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理论(精)

合集下载

对当今未来主义思潮释解

对当今未来主义思潮释解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当今未来主义思潮释解
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的基本特征未来主义思潮借用未来学的方法为未来社会蓝图进行了描绘,阐述了人类迈向未来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据此提出了人类社会未来生成的实现路径。一言蔽之,它具有如下特征:致思思维缜密当代西方未来主义思潮植根于未来学,向多学科借力,综合汲取其他领域研究优势,发现了新问题,建立了新理论,创造了新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未来社会研究的逻辑体系。未来主义对全球性环发问题的研究就是以生态学为科学背景和根据展开的。19世纪中叶,赫克尔(德国)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主要是探究有机体自身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未来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同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一样,都存在着物质变换,通过物质变换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而,必须将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系统关联(如食物链),因此,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就会造成生态破坏,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限制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人类通过掌握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可以最终实现生态协调,因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预测方法前瞻性后工业社会理论、增长极限理论、信息社会理论、后福利社会理论、数字化生存理论、后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全球化理论等都是当代西方未来主义思潮中比较着名的理论。各位思想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筹划不一而足。尽管建树理念有所不同,模板建构相去甚远,我们依然从中看到未来图景中的现实范本和对社会演化模式的科学掌控。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就是架构于“概念性图式”和“旋转着的中轴”基础之上而进行技术反思生成的社会机制。贝尔写道:“社会结构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概念性图式的‘反映’。”贝尔的观点中突出技术运用的科学性。“我的重点在于技术的影响,我并不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而作为一种分析的因素,以观察新技术出现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及其政治制度必须设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贝尔不仅对美国社会的未来进行了预测,而且还放眼全球工业化国家。他从经济方面、职业分布、中轴原理、未来方向、政策制定等五个方面概括后工业社会的墓本特征,而这些特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确证。贝尔预测的时间跨度为30年至50年,在时间的视野上已经达到21世纪。后工业社会理论,是未来主义思潮的一个典型事例。它们的很多理论成果,虽然囿限于抽象概括的层次,但其预测方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可见一斑。深切关怀人类运程未来主义生态学派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意大利的罗马俱乐部和美国的赫德森研究所基于同一问题即怎么真实地估计和评价全球性的环发问题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影响进行研究,但二者根据各自的估价制定出的社会发展战略却大相径庭。罗马俱乐部秉持悲观主义观点,建议把各项指标增长率控制为零,后来尽管发生扭转,出台了“有机增长”和“新人道主义”等理论,但总体悲观色彩不变,认为只有暂停技术发展,才能保持全球性均衡,延缓社会瓦解灾难的到来。赫德森研究所则提出“没有极限的增长”的乐观主义观点,他们认为在向未来新型社会过渡过程中,科技将对其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对科学技术作用寄予厚望。悲观主义观点的代表丹尼斯?米都斯教授组织了一个研究全球性环发问题的小组,他们将系统动力学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列出影响全球系统的五个因子(人口、经济、粮食、环境和资源)之间的重要的因果关系,并探索了其反馈回路结构。研究认为:如果纯粹将技术、经济、法律的措施简单叠加,不可能给未来社会带来实质性改变。只有采取全球均衡状态才是解决环发问题的综合良策。因为“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以往的增长。”最后形成“零增长”的结论。报告指出:“人类必须遵循、‘采取零的增长’方案,使人和机器都保持在简单再生产而不是扩大再生产的水平,达到人口零增长率和经济零增长率的全球性均衡。”尽管美国未来主义学会主席柯尼斯认为,悲观派和乐观派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悲观主义者只看到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阴影,乐观者只相信光明的未来。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出他们密切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重视介入社会管理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的理论发展表明西方学者在努力地为西方的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存在寻找理论根据,他们不断探索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寻找经济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把他们的理论高度凝练为一个公式,那就是:科学技术革命十资本主义=新社会=资本主义永存。为此几乎所有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想家都渴望社会参与,特别是运用自己的理论、观点、理念,通过提供咨询、制定规划等间接影响甚至是直接介入到政府行政管理和决策中,努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模式“建模”。