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计算书

合集下载

水质工程学(一)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水质工程学(一)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水质工程学(一)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名:市政工程系专业:给水排水工程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指导教师:2016年12 月09 日目录第一章设计基本资料和设计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设计基本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设计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水厂设计规模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近、远期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水厂设计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水厂工艺方案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I课设

武汉理工大学水质工程学I课设

1.设计任务及资料1.1设计原始资料长垣镇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近期5万吨/天,远期10万吨/天,规划建造水厂一座。

已知城区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为21.00米;水源采用长江水;取水构筑物远离水厂,布置在厂外。

管网最小服务水头为28.00米;二级泵站采用二级供水到管网系统,其中最大一级供水量占全天用水量的百分数为5.00%,时间为早上6:00~晚上10:00,此时管网系统及水厂到管网的输水管的总水头损失为11.00米;另一级供水时管网系统及水厂到管网的输水管的总水头损失为5.00米。

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

水厂大门朝向为北偏西15°。

1.2设计任务1、设计计算说明书1本。

内容包括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资料、成绩评定表等,按要求书写或打印并装订成册。

其中正文内容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和设计要求概述,方案比较情况,各构筑物及建筑物的形式、设计计算过程、尺寸和结构形式、各构筑物设计计算草图、人员编制、水厂平面高程设计计算和布置情况以及设计中尚存在的问题等。

2、手工绘制自来水厂平面高程布置图1张(1号铅笔图,图框和图签按标准绘制)。

要求:比例选择恰当,图纸布局合理,制图规范、内容完整、线条分明,字体采用仿宋字书写。

2. 设计规模及工艺选择2.1设计规模根据所提供的已知资料:最高日用水量为近期5万吨/天,远期10万吨/天。

d Q=Q αα为自用水系数,取决于处理工艺、构筑物类型、原水水质及水厂是否设有回收水设施等因素,一般在1.05-1.10之间,取α =1.07,则水厂生产水量近期:Q 0=1.07Q d =1.07×50000=53500m 3/d=2229.2m 3/h远期:Q 0=1.07Q d =1.07×100000=107000 m 3/d=4458.3m 3/h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应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时所需供水量进行校核。

