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史试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国民族音乐试题

中国民族音乐试题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流派是()A. 京剧和豫剧B. 音乐剧和话剧C. 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D. 古琴曲和箫曲2.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乐器?A. 古琴B. 笛子C. 吉他D. 古筝3.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A. 汉族B. 苗族C. 回族D. 韩族4. 中国四大名著中,哪本书有一章专门描述音乐?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三国演义》5. 以下哪个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钢琴B. 萨克斯ophoneC. 古筝D. 电吉他二、判断题1. 京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2. 《平湖秋月》是中国著名的民歌。
()3. 民族音乐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4.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
()5. 中国有 56 个民族。
()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音乐强调音律和调式的变化,传统音乐中有多种不同的音律和调式,如宫、商、角、徵、羽等。
其次,古代音乐十分注重乐器的运用,包括弦乐、打击乐和吹管乐等多种类型。
第三,中国古代音乐强调曲调的变化和曲式的整齐划一。
传统音乐有不同的曲调变化,例如快板、慢板、唱腔等。
第四,中国古代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多通过音乐来传达情感和描绘景色等。
最后,古代音乐中重视和声,多有合奏和合唱的形式。
2. 举例说明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藏族的音乐以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擅长演奏长调舞曲和舞蹈音乐;壮族的音乐以锣鼓、弦乐器为主,以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为特色;彝族的音乐多以竹子制作的乐器为主,善于演唱抒情歌曲等。
每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风格。
3. 中国古代乐器有哪些?简要介绍其中两种。
中国古代乐器有琵琶、古筝、笛子、二胡、古琴等。
其中,琵琶是中国传统的拨弦乐器,具有悠扬的音色和广泛的音域。
其外形呈梨形,有四根弦,可以用手指或琴拨演奏。
中国民族音乐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听辨题请听熟背唱曲目(总分50分)第二部分文字题(总分50分)名词解释(20分)⒈花音、苦音⒉走西口⒊二人转⒋京韵大鼓⒌湖南花鼓戏1.花音、苦音:在秦陇地区,凡奏情绪欢快的乐曲,使用的是五正声音阶,并强调5、3、6三音,称为“欢音音阶”(或花音音阶,甜音音阶);凡奏悲苦情绪的乐曲,则在6-1和3-5之间插入一个具有游移性的↓7和↑4,这两个音称为“三度间音”,并强调5,↑4,↓7三音,称为“苦音音阶”(或哭音音阶,伤音音阶)。
2.走西口:过去西北人民生活贫苦,男人迫于生计去外乡谋生,成年累月回不了家。
此称为“走西口”。
年复一年妻离子散的无奈中口内口外传唱着咏叹亲人思念和离苦的“走西口”系列民歌。
著名的有山西、陕西等地的《走西口》。
3.二人转:流行于东北各地的一种走唱类曲艺艺术形式,是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什不闲、河北梆子等演变而成,至今有300年历史。
演唱形式有两人对口的“二人转”,一人演唱的“单出头”,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
二人转音乐丰富,有曲牌三百多支,常用的有四五十种,主要伴奏乐器有唢呐、板胡等。
分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江板头,东耍棒”的俗谚。
表演有“说、唱、表、舞、绝”五功。
在当地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民谚,可见民间对二人转的喜爱。
4.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全省各地花鼓戏如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的总称。
由于长沙花鼓戏影响最大,所以习惯上称长沙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
代表作有《刘海砍樵》等。
5.花儿:花儿是人们对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一种区域性山歌的统称。
一般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种流派。
过去河州型花儿称为“少年”,后来统一为“花儿”称谓。
6.西安鼓乐:流行于陕西西安一带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民间传统吹打乐种。
音乐学者研究认为其与唐大曲关系密切。
演奏形式分坐乐、行乐两种。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又称“板式变化体”。
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 曲牌体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
属于套曲结构。
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
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 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DOC)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2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3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又称“板式变化体”。
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曲牌体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
属于套曲结构。
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
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教资国考:中国音乐史精选练习题【名词解释】

教资国考:中国音乐史精选练习题【名词解释】1.相和歌汉代汉族各种民歌的总称。
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的“徒歌”,后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
《晋书·乐志》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是指在弹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伴奏下击节而歌,可见此时的相和歌已经发展成唱奏并重的形式。
事实上,这几种歌曲形式并无绝对的界限,只是艺术加工的程度不同而已。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平、瑟三调。
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2.乐府我国古代音乐机构。
据《汉书·礼乐志》载,乐府创立在元鼎五年(公元112年),但从出土文物看,乐府于秦朝始建,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或改建。
汉代乐府是主管俗乐的机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和演奏。
至汉衰落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撤销乐府,汉代乐府共存在了105年的时间。
汉代乐府重视民间音乐的态度,不仅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高度繁荣,而且对其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此后几朝的乐府在此方面大为逊色,晋代有太乐乐府,《隋书》中太乐和乐府不分,至唐代大乐署之外无乐府,此后也不再有乐府机构。
3.《光明行》二胡独奏曲。
刘天华作于1931年,1932年发表于《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十期。
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
在创作中吸收了欧洲音乐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
演奏技巧上采用顿弓和大段的颤弓技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具有首创意义。