未来研究学界的佼佼者,被誉为美国“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的丹尼尔?贝尔首创“介入理论”,他不仅积极投身于理论的宣讲,并且通过担任美国“总统技术、自动化和经济进展委员会”委员,美国政府社会指标专家委员会主席等社会职务进一步将理论付诸实践,以自己的思想和谋略直接投身于社会事务。罗马俱乐部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恰当地说,是一个“无形的学院”。它组建的初衷就是希冀人们对构成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全球系统的多样但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经济的、政治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的认识和关注,继而敦促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众都来注意这种新的认识,最终采取相对应的策略,促进具有首创精神的新政策和行动。作为一个国际协会,它的成员不兼任任何公职,协会建会理念也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政治,不屈从于任何国家的观点,完全靠一种超然的理念、信念和信仰联合起来了。但是这也毫不影响它的主张对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产生的影响力和执行效力。诚如研究者们所希望的那样,每天在这个世界上的各个部分都在做决策,它将影响世界系统今后几十年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决策者们会根据某些模型,,内心的和书面的模型来做出决策。《增长的极限》中所描述的模型已经充分发展,对决策者是有一定用处的。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研究的意义如今人们已经把重视未来的社会历史观作为进入未来的必要社会历史观看待。社会发展理论创新在未来主义的舞台上,尽管角色更迭频繁,始终围绕着“社会的未来发展”即“过去———现在———未来”这条主线而展开,强调根据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趋势,分析、判断、概括、提炼出发展的内外动因,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走势作出研判。许多未来主义者围绕着不同的社会发展理论形成各种流派,他们的社会未来观虽然各不相同,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学者试图从理论上为西方的社会发展寻找依据的动向。在纷繁的理论中对工业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理论集中概括的后工业社会理论颇具代表性。它的提出标志着未来主义理论发展跨入了新阶段。它在过去几十年发展基础上逐渐摆脱侧重于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为重心的社会发展理论,将崭新的视野投向整个社会发展的全貌的整体性透视上。导引人类社会发展规划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想家提出了多种关系未来社会发展烦人思路,其中可持续发展之路和信息化发展之路最具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基于“增长极限理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是在未来主义对环境和发展关系的反思过程中产生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对未来主义的理论探讨。正如奈斯比特指出的那样:“有关自然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争论也是促进我们觉悟到短期作风危险的因素。一般地说,我们比过去更能理解我们的短期行为所造成的长期影响。”它强调将目前问题和长远问题、部分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从“真理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来调节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全新认识提供了思想资料新科技革命条件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上,未来主义看到了新科技革命条件下,认为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且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要求人们通过科技进步的途径来实现社会发展,提出要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要积极应对信息化的挑战,通过采用智能技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将社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增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主义将有限的经验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和根本,将特殊性简单武断地绝对化。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偏重于技术或知识,如贝尔的“中轴方法”,奈斯比特的“新闻洞”,都打上了明显的“科技统治论”的烙印,几乎所有的未来主义者都试图说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迭起、危机丛生的现象正是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特征,竭力论证这些弊病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向美好未来过渡的暂时现象。社会历史学派的趋同论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都不是完美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样,它们就会偏离自己的极点位置,形成一系列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这些相同的特征和功能的积累将导致两种社会制度的综合,并将孵化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可见,在坚持科技决定论的同时,未来主义思想家们在社会历史观上最终倒向了唯心史观。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精)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精)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发布时间:2003-3-4 作者:张其成摘要: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

