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纲要 (播音)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纲要 (播音)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纲要 (播音)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纲要

第一章发现与判别新闻

第一节新闻敏感

一、定义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二、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3.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迅速判断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迅速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三、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 .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 .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 .知识广博助敏感

5、新闻敏感,还来自于记者的责任心。

第二节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事实构成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新闻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是记者判断事实能否成为可以进行传播的新闻的尺度。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

1、重要性:是指某一事实对广大读者有重要影响。即客观事实是否具有震撼人心、能够产生全局或重大影响的意义。

▲西方的新闻学家眼中的“重要”:

第一,人物社会地位、名望越显著,其活动的重要性也就越高。

第二,影响和危及国家利益的程度越大,其重要价值也就越大。

第三,事情发展的结局越糟糕、越坏、越凄惨,重要值也就越大。

第四,读者、听众、观众(受众)越关注的新闻,重要值越大。

第五,新闻事实对过去或未来的影响意义越深远,其重要值越大。

2、显著性:指客观事实是否具有引人注目、非同一般的意义。

“新闻数学公式”:

⑴平常人+ 平常事= 0(新闻价值)

⑵不平常人+ 平常事= 新闻

⑶平常人+ 不平常事= 新闻

⑷不平常人+ 不平常事= 特大新闻

3、时新性:指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近发生的时效性与新鲜感。

首先是时间新,即及时。“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罗伯特·赖斯特)

二是内容新,即新意。

首创的东西,第一的东西,往往具有新意;最后的东西,往往具有新意。

4、接近性:指客观事实具有与受众密切相关或令人关切的成份。

“新闻的空间性”:就是新闻越是同读者关系密切,越是能影响读者的生活、行为、思想、工作等等,它的价值就越高。

5、趣味性:指客观事实具有令人喜闻乐见的成份。妙趣横生的事情,即所谓趣闻,其新闻价值往往比较高。

西方记者热衷的趣味性新闻大体有:

第一,名人的日常琐事。

第二,颠倒反常的奇闻。又称“人咬狗”新闻。

第三,富有人情味的事情。

“新闻应是人物的报道,而不应是整个事态进程的报道。”

“在任何新闻中,如果主角中包括儿童、动物和妇女——最好是美丽的女人——的话,它的所谓人类兴趣就会因此而倍增。”(麦克道格尔)

第四,犯罪、丑闻及反派角色。

第五,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第六,离奇古怪的新闻。又称“哎呀新闻”,包罗所有能使人惊叹的报道。

▲三、“人咬狗才是新闻”评说

美国《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1.合理的成分:“反常出新闻”。

由于异乎寻常,出人意料,具有浓厚的新奇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成为受人关注的十分新鲜的新闻。

2.利用迎合人们好奇心的方式来创造发财的机会。

以反常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博加特的新闻观,其理论根据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先天的好奇心。能满足这种好奇心就是好新闻,满足不了这种好奇心就不是新闻。在这种错误的新闻价值观的引导下,一些西方记者一味追求满足寻求刺激的欲望和本能,写作态度不够严肃,缺乏社会责任感,从而导致新闻庸俗化,新闻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

西方还有“越是坏消息,越是好新闻” , “越残酷越罕见的事情,越适于作新闻”等论点。

3.我国的新闻也要体现趣味性。

注重在轻松的、妙趣横生的新闻信息中,融入精神文明的内涵,引导健康的社会风尚与道德情操,做到有趣而不俗,轻松而高尚。

要寓思想性于趣味性之中,培养人们的高尚趣味和情操,形成好的社会风气,这与西方所提倡的趣味性不能同日而语。

第三节新闻线索

一、定义

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可以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信号性。

2.片断性。

3.不确定性。

新闻线索并不意味这就是新闻

新闻线索只是一种信号,可能是真有其事,也可能是一种假象,甚至“鱼目混珠”。

记者要严格区别新闻线索与新闻事实的界限,不能把线索当成新闻。对线索一定要亲自采访、核实。

三、新闻线索的种类

1.“冰山一角”型。指向新闻事实本体之某部分。

2.“通幽曲径”型。指向该事实的媒介与途径。

▲获知新闻线索的渠道:

1 .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 .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 .通过记者耳闻目堵

4 .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 .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从传媒报道和各种资料。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坚持思想性、坚持真实性、注重时效性、用事实说话。

第一节坚持真实性

真实性又称准确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1 .坚持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第一,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

第二,新闻所引用的各种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三,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述,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切忌“合理想象”。

第四,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恰如其分地描述事物的状态。

第五,准确判断新闻线索和新闻来源的可信度。

2 .新闻失实原因分析

夸大事实,耸人听闻。

捕风捉影,超前预报。

追求生动,胡编乱造。

乔装打扮,导演新闻。

第二节注重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即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如何提高时效性:

1 .树立高度的时效观念

2 .提高新闻采写的效率

3 .改变报道方式,丰富报道手段

4 .写作中应有明确的时间观念.

第三节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包含双重任务,既要报道事实,又要“说话”。

▲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做到用事实说话?

1.充分挖掘新闻事实的意义

新闻的思想性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着的。但是,同一新闻事实,由于记者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角度不一,所挖掘到的思想性是有所差别的。

2.巧妙隐含新闻事实的意义

新闻报道讲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性应该寄寓在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中,而不是特别地加以指出。

3.在事实的联系中显示意义

背景材料在新闻中无非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帮助读者读懂新闻,二是作者藉此传达自己的倾向性。

4.借权威人士之口来表明作者观点

第三章采访的第一阶段

第一节明确报道思想

▲一、什么是报道思想

所谓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主要是解决应该报道什么,不应该报道什么,应该怎样报道,不应该怎样报道的问题。

二、报道思想的产生

一般来说,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和中心工作,根据全局的实际情况以及前一个阶段的宣传情况,经过通盘分析以后,综合制定出来的。

三、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

(1)确保新闻采访活动中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2确保新闻素材获取的有效性

(3)指导记者思考新闻主题。

▲四、如何明确报道思想

1.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总的形势,懂得党的工作重点。

2.研究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文件、简报,跑相关的主管单位,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找出目前较为普遍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3.了解实际工作中领导和群众普遍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4.了解人民群众学习、生活的各种情况,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兴趣、要求;了解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等等。

5.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明确报道思想。

第三节做好采访准备

一、为何进行采访准备

1.有助于记者熟悉要采访的领域,找出采访重点、形成独特的采访思路。

2.有助于记者熟悉采访对象、取得对等交谈资格。

3.有助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对各种情况,提高采访效率。

二、如何做好采访准备

1.平常准备

(1)理论的准备

(2)政策的准备

(3)情况的准备

(4)知识准备

2.临时准备

(1)搞清与采访内容相关的政策法规

(2)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

(3)熟悉采访对象

一是关于某事、某地、某机构的背景资料。

二是关于某人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和业务专长等内容。

简历:性别、年龄、工作经历、职务、人际关系

性格:嗜好、禁忌,以便在采访中投其所好,避免尴尬场面。

业务专长:得意之作、社会评价等

▲(4)拟定采访计划

①采访内容(what)

②采访目的(why)

③采访的步骤:先采访什么,后采访什么;采访的重点是什么。

④采访对象(who、when 、where):时间、地点和人物;

