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吸收(氨-水)

实验6吸收(氨-水)
实验6吸收(氨-水)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气-资料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气填料塔设计 学院医药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姓名姚 学号 090350== 指导教师蒋赣、严明芳 2011年12月25日

目录 前言 (1) 1. 水吸收氨气填料塔工艺设计方案简介 (4) 1.1任务及操作条件 (4) 1.2设计案的确定 (4) 1.3填料的选择 (4) 2. 工艺计算 (6) 2.1 基础物性数据 (6) 2.1.1液相物性的数据 (6) 2.1.2气相物性的数据 (6) 2.1.3气液相平衡数据 (6) 2.1.4 物料衡算 (7) 2.2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7) 2.2.1 塔径的计算 (7) 2.2.2 填料层高度计算 (9) 2.2.3 填料层压降计算 (12) 2.2.4 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13) 3. 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15) 3.1 填料支承设备 (15) 3.2填料压紧装置 (16) 3.3液体再分布装置 (16) 4. 设计一览表 (17) 5. 后记 (18) 6. 参考文献 (10) 7. 主要符号说明 (10) 8. 附图(工艺流程简图、主体设备设计条件图)

前言 在炼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食品、医药及环保等部门,塔设备属于使用量大应用面广的重要单元设备。塔设备广泛用于蒸馏、吸收、萃取、洗涤、传热等单元操作中。所以塔设备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化学工业中,经常需要将气体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加以分离,其主要目的是回收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或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成分,以免污染空气。吸收操作是气体混合物分离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塔设备按其结构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类;板式塔和填料塔。以前在工业生产中,当处理量大时多用板式塔,处理量小时采用填料塔。近年来由于填料塔结构的改进,新型的、高负荷填料的开发,既提高了塔的通过能力和分离效能又保持了压降小、性能稳定等特点。因此,填料塔已经被推广到大型气、液操作中,在某些场合还代替了传统的板式塔。如今,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大型填料塔在工业上已非罕见。随着对填料塔的研究和开发,性能优良的填料塔必将大量用于工业生产中。 综合考察各分离吸收设备中以填料塔为代表,填料塔技术用于各类工业物系的分离,虽然设计的重点在塔体及塔内件等核心部分,但与之相配套的外部工艺和换热系统应视具体的工程特殊性作相应的改进。例如在DMF回收装置的扩产改造项目中,要求利用原常压塔塔顶蒸汽,工艺上可以在常压塔及新增减压塔之间采用双效蒸馏技术,达到降低能耗、提高产量的双重效果,在硝基氯苯分离项目中;改原多塔精馏、两端结晶工艺为单塔精馏、端结晶流程,并对富间硝基氯苯母液进行精馏分离,获得99%以上的间硝基氯苯,既提高产品质量,又取得了降低能耗的技术效果。 过程的优缺点:分离技术就是指在没有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分离出混合物中特定组分的操作。这种操作包括蒸馏,吸收,解吸,萃取,结晶,吸附,过滤,蒸发,干燥,离子交换和膜分离等。利用分离技术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能源,化工产品和环保设备,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1填料塔的设计获得满足分离要

试验六丙酮蒸汽吸收

实验六丙酮蒸汽吸收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一般结构和工业吸收过程流程。 (2) 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 y a的测定方法。 (3) 考察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4) 了解处理量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概述 吸收过程是依据气相中各溶质组分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在化学工业中洗手操作广泛应用于气体原料净化、有用组分的回收、产品制取和废气治理等方面。在吸收研究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对吸收过程本身的特点或规律进行研究和对吸收设备进行开发研究两个方向。前者的研究内容包括吸收剂的选择、确定因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测定吸收速率等,研究的结果可为吸收工艺设计提供依据,或为过程的改进及强化指出方向;后者研究的重点为开发新型高效的吸收设备,如新型高效填料、新型塔板结构等。 吸收通常在塔设备内进行,工业上尤其以填料塔用的普遍。填料塔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圆筒壳体;(2)填料;(3)支撑板;(4)液体预分布装置;(5)液体再分布器;(6)捕沫装置; (7)进、出口接管等等。其中,塔内放置的专用填料作为气液接触的媒介,其作用是使从塔顶流下的流体沿填料表面散布成大面积的液膜,并使从塔底上升的气体增强湍动,从而为气液接触传质提供良好条件。液体预分布装置的作用是使得液体在塔内有一良好的均匀分布。而液体在从塔顶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靠近塔壁处的空隙大,流体阻力小,液体有逐渐向塔壁处汇集的趋向,从而使液体分布变差。液体再分布器的作用是将靠近塔壁处的液体收集后再重新分布。填料时填料吸收塔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工业填料,按照其结构和形状,可以分为颗粒填料和规整填料两大类。其中,颗粒填料是一粒粒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尺寸的填料颗粒体,一般以散装(乱堆)的方式堆积在塔内。常见的大颗粒填料有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弧鞍环、矩鞍环等等。填料等材质可以使金属、塑料、陶瓷等。规整填料是由许多具有相同几何形状的填料单元组成,以整砌的方式装填在塔内。常见的规整填料有丝网波纹填料、孔板波纹填料等。填料的性能主要评价指标是填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一般地希望填料能提供达的气液接触面积和较小的流动压降。 2.吸收速率方程式和吸收传质系数 吸收传质速率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速率方程式决定 (1) 或 (2) 式(1)、(2)中N A——吸收速率,mol/s; K y a——气相吸收传质系数,mol/(m3·h); A——气液接触传质面积,m2; ——塔顶、塔底气象平均传质推动力; a——填料的比表面积,m2/m3; V p——填料体积,m3; 严格说来,a应为单位体积填料的有效润湿表面积。由于a的大小与物系对填料表面积的润湿性和气液流动状况有关,工程上为方便起见,将K y和a合并为一个常数,即K y a称为气相容积吸收传质系数,mol/(m3·h),这样,吸收传质速率式又可表为 (3) 气相平均传质推动力 由吸收过程物料衡算