“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

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

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关键词:象;模型;思维方式;中医学。

综观20世纪的易学与医学研究,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

20世纪初,唐宗海写成了医易学专著《医易通说》(1915年上海千顷堂印本),目的在于“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本书从一个特定层面论证了中医并非不科学,在医易相关方面着重论述了人身八卦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理,既是对前代医易研究的总结,又开创了20世纪医易研究的新路。

近代大医恽铁樵是反对“废医存药”、捍卫中医的主将,主张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经见智录》中论述了医与易的关系,认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内经》与《易经》则其源同也”。

可以说,20世纪前半叶,“医易同源”、“医易会通”是医家的共识。

然而,50年代以后,“医易”研究趋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易经》和中医“阴阳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医易研究成为禁区。

80年代以来,医易研究逐渐趋热,到90年代初达到高潮。

2024年理论学习计划总结

2024年理论学习计划总结

2024年理论学习计划总结引言:2024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经过前几年的学习积累,希望在这一年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推进自己的理论学习。

通过深入研究,提升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总结我在2024年的理论学习计划。

一、制定学习目标:1. 深入学习所属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2. 拓展学科广度,涵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3. 培养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学习计划安排:1. 学习所属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 梳理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框架。

- 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

- 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提升对领域前沿的了解。

2. 拓展学科广度,涵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阅读广泛的学术著作,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

- 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了解其他学科的前沿研究进展。

- 加入相关学科的学术团队或研究小组,与专业人士共同学习和研究。

3. 培养综合素质:- 提升思维能力:学习逻辑思维方法,积极参与逻辑思维训练。

- 加强沟通能力: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 提升创新能力:参与科研项目,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方法和策略:1.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根据学习目标,将整个学习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和任务,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和进度安排。

- 每个阶段和任务设定明确的目标,提前预习和复习,确保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通过项目实践来深化理解。

- 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学习效果的反馈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对学习进展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 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四、挑战与解决方案:1. 时间管理的挑战:- 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和进度安排,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心理学的未来: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应用

心理学的未来: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应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本文介绍了心理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以及它们对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影响和意义。

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在未来的发展中,心理学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将如何推动心理学的发展?本文将对这些话题进行探讨。

一、新理论1. 神经心理学的进展神经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与心理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进展,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观察大脑的活动情况,从而揭示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

此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思路。

2. 行为遗传学的进展行为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因素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影响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技术的发展,行为遗传学家们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基因与行为之间的关联。

此外,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行为遗传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来研究神经发育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二、新技术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心理测评工具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自动评分和分析,从而提高评分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模拟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从而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见解。

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VR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等心理障碍;AR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三、新应用1. 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工智能背后的理论原理和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背后的理论原理和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背后的理论原理和未来发展趋势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指计算机程序能够基于对具体任务的学习和理解,表现出和人类智能类似的能力,从而完成相关任务的一种领域和技术。

近年来,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AI得以快速发展,并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那么,人工智能背后的理论原理是怎样的?未来的AI发展趋势将会走向何方呢?一、人工智能理论原理1. 计算模型以图灵机为基础的计算模型,是人工智能领域最为重要的计算模型之一。

图灵机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输入设备、存储设备、控制设备和输出设备。

其中,存储设备主要是计算机中的内存,控制设备则通过对状态和指令的不断控制,完成特定任务的计算。

2.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指通过为计算机提供数据和算法等信息,让计算机自动学习和适应新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机器学习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它是利用各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来代替传统机器学习中的线性模型,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性能和准确率。

3.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也是AI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通过使用各种技术,帮助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分析、理解和产生相应的结果。

在NLP的基础上,又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领域,例如机器翻译、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

4. 机器人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机器人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的视觉、语言、移动等方面,使得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和机遇。

那么,未来AI的发展趋势又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呢?1. 社会化与普及化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更加向社会化和普及化方向走。

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众多的数据来判断,从而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和决策建议。

未来学习中心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未来学习中心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未来学习中心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1. 未来学习中心的理论内涵个性化学习理念:未来学习中心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未来学习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这些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终身学习观念:未来学习中心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进行持续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需求。

跨学科整合:未来学习中心强调跨学科的整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协作学习方式:未来学习中心倡导协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体系改革:未来学习中心对传统的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学习者中心理念在未来的学习中心,理论内涵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这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资源和环境设计,都需要围绕学习者的需求、兴趣和特点展开。

学习者的中心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习中心的理论框架强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需求导向:学习中心应以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职业发展规划等,设计符合学习者需求的学习路径和课程内容。

