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合集下载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和意境。

2.掌握唐诗欣赏的基本方法:朗读、品味文学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感知作者意图。

3.借助此课堂的诗歌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登鹳雀楼》的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优美的诗歌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启发学生对于“登高”的主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于此种主题的理解。

2. 讲解1.讲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及《登鹳雀楼》的诗意和意境。

2.介绍唐诗欣赏的基本方法:朗读、品味文学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感知作者意图。

3. 阅读1.学生一起朗读《登鹳雀楼》。

要求读出字正腔圆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感受诗歌的韵美。

2.学生自行品味文学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感知作者意图。

3.教师对于课文进行详细的解读,点拨学生意识不到的文学语言和意境。

4. 疏导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登鹳雀楼》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和思想。

2.教师疏导学生对于阅读中出现的一些语言和文化难点的分析和理解。

5. 练习1.学生练习朗读《登鹳雀楼》,并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2.学生进行思考题和文学语言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1.对于此次阅读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2.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开拓他们的文学视野。

课后作业1.练习朗读和默写《登鹳雀楼》。

2.回看《登鹳雀楼》,细致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意图,形成书面总结。

3.阅读其他唐代古诗,掌握唐诗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评估1.教师对于学生成果进行评估。

例如:课堂笔记的整理和精选、诗歌的朗读质量、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

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总结本次教学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学魅力,而不是简单地为了阅读和考试而学习。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案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容;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涵;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

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老杜的“文章憎命达”,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语。

2.相关知识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

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登临诗”)。

3.文题背景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祜(hù),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祜以诗和之。

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本课文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正确定位本篇诗的时代、背景、作者。

3.能够分析、理解并欣赏诗歌的意境与意义,掌握本篇诗的基本结构及修辞手法。

4.能够借助本篇诗启迪自我修养,引领自我开展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篇诗的结构及修辞手法。

2.掌握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诗情。

3.了解本篇诗的文化背景,并利用本篇诗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件展示来进行。

2.感性教学法,通过阅读、鉴赏等方式进行。

3.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的意境,并选择相关文化活动来开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视频片段介绍名为“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启发学生对于诗歌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了解本篇诗歌的一些背景。

2.逐段讲解结合PPT以及教师对于本篇诗歌的解析进行讲解。

在讲解词汇和表达方式时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方式,增加学生记忆深度以及语感领悟。

3.诗歌欣赏和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唱和视频表演等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韵律感以及感染力。

而在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来让学生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感知本篇诗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4.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针对着相关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设计一张九日齐山的旅游名片、制作一款文化衫等等,让学生以此来梳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写诗札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写一篇诗札记。

2.独立思考:解释“居高临下”的意思并分析此处修辞手法的用意。

3.文化活动报告:选取其中一项文化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总结九日齐山是一首描写尘俗之外的山水风景的诗歌,通过这篇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高山景色,还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水之思。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分析并欣赏《九日齐山登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登高的意义。

提问:你们对齐山有何了解?2.2 课文阅读与理解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九日齐山登高》。

讨论: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2.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课文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如何增强了文学效果?2.4 写作背景与动机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讨论:作者写作《九日齐山登高》的动机是什么?第三章:课堂活动与互动3.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讨论。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与创作4.1 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出问题: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惑或不解?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2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九日齐山登高》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2 评价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比较6.1 拓展阅读提供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讨论: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与《九日齐山登高》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6.2 比较分析要求学生比较《九日齐山登高》与其他拓展阅读材料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2.学习《九日齐山登高》这首名篇,领略其魅力。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以及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产生赏诗、写诗和写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骊山北峰初见。

袖拂云霞三千丈,一时谢却安西藩。

阳关蚊蝉三迭,渭水雁行五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十里扬州路。

2. 唐诗的典型特点1.英俊豪迈的风貌。

2.艳丽清新的辞藻。

3.致密深刻的意境。

4.语言朴实,言简意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唐诗的典型特点。

2.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发给学生《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原文,有限简短地先让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再从唐诗的典型特点入手,介绍唐诗的典型特点。

2.欣赏环节请学生仔细地欣赏这首名篇,用一句话表达这首诗的感觉。

3.意义解析请学生从以下方面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通过哪些形象来表达主题?•诗歌的语言是如何描绘这些形象的?•诗人通过诗歌准确地表达了哪些情感?4.写作环节请学生根据自己感受,试着写下一段自己的感想。

5.总结环节通过这篇诗歌的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习作可以用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分析诗歌时,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唐代名篇《九日齐山登高》的课程教学,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呈现对诗歌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鉴赏能力。