⑤采访方式(how) :个别访问、开座谈会、电话采访、现场采访等。

⑥提问提纲:围绕采访主旨设计问题:要提哪些问题、哪些是重点问题、提问顺序。

⑤应对措施:采访对象万一临时不能接受采访怎么办?有无其他采访对象等。

(5)物质的准备:一是穿着打扮;二是采访装备

第四节明晰对方心理

▲访问的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接近阶段——寻找与访问对象的相似点、接近点来“搭桥”,缩短距离,尽快接近。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相互由陌生到熟悉的阶段。

融洽阶段——记者运用各种吸引因素,进一步发展感情联系,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关系,促使采访对象产生交往动机和交拄热情。

沟通阶段——在通过接近、融洽的基础上,组织好采访提问,沟通双方感情与思想交流,千方百计了解、把握新闻事实。

激发阶段——随着采访的深入,采访对象积极性被激发,记者和采访对象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共同探讨,深化认识,把握事物的意义及其规律。

第五节创造访问条件

一、访问时机的选择

一般说,选择采访对象认为方便的时机最好。

▲二、选择合适的访问场所

1 .是否能让双方都静下心来,形成融洽的谈话气氛,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

2 .是否能促使访问对象触景生情,进入自己的“角色”,打开心灵的“闸门”

3.是否有利于表现新闻人物,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烘托新闻主题。

三.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四、要创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1.要善于寻找双方感情联系的“桥梁”。

2.尽快赢得对象的信任和好感。

五、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谦恭不流子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邵飘萍)

六、遵守时间,信守诺言

第四章采访的第二阶段

第一节提问技能的掌握

▲一、提问的类型

1 .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采访对象回答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

2 .闭合式提问

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采访对象往往要作直接的回答。

▲二、.提问的形式

1.漏斗式采访

记者在采访当中,通常总是以开放式问题作为采访中的第一个问题。这样被采访对象才能张口说话,在回答问题时,不受拘束,可以轻松白如地漫谈。然后再由开放式问题逐步过渡到闭合式问题,以取得具体、明确的采访素材。在采访结束时,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这样有利于获取总结性的观点。问题提出的流程是: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开放式问题

2.倒漏斗式采访

以尖锐、短促、特殊的问题开头,然后再转入比较开阔的话题,是谓倒漏斗式采访。因此,倒漏斗式采访的过程一般是:闭合性问题-开放式问题

倒漏斗式采访的特点是:基于记者对情况有一定的把握,因而提问单刀直入,话题尖锐又不能不回答,故也称之为闭合式采访。它通常表现为记者追问、激问、错问,用以核实事实、深入发掘、扩展情况等。

三、问前准备

1 .访问前要根据手头已掌握的材抖和访问目的设计一个提问大纲。

▲GOSS公式:是美国内华达大学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提出的一个设计采访问题的公式,即从目标(goal)、障碍(obstacle)、解决(solution)、开始(start)四个方面去组织、设计问题。

▲这个公式把采访时的提问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请采访对象谈谈他活动的目的。以引起他(她)的兴趣,同时也便于进一步提问,问话如“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你真正想干的是什么?”、“如果你一生中只能干一件事,那么你想干什么?”、“你们这一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是了解为了达到此目的所遇到的困难。问话如“你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随碍是什么?”“为什么你不能那样做呢?”等等。

第三步需要了解是否找到了克服困难的方法、怎样使用这些方法。问话如“你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你们有什么解决矛盾的方法、计划?”。

第四部分要回过头来了解行动的思想或计划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对情况作全面了解。还可以问一下他(她) 还打算做什么等。问话如“这一设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下一步打算怎么做?”等。

2 .在正式提问前要先向对方表明自己的采访意图。

▲三、提问的四种形式

( l )正面提。

即提问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人,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

( 2 )侧面探。

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

(3)反面激。

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反面激形式又可从两个方面掌握:

一是激问。二是错问。

(4)追问法

就是连续发问。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追问,就是记者围绕谈话线索或某一问题穷追不舍、刨根究底地连续提问。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1 .提问宜简洁:既要明白无误,让人容易理解,又要注意简练,切忌罗嗦。

2 .提问宜具体明白:记者应该善于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问题,然后抓住其中最关键的提问。

3 .提问宜间接:就是变“是什么”为“为什么”提问。即改封闭型发问为开放型发问。这样能调动采访对象的回答积极性,增加新闻内涵。

4 .提问宜深刻:提问要有深度,对方答得才有深度,往往可以出其不意地掏出颇有价值的材料来。这就要求提问要问到点子上,问到要害之处,节骨眼上。

5.提问宜自然:提问要在交谈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出,而不要采取生硬的、直通通的“审问”方式发问。

6 .提问宜节制:一是谈话提问要得体、贴切。二是谈话提问要讲究分寸。

第二节主持调查座谈

一、含义

座谈会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二、调查座谈会的效果

1.节省时间

2.互相启发

3.及时验证

▲三、主持调查座谈会的技能

1.事先通知对方

2.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

3.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

4.要采用漫谈。

5.不要轻易下结论

6.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第三节注重现场观察

所谓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通俗讲,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

▲一、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1.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 .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二、现场观察的要求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色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就是要求记者要有好奇心,保持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敏锐地捕捉新闻,从平凡的事实中攫取到有价值的材料。“用

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就是要求记者要眼光老到,善于思考和分析,有较高的鉴别力,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准确判断哪些是值得报道的,哪些是不值得报道的。善于观察的记者往往能见人所未曾见,察人所不能察,或者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观察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来。

▲三、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1.明目的2.多请教3.抓特点。

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

4.选地点。5.善用脑。

第四节协调听觉功能

一、倾听对于采访的意义

1.了解事实真相

2.发现新闻线索

3.深化报道的前提

4. 影响采访对象

▲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一)用心倾听。

(二)全面倾听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三)耐心倾听

▲三、掌握倾听的方法

1.使用体态语

2.运用沉默

3.适当反应。

4.适当插话

第五节强调当场笔录

一、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

(一)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

(二)记录随时产生的灵感和思路

(三)记录观察所得

(四)记录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

(一)快速有效地记录

▲(二)笔记的记录内容

(1)记要点

(2)记易忘点

(3)记疑问点

(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

(5)记观察所得

(6)记记者的思考

(7)核实记录材料

(三)适当的总结

(五)图像记录

(四)善用录音设备

第五章采访的第三阶段

第一节验证材料

验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投入记者智力

2 .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

第二节迅速整理采访素材

一、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

(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

(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

(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二、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

第一,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人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内容。

第二、再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作上自己熟悉的标记,如△、★、√等。

第三,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使笔记变为写作提纲。最好用不同墨水的笔,将材料根据其归属的部分,分别标出 1 、 2 、 3 、 4 .或是甲、乙、丙、丁,或是 a 、 b 、 c 、 d 。

第六章新闻报道文体

新闻文体包括新闻报道文体和新闻评论文体两大类。

第一节新闻报道文体的内在规定性

一、从“新闻六要素”谈起

“新闻六要素”包括何时( When )、何地 ( Where )、何人(Who)、何事( What )、为何( why )、“如何” ( How )

按照它们在新闻报道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两大类:

实有性。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三个要素。

所谓中心要素,就是该类要素是报道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构成报道主信息的要素。包括“何事”、“如何”、“为何”三个要素。