参与式学习: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学习中心应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个性化支持:学习中心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进度,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持续改进:学习中心应建立反馈机制,通过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持续优化学习环境、资源和活动设计,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的不断提升。

大学生学期自我总结(精)5篇

大学生学期自我总结(精)5篇

大学生学期自我总结(精)5篇篇1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踏入了大学二年级的学期末。

回首过去,这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我将对这学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以期更好地认识自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习方面这学期,我继续深入学习了专业知识,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操作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此外,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生活方面在生活方面,我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天按时起床、就寝,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饮食方面,我注重营养均衡,少吃垃圾食品,多吃蔬菜水果。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如跑步、打篮球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身心健康,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交方面在社交方面,我注重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我不仅了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未来的社交中,我将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交往态度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四、工作方面这学期,我继续担任班级学习委员一职。

在工作中,我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我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举办学习交流会等活动,为班级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机会。

同时,我还与班委成员密切合作,共同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为班级和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国外主要社会主义思潮简析

国外主要社会主义思潮简析
二者的结合产生:女权社会主义思潮
28
女权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大规模的女权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在19世纪中叶)
29
第一波女权运动 时间:19世纪中叶兴起——20世纪20年代 主要内容: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 动。斗争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 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 国家法律。
17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4、21世纪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国际合作更为普遍; ➢ 对资本主义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2008年资本主义危机
以来出现的新情况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生态角度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病,并试图找寻一种可替代的方 案。
18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 1、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绿色运动比做西瓜——外“绿”内“红”:“ 绿”色的外表掩盖着“红”色的内容。
14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3、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红色
”独立阶段
➢ 从现实角度分析:
• 一方面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引起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大肆 喧嚷“社会主义终结论”。社会主义能否担任起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 重任,引发了西方左翼理论家对社会主义的大讨论。生态社会主义在 这场争论中备受人们关注和普遍看好。
➢ 第二,生态社会主义基本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自然 观。
➢ 第三,生态社会主义还借鉴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 理论”。
➢ 第四,法兰克福学派强调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以 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1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來學理論授課大綱授課老師:陳國華Office: L656上課地點:T505 Phone: (02)26215656 ext. 2121上課時間:每週二上午9:10至12:00 E-mail:sochen@.tw 課程背景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建構未來學研究與知識體系間的連結。

重點課程內容涵括:未來學概念的起源、發展、觀點以及哲學思維的基礎等。

當然,對於理論的定義與類型一直存有相當大的歧見,不過與其就錯綜複雜的各家之言淺嚐即止式的摸索,更直接的方法則是根據主題與概念為中心,能比較有系統的進入未來學的知識寶庫,而且能夠獨具慧眼的有所瞭悟。

課程的內容結構可略分為兩大部分:知識基礎(Knowledge Base)與前瞻議題(Emerging Issues)。

知識基礎強調對於宏觀的社會變遷結構與模式的分析,對於未來學領域認識論的思辨和確認,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以及批判反思取向與社會演化體系的論證,更結合不同層次的未來學實踐運動。

