基本结构为七字句,后来发展为十字句等。
除《小送歌郎》的唱词为三句一组外,其他词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
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11个:天、地、人、和、龙、虎、豹、豺、黄、花、黑。
原先为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改革开放后走进茶馆,并改为二人站立演唱或加乐器伴奏演唱。
澧州大鼓唱腔十分丰富,分孝堂专用调及说书正调二部分。
孝堂专用部分的小调较多,并且地方特色较浓,如凤阳歌、姜女儿调、请神调等,尤以大送歌郎调最具特色,唱词结构为二人穿插唱七字句和五字句,音乐发声上为一人本嗓,一人小嗓,旋律悠长,听后难忘。
说书正调部分共有五个板式即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
每个板式有不少腔,如一流的“平腔”、“硬腔”;二流的“软腔”、“讨米腔”;三流的“流水腔”、“哈哈腔”;慢板的“大悲腔”、“大颂腔”;数板的“垛子腔”、“吟诉腔”、“告苦腔”等。
过去,澧州大鼓是穷苦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常年的沿门乞讨,击鼓而歌,使它的唱腔中“悲苦”、“吟诉”和祈祷的成份格外明显。
月港古镇观音亭介绍

月港古镇观音亭介绍月港古镇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水乡小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便是观音亭。
观音亭坐落在月港古镇的中心位置,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古建筑,也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观音亭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始建时,观音亭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古镇的文化中心和社交聚会场所。
亭内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的雕像,据说是由当地一位著名雕刻家亲手雕凿而成,栩栩如生,神态庄严。
观音亭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
亭子呈八角形,每个角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和图案。
整个亭子的檐口雕刻也非常精美,展现出明代建筑的独特韵味。
亭顶上覆盖着红色琉璃瓦,透出淡淡的光泽,映衬着周围的古建筑和青砖绿瓦的屋顶,别有一番风味。
观音亭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古镇文化的载体和见证者。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当地居民都会在观音亭前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平安祥和。
活动中,民间艺人会表演传统戏曲和舞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观音亭也成为了古镇的文化交流中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除了日常的祈福活动,观音亭还是古镇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午后时光,老人们会在亭下聊天下棋,青年人则会在周围的小吃摊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观音亭成了古镇的“客厅”,承载着居民们的生活情趣和闲暇时光。
观音亭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古镇文化的象征和传承者。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观音亭给人们提供了一处安静祥和的去处,让人们在这里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宁静。
观音亭见证了古镇的兴衰,记录了古镇的故事,也传承着古镇的文化与传统。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月港古镇的观音亭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它不仅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古镇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者。
保留至今的观音亭,不仅是古镇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彰显中华传统建筑美学和民俗风情的重要代表之一。
愿观音亭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闪耀着古镇的文化光芒,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古镇小吃(澧县孙昌义)

古镇小吃(澧县孙昌义)古镇小吃文/暖水街老兵孙昌义我的桑梓之地一一暖水街,她依山而建,傍水而立,洈水河由西向东,从古镇擦街而过,古镇也因此成了南北通途,码头驿站。
南来北往的物资囤集于此,又从这里流向远方。
商贾游客云集古镇,在这里享受着独有的美食和古镇风韵。
说起古镇的美食和小吃,那真可以与城里一比高下,毫不夸张地说,城里有的这里有,城里没有的这里也有,而且样样俱佳,件件精致。
古镇虽说深处山里,但也是远近闻名,誉满湘鄂。
过去乡里有钱人家的财主,不待天亮便启程,走上十来里山路来到古镇,为的就是想尝尝古镇各式早点与小吃,然后,喝上两杯古镇自酿的地道米酒,那真是美滋滋、乐颠颠,赛似神仙。
古镇小吃名食,百年盛传,经久不衰,她与古镇的地理位置十分相关。
