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建筑欣赏说课讲解共24页
《天坛》教案

《天坛》教案天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天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研究天坛的建筑特点和工艺技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天坛的历史背景介绍;
2. 天坛建筑的特点和功能;
3. 天坛的文化价值;
4. 天坛的保护与维护。
三、教学过程
1. 天坛的历史背景介绍
- 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天坛的历史发展;- 解释天坛作为明清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
2. 天坛建筑的特点和功能
- 展示天坛建筑的平面布局图,介绍主要建筑的名称和功能;- 分析天坛建筑的独特之处,如圆形形状和层次感。
3. 天坛的文化价值
- 探讨天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分析天坛与宇宙观念的关系。
4. 天坛的保护与维护
- 介绍天坛的保护和维护措施;
-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天坛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天坛文化价值的讨论;
3. 观察练:组织学生到实地观察天坛建筑特点。
五、教学评估
1. 完成天坛相关知识的小测验;
2. 学生撰写关于天坛的观察和感受的短文;
3. 学生展示关于天坛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展示设备;
2. 天坛平面布局图和照片;
3. 天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高中美术《皇权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说课稿(1)

高中美术《皇权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说课稿(1)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关于说课的基本步骤有很多种,这里编辑为大家提供这篇具有一定打典型示范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说课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你会说课课吗?希望这篇能给你启发!《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说课稿三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我的说课设计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总体说明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故宫建筑群与天坛》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三课第一个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美术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这位本课题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因此本课题在《美术鉴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学好这个课题为学好以后的《古代园林艺术》打好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本课题包含的历史文化和鉴赏能力是以后学习《古代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进而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能力,通过引导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赏析、评价故宫建筑,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劳动创造艺术。
3.本着美术鉴赏的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故宫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更客观欣赏评价故宫建筑。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的较多的专业术语,需结合具体图象讲述。
天坛欣赏教案

天坛欣赏教案教案标题:天坛欣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天坛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天坛的历史和文化介绍。
2. 天坛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天坛绘画欣赏和创作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天坛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天坛的认识和感受。
主体:1. 天坛的历史和文化介绍(15分钟)- 通过课件或讲解,向学生介绍天坛的建造背景、用途和历史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天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 天坛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15分钟)- 介绍天坛的建筑结构和设计原理,解释其独特之处。
- 分析天坛建筑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哲学观念。
3. 天坛绘画欣赏和创作活动(30分钟)- 展示一些著名的天坛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
- 引导学生用素描或绘画工具在纸上绘制天坛景观,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 学生可以选择传统绘画方式,如水墨画,或使用现代绘画工具进行创作。
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2.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天坛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传承。
教学资源:1. 天坛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天坛绘画作品的图片或实物。
3. 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包括技巧运用、创意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天坛,亲身感受其壮丽和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坛的文章或制作一份天坛的展示板。
教案撰写者:教案专家。
《游天坛公园》课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天坛沦为俄军的 兵营,大量文物珍宝被劫掠。1913年民国政府 设立天坛公园。
世界文化遗产
1998年天坛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公园的地理环境
01
02
03
地理位置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 区,与故宫、景山同在一 条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 皇家祭祀建筑群。
天坛公园内有各种演出,如京剧、杂 技、舞蹈等。游客可以在游览公园的 同时,欣赏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彩表 演。
活动三:天坛公园的手工艺体验
总结词
互动性强,寓教于乐
详细描述
天坛公园内设有手工艺体验区,游客 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如剪纸、泥人、糖画等。通过动手 制作,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和手工艺。
景点二:回音壁
总结词
具有独特声学效果的圆形围墙,是游客体验天坛公园的必游之地。
详细描述
回音壁是位于皇穹宇前的圆形围墙,墙面平滑坚硬,可以清晰地反射声音。游客站在围墙的一侧轻声 说话,另一侧的人可以清晰地听到。这种神奇的声学现象让游客们流连忘返,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景点三:圜丘坛
总结词
用于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其建筑风格独特。
历史价值
天坛公园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天坛公园也是北京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2 天坛公园的景点介绍
景点一:祈年殿
总结词
天坛公园的核心景点,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详细描述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内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祈年大典的场所 。这座殿宇气势恢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 精美的木雕和彩绘,感受古代皇家祭祀的庄严与神圣。
天坛公园建筑欣赏说课讲解

