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谁说的?古人为什么对竹子情有独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谁说的?古人为什么对竹子情有独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谁说的?古人为什么对竹子情有独钟?本文导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的句子,意思是宁愿没有肉吃,也不愿居住在没有竹子的地方。

实际上古代很多文人都十分偏爱竹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竹子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都是文人喜爱的对象。

竹自古以来就有彰显气节、正直的含义,因为竹子本身就长的十分挺拔、笔直,而且不惧怕酷暑严寒。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竹子的寓意还有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竹,禾草类植物,木质茎,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暧温带地区,广泛生长于东亚、东南亚、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种类繁多。

竹有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欺霜傲雪等特点,位列"梅兰竹菊",又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

竹,人取其幼芽笋为食。

笋的英文名"bamboo shoot",其中"shoot"一词颇为形象,笋的生发极快,不经意间便超拔而上。

笋是竹的幼芽,深具嫩肥、短壮特点。

作为传统佳肴的一种,笋味香质脆,中国人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源远流长,《诗经》里便有所谓"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词句描写,老祖宗们大约三千年前便开始四下里挖笋了。

现代的对竹笋的培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包括选取园地、栽植时间及优良品种等,栽植后的松土除草、合理施肥、护笋养竹,防病虫害等,乃至于各种风味的加工方法等,关于竹"应用"于吃的方面就到这。

竹的历史底蕴竹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内,出土了竹子的实物。

也就是说,七千年前,竹子就已经开始为人所用。

据记载,大约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可清晰辨认的"竹"的符号,说明那个时代人们对它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应用,因而人们专门创造出一个文字符号来对其进行指代。

宁可食无肉

宁可食无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年第11期竹,是一种自然界中生长迅速、富有韧性的植物,被人们认为是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代表。

竹子其性刚柔相济,似草似木,世界上第一部竹子专著晋代戴凯之的《竹谱》中写道“植类之中,有物曰竹。

不刚不柔,非草非木”。

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提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子以其鲜明的特征、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

一、竹子的分布及特征(一)竹子的分布竹子属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水稻、小麦、玉米是一个“家族”。

竹类植物具有农作物的特点,同时具有森林的特征。

竹子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较少,欧洲最少。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现有竹类植物39属50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少数种类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可分为黄河-长江竹区、长江-南岭竹区、华南竹区及西南高山竹区4大竹子分布区。

由于竹种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也被誉为“竹子王国”。

(二)竹子的特征竹子速生丰产。

竹子生长速度快,成材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

竹笋每到春天,破土而出,给人以欣欣向荣、奋发向上之感。

冬天竹笋在地下积蓄能量,在春天温度升高、雨水充沛之时,竹笋破土而出快速生长。

据统计,毛竹在生长季每天能长20~30厘米,在雨后生长速度更为明显,最快時每天可达114.5厘米。

这是由于竹子每一个节都有分生组织,多个节间可同时进行不同程度的伸长生长。

竹子速生丰产的特征对于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竹子是克隆植物属无性繁殖。

竹子属于克隆植物,竹鞭(地下茎)发笋进行无性繁殖,营养生长和无性繁殖能力强,一次种植,永续利用。

竹笋一部分退笋或为人们食用,一部分则长成了新竹。

通常植物是通过开花结实进行繁殖,然而竹子开花被誉为奇观。

【写材料用典】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写材料用典】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写材料用典】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例文】竹,“四君子”之一,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寓意正直、高洁、谦逊、坚韧、顽强。

世人多爱竹,曾留下“何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诸多名言佳句。

寓物于理,做人做事不妨学学竹。

(中国纪检监察报《人生逐梦须学竹》)【典故】出自宋代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土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释义】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赏析】清代郑板桥曾写过一副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勉励鞭策人们谦虚做人做事。

竹子中空外直、虚心向上。

从“扎根”到其破土而出直至凌云,竹子都是保持“空心”,可谓高风亮节。

在位于江西省弋阳县的方志敏故居,方志敏画像两侧挂着方志敏青年时期亲手写下的这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

”诉说着方志敏同志高雅之情趣、清白之追求。

从《清贫》里“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到《可爱的中国》中“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身上展现出来的为革命甘于清贫、为真理勇于牺牲的崇高品德,至今看来依然令人敬佩、备受鼓舞。

安“清贫”,乐“正道”,正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

从战争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豁达,建设时期“勒紧裤腰带搞生产”的自力更生,到如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踏石留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困难、不断成长壮大,靠的就是不畏困苦、艰苦奋斗。

