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普通心理学之错觉讲课稿

《普通心理学之错觉》讲课稿教育科学学院08级心理学班韩俊萍0810214022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了知觉的特性,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知觉有哪些特性?一—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
我们在讲知觉恒常性时曾经说过:当知觉条件变化时,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它倾向于事物的真实状态和属性。
知觉的这一特性与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有时候人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客观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例如,请学生观看课件呈现的缪勒•莱耶线段(如果将两条线错开,不让它们对齐,那么错觉效果会更明显。
)垂直、水平线段,并思考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这两条线段是否相等?------------------------ 在这里,原本相等的两条线段,由于附加符号或者方向的影响,使人获得“两线段不相等”的视觉体验,这就是错觉现象。
又如,我国古书《列子》中曾有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辩,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里所讲的近如“车盖”,远如“盘盂”的现象,就是错觉现象。
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内容一一错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错觉的概念,错觉即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比如我们把一支筷子放进有水的玻璃杯,我们发现筷子看起来像是断了,但我们知道筷子实际上并没有断。
在这里,有水的玻璃杯就是特定条件,筷子断了就是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揭示的错觉现象,大多属于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视错觉?错觉的种类(多媒体展示或教具演示):大小错觉:缪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垂直一水平错觉、加斯特罗错觉、多尔博耶夫错觉、月亮错觉等。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思考(八)

错觉。
错觉是大脑认知与实际不相符,人类存在大量错觉,这些错觉产生的原因不相同。
有的是身体为了进化而产生的缺陷,例如眼睛的盲点造成我们大脑必须填补背景的错觉。
有的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于生存的机制但却不能保证正确,例如我们会对突然增大的声音产生警觉,并且与声音突然变小相同振幅相比,大脑会明显感知声音增大要比减小大的多(因为突然增大表明有东西快速靠近我们,如果我们不提前做准备可能产生生命危险),这充分证明了这种错觉实际上是有利于我们生存和繁殖的。
当我们听到狮子的吼叫时(我们并不确定叫声的来源及环境安全),我们会觉得害怕,即使这叫声只是其他人从音响中播放出来的,为了生存和安全,我们宁可错误也不会冒生命危险。
有的是环境条件模糊,信息不确定造成认知错觉,实际上这不能算是错觉,只能算选择性感知。
当可确定的条件不足时,我们大脑会根据需要进行填补,例如线条立方体,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线条哪些更靠近我们,哪些是后面,这时大脑会根据恒常性认知一个空间形状对这个立方体进行定位,当被提示后面的线条可能是前面的时候,我们的认知会产生变化,产生了新的可能,这种由于环境不确定,信息不明确造成的认知错觉严格讲只能算选择性认知。
除了前面说过的横竖不一样长(同样长度,横条比竖条看着要短,这是因为我们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安全,站在山崖上往下看,同样的高度往往会觉得更高,这种错觉保证我们注意坠下危险,是进化机制决定的),横条显瘦(这已经被大量试验证实),黑色显瘦(同样体积大小的正方体,白色比黑色看着更大,白色的形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扩张性的渗出,这种现象叫光渗)。
光渗错觉为什么会进化?先从基本物理现象讲解,光渗色彩的膨胀、收缩感不仅与波长有关,还与明度有关。
由于“球面像差”物理原理,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
如通电发亮的电灯钨丝比通电前的钨丝似乎要粗得多,生理物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光渗”现象。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个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愈陷的大小。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呈反比例: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由于若干个外侧膝状体细胞共同会聚到一个皮层细胞上,因而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个更大的区域。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做特征觉察器。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了暗适应过程,但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两者是不同的。
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
以后,椎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普通心理学错觉