二、中心要素与报道文体

报道中的中心要素实际上形成了报道的旨趣,它与报道文体关联密切。

1.消息类的报道以“何事”为中心。

2.通讯类的报道以“如何”为中心的。

3.解释类的报道以“为何”为中心。

第二节新闻报道文体类型

一、消息

(一)消息定义

消息是一种通过媒介向受众迅速简要地传播新近变动的有价值的信息的报道文体。

消息的特点是快、实、新、短。

一则完整的消息的形态包含标题、电讯头、导语、正文主体、结尾,主要是对事件的五个“W ”的简述。

(二)消息类型

按报道分工的范围来划分有: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等。

按篇幅长短来划分有:一句话新闻、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等等。

按报道的内容划分有: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经验新闻、人物新闻、社会新闻等。

“动态类”和“综合类”

1.动态新闻

即国内外最新变动的新闻。一般一事一报,以迅速简洁的方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新动态为特征。内容单一,简明扼要,时效性强,六要素全。

2.综合消息

定义:指全面、概括反映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情况、动态、成就、问题的新闻。

特征:一般是对一事件或同一类事件的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主要反映动向、成就、问题等。

以是否具有“事件性”为标准,将新闻分为“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两大类。

1.事件性新闻: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

特征: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其新闻价值与生命力同及时密切相关,要求迅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

2.非事件性新闻: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

特征: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证面,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

▲西方新闻界习惯上对消息分为三大类:硬新闻、软新闻、纯新闻

1.硬新闻:一般指题材较严肃、时效性较强的重要新闻(消息),或是较具影响的公众事件的报道。

2.软新闻:是指时效性要求不严而社会性强,人情味、趣味性较浓且笔调轻松的消息。

3.纯新闻,是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趣味性取胜的新闻。

二、通讯

(一)通讯定义

通讯是翔实、深入、生动地报道新闻信息的体裁,多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手法,反映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解释事实的真相。

(二)通讯类型

按其报道对象来划分,主要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及工作通讯。

人物通讯着重报道某些典型意义的人物,让读者了解人物的事迹和性格;

事件通讯以报道某些有影响的事件为几任,向读者展示事件发生演变的过程;

风貌通讯报道的主要对象是风物人情,现实性和时代特征明显,适合于反映时代的风貌。

工作通讯主要功能在于分析解释。

(三)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消息与通讯虽分属不同新闻体裁,但新闻属性是相同的,包括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也应共同遵循。只是两种体裁各具不同特征,因此,在具体采写中则有明显的区别——

1.表现对象不同

一般情况下,消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人。

2 .表现手法不同

消息以叙述为主。要简练、明白、迅速,不能多加描写,不能滥发议论,抒情更是受到严格的限制。

通讯则可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举。

3.人称不同

消息和一般的通讯多用第三人称,然而在通讯中就可以用第一人称。

4.结构布局不同

消息的结构形式与其他新闻体裁有明显区别,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的结构形式则要比消息灵活自由得多。

三、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定义

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以解释“为何”为旨趣。

深度报道在一般新闻报道基础上须补充下列事实:

历史性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

环境性的(左邻右舍横向联系)

简历性的(性格特征和轶闻趣事)

数据性的(统计数字和相关数字)

反应性的(外界反应和分析评价)

深度报道的基本写法就是充实背景材料,深度报道就是“背景报道”。

(二)深度报道类型

深度报道的文体类型主要包括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新闻、调查性新闻等等。

1. 解释性新闻

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严格依靠背景(另一些新闻事实)来说出“为何”。

2. 分析性新闻

重在分析事物的走向规律,由己知推测未知,重心在“将会如何”、“为何会这样”上。

在分析“将会如何”这一点上,有两种做法:

一是直接预测事实发展的结果,一是分析事实的发展走向。

3. 调查性报道

在西方又称“揭丑性报道”,专门以揭露丑闻为目的。

第七章新闻主题

一、定义

▲新闻主题:所谓新闻主题是指一篇新闻报道的主旨,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

二、功能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

新闻材料的取舍、新闻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达,都受新闻主题的制约,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三、新闻主题的特性

1、新闻主题是客观性和观念性的统一。

①客观性是指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它所显示的意义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先有新闻事实,后产生新闻主题和新闻报道。;

②观念性是指新闻主题是在对新闻事实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者对客观的认识,因人而异;

③新闻主题是在对大量的新闻事实、社会现象观察、分析、综合、筛选基础上产生的,先有社会生活,先有新闻事实,而后产生新闻主题。但主题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受着记者自身思想感情与认识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新闻主题是客观事物和记者思想认识相感应的结果,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2、新闻主题基于事实,高于事实。

首先,新闻主题是在发现归纳、综合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然而它又比新闻事实本身更深刻。

其次,对于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由于立场、观点、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主题。

再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到的素材是零碎的,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记者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炼出主题,它是理性认识的过程。

3、既有“丰富性”又有“集中性”。

⑴丰富性:事物本身蕴含多少种意义,就可有多少种主题。

⑵集中性:它是记者手中所掌握的大部分材料的集中,是记者手中新鲜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集中。

一篇报道只能有一个主题。如果还有另外的主题可写,可以放在另一篇报道中。

四、新闻主题的选择和确定。

1.确定主题最佳性,即要找到最佳主题。

2.注意主题独创性

3.兼顾主题趣味性

4.考虑舆论导向正确性

5. 注意主题现实针对性

一是跟随大众现有的关注焦点。

二是开创一个新闻主题,使之成为大众的新焦点。

五、新闻主题的深化与提炼

提炼主题,即指记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选定了主题以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上升或飞跃,就叫提炼主题,也称为深化主题。

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

1.追根究源法。

2.对比联系法。

(1)纵向对比:在时间上进行纵向的发展性对比。

(2)横向对比:在空间上进行横向的现状性对比。

3.见微知著法

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提炼出不同凡响的报道主题。

(1)以小见大

(2)以一寓万(浓缩法)

①许多的同类放在一起,进行—番熔冶,从中提取精华

②对事实信息的浓缩度越高,通过报道环节的信息的体积就越小,其包含事物的本质的属性的纯度也就越高。

③浓缩是一种概括,高度浓缩就是高度概括。高度概括就是提炼出事物的灵魂,摒弃其残骸。

(3)以平凡见深刻

第八章:新闻材料

一、新闻材料

新闻材料:就是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新闻材料不等同于采访所得的材料,只是采访所得材料的一部分。

二、新闻材料与新闻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新闻事实是新闻本源,是新闻信息的本质特征。新闻材料是反映新闻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区别:新闻事实是客观性的东西;而新闻材料是经过主观选择加工过,有主观性内容。新闻事实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无真假之分;而新闻材料则有真实与虚假之分。

三、新闻材料的分类

1.从材料的性质来分

⑴新闻事实材料

指构成新闻事实本身,反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与物等具体情况的材料。

事实材料是新闻报道中的主体材料,也是新闻评论的主要论据。

⑵背景事实材料

是为了衬托新闻事实而引用的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中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其他事实材料。

⑶言论性材料

是为了说明新闻事实的意义、本质而引用的他人的言论,又叫理论性材料。

2.从获取材料的方式来分

⑴第一手材料

即指记者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直接接触新闻事实时所得到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的特点

一是直接,与事实直接联系;

二是原始,没有经过加工。

第一手材料的优势

一是可信度高。

二是可感度高。

⑵第二手材料

即指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儿得到的材料(口头的或书面的);

⑶第三手材料

即指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辗转得到的材料。

第一手材料也叫直接材料。第二、第三手材料也叫间接材料。

第二手和第三手材料系转述的材料,经过转述,容易掺假,水分多。转述次数越多,失真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第三手材料虽然有可能失真,但它集中了众多的观察。而且足以弥补记者单兵作战之不足,可以印证、补充扩展直接材料,使报道更准确深刻。