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崇尚艰苦奋斗不是要吃咸菜、喝白粥,而是要保持崇高远大的追求,拒当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守业者,保持那样一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创业劲头。

【用法】主要适用于党课报告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谦虚态度,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工作。

【於潜僧绿筠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於潜僧绿筠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於潜僧绿筠轩】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於潜①僧②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③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④?【注释】①於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②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③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即是竹子。

④扬州鹤:据传说,有四人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

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意思是三者得兼。

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

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后人就以“扬州鹤”来代表十全十美的,完全合乎理想的事物,也等于是奢望的代名词。

【写作背景】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春,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当时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

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位上司,并下塌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

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一起谈佛论经。

苏东坡博学多才,又自称佛门居士,谙熟佛学,使慧觉十分钦佩。

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

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

慧觉禅师见此,知苏东坡已被眼前的绿竹景色所倾倒,就故意逗道:“苏学士,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以来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

”苏东坡摆摆手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决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

我这儿有一首好诗赠你。

”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鉴赏】於潜是旧县名,在今浙江临安境内。

於潜僧,名孜,字慧觉。

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

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这首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歌译文及赏析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歌译文及赏析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歌译文及赏析《於潜僧绿筠轩》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於潜僧绿筠轩》宋代: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於潜僧绿筠轩》译文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於潜僧绿筠轩》注释⑴於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⑵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

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即是竹子。

大嚼:语出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⑶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

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於潜僧绿筠轩》创作背景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

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

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

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於潜僧绿筠轩》赏析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

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

於潜僧绿筠轩-古诗-赏析

於潜僧绿筠轩-古诗-赏析

於潜僧绿筠轩-古诗-赏析於潜①僧②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③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④?【注释】①於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②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③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即是竹子。

④扬州鹤:据传说,有四人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

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意思是三者得兼。

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

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后人就以“扬州鹤”来代表十全十美的,完全合乎理想的事物,也等于是奢望的代名词。

【写作背景】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春,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当时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

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位上司,并下塌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

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一起谈佛论经。

苏东坡博学多才,又自称佛门居士,谙熟佛学,使慧觉十分钦佩。

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

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

慧觉禅师见此,知苏东坡已被眼前的绿竹景色所倾倒,就故意逗道:“苏学士,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以来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

”苏东坡摆摆手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决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

我这儿有一首好诗赠你。

”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鉴赏】於潜是旧县名,在今浙江临安境内。

於潜僧,名孜,字慧觉。

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

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这首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竹子的诗及诗句意思

竹子的诗及诗句意思

竹子的诗及诗句意思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竹子的诗及诗句意思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竹子的诗句和解释竹石·郑燮(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释]1. 《竹石》是1首题画诗。

2. 咬定:比方根扎得牢固,像咬着不松口1样。

3. 磨:熬煎。

坚劲:坚决强劲。

4. 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1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2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坚固。

次2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旧坚决强劲。

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决坚韧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决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行。

2. 竹子的诗句加上解释.墨竹图题诗(清)郑燮(xie 同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1枝1叶总关情。

(此诗已被9年义务教育学校语文课本收录)[编辑本段]简析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1枝1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房外竹子的1枝1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1举1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怀。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一一、2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12两句托物取喻。

第1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哽咽,给人1种10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2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

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似乎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哽咽之声,充分体现了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三、4两句畅述胸怀。

竹石古诗译文及赏析简短 竹石古诗及翻译【4篇】

竹石古诗译文及赏析简短 竹石古诗及翻译【4篇】

竹石古诗译文及赏析简短竹石古诗及翻译【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竹石古诗译文及赏析简短竹石古诗及翻译【4篇】2023年竹石古诗译文及赏析简短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全诗翻译赏析
於潜僧绿筠轩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注释】①於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②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③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即是竹子。

④扬州鹤:据传说,有四人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

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意思是三者得兼。

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

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后人就以“扬州
鹤”来代表十全十美的,完全合乎理想的事物,也等于是奢望的代名词。

【写作背景】 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春,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当时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

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位上司,并下塌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

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一起谈佛论经。

苏东坡博学多才,又自称佛门居士,谙熟佛学,使慧觉十分钦佩。

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

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

慧觉禅师见此,知苏东坡已被眼前的绿竹景色所倾倒,就故意逗道:“苏学士,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以来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

”苏东坡摆摆手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决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

我这儿有一首好诗赠你。

”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鉴赏】於潜是旧县名,在今浙江临安境内。

於潜僧,名孜,字慧觉。

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

寺内有绿筠
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这首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

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

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

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

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
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

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

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

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此君”,用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语,即指竹。

“大嚼”,语出曹植《与吴
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

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

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

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