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教学案

合集下载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本课文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正确定位本篇诗的时代、背景、作者。

3.能够分析、理解并欣赏诗歌的意境与意义,掌握本篇诗的基本结构及修辞手法。

4.能够借助本篇诗启迪自我修养,引领自我开展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篇诗的结构及修辞手法。

2.掌握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诗情。

3.了解本篇诗的文化背景,并利用本篇诗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件展示来进行。

2.感性教学法,通过阅读、鉴赏等方式进行。

3.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的意境,并选择相关文化活动来开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视频片段介绍名为“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启发学生对于诗歌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了解本篇诗歌的一些背景。

2.逐段讲解结合PPT以及教师对于本篇诗歌的解析进行讲解。

在讲解词汇和表达方式时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方式,增加学生记忆深度以及语感领悟。

3.诗歌欣赏和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唱和视频表演等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韵律感以及感染力。

而在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来让学生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感知本篇诗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4.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针对着相关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设计一张九日齐山的旅游名片、制作一款文化衫等等,让学生以此来梳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写诗札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写一篇诗札记。

2.独立思考:解释“居高临下”的意思并分析此处修辞手法的用意。

3.文化活动报告:选取其中一项文化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总结九日齐山是一首描写尘俗之外的山水风景的诗歌,通过这篇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高山景色,还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水之思。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2.学习《九日齐山登高》这首名篇,领略其魅力。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以及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产生赏诗、写诗和写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骊山北峰初见。

袖拂云霞三千丈,一时谢却安西藩。

阳关蚊蝉三迭,渭水雁行五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十里扬州路。

2. 唐诗的典型特点1.英俊豪迈的风貌。

2.艳丽清新的辞藻。

3.致密深刻的意境。

4.语言朴实,言简意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唐诗的典型特点。

2.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发给学生《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原文,有限简短地先让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再从唐诗的典型特点入手,介绍唐诗的典型特点。

2.欣赏环节请学生仔细地欣赏这首名篇,用一句话表达这首诗的感觉。

3.意义解析请学生从以下方面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通过哪些形象来表达主题?•诗歌的语言是如何描绘这些形象的?•诗人通过诗歌准确地表达了哪些情感?4.写作环节请学生根据自己感受,试着写下一段自己的感想。

5.总结环节通过这篇诗歌的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习作可以用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分析诗歌时,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唐代名篇《九日齐山登高》的课程教学,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呈现对诗歌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鉴赏能力。

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江苏省姜堰中学一、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流露的感情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90年代曾经流行过一首歌曲《中华民谣》,歌词写得很有诗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原来化用的就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诗句。

你们能找出是哪几句吗?(一起读出来)生: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师:找得很准。

今天我们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这首诗歌,先请自由诵读这首诗歌。

再集体朗诵。

大家用什么感情朗读的呢?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我们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到池州任刺史,在来池州前一二年中,杜牧一再向朝廷上书平戎之策,却没有得到朝廷重用而身处僻壤。

就在来到池州的第二年其友张祜(一个遭人排挤,同样怀才不遇的诗人)前来拜望,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杜牧写下《九日齐山登高》诗,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晚唐的社会大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正一步步走向终结,社会矛盾重重、时代动荡不安,藩镇割据、党争不息、外族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时代的苦难、社会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在诗人欣赏投下阴影。

)3、我们现在了解了这首诗是作者在自己不得志,偏于一方做官的情况下写的。

那么他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大家把这首诗歌内容的描述文字拿出来,互相交流一下,每组推荐一位最优秀的。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

师补充典故:颔联化用两个典故。

“尘世难逢开口笑”,《庄子》“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庾、死丧、忧患,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悲愁相继,难得一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的联句“插花行理鬓”,以鬓边插花表示旷达。

4、通过大家对这首诗歌内容的描述,我们基本把握了这首诗歌的内容。

把握内容是诗歌学习的第一步,就像我们来到一座幽深的花园,刚推开花园大门,而花园里面具体有哪些美景、怎么布置的,就需要我们靠“鉴赏”来发现。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精品教案_3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精品教案_3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杜牧生平,读懂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内容理解、字句赏析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独特情感表现,体会杜牧旷达又感伤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创作背景,鉴赏诗歌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学法指导诵读、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牧的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初读为了能对这首诗形成较好的整体感知,我们首先来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三、正音与释义涵:包含、包容携:带着、拿着壶:酒壶翠微:翠,色彩,青绿色。

泛指青山。

但:只是,仅酩酊:mǐng dǐng 大醉酬:酬答、报答霑:zhān 沾,浸湿四、再读在正音释义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再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细细品味。

五、解题1、九日:时间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气候宜人,菊花盛开,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咏赏不绝。

2、齐山:地点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思考:但距京城是否偏远?)3、登高:事件(1)重阳节习俗(2)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深深地思考:家国命运?个人际遇?)4、总结: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记述了诗人重阳节在齐山登高的所见所想。

六、作者与背景1、提问:诗人是一个人登高吗?和谁登高?明确:“与客携壶上翠微”,诗人与“客”登高。

“客”是张祜。

2、思考:杜牧与张祜为何会在此时此地相会登高?明确:(1)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世称杜樊川,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

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

这首七律是杜牧偏寓池州,任池州刺史时所作,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2)张祜比杜牧年长,且诗名早著,唐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挤,未能被重用。