水吸收氨气填料塔设计概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 _ 化工原理 设计题目: __水吸收空气中氨填料塔的工艺设计____ 院系: ___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_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王永奇__________ 学号: ____200907117________ 专业班级: __化学工程与工艺093_ 指导教师: ______张玉洁_________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水吸收空气中的氨填料塔的工艺设计 二、设计条件 1.生产能力:每小时处理混合气体4500Nm/h; 2.设备型式:填料塔 3.操作压力:101.3KPa 4.操作温度:298K 5.进塔混合气中含氨8%(体积比) 6.氨的回收率为99% 7.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 8.建厂地址:兰州地区 9.要求每米填料的压降都不大于103Pa 三、设计步骤及要求 1. 确定设计方案 (1)流程的选择 (2)初选填料类型 (3)吸收剂的选择 2.查阅物料的物性数据 (1)溶液的密度、粘度、表面张力、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 (2)气相密度、粘度、表面张力、氨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3)氨在水中溶解的相平衡数据 3.物料衡算 (1)确定塔顶、塔底的气液流量和组成 (2)确定泛点气速和塔径 (3)校核D/d>8~10 (4)液体喷淋密度校核:实际的喷淋密度要大于最小的喷淋密度。 4.填料层高度计算 5.填料层压降校核

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重新进行以上计算 6.填料塔附件的选择 (1)液体分布装置 (2)液体在分布装置 (3)填料支撑装置 (4)气体的入塔分布 7.计算结果列表(见下表) 四、设计成果 1. 设计说明书(A4) (1)内容包括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 (2)格式必须严格按照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的格式打印。 2.精馏塔工艺条件图(2号图纸)(手绘) 五、时间安排 (1)第十九周---第二十二周 (2)第二十二周的星期五(7月20日)下午两点本人亲自到指定地点交设计成果,最迟不得晚于星期五的十八点钟。 六、设计考核 (1)设计是否独立完成; (2)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是否规范 (3)工艺计算与图纸正确与否以及是否符合规范 (4)答辩 七、参考资料 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贾绍义柴成敬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现代填料塔技术》王树盈中国石化出版社 3.化工原理夏清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基本构造、吸收过程的基本流程及其操作。 2. 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ya K 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低浓度气体吸收且平衡线为直线的情况,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方程决定: m ya y ?=填V K N A 则只要测出A N ,测出气相的出、入塔浓度,就可计算ya K ,而 )(21y y V N A -= 式中:V 为混合气体的流量,mol/s ,由转子流量计测定; 1y ,2y 分别为进塔和出塔气相的组成(摩尔分率),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 液相出塔浓度由全塔物料衡算得到。 计算Δym 时需用平衡数据,本实验的平衡数据如下所示: 丙酮、空气混合气体中丙酮的极限浓度*s y 与空气温度 t 的关系(压强为a 101.25 P ?) 丙酮的平衡溶解度:

三、实验流程及设备 实验装置包括空气 输送,空气和丙酮鼓泡 接触以及吸收剂供给和 气液两相在填料塔中逆 流接触等部分,其流程 示意如图所示。空气的 压力定为a 100.24 P ?。 1.熟悉实验流程,学习填料塔的操作。在空气流量恒定条件下,改变清水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1y 和2y ,计算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m y ?和传质系数ya K 。 2.在清水流量恒定条件下,改变空气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1y 和2y , 计算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m y ?和传质系数ya K 。 3.改变吸收液体的温度,重复实验。 4.在控制定值器的压强时应该注意干将空压机的出口阀门微开。 5.加热水时,要缓慢调节变压器的旋钮。 6.调节参数后要有一段稳定时间,直至出口水温基本恒定,取样时先取2y 再取1y 。 7. 转子流量计的读数要注意换算。 8.气体流量不能超过/h 600L 。液体流量不能超过/h 7L ,防止液泛。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 设备参数和有关常数 实验装置的基本尺寸: 塔内径:34mm ;填料层高度:24cm ; 自查丙酮—空气物系的平衡数据; 大气压:101.33 KPa ;室温:13.5 ℃。 2. 实验数据