前瞻議題則是未來學統整與跨學科特色的理論運用,連結主軸為永續學習架構、文明的進展、風險與典範轉移、全球化議題以及未來意象等。

並以未來學的未來為課程總結。

每週要求a.請盡全力閱讀指定材料,否則討論時便形同剽竊他人智慧,或是搭便車佔我們眾人便宜。

當然,閱讀「數量」會依中、英文,以及難易度而有所調整。

建議閱讀方法:以200頁中文材料為例,請每天持續閱讀20-40頁;切記,讀兩遍最好消化。

最下下策者就是在上課前一晚才虛應了事。

最重要的是,請在閱讀過程中identify central arguments (learning to pick out what’s important)。

並以懷疑態度(skeptical pragmatism)、與質疑能力(critical reasoning) 從事討論,指出其論點過人之處,以及其觀點之一致性。

b. One-Page Memos:Each week you should prepare a memo (not more than one page) summarizing the argument of the material you have just read and your critical/extension of it. This is a rather specialized form of “reaction” paper. I will collect these and they will be returned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so make an extra copy if you need one before then. Grades will not be assigned to these on a weekly basis.The point of the memo is to boil down the argument in the pages you have read to its essentials and then to react to it with another brief argument. This requires that you step back, and maybe pace back and forth a little while before writing. You will be trying to say what the main concerns of the piece were (what claims it advances) and how these were supported. You must be ruthless and edit out the chaff, the redundancies, and the superfluous material. (I don’t want you to go on and on, hitting on the main points by chance.) After the “boiling down” you should criticize or “react” to these claims.The key to this is the one page limit, making it a very simple assignment, which you can think of it in the following way: Just write two “abstracts,” each one paragraph long. The first one summarizes the books or papers you just read. (That is, it’s an abstract the author might write.) The second is the abstract of an (unwritten) article extending or criticizing these ideas. You can turn one of these second abstracts into your class essay.c. 絕不容許缺席,除非事出緊急或意外,並事先告知者。

評分標準1. One-page memos & class participation 30%2. 期中專題報告30%3. 期末專論報告40%課程綱要:本課程採專題方式進行﹐視內容份量及討論情況於一至二週內授畢一個講題單元﹐其授課與參考閱讀材料的安排如下:「第一週」9/17導論:未來學理論取向說明本課程的教學主旨與目標、教材選擇的原則、課程安排的結構、與最後本課程的要求。

Bell, Wendell. “An Overview of Futures Studies,” Pp.29-58 in 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第二週」9/24 The Study of the FutureBell, Daniel. 1965. “The Study of the Future,”Public Interest. 1(Autumn):119-130. Inayatullah, Sohail. 2002. “The Study of the Future” Pp. 1-22 in Questioning the Future. Tamkang University.王小章,1999,<貝爾>,生智。

「第三週」10/1 Theories of Social ChangeBell, Wendell and James A. Mau. 1971. “Images of the Future: Theory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Pp. 6-44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Futur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ishop, Peter. 2002. “Social Change and Futures Practice,” Pp.135-142 in Advancing Futures. Praeger.Moore, Wilbert E. 1964. “Predicting Discontinuities in Social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9(3):331-338.「第四週」10/8 價值體系的建構Bell, Wendell. 2002.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Universal Human Values,”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Birch, Charles. 1996. “Values for the 21st Century,”Pp.199-205 in 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Nandy, Ashis. 1996. “Shamans, Savages and the Wilderness: On the Audibility of Dissent and the Future of Civilizations,” Pp.143-160 in 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Studies.「第五週」10/15 知識基礎與未來學運動Inayatullah, Sohail. “Macrohistory, Macrohistorians and Futures Studies,” in CDROM.Richard A. Slaughter. 1996. Futures: Concepts and Powerful Ideas. Part Two: Basic Concepts, Pp.25-42.「第六週」10/22 系統與演化理論:時間架構以及空間格局Ervin Laszlo著,杜默譯,2001,<開始>,大塊文化。

Wallerstein, Immanuel , “World System, Capita lism and Civilisation ,” in CDROM.「第七週」10/29 未來想像的建構Moore, Wilbert E. 1966. “The Utility of Utopia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1(6):765-772.Winthrop, Henry. 1971. “Utopia Construction and Future Forecasting: Problems,Limitations, and Relevance” Pp. 78-106 in The Sociology of theFutur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第八週」11/5 知識與批判取向Bell, Wendell. 1997. “What is Critical Realism?” Pp. 207-238 in Foundations of Futures Studies.Sardar, Zia, “Decolonising the Future,” in CDROMWildman, Pau l and Sohail Inayatullah, “Ways Of Knowing and the Pedagogies of the Future” in CDROM.期中考週「第九週」11/19 「社會學習」架構:永續經營的社會藍圖Dator, Jim. “Responsible for Your Rose - Our Obligations in an Artificial World.”Sohail and Paul’s CDROM, Futures Studies.Jones, Chris. “Seven Tomorrows for Gaia.” Sohail and Paul’s CDROM.Lester W. Milbrath 著,鄭曉時譯,1994,<不再寂靜的春天>,第三篇不變則亡,Pp. 529-592,天下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