天坛公园神乐署全景示意图
神乐署
天坛公园丹陛桥
• 丹陛桥
• 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 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天坛公园丹 陛桥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 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 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 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天坛公园斋宫
天坛公园南神厨院
南神厨院
天坛公园祈谷坛
祈谷坛
• 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天坛公园祈 谷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 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 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 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 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 坛东部有七星石。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 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 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 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 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 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天坛公园建筑欣赏
• 1961年,国务院公布 天坛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1998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确认为“世界文化 遗产”。 2007年5月8 日,天坛公园经国家 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 家5A级旅游景区。
北京天坛公园 PPT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 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 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 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 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 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 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 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 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 前三块石板即为 “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 只能听见一声回音; 当站 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 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 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平面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 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 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天 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 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 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 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 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 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 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 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贰
平面布局和特色
Hale Waihona Puke 平面布局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各有坛墙相围。 外坛墙总长6414米。内坛墙3292米,北面围墙高大,均为半圆形; 南边的围墙较低而呈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中轴线布局。天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 端,南 有圆丘坛,北有祈年殿。南北两坛之间由一条长360米,宽28米, 高2米多的“丹陛桥”相连接,组成了一个完整、壮观的建筑群体 。 整个建筑位于林海之中,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 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 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 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中国建筑史——天坛.ppt

• 圜丘撼人心魄的是它的神秘,古人 臆想中与天神接触所应具备的一切 气氛,圜丘台都具备了。它的建造 完全照应了古人“天圆地方”之说。 ☞神秘的圜丘
• 值得一提的是,人站在天心石上讲 话,声音嗡鸣,有很强的共鸣效果, 仿佛与天神交流,非常的玄妙,又 好似人在与自然在对话,“天人合 一”的境界由此达到。
• 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于 一炉,是古代建筑精品的代表作。例子研 究年殿 的历史与建筑思想
• 祈年殿所展示的美学:祈年殿的外部 • 祈年殿体现的数学与力学:祈年殿的
内部
祈年殿历史与建筑思想
• 起初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后来明嘉靖 皇帝二十四年重建时,为符合“天圆地方” 思想,遂改建成上青,中黄,下绿(象征 天,地,谷的颜色)的三色琉璃瓦的三层 重檐圆形大殿,并更名为大享殿。至清时 改称为祈年殿,乾隆十六年修缮时,将三 层琉璃瓦檐一律改成青色,光绪十五年间 (公元1889)毁于雷火,现存建筑乃按原 样复建。☞
• 清乾隆年间,天坛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 建及修缮。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圜 丘,改建皇穹宇,改“大享殿”名为祈年 殿,并将大享殿三色瓦统一为青色,使得 天坛建筑象征寓意更加丰富。
• 十九年(1754年)天坛西门外垣之南建门 一座,称“圜丘坛门”,形成了天坛南北 两坛单独成制、规制严谨的格局。
天坛的历史背景
• 原始社会的人类因为敬畏自然的力量,发 展出崇敬天地的仪式,至周代封建时期, 逐渐出现中国独有的礼制建筑。发展至明 清,朝廷将敬奉天地日月以及风雨雷电等 自然现象视为国家重要祭典,执掌这种对 自然的祭祀权力,可以彰显朝廷的正当性。 天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作为皇帝祭 天、祈雨以及祈祷五谷丰收的礼制建筑。
• 天坛的建造属于儒家的鬼神信仰,就 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君亲师”的纲常 思想,历代帝王在渲染神权的过程中, 通过将天庭比拟人间,亲自掌握祭天 大礼以及褒封神祗封号等手法,扩大 对皇权威力的信仰,加强“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的观念。
北京天坛.ppt

布局
❖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 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 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 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 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 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历史沿革
❖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 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 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 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 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 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 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 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 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
祭天 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
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 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 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 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 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 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 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皇天上帝祭天所献上的贡品, 在经过隆重繁复的仪式后,通 过“燔柴炉”、“燎炉”焚化 敬天。
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
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
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
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
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
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
(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
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
天坛公园的格局。
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