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案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容;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涵;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
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老杜的“文章憎命达”,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语。
2.相关知识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
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登临诗”)。
3.文题背景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祜(hù),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祜以诗和之。
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本课文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正确定位本篇诗的时代、背景、作者。
3.能够分析、理解并欣赏诗歌的意境与意义,掌握本篇诗的基本结构及修辞手法。
4.能够借助本篇诗启迪自我修养,引领自我开展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篇诗的结构及修辞手法。
2.掌握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诗情。
3.了解本篇诗的文化背景,并利用本篇诗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件展示来进行。
2.感性教学法,通过阅读、鉴赏等方式进行。
3.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的意境,并选择相关文化活动来开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视频片段介绍名为“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启发学生对于诗歌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了解本篇诗歌的一些背景。
2.逐段讲解结合PPT以及教师对于本篇诗歌的解析进行讲解。
在讲解词汇和表达方式时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方式,增加学生记忆深度以及语感领悟。
3.诗歌欣赏和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唱和视频表演等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韵律感以及感染力。
而在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来让学生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感知本篇诗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4.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针对着相关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设计一张九日齐山的旅游名片、制作一款文化衫等等,让学生以此来梳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写诗札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写一篇诗札记。
2.独立思考:解释“居高临下”的意思并分析此处修辞手法的用意。
3.文化活动报告:选取其中一项文化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总结九日齐山是一首描写尘俗之外的山水风景的诗歌,通过这篇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高山景色,还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水之思。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九日齐山登高》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 、背诵全诗【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学习方法】诵读探究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道具】多媒体、教材、学案【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打出投影)(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这就要对诗人有所了解,下面让我们认知杜牧)三、作者介绍杜牧晚唐诗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四、诗歌诵读翻译诗歌诗歌是用来配乐唱的,可惜现在能唱的人已经不多了,还好我们还能朗诵。
下面先让我们听录音。
我们再来集体朗诵一遍。
五、诗歌鉴赏1、我们刚才说过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分析并欣赏《九日齐山登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登高的意义。
提问:你们对齐山有何了解?2.2 课文阅读与理解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九日齐山登高》。
讨论: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2.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课文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如何增强了文学效果?2.4 写作背景与动机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讨论:作者写作《九日齐山登高》的动机是什么?第三章:课堂活动与互动3.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讨论。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与创作4.1 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出问题: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惑或不解?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2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九日齐山登高》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2 评价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比较6.1 拓展阅读提供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讨论: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与《九日齐山登高》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6.2 比较分析要求学生比较《九日齐山登高》与其他拓展阅读材料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2.学习《九日齐山登高》这首名篇,领略其魅力。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以及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产生赏诗、写诗和写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骊山北峰初见。
袖拂云霞三千丈,一时谢却安西藩。
阳关蚊蝉三迭,渭水雁行五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十里扬州路。
2. 唐诗的典型特点1.英俊豪迈的风貌。
2.艳丽清新的辞藻。
3.致密深刻的意境。
4.语言朴实,言简意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唐诗的典型特点。
2.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发给学生《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原文,有限简短地先让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再从唐诗的典型特点入手,介绍唐诗的典型特点。
2.欣赏环节请学生仔细地欣赏这首名篇,用一句话表达这首诗的感觉。
3.意义解析请学生从以下方面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通过哪些形象来表达主题?•诗歌的语言是如何描绘这些形象的?•诗人通过诗歌准确地表达了哪些情感?4.写作环节请学生根据自己感受,试着写下一段自己的感想。
5.总结环节通过这篇诗歌的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习作可以用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分析诗歌时,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唐代名篇《九日齐山登高》的课程教学,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呈现对诗歌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鉴赏能力。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学目标】1、感悟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和风格。
3、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精妙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无题》、《商山早行》。
2、感悟晚唐诗歌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九日齐山登高【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3、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本诗;体味作者在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5’指名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二、新授 25'(一)简介作者投影示: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世称。
晚唐诗人。
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齐名,并称“”。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二)解题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三)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四)检查自学成果,解释下列词语1、江涵秋影2、翠微3、但将4、酩酊5、酬佳节6、落晖(五)分析鉴赏作者在诗歌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1、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描写了何时之景?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客”在此指谁?投影示:①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览,为我们描绘了满目(季节)景。
②“涵”字极有气势。
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理解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略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教材或阅读材料。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分析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读心得。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篇短文。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分析诗歌时的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以及对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理解。
苏教版语文高二《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
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
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
杜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
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
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回到湖州做刺史。
到任后,马上派人去找这个姑娘。
找到后才发现,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并已有了两个孩子。
杜牧大为惆怅,写了一首《怅别》诗:自去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三、文题背景1.本诗是杜牧在池州时的作品。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
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调任刺史,会昌六年九月离任。
会昌五年,杜牧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时年杜牧43岁。
2.杜牧这首诗,后世人们在经池州或游齐山时唱和,赞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日齐山登高》学案
杜牧
1、复习巩固:《西塞山怀古》默写
2、导入:
1、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登高》: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在自己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你认为本诗是抒发一种旷达欢愉之情,还是抑郁苦闷之情?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出生:名门之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
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诗歌:具有独特风格。
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指明了两人的区别。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
留下名诗很多:《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山行》、《清明》
为人:才华横溢、浪漫风流。
杜牧《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悻名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写作背景:杜牧晚唐诗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
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四、解题
五、走进文本
1、整体览之,既登高,所见何物?
2、首联采用何种视角描写所见景物?画龙点睛之字为何?有何妙处?表达何种心情?
3、颔联:作者表达何种情怀或心情?为何在众花之中选择菊花插满头呢?
4、颈联的酩酊酬佳节,不必恨落晖说明了什么?
5、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原意为何?作者想要表达何意?
六、总结:
七:课堂练习《寄扬州韩绰判官》
补充相关背景
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早年仕途失意,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
他在那里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扬州是他潦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1、 首联中“隐隐”、“迢迢”蕴含了什么意思?
2、诗歌中的景象是实写还是虚写?诗歌借这些景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课堂预留:
1、背诵默写杜牧诗。
2、比较杜甫《登高》和《九日齐山登高》诗思想感情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