2.2水厂工艺流程选择2.2.1概述给水处理的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杂质,使之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要求的水质。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水质工程学(上) 课程设计说明计算书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班级:给排水131姓名:潘弘远学号:28指导老师:娄金生日期: 二0一五年十二月水质工程学(上)课程设计说明计算书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5)二、课程设计的任务与内容 (5)三、设计水量 (8)四、建设场地与水源水质 (8)五、水厂工艺流程选择 (8)六、主要处理构造物的计算 (9)1.配水井 (9)2.混合设备 (9)3.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 (9)(1)设计要点 (10)(2)设计条件 (10)(3)水力提升器计算 (11)1)喷嘴 (11)2)喉管 (11)3)喉管喇叭口 (11)4)第一絮凝室 (12)5)第二絮凝室 (12)6)澄清池各部尺寸计算 (13)7)各部分容积及停留时间计算 (14)8)排泥设施 (16)4.普通快滤池设计 (17)(1)设计参数 (17)(2)平面尺寸计算 (18)1)滤池总面积 (18)2)单池面积 (18)3)滤池高度 (19)2(3)配水系统 (19)1)反冲洗强度 (19)2)反冲洗水量 (19)3)干管始端流速 (20)4)配水支管根数 (20)5)单根支管入口流量 (20)6)支管入口流速 (20)7)单根支管长度 (20)8)配水支管上孔口总面积 (21)9)配水直管上孔口流速 (21)10)单个孔口面积 (21)11)孔口总数 (21)12)每根支管上的孔口数 (21)13)孔口中心距 (22)14)孔口平均水头损失 (22)15)配水系统校核 (22)(4)洗砂排水槽 (23)1)洗砂排水槽中心距 (23)2)每条洗砂排水槽长度 (23)3)每条洗砂排水槽的排水量 (23)4)洗砂排水槽断面模数 (23)5)洗砂排水槽距砂面高度 (24)6)排水槽总平面面积 (24)7)中间排水槽 (24)(5)滤池反冲洗 (25)1)单个滤池的反冲洗用水总量 (25)2)高位冲洗水箱的容积 (25)3)承托层的水头损失 (25)4)冲洗时滤层的水头损失 (25)5)冲洗水箱高度 (26)3(6)进出水系统 (26)1)进水总渠 (26)2)反冲洗进水管 (26)3)清水管 (26)4)排水渠 (27)5.消毒 (27)(1)设计参数的确定 (27)(2)加氯量的计算 (27)1)储氯量及氯瓶数量 (28)2)加氯机选择 (28)3)加氯控制 (28)4)加氯间和氯库设计 (28)6.清水池设计计算 (28)(1)清水池容积 (28)(2)管道系统 (29)(3)清水池布置 (30)七、水厂平面布置与高程布置 (30)1.水厂组成 (30)2.工艺流程布置 (31)3.平面布置 (31)4.工艺流程高程布置 (32)5.工艺流程的标高计算 (32)八、设计体会 (32)参考文献 (32)4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水质工程学(上)》课程设计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水质工程学2》(污水处理)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水质工程学2》(污水处理)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2010 年 1 月 9 日
《水质工程学 2》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 1 页 共 51 页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某城镇污水处理厂工艺初步设计, 包括根据污水水质及污水厂规模 选择处理工艺,每个工艺构筑物各部分尺寸的详细计算,整个污水厂的规划布局 以及各构筑物间高程的确定。 该污水厂的设计规模为 280000m3/d,污水水质分析结果如下: COD:550mg/L SS:260mg/L BOD5:220mg/L 要求出水水质: COD:600mg/L SS:20mg/L BOD5:20mg/L 该污水厂所处地区气象条件: 全年极端最高温度:39.4°C 全年极端最低温度:2°C 全年主导风向:西南风 该污水厂所处位置工程地质条件: 地震烈度:8 度 最大冻土深度:55cm 地基承载能力:110t/m2 该污水厂所处位置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位埋深:7m 污水处理后排入某河流,污水处理厂据此河流 670m,河流最高洪水位为 65.5m。 污水处理厂设计地面标高为 68.3m。 市政污水引入管管底标高为 63.2m。 根据污水水质,设置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格栅、沉 砂池、 初沉池一级处理, 生物曝气池、 二沉池二级处理, 消毒接触池等工艺单元。 再对整个水厂的平面布置做出规划,然后具体计算每个工艺所需构筑物的个数、 详细尺寸等,计算各构筑物内以及构筑之间的水头损失,确定各构筑物之间的高 差以及水泵的扬程,最后绘制水厂总平面图以及水厂高程布置图。
兰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给水排水工程
2010 年 1 月 9 日
《水质工程学 2》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 2 页 共 51 页
2 工艺流程
2.1 污水处理方案比较
1.传统活性污泥法 传统活性污泥法,又称普通活性污泥法,是早期开始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 运行方式。原污水从曝气池首端进入池内,由二次沉淀池回流的污泥同步注入。 污水与回流污泥形成的混合液在池内呈推流式流动至池的末端, 流出池外进入二 次沉淀池,在这里处理后的污水与活性污泥分离,部分污泥回流曝气池,部分污 泥则作为剩余污泥排出系统。 本工艺具有如下特征: 有机物在曝气池内的降解,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吸附和第二阶段代谢的完整过 程,活性污泥也经历了一个从池首端的对数增长,经减速增长到池末端的内源呼 吸期的完全生长周期。 由于有机污染物浓度沿池长逐渐降低, 需氧速度也是沿池长逐渐降低。 因此, 在池首端和前段混合液中的溶解氧浓度较低,甚至可能是不足的,沿池长逐渐增 高,在池末端溶解氧含量就已经很充足了,一般能够达到规定的 2mg/L 左右。 传统活性污泥法系统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极好,BOD 去除率可达 90%以上,适 于处理净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要求高的污水。 经多年运行实践证明,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存在着下列各项问题: (1)曝气池首段有机污染物负荷高,耗氧速度也高,为了避免由于缺氧形 成厌氧状态,进水有机物负荷不宜过高,因此曝气池容积大,占用的土地较多, 基建费用高。 (2)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而供氧速度难于与其相吻合、适应,在池 前段可能出现耗氧速度高于供氧速度的现象, 池后段又可能出现溶解氧过剩的现 象,对此,采用渐减供氧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3)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变化 的影响。 2.氧化沟 氧化沟,又称循环曝气池,是于 50 年代由荷兰的 Pasveer 所开发的一种污 水生物处理技术,属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种。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相较,氧化沟具有下列各项特征: (1)在构造方面的特征 氧化沟一般呈环形沟渠状,平面多为椭圆形或圆形,总长可达几十米,甚至 百米以上。沟深取决于曝气装置,自 2m 至 6m。 单池的进水装置比较简单,只要伸入一根进水管即可,如双池以上平行工作 时,则应设配水井,采用交替工作系统时,配水井内还要设置自动控制装置,以 变换水流方向。 出水一般采用溢流堰式,宜于采用可升降式的,以调节池内水深。采用交替 工作系统时,溢流堰应能自动启闭,并与进水装置相呼应以控制沟内水流方向。 (2)在水流混合方面的特征 在流态上,氧化沟介于完全混合与推流之间。 污水在沟内的流速 v 平均为 0.4m/s,氧化沟总长为 L,当 L 为 100~500m, 污水完成一个循环所需时间约为 4~20min,如水力停留时间定为 24h,则在整个