洈水河从大山深处一路东奔来到古镇,在这里河道变得宽敞平缓,河水也象一匹被驯服的野马,变得温柔、羞怯。
从古镇出发的大小船只,顺流而下,直入长江,进洞庭。
上游山里釆伐的木排也由此靠岸,再转运他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镇便成了船帮和排帮的落脚之地。
热闹时,几十只船在船码头顺河而摆,蔚为壮观。
横街的木排码头长年忙碌,木排多时,河道阻塞。
放眼望去,满河是树,满眼是船。
过河到对岸,走刘家埸到宜昌,再逆江而上到三斗坪,这是马帮贩盐的千年古道。
盐客们在三斗坪购得川盐,再转往湘西,获利颇丰。
因此,贩盐马帮一批接着一批,都必定在古镇歇脚打尖。
还有马帮驮队从山里运出上好的桐油,山货、野味来古镇交易,又从古镇运回山里人家急需的商品,他们也要在街上留宿安营。
古镇便成了湘北卾南的交通重镇,这里南通洞庭,北临荆沙,东去武陵,西入黔川,是南来北往的游客和商家必经之地。
三帮豪杰,游客商贾云集古镇,古镇也因此满街人流,车水马龙。
茶肆酒楼、餐饮旅社,一家紧挨一家,热闹、繁华,成了山里人家十分向往的地方。
船帮、排帮、马帮的兄弟大都是山野村夫、绿林豪杰,汇集一块,极易生事,古镇人聪明,想到了即能安定又很文明的妙招,建戏楼。
澧州文化

澧州文化澧县,古为澧州故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从远古洪荒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现代化信息社会的每一个链接点上,都有着十分清晰、耀人眼目的光环。
400处之多的史前文化遗址、1400多年的古城史、一条纵联大江南北的“涔阳古道”,都记载了澧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了澧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采的人文景观。
可以说,她是一个装满人文佳珍的宝库,能够令考古学家啧啧称奇,令旅游爱好者流连忘返。
数数澧县人文宝库的佳珍,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可以分为遗址遗迹、传奇人物、历史名人、文化景观、宗教胜地、自然风光六个层面。
遗址遗迹类有中华第一城——城头山、世界最早的稻作遗址彭头山和八十当。
这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澧阳平原古文化遗址群落的典型代表,它们都被作为我国21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载入了北京的“中华世纪坛”。
1998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拍摄的大型电视艺术片《中华文明之光》,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举行开机仪式,拍摄《中华文明之光》的第一集,拉开了中华文明上下6000年的序幕。
传奇人物类有孟姜女、董永、高桂英等。
孟姜女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的主人公早已飞到了海内外,在我国更是家喻户晓。
孟姜女的出生地嘉山,曾于1981年收入由国家文物局编辑、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
董永的传说就源于现在的火连坡镇,暖水街因其中过状元而得名,如今,董永墓依然如旧,静静地躺在火连坡境内的炉子山侧峰。
董永与七湘姑动人的爱情故事曾于解放初期被摄制成电影《七仙女下凡》,该电影的外景拍摄地就在暖水街。
董永与七湘姑的传说后被移植为黄梅戏《天仙配》。
高桂英即李自成夫人,作为一代巾帼英豪,曾在天供山夫人寨叱咤风云一十七年。
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类有李群玉、郝希贤、范仲淹、李如圭、蒋翊武、贺龙等等。
李群玉是唐代湖湘文化的一抹朝阳,是湖南最早走向全国诗坛的诗人,《全唐诗》收录了其诗260多首。
常德澧县民俗介绍

------09酒管一班02号 刘艳
★澧县,因澧水贯境而得名。澧之名首见于 《禹贡》,春秋、战国属楚。秦属慈姑县, 隶黔中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始 置澧州。中华民国二年,废州为县,始称 澧县。
6
2012-4-20
7
地方戏剧类
◆荆河戏 发源于澧州和湖北荆州的地方大剧种,已 有400作年的历史。旧称“上河戏”、“大台 戏”1954年定名“荆河戏”。现为文化部批准保留 的地方剧种之一。 ◆花鼓戏 是最早发源于澧水流域、由民间歌舞演变 而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旧称“花鼓儿”、“大筒 戏”、“阳花柳”。 ◆皮影戏 流行于澧县农村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历 史悠久。
吃月。民间认为流星是灾星。看相则由江湖术士根 据人的面貌及人的五官、三亭、气度神志、动静, 窥知人的性格,判断人的禄命。算命则由算命先生 根据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推算人一生的命 运。
*占卜 卜卦有两种方式,一在寺庙卜卦,先确定
所占之事,后在神佛前焚香、叩拜、祈祷、“打 卦”。
2012-4-20 18
草以避邪气,吃粽子、甜酒、粑粑,赛龙船纪念 屈原。
2012-4-20 4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晒衣节。 间传统“情人节”。 *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鬼 节”、“亡人节”、“七月半”。设盛馔,烧 纸钱,祭祖先。民间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 送祖”的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叫“八月节”、 “团圆节”。合家团圆,拜望岳父岳母,吃月 饼,赏月亮。 *九月九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现又称“老人 节”。赏菊饮酒敬老人。 2012-4-20