四、新闻材料的重要性序列

材料亦可由低到高级划为:一般材料、骨干材料、细节材料、点睛材料、背景材料等层次

1.一般材料:系指在实际中存在的能够说明全局特征,但又不具典型特性的材料,它给整个报告之写作增加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框架。它是普通的生活画面。为整个写作带来生活的真实与形象的真实。

2.骨干材料系指对新闻主题起骨干性支撑作用的材料,它是新闻素材中的主要材料。

3.细节材料,指能够表现主题的特殊画面,是新闻报道中生动、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材料,它往往是有特色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事物的细部,却能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特征,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

4.点睛材料

5.背景材料

五、新闻材料的鉴别

1.确定来源

2.确定性质

3.确定形成时间:核实时间变化后的事实变动

4.确定原因与条件

5.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材料比较、分析

第二手材料必须有有力的佐证材料;第三第四手材料单独不能形成报道,一般仅作为第一手、第二手材料的补充,而且需要经过查证核实。

六、新闻材料的选择

新闻素材、题材

素材:原始材料。新闻素材即记者采访、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有用的种种材料。

题材:经过筛选写入新闻作品的材料。新闻题材构成新闻作品的实际内容。

新闻选材:

是记者对占有的新闻素材再认识、再鉴别,从而确定取舍以及如何使用的过程。包括主要事实、重要数据、典型细节或事例,必不可少的背景及其它有关的具体材料。还应确定重点、详略。

▲选材的标准(或者叫原则):

首先,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其次,要选择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材料。

第三,要选择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

第四,要围绕新闻主题选材:“举一纲而万目张”

第五,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第六,要选择最能打动受众的材料

第七、选择主要材料,去掉次要材料、表面材料、枝节材料。

六、新闻材料的运用

1. 交代材料来源的意义:

①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权威性。

②增强材料提供者的责任感

③使记者和媒体显得客观

2.交代材料来源的方法

①交代清楚材料提供者的身份

②对有争议的事件,说法不同的问题,同时交代双方的材料来源。

③注意保护材料来源

第九章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语言的含义

新闻语言即新闻作品的语言,是指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要明确“新闻语言”的内涵,首先应把它与“新闻腔”加以区别。

“新闻腔”就是指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新闻套话,新闻大话,新闻官话一类的话语。

第二节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新闻语言的特点,概括起来是十个字: 准确、具体、简洁、通俗、生动。

一、准确

新闻报道中的准确,包括事实准确、思想准确、措辞准确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深人了解客观事物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是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

1.语言要有分寸感

①忌夸大的“新闻辞令”

②语言新、表达新

2.要讲究“立言得体”

第一、新闻报道慎用文学语言

第二、多用陈述语气,少用感叹语气

第三、清除广告语言和大量宣传说教性语言。

3.叙述信息尽量量化

4.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第一,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动词。

为何要少用形容词?

一是形容词和副词对事物的把握一般是从量上着眼的,在使用上如失之分寸,在效果上则有可能差之千里。

二是形容词和副词往往用来表达作者的主观判断和评价,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过多使用会减弱事实的客观性。

为什么要多用动词?

动词富有动感,只要选择准确,就可以恰当地表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态势,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死的变成活的,更容易为读者所了解和接受。

第二、多用中性词,少用褒贬词。

第三,注意词义的本义,分辨词义的差别

第四,不用含混不清的、笼统的词语。

二、具体

所谓具体,就是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事物的情况。

新闻语言要具体,在写作时应注意:

第一,尽量化抽象为具体。

第二,多用子概念,少用母概念。

第三,从写实出发,不轻易给报道对象作一般的评语。

新闻的表达方式以客观叙述为主,其他表达方式为辅。

叙述、描写、说明是实笔;议论、抒情是虚笔。

纯新闻写作如动态消息只用实笔,特写、通讯写作适当用些虚笔。

新闻语言的具体表现是叙述+白描式

叙述是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因没有修饰,所以比较客观。

新闻作品篇幅短,节奏快,表达意思必须客观,不允许过多地展开描写。所以,新闻作品主张仅用白描笔法,用朴素、洗炼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重在传神。

第四、多用“直接引语”

使用直接引语的意义有:

(1)给人以真实感,堵塞了杜撰新闻的渠道;

(2)由新闻人物直接说话,使新闻更富人情味,语言更富色彩,行文更富变化;

(3)直接引语通常是重要人物所说的重要的话,往往成为新闻的“点睛之笔”;

(4)直接引语能使新闻直观、生动,具有声像效果;

(5)使用直接引语,还能借人之口说出媒体想表达却不便公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

(6)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消息来源),“一旦因引述内容而陷入诽谤官司之类的麻烦,记者只要引述无误,还可把责任推给说话人,减轻自己在法律上的责任。”

引述的技巧:

一是引语必须忠实于原意。

二是引语必须生动、精彩,点明事实,富有新意。

三是引语应尽可能简明扼要,以“警句式”为最佳。

四是不能杜撰消息来源。

五是最好能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交替使用,以增加行文的变化,令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三、简明

简明包括简洁、明了两方面的要求。

简明的精髓在于要言不繁,也只有言简意赅,新闻才能写得短些、再短些。

减少字数增大信息量这是新闻写作的原则,在表意准确的前提下,写短,再写短。

如何做到简明?

1.“把不需要的去掉,剩下的就是重要的了”

2.用好短句

要想表意单一最好使用主谓宾结构。

主谓宾结构正好回答重要的新闻要素:谁、做什么、怎么样。

3.使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重点在句子的前面,被动语态叙述的重点被藏在句子后面,或埋在句子里,不好理解。

用主动语态句叙事可以使读者产生一种“直接感”,使叙述具有无可置疑的“直言不讳的效果”,常常会让我们讲述的新闻故事更加清晰。

主动语态线性的表述方式让新闻故事更短小,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常常更加丰富。

4.运用新闻跳笔

四、通俗

语言通俗可从三个方面实施:

第一,多用平常的字词,尽量采用群众口语中新鲜活泼的语言。

第二、解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术语

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施拉姆)

这个公式中,分子“报偿的保证”是指媒体的信息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分母“费力的程度”是指受众接受或选择新闻媒体的信息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受众在选择信息时会衡量是否值得付出一定的努力。公式表明了媒体给予受众的报偿越多,且受众付出的代价越小,那么媒体被受众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越小。

新闻写作中,要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就要增加受众可能得到的报偿,减少受众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让受众更容易、更方便地获得信息。

提高“报偿的保证”可以通过更多地提供给读者需要的新闻,更大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来实现。减少“费力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为此新闻语言要准确、具体、简洁、通俗、生动,让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便易行的手段获取大量最需要、最满意的优质信息。

五、生动

一是要形象化

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去报道事实,努力使文字的内容有“可视感”。

二是要寓庄于谐,表现生活中的情趣。

第十章新闻标题

第一节新闻标题的作用

一、新闻标题的含义

新闻标题,是指以醒目、概括和简洁的文字提示新闻内容的题目。它高度地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即新闻的基本事实和思想),用以吸引读者、影响读者、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新闻,因此,被称为新闻的“眼睛”。是“向未来的读者,‘出卖’报纸内容的重要一环”。