水质工程学2课程设计计算书

水质工程学2课程设计计算书

水质工程学2课程设计计算书
由于你没有提供具体的设计要求和参数,我无法为你生成完整的水质工程学 2 课程设计计算书。

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个计算书的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具体课程名称]课程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任务概述
1. 设计目的
2. 设计要求
3. 设计背景
二、设计方案
1. 工艺流程选择
2. 主要设备和材料
三、设计计算
1. 流量计算
2. 停留时间计算
3. 反应器尺寸计算
4. 药剂投加量计算
5. 其他相关计算(根据具体设计内容进行补充)
四、设计结果与总结
1. 设计结果汇总
2. 设计总结与评价
3. 建议与改进措施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书模板,你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参数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

在撰写计算书时,请确保清晰地阐述设计过程和结果,并附上必要的计算公式、图表和参考资料。

如果你有具体的设计需求,我可以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为你提供更详细的帮助。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2013至2014学年第1学期水质工程学(上)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某城市净水厂工艺设计专业:给水排水工程**:***学号:**********完成日期:2013年12月****:***浙江科技学院目录1工程概况 (4)1.1设计规模 (4)1.2水源水质 (4)2混合 (4)2.1加药系统 (4)2.2溶液池设计及计算 (4)2.3溶解池设计及计算 (4)2.4混合设备 (5)3絮凝 (6)3.1絮凝形式选用 (6)3.2折板絮凝池的设计 (6)3.3第一段絮凝区 (7)3.4第二段絮凝区 (10)3.5第三段絮凝区 (12)3.6絮凝的总GT值 (12)4沉淀 (12)4.1参数确定 (12)4.2设计池体尺寸 (13)4.3进水穿孔墙 (13)4.4指形槽 (13)4.5出水渠 (14)4.6排泥设施 (14)4.6沉淀池水力条件复核 (14)5过滤 (14)5.1滤池选择 (14)5.2滤池设计参数确定 (14)5.3滤池池体设计 (14)6消毒 (23)6.1消毒剂选择 (23)6.2加氯计算 (23)7清水池 (23)7.1清水池的布置 (23)7.2清水池容积计算 (24)7.3清水池平面尺寸 (24)7.4清水池各管管径的确定 (24)8设计说明书 (25)1.工程概况工程位于浙江省某市,该市有一蓄水量较大的水库可作为水源,水库水质为一类地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要求。

