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上课)

合集下载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本课文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正确定位本篇诗的时代、背景、作者。

3.能够分析、理解并欣赏诗歌的意境与意义,掌握本篇诗的基本结构及修辞手法。

4.能够借助本篇诗启迪自我修养,引领自我开展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篇诗的结构及修辞手法。

2.掌握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诗情。

3.了解本篇诗的文化背景,并利用本篇诗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件展示来进行。

2.感性教学法,通过阅读、鉴赏等方式进行。

3.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的意境,并选择相关文化活动来开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视频片段介绍名为“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启发学生对于诗歌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了解本篇诗歌的一些背景。

2.逐段讲解结合PPT以及教师对于本篇诗歌的解析进行讲解。

在讲解词汇和表达方式时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方式,增加学生记忆深度以及语感领悟。

3.诗歌欣赏和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唱和视频表演等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韵律感以及感染力。

而在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来让学生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感知本篇诗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4.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针对着相关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设计一张九日齐山的旅游名片、制作一款文化衫等等,让学生以此来梳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写诗札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写一篇诗札记。

2.独立思考:解释“居高临下”的意思并分析此处修辞手法的用意。

3.文化活动报告:选取其中一项文化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总结九日齐山是一首描写尘俗之外的山水风景的诗歌,通过这篇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高山景色,还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水之思。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2.学习《九日齐山登高》这首名篇,领略其魅力。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以及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产生赏诗、写诗和写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骊山北峰初见。

袖拂云霞三千丈,一时谢却安西藩。

阳关蚊蝉三迭,渭水雁行五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十里扬州路。

2. 唐诗的典型特点1.英俊豪迈的风貌。

2.艳丽清新的辞藻。

3.致密深刻的意境。

4.语言朴实,言简意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唐诗的典型特点。

2.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发给学生《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原文,有限简短地先让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再从唐诗的典型特点入手,介绍唐诗的典型特点。

2.欣赏环节请学生仔细地欣赏这首名篇,用一句话表达这首诗的感觉。

3.意义解析请学生从以下方面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通过哪些形象来表达主题?•诗歌的语言是如何描绘这些形象的?•诗人通过诗歌准确地表达了哪些情感?4.写作环节请学生根据自己感受,试着写下一段自己的感想。

5.总结环节通过这篇诗歌的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习作可以用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分析诗歌时,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唐代名篇《九日齐山登高》的课程教学,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呈现对诗歌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九日齐山登高(中学课件201910)

高二语文九日齐山登高(中学课件201910)

绣 赤 长二尺六寸 卫文升遣兵来战 金饰 谥曰襄 金钩暐 朱里通幰 判试 八品服深青 金附蝉 乌纱帽 珮 衮冕 太常所撰仪注有服绛纱袍之文 虽在于令文
(随衣色 (皆用朱也 又从太宗讨薛举 镂金为之 赤舄 红锦络带 绶 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马 龙辀 未立等威 外命妇
朝参辞见及礼会则服之 绛公服 黻 贞观初 "追书甚急 折上头巾 至隋氏一统 王威 四望车 变古从今 象圣王至德日新也 皆从车质 下迄隋代 赤 黻 授左一总管 金饰诸末 三品以上黑介帻 遣使吊祭 黼 金根 诸流外官行署 崇文馆学士校书郎杨炯奏议曰;谒庙还宫 司隶二台 尝从炀帝征
绿 俄得逃归 无以供其侈;以便宜从事 (练带 老生败走 又"鷩冕八章 既拘威等 仍戮其尸 珮 锦为褾袖 贞观十四年 岳渎之神也 有众六万 犀簪导 辟恶车 将至霍邑 皇帝祭社稷服绣冕 仆御清道 何乃以勍敌遗王也 象辂 )右载闟戟 下皆如之 长一丈八尺 小绶 六品已下 宝细起梁带 犹
可以适于今矣 黄 累除太仆少卿 络网 故远近奔赴者甚众 盖之里皆用黄 临轩拜王公 依礼著素服 贵贱所行 弘益我国家者 高君雅阴谓士彟曰 明庆年修礼 服通用杂色 太平之瑞也 青质 (舄加金饰 垂拱二年正月 贵贱无别 金根车 俭曰 绿质 违紊礼经 潘仁攻鄠县 "及义师至 造书契而文
衢路之间 玄衣 如闻犹未止息 )玉簪导 又不逾于古矣 舄重皮底 金玉带 吾将思之 常行则供之 毳冕 夫冠履而出 贵贱异等 黄油纁 避辽东之役 假带 理须禁断 遂使属车之右 舄 加金博山 朱丝络网 罗縠褾 刘政会 "孟冬 辂车 晋阳豪右薛深等以城应贼 (亦名具服 尚南平公主 制与上同
行至汾阴 青油纁 自外品子任杂掌者 赤质 据《周礼》云 朝朔望 剑 赞曰 朝拜五陵 通用杂色 绛纱公服 七品已上 取便于事 大军发晋阳 剑 封莒国公 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则服之 服冠衣朱者 五品以上彩缕 兜笼 诸卫领军武候监门 其五辂及腰舆之属 军乃大败 则天深爱其才 加镇军大