中间的四边形是矩形,而不是顶边比底边宽的四角形。 中间矩形的四条边看起来是弯曲的。
错觉的特点
错觉是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条件具备,必然产生; 错觉的产生具有固定的倾向。
错觉的用途
陈列
价格
体型
舞台
谢谢观看!
Thanks
汇报人姓名
大小错觉
PART 1
形状和方向错觉
PART 1
运动错觉
PART 1
时间错觉
PART 1
形重错觉
01
由于箭头方向不同,两条等长的线段看起来不一样长。
02
由于圆的位置不同,两条等长的线段看起来不一样长。
由于线条的分割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不平行了。
两条等长的线段因为两条附加线的干扰看起来不再等长 两个等大的圆由于被大小不同的圆包围看起来变得大小不同
第六章第五节
错觉
什么是错觉
错觉不等于幻觉
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1
什么是幻觉
幻觉是一种感受,由于缺乏相应的现实刺激,所以客观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感受是虚幻的 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1
幻觉是错误的知觉体验
2
幻觉是一种主观体验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总之,认为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与了错觉产生的过程。
错觉产生的原因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普通心理学期末重点

心理学一.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知觉适应: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总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
《普通心理学》:错觉

顾名思义,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种特殊的知觉,其产⽣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刺激,因⽽不是通过主观努⼒就可以纠正的。
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如图3-3所⽰。
缪勒—莱尔(Maller-Lyer Illusion)错觉:1989年由缪勒⼀莱尔(F.Muller-lyer)设计,末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的线段⽐末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的线段看起来长⼀些,其实两条线段等长。
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e Illusion):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右边中间的圆⼤—些,但实际上这两个圆的⼤⼩相同。
庞佐错觉(Ponzo Illusion):中间的四边形是矩形,⽽不是顶边⽐底边宽的四⾓形。
厄任斯坦错觉(Ebrenstein Illusion):中间矩形的四条边看起来是弯曲的。
⿊灵错觉(Hering Illusion):中间两条线是平⾏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菲克错觉(Fick Illusion):垂直线段与⽔平线段等长,但看起来垂直线段⽐⽔平线段长。
冯特错觉(Wundt Illusion):中间两条线是平⾏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波根多夫错觉(Poggendoff Illusion):被两条平⾏线切断的同⼀条直线,看上去不在⼀条直线上。
除了视错觉,还有听错觉(利⽤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右⽿,会觉得声⾳是从右边来的)、嗅错觉(把⼀种⽓味闻成另⼀种⽓味,如把杉⽊⽓味闻成油漆味)等。
上⾯列举的都是发⽣在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还有发⽣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如形重错觉(例如,⼀公⽄铁和⼀公⽄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们⽤⼿以⽐较时会觉得⼀公⽄铁⽐⼀公⽄棉花重得多)、视听错觉(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会觉得声⾳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是从旁边的扩⾳器中传来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错觉
• 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 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感受,由于缺乏相应的 现实刺激,所以客观检验结果证明这 种感受是虚幻的
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客观现实 根源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注: 幻觉与错觉的区别在于 1.幻觉是错误的知觉体验 2.幻觉是一种主观体验 3.幻觉没有客观刺激存在 4.错觉是可以验证的而幻觉 则不行
普通心理学 错觉
错觉的特点
• 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 • 2、错觉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条件
具备,必然产生; • 3、 错觉的产生具有固定的倾向。
普通心理学 错觉
错觉的用途
• 陈列 • 价格 • 体型 • 舞台
普通心理学 错觉
谢谢观看!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运动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时间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形重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由于箭头方向不 同,两条等长的 线段看起来不一 样长。
普通心理学 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 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 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 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 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 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 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 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 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 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 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 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普通心理学 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从心理学方面解释: 认为人的错觉纯属心里活动的结果 深加工或恒常性误用理论: 错觉是误用知觉恒常性的结果,人当前的 知觉与过去经验之间产生矛盾而作出思维 推理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 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 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解释: • 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
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 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 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 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 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由于圆的位置不 同,两条等长的 线段看起来不一 样长。
普通心理学 错觉
由于线条的分割两 条平行线看起来不 平行了。
普通心理学 错觉
两条等长的线段因 为两条附加线的干 扰看起来不再等长
普通心理学 错觉
两个等大的圆由于 被大小不同的圆包 围看起来变得大小 不同
中间矩形的四条边看起 来是弯曲的。
中间的四边形是矩形, 而不是顶边比底边宽的 四角形。
• 总之,认为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 与了错觉产生的过程。
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起作用,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
普通心理学 错觉
大小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
普通心理学 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