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

杜牧对他的被排抑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写了此诗。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学目标】1、感悟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和风格。

3、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精妙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无题》、《商山早行》。

2、感悟晚唐诗歌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九日齐山登高【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3、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本诗;体味作者在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5’指名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二、新授 25'(一)简介作者投影示: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世称。

晚唐诗人。

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齐名,并称“”。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二)解题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三)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四)检查自学成果,解释下列词语1、江涵秋影2、翠微3、但将4、酩酊5、酬佳节6、落晖(五)分析鉴赏作者在诗歌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1、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描写了何时之景?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客”在此指谁?投影示:①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览,为我们描绘了满目(季节)景。

②“涵”字极有气势。

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案标题: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九日齐山登高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和身体素质,并且通过登山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或大学本科水平的学生,以一个单独的周末活动进行实施。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挑战自我。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耐力、协调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教学准备:1. 确定九日齐山为目的地,并提前进行勘察,了解路线、安全情况和天气情况。

2. 准备足够的食物和饮水,确保活动期间的能量补充。

3. 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对于有特殊体质或健康问题的学生,在活动前进行充分了解和咨询。

4. 提前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对登山活动的兴趣和关注点,并解答他们可能的疑虑。

5. 准备相关安全设备,如登山杖、保护垫等,确保学生的安全。

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登山前准备1. 介绍活动的背景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人数大约为5-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3. 讲解基本的登山装备要求,如准备合适的鞋子、呼吸道保护措施、适当的衣物等。

4. 介绍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行走姿势、攀爬技巧、如何保持耐力等。

5. 强调安全意识,讲解在登山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风险和应对策略。

活动二:登山过程1. 按照事先勘察好的路线进行登山活动。

2. 在登山途中,适时停下来,休息和讲解山区的特征、动植物等。

3. 每个小组设立一位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的前进和休息。

4.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导航员,带领小组前进,锻炼方向感和领导能力。

5. 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和帮助,在困难和疲惫时互相支持。

活动三:登山总结1. 登顶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谈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和收获。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理解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略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教材或阅读材料。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分析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读心得。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篇短文。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分析诗歌时的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以及对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理解。

九日齐山登高 jiaoan

九日齐山登高 jiaoan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背诵全诗【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学习方法】诵读探究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道具】多媒体、教材、学案【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回顾:登高诗1、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导入: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这就要对诗人有所了解,下面让我们认知杜牧)三、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是宰相杜佑之孙。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为人“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中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文学成就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作品风格关键词: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容;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涵;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

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老杜的“文章憎命达”,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语。

2.相关知识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

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登临诗”)。

3.文题背景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祜(hù),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祜以诗和之。

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杜牧在这首登高诗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一说抑郁之思以旷达书之)课堂问题导学(教案)检查旧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酩酊...()郁郁蓁蓁....()..()独霑衣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江涵秋影......翠微酬佳节...恨落晖...牛山何必.......独霑衣悉心导入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并总结登高诗的一般特点。

问题导学1.疏通文意。

2.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 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4. 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5. 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6. 为什么作者说“不用登临恨落晖”呢?7.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探究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交流整合比较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兄弟》和杜甫的《登高》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课后检测巩固(学案)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关于登高诗的主题“登高”成为传统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而且这种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涵,尤其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传统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多悲秋伤春之感。

这是登高诗歌的一大特色。

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把登高的万千心绪与悲秋的无边凄楚交融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愁苦和深沉的悲凉之感。

登高联系伤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以春之丽景衬托国之多难。

以美景反衬愁思,数倍增添其哀愁。

(二)多思古哀今之痛。

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

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

此类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作一扫五代旧习,摆脱纤细绮靡词风,雄浑开阔。

(三)多登高怀远之思。

登高怀远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触目可见。

怀远之作又可简单分为怀人作品和怀乡作品。

登高怀人作品有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类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

但都是借用登高者登高感怀的文学意象来表达此类情感的。

登高怀乡之作有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多家国身世之慨。

“登高”也一度成为知识分子良知和责任感的一个展示平台。

抒发家国身世之慨、忧时伤世是登高主题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容。

家国破碎、怀才不遇、壮志难骋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会借登高一啸尽抒愁怀。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等等都属于这类。

参考答案问题导学参考答案:1.首联:大江包容了秋色的影子,鸿雁开始南飞;我与客人携带着酒壶上到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颔联:人世间难以遇到开口常笑的时候,今天一定要头上插满菊花回去。

颈联:只有用喝醉酒来酬报这美好的节日,不用登临齐山怨恨早早沉落的夕阳的光辉。

但:只,只有。

酬:酬报。

“登临”后省略“齐山”。

尾联:古往今来只是如此而已,何必像齐景公在牛山上独自让泪水打湿衣衫。

如此:指“尘世难逢开口笑”,人生苦多乐少。

“牛山何必独霑衣”是“何必牛山独霑衣”的倒装。

2.①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

②“涵”字极有气势。

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涵”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蕴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

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

3.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4.与客携壶上翠微。

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次。

“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恨。

5.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菊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6.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

7.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心的痛苦。

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

痛苦低沉,愤愤不平,欣喜与抑郁交织,旷达与感伤交替,复杂心理的情感体验。

体验探究参考答案: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

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交流整合答案:王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杜甫诗: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悱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课后巩固检测参考答案:1、(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或者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