化工原理 水吸收氨填料塔设计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 水吸收氨填料塔的设计 指导教师: 李燕 成绩评阅教师

目录 第一节前言 (4) 1.1 填料塔的主体结构与特点 (4) 1.2 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 (4) 1.3 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 (4) 第二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5) 2.1 装置流程的确定 (5) 2.2 吸收剂的选择 (5) 2.3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5) 2.3.1 填料种类的选择 (5) 2.3.2 填料规格的选择 (5) 2.3.3 填料材质的选择 (6) 2.4 基础物性数据 (6) 2.4.1 液相物性数据 (6) 2.4.2 气相物性数据 (6) 2.4.3 气液相平衡数据 (7) 2.4.4 物料横算 (7) 第三节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8) 3.1 塔径的计算 (8) 3.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及分段 (9) 3.2.1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9) 3.2.3 填料层的分段 (11) 3.3 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12) 第四节填料塔内件的类型及设计 (12) 4.1 塔内件类型 (12) 4.2 塔内件的设计 (12) 4.2.1 液体分布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12) 4.2.2 液体分布器布液能力的计算 (13) 注: 1填料塔设计结果一览表 (13) 2 填料塔设计数据一览 (13)

3 参考文献 (15) 4 对本设计的评述或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 (15)

第一节 前言 1.1 填料塔的主体结构与特点 结构: 图1-1 填料塔结构图 填料塔不但结构简单,且流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较小,易于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所以她特别适用于处理量肖,有腐蚀性的物料及要求压降小的场合。液体自塔顶经液体分布器喷洒于填料顶部,并在填料的表面呈膜状流下,气体从塔底的气体口送入,流过填料的空隙,在填料层中与液体逆流接触进行传质。因气液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所以填料塔属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 1.2 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 设计任务:用水吸收空气中混有的氨气。 设计步骤:(1)根据设计任务和工艺要求,确定设计方案; (2)针对物系及分离要求,选择适宜填料; (3)确定塔径、填料层高度等工艺尺寸(考虑喷淋密度); (4)计算塔高、及填料层的压降; (5)塔内件设计。 1.3 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 1. 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氨 2. 空气中氨的含量: 5.0% (体积含量即为摩尔含量) 液体 捕沫器 填料压板 塔壳填料 填料支承板液体再分布器填料压板填料支承板气体 气体 液体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气填料塔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水吸收氨气填料塔设计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11 日

设计任务书 水吸收氨气填料塔设计 (一)设计题目 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采用清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____3200____m3/h,其中含氨为____8%____(体积分数),混合气体的进料温度为25℃。要求: ①塔顶排放气体中含氨低于____0.04%____(体积分数);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20℃ (3)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倍数自己确定 (三)填料类型 聚丙烯阶梯环吸收填料塔 (四)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和说明 (2)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3)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4)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5)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6)绘制液体分布器施工图 (7)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8)设计参数一览表; (9)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A3号图纸); (10)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A3号图纸); (11)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目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装置流程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吸收剂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课程设计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填料种类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填料规格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3 填料材质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基础物性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 液相物性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2 气相物性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3 气液相平衡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4 物料横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塔径的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及分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填料层压降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填料塔内件的类型及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吸收实验

实验七 吸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 2. 测定填料层的压强降和空塔气速的关系; 3. 测定总体积吸收系数,并分析气体空塔气速及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二、设备流程 吸收塔为玻璃塔,塔内径为0.1m ,填料为12×12×2.2mm 的拉西环,整个吸收实验装置由四部分组成: 1、空气系统: 空气由风机(旋涡气泵或容积式风机)供给,进入缓冲罐6,通过空气调节阀8调节流量,经空气转子流量计10计量后,在主管路上和氨气混合后由塔底进入,为保持一定的尾气压力(100~200mmH 2O )以通过尾气分析器,在尾气出口处装置有尾气调节阀22。 2、氨气系统: 氨气由氨气钢瓶供给,经减压阀降压至0.1Mpa 以下后,进入氨气缓冲罐(为确保安全,缓冲罐上装有安全阀,其排出经塑料管引到室外),由氨气调节阀3调节流量后,经氨气转子流量计5计量后(同时串联有孔板流量计)与空气混合进入塔底。转子流量计前装有压力计及温度计。 3、自来水系统: 自来水经过滤后,由调节阀15调节流量,经转子流量计16计量后,进入塔顶,经莲蓬式喷淋器均匀地喷洒在填料上,塔底吸收液经排出管17排出。 4、尾气分析系统: 由尾气分析器19及湿式气体流量计21组成(并联有质量流量计,使用质量流量计时要使用喷射管装置以补充尾气压力的不足)。 三、实验原理 1、填料层流体力学性能的测定: AES —II 型吸收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1氨气缓冲罐;2氨气温度计;3流量调节阀;4氨表压计;5转子流量计;6空气缓冲罐;7空气温度计;8流量调节阀;9空气表压计;10转子流量计;11吸收塔;12喷淋器;13塔顶表压计;14压差计;15水流量调节阀;16转子流量计;17排液管;18尾气三通阀;19吸收盒;20尾气温度计;21湿式气体流量计;22尾气稳压阀;