二、新闻标题的功能

(一)揭示新闻的内容

新闻标题能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读者,这就是它的提示功能。

(二)评价新闻内容

所谓评价新闻内容,就是标题在提示事实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新闻的本质,指导读者了解新闻的意义,分辨新闻价值的大小,借此表示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如果说标题的提示功能着眼于信息的含量,那么标题的评价功能则着眼于导向的价值。

新闻标题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分为显性的直接评价和隐性的间接评价。

新闻标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评价新闻。

1.通过选择新闻内容进行评价。

2.通过使用不同词句进行评价

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表明作者对此事实的看法和评价

3.通过直接发表议论进行评价

(三)吸引读者阅读

文字简洁、通俗好懂、具体形象的标题要比复杂、艰涩、抽象的标题更能吸引读者

第二节新闻标题的类型

一、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按结构特点划分,新闻标题有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两类。

单一型标题只有主题而无辅题,多数是一行题,也有少数两行题,两行主题称“双主题”。

单一型标题的最大特点是,标题只能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能是一句务虚的议论或感慨。

制作单一型标题应掌握两点:

一是单一型标题必须是实题

二是单一型标题必须意义完整

复合结构(又称多行题),是由主题加上辅题(引题或副题)构成的,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说明比较重要或比较复杂的新闻内容。

二、实题和虚题

按内容区别,消息标题中含有实标题和虚标题两类。

实题是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重在叙事,作用在于具体表现新闻事实中的人物、事件、地点等要素。

虚题即表意形象感不强、虚化、抽象的标题,重在说理、抒情,作用在于揭示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道理、思想、原则等。

一般而言,实题往往直述其人其事;虚题则运用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间接揭示事实。

三、标题新闻

标题新闻,就是只有标题的新闻报道。

标题新闻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要的新闻要素比较齐全。

二是具备标题的结构和特点。

三是标题新闻通常比较严肃、简洁,不加修饰或渲染。

第三节复合型标题的结构

既有主题又有辅题的标题,即为复合型标题。

主题是标题的主要部分,辅题是标题的次要部分。

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两种

复合型标题组合方式有:引题—主题构成式;主题—副题构成式;引题—主题—副题构成式。

一、复合型标题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一)主题

是标题中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或揭示最主要的思想、观点。

主题需要同时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概念、意思和事实,或在一行题太长需要排成两行时,可有多行主题。前者叫叫“多主题”,后者“多行主题”。

(二)引题

又称肩题、眉题、上辅题。它位于主题之前,字号小于主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

引题通常在复合题中承担以下任务:

1.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

2.交代和说明新闻事实的目的。

3.交代和说明新闻事实的原因。

4.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的意义。

5.衬托新闻事实的气氛。

6.对主题叙述事物性状作描述。

7.作为主题内容的起始部分与主题共同完成叙述主要新闻事实(包括人与物两个部分)。

8.发表议论或提出疑问。

(三)副题

又称子题、下辅题,位于主题的后面,常用于补充交代新闻的次要事实,说明主题的根据、结果和重要的新闻要素,起解释和补充的作用。

1.对主题的补充

(1)副题补充主题内容以外的次要新闻。

(2)副题补充同一事实发展的结果及产生的影响。

(3)副题补充同一事实的不同方面。

⑷副题对同一事实的某些方面加以限定。

2.对主题的解释

(1)主题写—个细节或引人注目的一个个别事实,副题则写全景或全部事实。

⑵主题写的是概括性事实,副题作出详尽的解释。

⑶主题是一种议论,副题则揭示全部事实。

⑷主题是一个提问,副题作出释疑或回答。

二、复合题的内在关系

(一)引题与副题

引题与主题多为因果关系,引题是因,主题为果。引题可叙事、说理、抒情,可虚可实。

副题对主题,只是起补充和证实的作用,一般多为实题,内容比较具体。

副题与引题的分工为:引题主虚,副题主实,而且内容较多,比较具体,文字一般要长于引题和主题,有时根据需要可做成多行副题的“副题组”。

(二)主题与副题

在主题为实题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副题在标出事实上的分工。一般地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概括性事实为主题,具体事实为副题。

第二,事实为主题,评论、分析、推测为副题。

第三,已经发生的事实为主题,对未来的展望、期待为副题。

第四,最重要的结果和现实情况为主题,以需要强调的次要部分,如问题、要求、呼吁、措施、反映等为副题。

第五,最主要的事实为主题,以次要事实为副题。

第六,影响大的为主题,影响小的为副题。

第七,最新变动的事实为主题,历史的过去的事实为副题。

第八,展望未来为主题,追溯过去为副题。

第四节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

一、从内容上看

消息标题多是概事表意具体实在的实题和虚实结合题,必须反映出必要的新闻要素,没有实题部分,就不成其为消息标题;

通讯标题多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且比较灵活,既可以是呈现新闻事实的实题,也可以是抒情、说理的虚题,对新闻要素的反映也可有可无。

二、从辅题使用上看

消息标题的复合式,既可以是引、主、副齐全,也可以是引、主式或主、副式

通讯标题多是单一式,即使为复合式,也只有主副式,一般不用引题,在副题的使用上,一般也多限于帮助主题说明具体的新闻内容是什么等。

三、从时态上看

消息标题注重呈现新闻事实发展、变化的动态,回答的是正在发生着什么事,具有较强

的动感和时间性

通讯标题的表述一般没有硬性要求,多数是静态的,没有太强的时间性。

四、从语法结构看

消息标题的语法关系一定是完整的,句子的主要成分不能缺少

通讯标题则比较灵活、随意,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词组,还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词。

第五节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

一、准确选择事实

(一)标题应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和观点

(二)标题应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有特点的事实与观点

(三)标题选择的事实和观点要与新闻内容的本质相一致

二、恰当表达意见

(一)用事实说话——通过对事实的选择表达立场和感情

(二)选择恰当的角度——制题的立足点可以传递情感

(三)选择恰当的字词——语言要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

(四)掌握分寸——表达感情色彩应与报纸的性质和特点相称

三、生动运用语言

(一) 锤炼动词

(二)采用具体形象的表述

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多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少些抽象笼统的概括

(三)适当运用修辞

(四)巧化古诗佳句

四、锤炼标题的文字

标题不仅要求具体、准确、生动,而且要求简练。

(一)压缩标题的内容

(二)删除标题中多余的字词

(三)通过改变叙述方法使标题简洁

(四)适当采用简称

第四节标题制作要注意的方面

标题制作要注意四个方面:题文一致,语意连贯,虚实得当,逻辑合理。

一、题文一致

所谓题文—致,就是标题选择的事实和观点要与新闻内容的本质相一致。

第一,标题所写的事实,应该是新闻中本来就有的,不能选择新闻以外的事实,更不能无中生有,加以虚构。

第二,标题从新闻中选择某一事实,但是这种选择不能不顾及事物的全貌,不能歪曲整个新闻的基本事实。

二、语意连贯

1.主题和辅题是意义上相关联的整体,安排结构时必须保持语意上的连贯性。

2.正确断句、分行,保持标题语意的完整

三、逻辑合理

引题、主题、副题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等等。

引题可以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但一般不用来交待结果

四、虚实得当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1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1.广播电视节目 (1)广播电视节目定义 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主持形式和播出形式他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2)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层次:一套节目、一个节目、一次节目。 ①一套节目:即一个台每天以同一呼号或在同一频率、频道中播出的全部节目,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节目群,形成节目的顺时链。 ②一个节目:在特定时间段、连续播出的具体内容整体,这个节目既是顺时链的一环,自身又可由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多次节目组成自成一体的历时链,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本层,又称作栏目。 ③一次节目:在当天某一特定时间播出的具体内容的整体,它是节目历时链的具体环节,属于整个栏目的基础层次。而作为节目系统的基础层次的一次节目,本身也是完整的微观系统,往往包含着一系列下属概念,如报道形式、样式、体裁等。 这三个层次以统辖——隶属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台的有机节目系统。 如果一个台有几套节目,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几个节目在播出,这些节目之间又形成了共时链的关系。整个系统形成了梯级构建。 (3)广播电视节目分类 ①内容性之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 ②内容构成、组合形式分: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性节目。 ③播出方式分:直播节目、录播节目。 ④按播出时间分: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 ⑤播出次数、内容关系分:首播节目、重播节目、滚动节目。 2.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1)广播的传播特点: ①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②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③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④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⑤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广播电视新闻资料总结完整版