澧州文化

澧县,为澧州故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从远古洪荒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现代化信息社会的每一个链接
点上,都有着十分清晰、耀人眼目的光环。
4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1400多年的古城史、一条纵连大江南北的“涔阳古道”,都记载了澧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了澧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可以说,她是一个装满人文佳珍的宝库,能够令考古学家啧啧称奇,令旅游爱好者流连忘返。
澧县著名的古文化遗址有城头山,城头山位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而得名,城址始建于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至大溪文
化晚期,距今5000年前,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古城遗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年12月至1997年在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发掘出一座古城址,清理出一批骨耜、骨钻、骨凿、木刀以及陶器、玉器等遗物。
通过对西南城墙的解剖,确认古城曾四次修筑,其中第一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时期,距今6000余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
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在东城墙下发掘时,还揭露出一片100多平方米、距今6500年前的汤家岗文化水稻田,田埂、水沟清晰可辨,还发现有大量炭化稻谷、稻叶、稻茎等。
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对研究水稻栽培史具有重要意义。
澧县的风俗作文500字

澧县的风俗作文500字我的家乡澧县作文篇1我的家乡澧县是一个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地方,其中的民间艺术丰富多采,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据我所知的就有:澧县花鼓戏、皮影戏、丧鼓、说鼓、三盘鼓、鱼鼓(道琴)、莲花闹、骑竹马、蚌壳精、舞狮子、舞龙灯、车水号子、打夯号子和拉纤号子等等。
澧县花鼓戏俗称花姑儿戏,不同于长沙或常德的花鼓戏,用澧县话道白,每个唱句后还带一个独特的拖调,唱腔婉转动听,极具澧县地方特色,非常亲切,骑竹马和皮影戏用的也是花姑儿戏的唱腔。
丧鼓是守灵之夜演唱,其唱腔悠扬中略带伤感,内容多是历史故事和劝导忠孝,既长知识又很有教育意义,说鼓是喜庆的场合演唱,一人打鼓边说边唱,两边各有一人吹着唢呐配合,热闹的气氛几里外都能听见。
这些象群星一样闪烁在澧县大地的民间艺术正逐渐消失,留在心中的只有无限的怀念。
湖南最早的牛肉粉诞生于澧县。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新疆维吾尔人的一支迁到了湖南常德澧县澧东乡团结村。
地处洞庭湖区的澧县以大米为主食,可回民们怎么也忘不了故乡清真牛肉面的味,于是他们便制作出米粉,作为面条的替代品,创造出了湖南最早的清真牛肉粉。
起初,回民做的牛肉粉口味很清淡。
时间长了,他们渐渐也适应了当地的口味,做的牛肉粉也变辣变咸了,形成了一种带有香辣特色的清真牛肉粉。
我爱我的家乡澧县,欢迎大家来看看!我的家乡澧县作文篇2澧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
我的家乡常德澧县是一个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地方,有高大的树木和吃不完的水果。
春天油菜花遍地都是,金灿灿的一片,金光闪闪。
走进一条两侧都是桃花的`大道,就像走进了仙境,风一吹花瓣就满天飞舞。
咦!远处怎么有一片雪花丛了,原来是李花丛,蜜蜂嗡嗡的飞过树梢,来到花丛间,不一会儿就采足了蜜。
夏天,小溪的水哗哗的流着,鸭子在水面上翘起屁股捕鱼吃。
要是你站在水里一动不动,小鱼就会来咬你的腿和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医 巫术
*县内乡村巫医、巫术仍然存在。喊魂收哧(吓)比
较普遍,病人、尤其是小孩,精神不振,或者常做 噩梦,认为病因起于凶神、恶煞、野鬼的惊吓,只 有将其除掉,魂魄才可安然附体。 *县民为治小孩长夜啼哭,在黄纸上书写“天皇皇, 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路过的君子念三遍,娃 儿睡到大天亮”,贴于来往行人多的大路旁,让人 们念咒。为防小孩溺水,多施“破解水捕星”术 *巫师 俗称“法师”。巫师医病有多种办法,如请 冥医、作法事等。
2012-4-20
24
2012-4-20
22
◆八十垱古遗址
位于澧阳平原东北梦溪镇 五福村境内,海拔高度31米,坐落在河流 冲击平原与湖泊、沼泽三者边缘的中介地 带,濒临右河道,属新石器时代,距今 9000-8000年。其考古发掘成果在北京中华 世纪坛已有记载。1997年该遗址获全国十 大考古新发现首位提名奖。
23
2012-4-20
2012-4-20
14
礼节习俗
▲婚礼 婚姻极重“明媒正娶”。女嫁男娶,有定 亲、报期、过礼、接亲、闹房等程序。
▲汉族丧礼 病人弥留之际,选择时间洗澡、梳剃, 子女和至亲、至友轮流守护,俗称“送终”。
2012-4-20
15
信仰习俗
*普祭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凌晨至7时之间,各家各
户自选吉时开门,在室外祭祀,称为“出行”,主 拜五方神灵。
2012-4-20
20
2012-4-20
21