乐曲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旧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
4.郑卫之音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
郑、卫两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自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歌曲艺术,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又是民族乐器、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基础。
民歌的三个基本特征: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现起来的;民歌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体裁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演唱时用当地方言,有很浓的地方气息。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以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也称二人班。
剧目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形式。
昆曲:是明代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柔和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代一般指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2003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曲目有长生殿。
客家山歌:是流行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台湾等客家人聚居点的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内容广泛,语言朴实生动,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结构,常用比兴手法。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十二大套歌舞音乐艺术的总称。
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是维吾尔族歌舞音乐中的宝贵财富,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
花鼓: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口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所以,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
①琵琶的文曲,武曲,大曲:曲目众多,大致可分为三类:文曲、武曲、大曲。
文曲是以抒发情意为主的,曲调清新柔美,细腻轻巧,代表曲目有:《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汉宫秋月》等等。
武曲大多粗犷、豪放。
例如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等。
大曲则多以活跃、欢畅为主,比较灵活、自由。
②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一代的丝竹乐,清代中期时最初在农村中流行,后在城镇茶馆中作为民间娱乐的一种手段,盛行许久。
风格清新优雅,流畅委婉,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
所用乐器以二胡和笛子为主,琵琶扬琴三弦等为辅。
代表作品有中花六板。
③简述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三角及广州市区的民族器乐合奏乐种,它是形成于近代发展较快的一种民间乐种。
二十实际三十年代传至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大胆的一手各地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影响随之扩大。
广东音乐华美光彩,性格乐观向上。
主奏乐器为高胡,辅以扬琴,秦琴,称为三件头,后又增加了洞萧,笛子柳琴琵琶等,扩大了表现力。
广乐大多篇幅较小,传统曲无复杂的大套形式。
代表作品有雨打芭蕉。
④民族器乐的题材与乐种:可归为独奏器乐和合奏器乐两大类。
吹奏类乐器中的笛子,笙等,拉弦类乐器中的二胡,京胡等,弹拨类乐器中的古琴,琵琶等大多可做独奏乐器,一部分打击乐器也可以独奏,但需较高演奏技巧,多数用于合奏,合奏乐器包括重奏齐奏合奏等乐器,下分丝竹,吹打,重奏合奏四类,丝竹合奏包括广东小曲,丝竹音乐等,吹打合奏包括山西鼓乐等,重奏乐包括丝弦五重奏等,合奏乐包括民族管弦乐和弹拨乐合奏等。
⑤中国民族乐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舞蹈宗教祭祀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
骨笛,骨哨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乐器,到了商代,钟铃等铜制打击乐器相继出现,周代管弦打击乐器发展已很齐全,根据制作材料分为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汉唐时期外域和少数民族乐器如琵琶羌笛等大量传入中原,使中国乐器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宋元时,拉弦乐器开始流行,到明清时又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形制音色和演奏功能,此外,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也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奏,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乐器群。
⑥小调的音乐特征:1. 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强烈。
它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富有很强的动力感。
2. 旋律线比较曲折流利3. 乐段结构形式变化较多4. 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运用比较丰富,在分节演唱时﹐虽然每段唱词不同﹐但衬词﹑衬腔却是原样重复﹐成为加强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
⑦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是指皮黄腔、昆腔、梆子腔、高腔。
梆子腔: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
源于明朠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
其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腔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梆子腔的代表剧种有:秦腔、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滇剧的丝弦腔、川剧的弹戏等。
皮黄腔:皮黄腔是“西皮”和“二黄”的合称。
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
唱词格式均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
皮黄腔系大概有20多个剧种,主要有: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川剧、桂剧、赣剧、滇剧等。
昆腔:昆腔又名“昆山腔”、“昆曲”、“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腔系统有北昆,南昆,川昆,金昆,温昆,湘昆等。
高腔:高腔系统包括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剧种。
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由元明以来弋阳腔或青阳腔同各地戏曲结合而成的,另一说法是除弋阳腔外,也有由当地民间曲调直接产生的。
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接产生的。
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伴奏;台上一人唱,台后众人帮腔;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性。
属于此系统的剧种有:川剧、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调腔等。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朠、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朠”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