63《九日齐山登高》《晚秋》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63《九日齐山登高》《晚秋》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6.1《九日齐山登高》《晚秋》教案《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一、自读,借助注释和方法理解,然后检查基本效果。

1>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时、地、事,另登高这一意象一般可能的“情”,末点特易忽略]2、“涵、酩酊”的音、义。

3、登高这一意象的情蕴,可以从哪些字眼找到证据?(携壶、难逢、酩酊、恨、只如此)4、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找些字来印证。

5、“恨落晖”和名句“夕阳无限好,_____________ ”表达的情感很相似;后来朱自清先生反其意义而用之,改为二、整体赏析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诗人不是远眺,而是俯瞰,碧波之中,浸润着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和齐山的倒影。

优美的景色尽收眼底。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 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四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不用登临恨落晖”,消沉中含有执着。

既是自勉自励,自我解嘲,也是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词。

诗人好像更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如此,不醉也如此,怨也只如此,不怨也如此。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案标题: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九日齐山登高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和身体素质,并且通过登山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或大学本科水平的学生,以一个单独的周末活动进行实施。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挑战自我。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耐力、协调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教学准备:1. 确定九日齐山为目的地,并提前进行勘察,了解路线、安全情况和天气情况。

2. 准备足够的食物和饮水,确保活动期间的能量补充。

3. 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对于有特殊体质或健康问题的学生,在活动前进行充分了解和咨询。

4. 提前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对登山活动的兴趣和关注点,并解答他们可能的疑虑。

5. 准备相关安全设备,如登山杖、保护垫等,确保学生的安全。

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登山前准备1. 介绍活动的背景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人数大约为5-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3. 讲解基本的登山装备要求,如准备合适的鞋子、呼吸道保护措施、适当的衣物等。

4. 介绍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行走姿势、攀爬技巧、如何保持耐力等。

5. 强调安全意识,讲解在登山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风险和应对策略。

活动二:登山过程1. 按照事先勘察好的路线进行登山活动。

2. 在登山途中,适时停下来,休息和讲解山区的特征、动植物等。

3. 每个小组设立一位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的前进和休息。

4.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导航员,带领小组前进,锻炼方向感和领导能力。

5. 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和帮助,在困难和疲惫时互相支持。

活动三:登山总结1. 登顶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谈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和收获。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理解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略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教材或阅读材料。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分析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读心得。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篇短文。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分析诗歌时的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以及对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和风格。

3、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精妙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无题》、《商山早行》。

2、感悟晚唐诗歌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九日齐山登高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本诗;体味作者在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5’
指名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新授 25'
(一)简介作者
投影示: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世称。

晚唐诗人。

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齐名,并称“”。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二)解题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三)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四)检查自学成果,解释下列词语
1、江涵秋影
2、翠微
3、但将
4、酩酊
5、酬佳节
6、落晖
(五)分析鉴赏
作者在诗歌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1、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描写了何时之景?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客”在此指谁?
投影示:
①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览,为我们描绘了满目(季节)景。

②“涵”字极有气势。

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

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

“飞”字写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

③“客”指诗人好友张祜。

2、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投影示:
①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尘世难逢开口笑”,是《庄子·盗跖篇》的典故,说人的一生,常常是处在痛苦悲愁之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的联句“插花行理鬓”,以鬓边插花表示旷达。

这在唐代可能是很流行的做法。

②颔联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

“难逢”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

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

3、分析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①这一联继续写旷达,如果说上一联比较含蓄的话,这一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投影示:
感情发生了由隐而显的变化。

因为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要及时行乐。

②诗人真的如此旷达吗?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

投影示:
,这是故作旷达。

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二人。

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以慰客,也是自慰。

③“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投影示:
自勉自励。

这两句都是写旷达,但这种旷达却是从尘世的悲愁中引出。

所以,这里的旷达,不过是悲愁中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可以说,这是故作达语。

比起直抒悲愁来,更加含蓄、深沉。

诗中的这种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抑郁、怀才不遇的反映。

4、分析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①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

齐景公为什么而落泪?
投影示:
齐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

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的落泪表示嘲笑。

②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
投影示:
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③但结合颔联上句,他的内心是不是如此旷达?
投影示:
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④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投影示:。

尾联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六)总结全诗
《九日齐山登高》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情诗。

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报复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三、课堂练习 15’
1、背诵全诗。

2、这首诗首联写景叙事,蕴涵了怎样的情感?以下三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尾联反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必做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