第八章电视新闻符号系统论 电视新闻语言符号与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小点填空) 电视新闻语言符号包括:抽象音响语言、文字语言 抽象音响语言包括:播音语言、现场记者或节目主持人的报道语言等; 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包括:造型语言、具像音响语言 屏幕文字及其作用:屏幕文字是指根据新闻内容的需要,后期制作时叠加在屏幕上的文字。屏幕文字可以标明新闻题目、概括内容提要、插播动态新闻、强调口播新闻、显示主要数据等。作用:1、提炼主题,强化记忆。 2、插入信息,丰富内容。 3、美化版面,引申含义。 画内文字的作用:画内文字指出现在画幅内的文字。 作用:(1)巧妙使用画内文字,可以使播音语言更加简明; (2)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突出报道中心的作用; 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的构成和作用 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造型语言和具象语言两部分 (一) 造型语言的分类与作用 分类:1.形体语言2.表情语言3.服饰语言4.色彩语言5.空间语言6.图表语言7.特技语言 造型语言的作用:1、表情达意 2、感染升华 3、证实确定 同期声:具象音响语言是指在制作电视新闻时,随画面拍摄同期采录的,对新闻内容不作直接说明的现场采集到的声音,以及后期制作时配置的音乐。也可称为同期声语言。 现场音响的作用:(1)突破限制,扩充信息。 (2)渲染气氛,创作真实。 (3)联接画面,协调情感。 声画关系界说 1、“主画派”:这种观点受情节性电影理论的影响,认为“声音语言”等同于“解说词”,因此,声音语言也就具备了解说词的功能。 2、“主声派”:学者们认为,声音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关掉画面也可以得到一条完整的新闻”。 3、多元化符号系统说:这种观点主张电视新闻符号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动态符号系统,回避和模糊声画之间谁主谁从的关系. 声画双主体关系 1、画面的主体地位 巩固画面的主体地位: 如何巩固以片断性见长的电视画面?以有表现力、感染力的细节来充实画面的内涵。细节是指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对人、事、景、物具体形象深入细致的刻画代替了画面情节的不完整性,画面语言的诸多元素又为细节的发挥提供了基础。 2声音的主体地位 1.主体地位的奠定: 人们在观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不仅用眼睛看,而且可以用耳朵听,表情达意的声响突破了视野和画面的限制,使观众可以产生幻化的视觉效果,通过声音将人们带进广阔的自然空间。 2.主体地位的巩固: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 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第三,成本低。第四,接收方便。 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报纸: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6、传播费用较低。 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 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 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前提)第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构思,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是一致的,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局观念。(过程)第三新闻报道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提倡还是反对,都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效果)第四宣传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与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侵蚀(方式)第五注意保密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那三个? 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二真实性原则。三思想性原则。四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五为受众服务原则 14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一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二传播顺序的制约性(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三传播信息的多元性(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四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画面)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第七章

第七章真人秀节目形态解析 重难点:主题竞技秀基本形态解析;现实生活秀基本形态解析 第一节真人秀节目概述 一、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999年,在《楚门的世界》上映一年后,电视真人秀浪潮开始在全球范围兴起,真人秀不断地将真人推上荧幕,让观众去观看,窥视,消费和娱乐。时至今日,真人秀已演绎为不容忽视的世界性电视奇观。 从20世纪50年代到当下,真人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雏形时期、两档标杆节目、转型与成熟。作为一种节目生产理念,强调原生态记录与游戏规则下的竞争相结合的真人秀,也越来越为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所借鉴。“类真人秀”、“泛真人秀”的出现,使真人秀原本就不清晰的外延边界更趋模糊。但正是这种“嫁接”与融合的态势昭示着电视真人秀不断创新的未来。 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概观 总的看来,其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挫折,再到兴起的过程,先后出现两次热潮。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不自觉到后来的自觉,从单纯模仿、引进到与国情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而不断发展。 三、电视真人秀的特点及分类 (一)真人秀的形态特点 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的电视节目,既有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也有影视剧的戏剧化特征,还有主题竞技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特征。但是,分析真人秀历史上的经典节目,就会发现有两个特征是其共有的。那就是真实感和可控的虚拟环境。 (二)真人秀的常见类型 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文化产品的范畴、种类或形式。

从世界范围电视节目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看,最常见的真人秀类型是主题竞技秀和纪录片式真人秀。 第二节主题竞技秀 主题竞技秀以参赛者的竞技比拼为核心内容,因竞技主题的差异可分为不同子类,如人际关系类、体育类、恋爱约会类、生存体验类、自我完善类等。 一、主题竞技秀基本形态解析 节目元素是构成节目版式和形态的基础。有国内学者将真人秀分解为七个基本元素:①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②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悬念;③.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竞争;④.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淘汰与选拔规则;⑤.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景元素----时空规则;⑥.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现场记录;⑦.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 1.悬念——大奖属谁? 无论是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需要一种动力性目标,驱使节目的参与者主动行动,而且这种行动的主动性越强,对目标的渴望越强,故事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观众的观看欲望也会越强。因此,故事的目标就作为一种悬念,推动参与者和观众与节目的进程捆绑在一起。 2.竞争——谁与谁的PK? 目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达到,胜利者是唯一的,而失败者却是大多数,因此,竞争是否激烈,竞争是否具有强度,竞争的结果是否难以预料,都决定了真人秀节目的情节是否足够“魅力”。 一般来说,竞争环节设计得越新奇,竞争的场面就越有趣;竞争的规则越简单,观众的参与度就越高;达到目标的人越难以预测,竞争的悬念就越强;最后达到目标的人就越少,竞争的结果就越有吸引力;达到的目标越艰难,竞争的过程就越有观赏性。 3.淘汰与选拔规则——为何出局?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电视新闻广播稿范文

电视新闻广播稿范文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 (解说)“日全食带”早上7点58分起始于印度,进入我国境内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0多个城市,中午11点多钟进入太平洋。所谓“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象。整个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时期。 (解说)在西藏、四川、安徽、重庆、浙江等地,中央电视台联合14家地方电视台,从地面到空中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报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这难得一见的天象。 (现场)记者:…… (解说)在我国,人们对日食的观测已有4000多年历史,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这次日食是自1814年到2309年近500年