◆彭头山古遗址 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 址,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孟坪村,东南 距县城约 12 公里,是一处高出四周地面约 4 米 的圆形丘冈,面积约 1 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 彭头山文化现已正式写入大学教科书,国务院还 把彭头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载入了为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而建在北京的“中 华世纪坛”。
2012-4-20 8
2012-4-20
9
民间艺术类
★民间音乐 分民歌、宗教音乐、民间器乐三大类。 船夫号子中的《澧水船夫号子》已被确定为湖南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教音乐是道士、僧尼人等 做道场和法事时的专用音乐。民间器乐即吹打乐, 俗称“点子”,一般由七名艺人分操鼓、大锣、 小锣、头钹、二钹、唢呐等乐器,按照曲牌的衔 接顺序进行演奏,鼓点指挥。
------09酒管一班02号 刘艳
★澧县,因澧水贯境而得名。澧之名首见于 《禹贡》,春秋、战国属楚。秦属慈姑县, 隶黔中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始 置澧州。中华民国二年,废州为县,始称 澧县。
2012-4-20
2
2012-4-20
3
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在澧县又叫过年,一般从
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日止。
2012-4-20 19
遗址遗迹
◆城头山古遗址 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 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 时期的距今约 4800至 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 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 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95年3月25日,中共中 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澧县时,欣然命题 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八个大字。
吃月。民间认为流星是灾星。看相则由江湖术士根 据人的面貌及人的五官、三亭、气度神志、动静, 窥知人的性格,判断人的禄命。算命则由算命先生 根据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推算人一生的命 运。
*占卜 卜卦有两种方式,一在寺庙卜卦,先确定
所占之事,后在神佛前焚香、叩拜、祈祷、“打 卦”。
2012-4-20 18
5
生活习俗
饮食: ※饮食 主食大米。一般一日三餐。菜肴讲究荤素 搭配。农家长年以素菜为主,荤菜一般是腊月里宰 杀一头猪腌成腊肉,过年后剩下的,留作待客或自 家享用。城乡居民均喜食臭豆腐、不麦酱、豆酱、 腌萝卜、咸菜等腐质食品和腌制食品,均喜食辣椒、 蘑菇。 服饰: ※服饰 当代服饰多姿多彩。
2012-4-20
6
2012-4-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地方戏剧类
◆荆河戏 发源于澧州和湖北荆州的地方大剧种,已 有400作年的历史。旧称“上河戏”、“大台 戏”1954年定名“荆河戏”。现为文化部批准保留 的地方剧种之一。 ◆花鼓戏 是最早发源于澧水流域、由民间歌舞演变 而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旧称“花鼓儿”、“大筒 戏”、“阳花柳”。 ◆皮影戏 流行于澧县农村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历 史悠久。
*庙祭 县民自然信佛信道信儒者,主要崇拜佛教
之神玉皇上帝、王母娘娘、释迦牟尼如来佛,阿弥 陀佛、风神、云神、雷神、火神、观音、财神、药 王、文殊、普贤、达摩、地藏王菩萨、八仙等,道 教之神太上老君(老子)、赵公元帅、杨四将军等, 儒教之神孔子等。
2012-4-20 16
2012-4-20
17
*家祭 即在家祭拜神灵和已故祖灵。 *星相 民间认为彗星是扫帚星,认为月食是天狗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吃糯米汤丸,燃放烟花爆
竹,点彩灯,猜灯谜。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吃地米菜煮鸡蛋,防蛇
虫咬伤。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节,祭祖扫墓,立
碑整坟。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插艾蒿、菖蒲
草以避邪气,吃粽子、甜酒、粑粑,赛龙船纪念 屈原。
2012-4-20 4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晒衣节。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会”,
2012-4-20
10
2012-4-20
11
◆民间舞蹈 流行最广的主要有狮舞、龙舞、马舞、 蚌舞、采莲舞、罗汉舞、高跷舞等。
◆民间曲艺 有澧州大鼓、澧州渔鼓、澧州说鼓、 澧州对鼓、澧州三棒鼓、快板(莲花闹)、丝弦、 评书等多种形式。
2012-4-20
12
2012-4-20
13
民间传说类
▲孟姜垸的传说、澧水河神传说、蜚云塔的传说、多 安桥的传说、余家牌楼的故事、仙女洞的传说、和 尚洞的传说、送 锅亮的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