出厂水质为一类水司标准。

主要任务为净水厂工艺及总平设计。

1.1设计规模设计日产水量为17万m 3 ,水厂自用水量为8%,Q d =170000×1.08=183600m 3/d1.2水源水质浊度:10-50度 PH 值:6.9-7.3 色度:10度(铂钴标准计) 氨氮(以N 计):0.5mg/L 总硬度(以CaCO3计):100-120mg/L 细菌总数:400个/mL 总大肠菌群数:2000个/L该厂采用混合→絮凝→ 沉淀→过滤的常规处理流程,具体的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1计算书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1计算书

目录1 总论 (3)1.1 (3)1.2 基本资料 (3)1.2.1 设计规模 (3)1.2.2 原水水质分析 (3)1.2.3 地质条件 (4)1.2.4 气象条件 (4)1.2.5 处理要求 (4)1.2.6 厂区地形 (4)2 总体设计 (4)2.1 净水工艺流程的确定 (4)2.2 构筑物形式选择 (4)3 混凝沉淀 (4)3.1 混凝剂投配设计 (4)3.1.1 混凝剂投量计算 (4)3.1.2 水的ph和碱度影响 (5)3.1.3 石灰投量 (5)3.1.4 混凝剂投加方法和调制方法 (5)3.1.5 溶液池容积 (5)3.1.6 溶解池容积 (6)3.1.7 计量设备 (6)3.1.8 加药间和加药库 (7)3.2 机械混合池的设计 (7)3.2.1 有效容积 (7)3.2.2 搅拌器转速 (8)3.2.3 搅拌器角速度 (8)3.2.4 轴功率 (8)3.2.5 所需轴功率 (8)3.2.6 电动机功率 (8)3.3 折板絮凝池的设计 (9)3.3.1 设计水量 (9)3.3.2 平面尺寸计算 (9)3.3.3 各段停留时间 (10)3.3.4 隔墙空洞面积与布置 (10)3.3.5 折板布置 (11)3.3.6 水头损失计算 (11)3.3.7 G值和GT值 (12)3.3.8 折板絮凝池布置 (13)3.4 斜管沉淀池的设计 (14)3.4.1 设计水量 (15)3.4.2 平面尺寸计算 (15)3.4.3 复核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 (16)4 过滤 (17)4.1 滤池的选择 (17)4.2 V型滤池的布置 (17)4.3 V型滤池的设计计算 (17)4.3.1 平面尺寸计算 (17)4.3.2 进水系统 (19)4.3.3 反冲洗系统 (19)4.3.4 过滤系统 (22)4.3.5 排水系统 (22)4.3.6 滤池总高度 (23)5 消毒 (24)5.1 消毒方法的选择 (24)5.2 加氯量计算 (24)5.3 加氯设备的选择 (24)5.3.1 自动加氯机选择 (24)5.3.2 氯瓶 (24)5.3.3 加氯控制 (24)5.3.4 加氯间和氯库 (24)6 其他设计 (25)6.1 清水池的设计 (25)6.1.1 平面尺寸计算 (25)6.1.2 管道系统 (26)6.1.3 清水池布置 (27)7 水厂总体布置 (27)7.1 水厂的平面布置 (27)7.2 水厂的高程布置 (28)8 设计体会 (30)9 参考文献 (30)1总论1.1设计任务及要求城市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学习工程设计方法、培养工程观念。