间,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我国长江流域的42个城市都可以直接观测到这次天文奇观。 (同期声)群众:…… (解说)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尽管不在日全食带,但人们还是看到了日偏食的美妙景色。专家介绍,因为天气原因此次无法看到日食的地区,实际上也能感觉气温下降、光线转暗等微妙变化,这其实也是日食的奇妙经历。 1、这篇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日食的时间、地点、事件及影响,属于直接式导语。 2、第二段解说词介绍日食的过程、引用背景材料介绍日食的原理,与模拟动画、录像资料、各地不同日食的录像相呼应; 3、第三段是记者在飞机上的报道,声音与机上能看到的壮丽景色、飞机现场音响是同步的,视听结合,使人印象深刻; 4、最后解说词介绍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人们的观看日食情况,也是对应画面内容。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点归纳(2021021617271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电视镜头的摄制 1、画面的视觉要素 电影、电视中画面的视觉形象,由下述五种基本要素构成: 一、人物 二、环境 三、事件 四、光线 五、色彩 2、镜头画面的安排 镜头画面的安排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画面的主体 二、艺术地处理陪休 三、环境的烘托作用:在环境中,处在主体前面的对象称前景处在主体后面的对象称背景. 前景:大都安排在画面的边缘,它成像大,色调深,在镜头画面上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 2.加强画面的空间感(拍摄时使用广角可达到此种效果) 3.加强画面的概括力?把要表现事物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安置在前景位置上?加强画

面的概括力?如:描写战争的镜头中,背景为横七竖八的尸体,主体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背景是硝烟冲天的战场。这样的安排,把战斗的艰苦和激烈的充分反映出来。 4.给观众以主观地位感?如:用门、窗、栏杆和建筑的一角,飞机翅膀等具有地位特征的景物作为前景,让它们在画面占有较大的位置,可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5.加强装饰美,产生均衡感。背景:一般安排在主体的背后,背景的选择,要注意三个方面:1.选取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以利于交代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2.力求简洁,画面不能显得凌乱,以免造成观众注意力分散。 3.力求得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主体感,加强主体的视觉力度。 四、空白和均衡 空白:影视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由单一色调背景组成的部分,称之为空白。它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空白可以起到下面作用: 1.突出主体 2.创造意境 3.组织呼应关系 4.留下活动的余地 均衡: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画面的均衡性。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有意违反均衡性要求,使画面产生一种动荡感,以达到一定的艺术目的。 3、景别的划分和作用 景别:一般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大特写 一、远景:展示区巨大的空间,介绍环境、展现事物规模和气势,或者,表现大环境下主体的活动情况. 二、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主体在该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主体和周围的环境的关系。 三、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并配合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关系.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答案

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注意:1-3项单选,4-6项多选。每道题5分,共30分) 1.CD-Rom是一种(C) A.磁介质 B.光介质 C.只读介质 D.可擦写光介质 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B) A.媒介即讯息 B.拟态环境 C.媒介是人的延伸 D.热媒介与冷媒介 3.下面哪个选项不符合5G网络的特征(A) A.5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 B.传输速度更快 C.传输技术更具稳定性 D.高频传输技术是其核心技术 4.下面哪些选项属于大众传播的功能(ABCD) A.传递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和文化传承 D.提供娱乐 5.“三贴近”的基本内容是什么(ABC) A.贴近实际 B.贴近群众 C.贴近生活 D.贴近工作 6.宣传的三元素是(ABC) A.事 B.理 C.情 D.物 三.简答题(每道题20分,共40分) 1.广播谈话节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广播谈话节目对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哪些方面? 答:特点(1)大量四人谈话内容通过这类节目扩展到公共的谈话领域; (2)受众深度参与; (3)谈话过程的自发性和高度不确定性 (4)主持人的多重角色身份。 要求(1)语言具有娱乐性与个性 (2)语言口语化 (3)政治素养 (4)文化素养

(5)专业素养 (6)道德素养 2.简述录音报道与现场报道的区别,以及二者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答:录音报道:(1)是带音响的广播新闻体裁。它包括录音的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述评和现场报道等各种形式。(2)优势:报道本身经过认真构思、选择剪辑后,音响精炼、内容集中、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易于达到较高水平(3)局限:因为一般广播新闻都是由播音员播讲,相比之下,声音、语调比较单一。对听众的影响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要求采访现场有一定的声音,无音响的题材通常不能进行录音报道。 现场报道:(1)是在新闻事件现场录制的由广播电视记者所作的同期报道,包括记者的口头播报、实况纪录、当事人及目击者的口述等,是最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特点的报道形式。 (2)优势:它具有强烈的纪实性,现场的情景、气氛、记者的情绪和感受一起构成强烈的现场感,从而使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使受众产生一种参与感。记者的口述还可以发掘新闻背景、点明新闻的意义,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3)局限:这种做法虽然会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心理,保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现场,但是却会让信息失去理性解析,无法让观众获得现场以外的信息;往往只是摘取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侧面进行描述、评论、报道。 三、论述题(30分) 请根据实际经验谈一谈县级融媒体的发展情况(可从发展特点、问题与建议出发)。 答:现状分析:(1)县级媒体资源的跨区域整合,这也是借助于城市广电联合起来做到共享网络电视牌照的方法。如2014年湖南、湖北、江西省在内的36家县级媒体发起并成立了湘鄂赣城市广播电视联盟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抱团取暖,将各自的新闻信息资源做到共享,同时开设了介绍地方特色文化的专题栏目。在新闻资源达到真正的共享之后,极大的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显著地提高了本地电视台的收视率。 (2)另一个现状或者说问题是对媒体融合的认知上存在一定误区。换言之就是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方向转型。即便如此,在这种“转型”中,部分的县级媒体领导也只是将其简单的人为是新媒体部门的设立以及“两微一端一站”的建设。实质上转型并非是简单的拓展也并非是简单的相加,媒体融合自身就代表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网络之间的跨媒体性质融合,同样也是媒体和政务、教育等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也是跨区域之间的发展和融合。 (3)内容建设缺乏吸引力。在一些电视节目中经常性的使用官方化的视角来发布信息,缺少了一些人性化的评论以及改变,使得难以吸引到受众。此外,在节目内容上形式比较固定,没有站在受众的立场上对节目内容以及形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使得受众失去了继续观看的动力。 建议:(1)在融媒体的时候,要注意因地制宜。媒体融合发展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政务等行业进行融合并持续推进以及发展的过程。县级的媒体融合模式探索需要各个县级的媒体领导在对当地的优势做出综合分析之后,做出正确的哦鞥和发展方案。 (2)要纠正人们的错误思维,推进县级媒体融合 (3)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在进行新闻事件采编的时候,需要深入群众基层,低受众的喜好以及习惯做到充分了解,并且将群众的心声准确无误的予以表达,做到在节目中融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以及心声。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1、记者采访;2、通讯社电稿;3、公众来信来稿;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

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11、硬新闻:所谓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重大信息的报道。这类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可以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它有两个严格要求:一是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二是报道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12、软新闻:所谓软新闻,多指关于社会、市井、风俗、民情等方面的情况或趣闻轶事的报道,也包括带人情味的特写。软新闻往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其主要功能是为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时间性不强,但特别讲究写作技巧。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 13、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 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的“五性”:一致性、针对

智慧树知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广播的优势包括:() A.传播不受视力和光线限制 B.不受听众文化限 C.传播的范围广 D. 感染力强 答案: 传播不受视力和光线限制 ,不受听众文化限,传播的范围广 , 感染力强 2、广播的局限包括:() A.信号的易逝性 B.传播形式的单一 C.收听的被动 D.容易让受众产生歧义 答案: 信号的易逝性,传播形式的单一,收听的被动 ,容易让受众产生歧义 3、融媒体的特征表现为() A.资源通融 B.不内容兼融 C.宣传互融 D.利益共融