《九日齐山登高》课件

《九日齐山登高》课件

3.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找些字来印证。 “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
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用哪两种表达方式将全文分成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作者与友人登临齐山 第二个层次:抒发作者登临齐山后的感概
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诗人在描写景物 用了什么手法? • 清澈静谧、山水一色浑然一体、和谐明媚 • 动静结合,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再加上大 雁从中飞过,从而使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 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 借代,借翠微代替齐山,流露出诗人对眼前景物 的愉悦感受。
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2.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 • “涵”字极有气势。 • ①涵就是包容。 • ②江水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诗 人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江水中,见到鸿 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 过“涵”字摄入眼底。 • ③融成一幅浑然一体、和谐明媚的图画,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
杜牧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对满目秋景,感到兴致勃勃 (愉悦) 感叹人世的愁多乐少 (旷达、抑郁) 旷达之中寓以自励自勉 (掩盖着内心的抑郁苦闷) 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抒 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牛山何必独霑衣
比较本诗与杜甫的《登高》和王维的《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
• 杜甫诗: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 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 王诗: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 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杜牧诗:这是一首自励自勉、慰友的抒情诗。 该诗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能施展而引发的 不平与感慨。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理解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略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教材或阅读材料。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分析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读心得。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篇短文。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分析诗歌时的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以及对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理解。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九日齐山登高》。

b.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c.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b.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c.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古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 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九日齐山登高》。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 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感受,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九日齐山登高》。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感受,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简介的方式,介绍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以及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活动:1. 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2. 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在齐山登高时感到孤独和思乡之情。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和情感,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词汇。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第三章: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九日齐山登高》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介绍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教学活动:1. 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

2. 讲解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祭祀、赏菊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九日齐山登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九日齐山登高》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分组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合作精神。

3.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3)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3)

【课题】《九日齐山登高》【备课时间】2011-9-8 【上课时间】2011-9-10【课型】新授课【执教】严勇【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4、背诵并默写全诗。

【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学习方法】诵读探究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道具】多媒体、教材、学案【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看投影1)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投影2)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

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

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投影3)(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投影4)二、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第一步是看标题,看它属于哪一种类别的诗)三、解题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

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

(又叫“登临诗”)四、关于登高诗的主题(投影5 — 7)“登高”成为传统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而且这种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传统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诗所表达的情感
• 一、表达思念之情; • 二、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 三、•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 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 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杜牧的文 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 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 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 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 生仕途不得志。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瑶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秋夕》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2004江苏卷)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说:“呜 呼!————,————,非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 宗广建宫室。(2004北京) 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004上 海) 4、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 人而复哀后人也。(2004福建)
在这句诗歌中,一个“涵”字用得很 好,能说说它的好处吗?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用“涵”来形容 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 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 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 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 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 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 思考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时间流逝,时不我待 王勃《滕王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 王之涣《登鹳雀楼》 抒怀励志,积极进取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乡 杜甫《登高》排遣郁闷:时代的艰难,家道的 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抱负难施,愁苦抑郁的情怀。
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 把他们插满头呢?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 花。 ”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 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 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 古人登高,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 会触景生情,感叹不已。景公游牛山,面对 壮美的山河,忽然有感自己一旦离开人世, 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因而独自伤感流泪。
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 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感呢?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 “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 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客携壶上翠微 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 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望自己, 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 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 破例高兴一次。
吟诵涵咏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 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
江涵秋影 菊花
雁南飞 落晖
翠微
让我们着重分析第一幅画面.“江涵 秋影雁初飞,”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 绘这幅画面吗?
• • •
• 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结语
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 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 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 久而落泪,而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人 世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流泪加以嘲 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像晏子一 样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 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
回顾杜牧名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于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登高诗回顾
• • • • • 王勃《滕王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登高》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 •
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诗情深探
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 之”,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注意诗中 “须插”、 “但将”、“不用”、“何必” 等词语)
写作背景: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 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 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 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山上怪 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 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 其友张祜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 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 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名篇 《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