水质设计计算说明书

水质设计计算说明书

西安工业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设计题目:佛山市三水区北江水厂工程设计院系:建筑工程学院班级: 110714设计者:李江学号: 110714107 指导教师:逯延军设计时间: 2014年1月1日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指导书和任务书 (1)1.1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1)1.2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任务书1 (1)第二章设计说明书 (3)2.1、供水水质要求 (3)2.2、水厂厂址选择 (4)2.3、设计规模 (4)2.4、净水工艺流程的确定 (4)第三章设计计算与水厂设备的选择 (6)3.1、混凝 (6)3.1.1混凝剂的选择 (6)3.1.2、投加方式 (7)3.1.3、加药量的计算和加药间的布置 (7)3.2、絮凝池选用 (11)3.2.1 絮凝池形式的选择 (11)3.2.2、折板絮凝池设计参数 (12)3.3、平流沉淀池 (17)3.3.1、平流沉淀池设计计算 (18)3.4、普通快滤池 (21)3.4.1、普通快滤池设计计算 (23)3.5、清水池 (27)1、清水池总容积的计算 (27)3.6、消毒工艺 (28)3.7、吸水井 (30)3.8、二级泵房 (30)第四章、水厂平面和高程布置 (31)4.1、平面布置 (31)4.2、高程布置 (33)参考文献 (35)第一章课程设计指导书和任务书1.1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城市给水处理厂的课程设计,巩固与运用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加深对给水处理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掌握设计所需资料及其应用方法,熟悉设计步骤与相关设计内容,学会计算方法,能准确运用工程语言表达工程思想,能正确运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掌握给水处理厂设计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

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一个给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基本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工艺扩初设计图纸两张(3#),其中给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一张,水处理工艺高程布置图一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工程学课程(下)设计计算说明书(生活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设计题目:某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初步设计班级:排水082姓名:张健学号:0803120234指导教师:杨世东2011年12月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1 格栅计算格栅设在处理构筑物之前,用于拦截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保证后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1) 栅条的间隙数设栅前水深为h =0.6m , 过栅流速V=0.8m/s , 栅条间隙宽度b=0.02m ,格栅倾角α=60°n 105Q bhv ==≈个 2) 栅槽宽度设栅条宽度s =0.01m{B}=s (n -1)+bn =0.01×(105-1)+0.02×105=3.14m3)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设进水渠宽B 1=1.0m ,其渐宽部分展开角为α1=30°L 1=(B-B 1)/2tg α1=(3.14-1.0)/2tg30°=1.85m4) 出水槽与出水渠道连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 2=L 1/2=1.85/2=0.925m5)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m k g v b s h o 081.0360sin 6.198.002.001.042.2sin 2234234=⨯⨯⨯⎪⎭⎫ ⎝⎛⨯=⨯⨯⨯⎪⎭⎫ ⎝⎛⨯=∑αβ 式中 β——形状系数,其值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取2.42k ——系数,格栅受物物堵塞时水头损失增大倍数,一般取36) 栅槽总高度H =h+h 2+∑h =0.6+0.1+0.3=1.0m式中 h 2——栅前渠道超高,一般取0.3m7) 栅槽总长度L =l 1+l 2+0.5+1+H 1/tg60°=4.8m式中 H 1——栅前槽高,H 1=h+ h 2=0.6+0.3=0.9m8) 每日栅渣量3186400 5.5/1000Q W W m d K ⨯⨯==⨯设计总 式中 W1——栅渣量,本设计取为0.08m ³栅渣/10³m ³污水K 总——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为1.32 沉砂池目前我国应用广泛的沉砂池有多种,并各自有其各自的特点,结合本设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决定选用平流沉砂池。

采用平流沉砂池其优点是: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流动,具有构造简单,截留无机颗粒效果好的优点。

(1) 池子的长度:设v=0.30m/s ,t=30s.L=vt=0.30×30=9m.(2) 水流断面积:A=Qmax/v=1.04/0.30=3.5 m 2(3) 池总宽度: 设n=2格,.每格宽度b=2.0mB=nb=2×2=4m(4) 有效水深:2A 3.5h 0.875m B 4=== (5)沉砂室所需容积: 设T=1d. X 城市污水沉沙量,一般采用30 m 3/ 610 m3 V=6max 8640010Q XT Kz ⨯ =61.04301864001.310⨯⨯⨯⨯=2.07m 3(6) 每个沉砂斗的容积: 设每格有2个沉砂斗。

Vo=2.0722⨯ =0.52m 3(7)沉砂斗各部分尺寸:设斗底宽a 1=0.5m,斗壁与水平面倾角为55°,斗高h 3’=0.6m沉砂斗上口宽:34m .15.0tg556.02a tg55'2h a 13=+︒⨯=+︒=沉砂斗容积:()()32221123054m .05.05.034.134.130.62a 2aa 2a 6'h V =+⨯+⨯=++=≈0.52 m 3 (8)沉砂室高度:采用重力排砂,设池底坡度为0.06,坡向砂斗332h h '0.06l 0.60.06 4.50.87m =+=+⨯=(9)池总高度:设超高h 1=0.35m123H h h h 0.350.8750.87 2.095m =++=++=≈2.1m 。