答案: 资源通融 ,不内容兼融 ,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4、微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A.信息在流通上更加开放 B.信息发布更加便捷、快速 C.信息的发布、更新方面更富动感 D.成为议题设置的重要来源 答案: 信息在流通上更加开放,信息发布更加便捷、快速,信息的发布、更新方面更富动感 ,成为议题设置的重要来源 5、参考赛立信研究集团近10年的数据,广播听众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包括:() A.由中老年变为中青年用户为主 B.由低学历转向受高等教育人群 C.由中低收入迈向高收入人群 D.由高收入迈入低收入人群 答案: 由中老年变为中青年用户为主,由低学历转向受高等教育人群 ,由中低收入迈向高收入人群 第二章 1、问题的其中一种类型是:( ) A.正面问 B.背面问 C.侧面问 D.闭合式提问 答案: 闭合式提问

2、现场观察的作用是() A. 获取第一手资料,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 B.获取直接感受,可以更为通俗、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C. 可以获得亲身感受,加大新闻主题表现的力度 D.有助于获取新闻线索,并有新的新闻发现 答案: 获取第一手资料,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获取直接感受,可以更为通俗、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可以获得亲身感受,加大新闻主题表现的力度,有助于获取新闻线索,并有新的新闻发现 3、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A.引导作用 B.监督作用 C.表态作用 D.深化作用 答案: 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深化作用 4、记录的注意事项包括:( ) A.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宽 B.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C.逻辑顺序一定要记清楚 D.想到什么记什么 答案: 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宽,字迹应尽可能工整,逻辑顺序一定要记清楚 5、体验式采访的类型:(ABCD) A. 专题式体验采访 B. 往复式体验采访 C. 随机式体验采访 D. 委派式体验采访

电视新闻稿范文

范文1:事件报道: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 (解说)“日全食带”早上7点58分起始于印度,进入我国境内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0多个城市,中午11点多钟进入太平洋。所谓“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象。整个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时期。 (解说)在西藏、四川、安徽、重庆、浙江等地,中央电视台联合14家地方电视台,从地面到空中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报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这难得一见的天象。 (现场)记者:…… (解说)在我国,人们对日食的观测已有4000多年历史,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这次日食是自1814年到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我国长江流域的42个城市都可以直接观测到这次天文奇观。 (同期声)群众:…… (解说)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尽管不在日全食带,但人们还是看到了日偏食的美妙景色。专家介绍,因为天气原因此次无法看到日食的地区,实际上也能感觉气温下降、光线转暗等微妙变化,这其实也是日食的奇妙经历。 分析: 1、这篇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日食的时间、地点、事件及影响,属于直接式导语。 2、第二段解说词介绍日食的过程、引用背景材料介绍日食的原理,与模拟动画、 录像资料、各地不同日食的录像相呼应; 3、第三段是记者在飞机上的报道,声音与机上能看到的壮丽景色、飞机现场音响 是同步的,视听结合,使人印象深刻; 4、最后解说词介绍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人们的观看日食情况, 也是对应画面内容。 范文2:人物报道: “80后”交警孟昆玉:群众需要是最大的幸福 (导语)这几天,一位普通的年轻交警成为了网络名人,随着他的工作和生活见诸互联网,这位“民选”的“北京最帅交警”感动了许多人。 (解说)在搜索引擎输入“北京最帅交警”就能找到孟昆玉,他的十几段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网友们用“阳光、帅气”来形容他。 (解说)其实从警校毕业开始,小孟就是队里出了名的“好琢磨”,和平门路口左转弯待转信号灯只有10秒钟,每次只能停三四辆车。记者发现,小孟常把自己的站位让给车辆。 (同期声)孟昆玉:…… (解说)值勤时的小孟是个“分秒计较”的人,为此记者也给孟昆玉算了一笔账:一个信号灯周期,打手势25到30次。一个岗下来,同样枯燥的动作就要重复900 多次。而这个28岁的小伙子,已在这个路口风雨无阻地坚守了八年。 (解说)夜查是交警工作最苦的活,不仅要熬夜,还可能会面对酒后司机的种种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2、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3、辨析是要专才还是广学?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学好 新闻学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刻苦磨炼,从而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4、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 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第一章 1、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二、大众传播三、群体传播 第二章 1、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3、新闻的本源:即事实的变动新闻的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4、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路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5、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6、明确新闻五要素的作用:第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第二,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7、导语:是相对于新消息而言的,现代新闻写作中,导语通常保留新闻中二个或几个要素。突出哪一些要素取决于新闻价值在哪,哪些要素最能引起读者、观众或网民兴趣。 8、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则具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第三章 1、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是“新”。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3、信息与新闻的异同之处异:①信息的范围外沿比新闻大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③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④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同: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都是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③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④都是可传递的

新闻学概论(大一上重点)

新闻学概论(大一上重点)

新闻学概论 导论 1.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历史 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 2.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第二章 3.新闻的定义及其特征p36特征:新鲜真实重要公开 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关系 区别:(事实与观点)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传播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第一,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沟通,宣传重劝服(控制)。 第五,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向 关系: 它们都是传播行为其边界有交叉。新闻中有宣传,宣传中也可以包含新闻信息。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

6何为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看法。 7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是什么? (1)新闻引发并促成舆论 (2)新闻反映并放大舆论。 (3)新闻影响并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从而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舆论。 (4)新闻媒介借助舆论实行社会监督。 8新闻六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结果如何。 9 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为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提供依据的新闻。 软新闻 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0 事件性新闻 报道的是事物处于质变时期的特殊反应。 非事件性新闻 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及倾向或经验等。

浅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认识

浅谈对广播电视学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也快上了半个学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了,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广播电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听到广播电视新闻学这门课时我以为这仅仅是一门教导我们学习广播和电视制作的课程,而这两个传播途径也正正逐渐的被网络搜取代,所以刚开始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是我误解了广电这门课的真正内涵。接下我,我想谈一谈我对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点看法与理解。 首先,什么是广播电视呢?广播电视作为一种电子传播媒介,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播送音响、图像节目,通称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播送声音与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广义的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图像广播;狭义的广播指声音广播。按技术传输方式,广播分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电视分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那什么是广播电视新闻呢?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以广播电视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与工作原则,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它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 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叫做新闻规律。新闻规律也有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之分。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实,迅速反映最新事态与事实变动,

这是新闻报道的普遍规律。新闻报道既要讲新闻价值,又要讲宣传价值,这种“双重价值”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新闻价值具有时新性,趣味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广播电视新闻通过电子技术手段报道并作用于客观实际,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当然,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也具有党性原则。我国广播电视的本质属性(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决定了我们必须用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来指导、规范广播电视新闻工作。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兴词汇也是难点“蒙太奇”。一般来说,影视制作的后期,将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排列、组织、编辑在一起,这个基本意义的镜头组接,被人称之为蒙太奇。蒙太奇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是镜头组接的技巧手段,这是最易理解,也是最易引人注意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是视听语言的思维方式,存在于创作者创作观念之中,它贯穿于影视作品从构思选材直至制作完成的全过程中。它是影视艺术构成形式和方法的总和,也是创作者从高层次把握创作风格和运用创作技巧的出发点。当然广播电视也是有思想性原则的。新闻报道总要表达一种思想倾向,传播出去总会产生一定的甚至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就是思想性。广播电视的特性要求我们传播要快捷,内容要简洁,传播通道要单一,传播过程要排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