(10)验算最小流速:最小流量时只用一格工作min 1min 0.5Q 0.5 1.04v 0.29m /s n w 10.8752⨯===⨯⨯城平〉0.15m/s (11)进水部分:采用潜孔进水,潜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20%=F A 3.50.20.20.352n ⨯=⨯=m 2 共设有4个孔,则单孔面积为0.350.08754=m 2 设计孔口尺寸为:0.352.0⨯5(m),实际流速为1.55m/s 。

查阅《给排水手册》第一册,水流经孔口的局部阻力系数为06.1=ζ,则计算孔口水头损失为130.08.9255.106.121=⨯⨯=h m 潜孔后0.5m 处设挡流板,挡流板深入水下0.35m 。

(12)出水部分设计出水堰采用实用堰,堰上水头和流量关系公式为:230H 2g m b Q = 2g v H H 2000α+= 则2g v 2g mb Q H 20032α-⎪⎪⎭⎫ ⎝⎛= Q=0.52s /m 3, m 取为0.4 ,堰宽b=1.6,令0α=1,0v =0.25m/s代入后计算得H=0.32m 。

可见单堰出水会造成堰上水头太高,因此采用伸出出水槽的方法增加堰长b ,进而降低堰上水头。

每格伸出两条出水槽,槽长2.0m ,槽宽0.3m,槽深0.3m 。

这样每条堰的出水流量降至0.07754s /m 3,而堰长b=2.0m,v 0=0.162m/s 计算得H=0.09m ,设自由跌水0.06m ,总跌落水头为0.15m 。

3初沉池采用辐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其特点是:多为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较简单;排泥方法完善,设备已趋定型;池内水速不稳定,沉淀效果较差;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要求较高。

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1. 初沉池主体设计(1) 沉淀部分水面面积21.0436*******Q A m nq ⨯===⨯设计 式中 Q 设计——污水厂设计流量n ——池数,n =2个q ——表面负荷(2~3m 3/m 2h ),取q =2.0 m 3/m 2h(2) 池子直径34.53D m === 取D =35m(3) 沉淀部分有效水深qt h =2式中 t ——沉淀时间,t =1.5hh 2=2.0×1.5=3.0m(4)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31.043600' 1.528082Q V t m n ⨯=⨯=⨯=设计 (5) 沉淀部分所需容积:① nSNt V 1000= 式中 S ——每人每日污泥量(0.3~0.8L/人d ),取S =0.5L/人dN ——设计人口数,取N=30万人T ——污泥在污泥斗内贮存时间(日),t =4h =1/6d30.5300000412.51000224V m ⨯⨯==⨯⨯ ② nr K tC C Q V ⨯-⨯⨯⨯⨯-=)100(10024)(0221max ρ 311.043600(0.4070.4070.5)1002461.361(10097)210⨯⨯⨯-⨯⨯⨯=⨯⨯-⨯⨯ =37.35m 3其中,t 为两次污泥清除时间间隔,1C 为进水悬浮物浓度, 2C 为出水悬浮物浓度,r 为污泥密度,其值取1(6) 污泥斗容积32222115102150217.12)1122(31.73 )(373.160)12()( 60 , 1.0m r , 2.0m r 22m r r r r h V mtg tg r r h =+⨯+⨯=++==⨯-=-====ππαα则:,设 (7) 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设池底径向坡度为0.05,则坡底落差:41()0.05(17.52)0.050.775 h R r m =-⨯=-⨯=池底可贮存污泥体积V 2为)(3121242Rr r R h V ++=π 式中 R ——沉淀池半径,此处为17.5m经计算得到V 2=280m 3(8) 所以可贮存污泥总容积331212.7280292.737.35V V V m m =+=+=>(9) 沉淀池总高度设 h 1=0.5m ,h 3=0.3mH=h 1+h 2+h 3+h 4+h 5=0.5+3.0+0.3+0.775+1.73=6.305(10) 沉淀池池边高度H= h 1+h 2+h 3=0.5+3.0+0.3=3.8m(11) 径深比23511.67 6~12 3D h ==介于之间,符合要求 (12) 刮泥选择由于池径较大,故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外缘,取外周刮泥板线速度为1.5m/min ,则刮泥机转速1.5 1.36/35v n rad h D ππ===⨯ 刮泥机制作采用钢制桁架,驱动装置设在衍架的最外沿,刮泥板制作成直板,按与衍架底端成一定角度排列,池底接DN400排泥管,放空管DN600。

(13) 浮渣收集:浮渣用浮渣刮板收集,定期清渣,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高出水面0.15m ,在出水堰前设置浮渣挡板,排渣管DN200,渣井设有格栅截留。

2. 进出水设计辐流式沉淀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方式,进水管出口处设穿孔挡板整流,出水 采用双边溢流堰出水槽,堰口采用三角堰,排泥管设在池子最低部,靠水的压力排泥。

初沉池集配水采用集配水井,内侧配水,外侧排水。

尺寸为配水井直径1.8m ,集水井直径3.3m 。

初沉池集配水井示意图如下:(1) 进水部分设计进水管流速污水自沉砂池出水井接DN800铸铁管进入配水井, 1000i =3.16,管内流速221.04 1.035/ 1.0 1.420.844Q v m s n D ππ===-⨯⨯设计在之间满足要求 (2) 出水部分设计① 堰上负荷初沉池出水堰最大堰上负荷不宜大于 2.9L/sm,则每池所需堰长 L=1040/(2×2.9)=179.31m ,D=L/π=179.31/3.14=57.10m ,远大于池径,故采用双侧集水。

② 出水槽尺寸采用薄壁三角堰双侧集水,出水槽为双边进水,取出水槽外壁到池壁距离为0.4m,堰每侧集水量为:1 1.0410.26/2222Q Q l s =⨯=⨯=设计 设过水断面面积 22.05.04.0m h B A =⨯=⨯=湿周 m h B f 4.15.024.02=⨯+=+=水力半径 m f A R 143.04.1/2.0/===流速 /0.26/0.2 1.30.4/V Q A m s ===>水力坡度 222233000()(1.30.0130.143) 2.13i vnR --==⨯⨯=取出水槽外壁到池壁距离为0.4m(过小会增加流速,带走沉泥)出水堰长 L=(35-0.8)π+(35-1.6)π=212.26m③ 三角堰尺寸堰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堰高为0.06m ,堰宽为0.11m 。

实际堰数 n=212.26/0.11=1930个取堰上水头0.045m ,堰上宽度0.1m④ 校核堰上负荷为了偏于安全,设三角堰水面宽为堰长,取安全堰上宽为0.1m ,则实际堰长为:L'=n ×0.1=1930×0.1=193m >179.31m 满足设堰后自由跌落为0.10m⑤ 水头损失:h =i ×3.14×(D-0.8+D-1.6)/2+0.10+0.045=0.1676⑥ 总水头损失:∑h =0.13+0.17=0.3m(3) 初沉池集配水井设计① 集水井直径设D =3.3m ,沉砂池总出水管径为800㎜V=Q/W=1.04×4/π×0.82=0.85m/s② 配水井直径:设D =1.8m ,则:上升流速为 V 1=Q/W=1.04×4/π×1.12=1.60 m/s③ 进出入初沉池管径:DN=800㎜ v =0.97m/s I=1.64‰DN=800㎜ v =0.97m/s I=1.64‰4. 氧化沟(Oxidation Ditch)本设计的生物处理系统严格上来讲应该是C /A 2处理工艺,即厌氧池+缺氧池+Carrousel 氧化沟,其设计方法主要来源于两处,一是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的胡大锵著的《Carrousel 氧化沟脱氮除鳞工艺设计探讨》一文,二是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镇排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