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说明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采用清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2600m3/h,其中含氨为7%(体积分数),混合气体的进料温度为25℃。要求:氨气的回收率达到98%。(20℃氨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为H=0.725kmol/(m3.kPa) 二、工艺操作条件: (1)操作平均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 t=20℃ (3)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倍数自己确定 (4)选用填料类型及规格自选。 三、设计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和说明 (2)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3)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4)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5)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6)绘制液体分布器施工图 (7)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8)设计参数一览表; (9)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A4号图纸); (10)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A4号图纸); (11)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目录 1. 设计方案简介 (1) 1.1设计方案的确定 (1) 1.2填料的选择 (1) 2. 工艺计算 (1) 2.1 基础物性数据 (1) 2.1.1液相物性的数据 (1) 2.1.2气相物性的数据 (1) 2.1.3气液相平衡数据 (1) 2.1.4 物料衡算 (1) 2.2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2) 2.2.1 塔径的计算 (2) 2.2.2 填料层高度计算 (3) 2.2.3 填料层压降计算 (6) 2.2.4 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7) 3. 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8) 3.1 填料支承设备 (8) 3.2填料压紧装置 (8) 3.3液体再分布装置 (8) 4. 设计一览表 (9) 5. 后记 (9) 6. 参考文献 (9) 7. 主要符号说明 (10) 8. 附图(工艺流程简图、主体设备设计条件图)

实验六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一)丙酮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 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 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 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吸收剂用量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 1、y 2的关系; 2、测定气体流量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 1、y 2的关系; 3、测定吸收剂及气体温度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 1、y 2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 吸收是分离混合气体时利用混合气体中某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不同的组分在不同的吸收剂、吸收温度、液气比及吸收剂进口浓度下,其吸收速率是不同的。所选用的吸收剂对某组分具有选择性吸收。 1、吸收总传质系数K y a 的测定 传质速率式: N A =K y a ·V 填·△Ym (1) 物料衡算式: G 空(Y 1-Y 2)=L(X 1-X 2) (2) 相平衡式: Y=mX (3) (1)和(2)式联立得: K y a= 12() m G Y Y V Y -?空填 (4) 由于实验物系是清水吸收丙酮,惰性气体为空气,气体进口中丙酮浓度y 1>10%,属于高浓度气体吸收,所以: Y 1= 11 1y y - ; Y 2= 2 21y y - ; G 空—空气的流量(由装有测空气的流量计测定),Kmol/m 2·h ; V 填—与塔结构和填料层高度有关; 其中:22112211ln ) ()(mX Y mX Y mX Y mX Y Y m -----= ? (5) 02=X ; )(211Y Y L G X -=空 ; L —吸收剂的流量(由装有测吸收剂的流量计测定), Kmol/m 2·h ; m---相平衡常数(由吸收剂进塔与出塔处装的温度计所测温度确定),吸收温度: 附:流量计校正公式为: 2 出 进t t t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填料吸收塔设计)(正式版)分解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塔的设计 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 年 1 月 15 日

目录 设计任务书 (4) 第一节前言 (3) 1.1 填料塔的有关介绍 (4) 1.2 塔内填料的有关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5) 2.1 装置流程的确定 (5) 2.2 吸收剂的选择 (5) 2.3 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7) 2.4 液相物性数据 (6) 2.5 气相物性数据 (8) 2.6 气液相平衡数据 (7) 2.7 物料横算 (7) 第三节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8) 3.1 塔径的计算 (8) 3.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及分段 (9) 3.2.1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10) 3.2.2 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10) 3.2.3 填料层的分段 (11) 第四节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12) 第五节填料塔内件的类型及设计 (13) 第六节填料塔液体分布器的简要设计 (13) 参考文献 (15) 对本设计的评述及心得 (15) 附表: 附表1填料塔设计结果一览表 (15) 附表2 填料塔设计数据一览 (15) 附件一:塔设备流程图 (17)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水吸收氨气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混于空气中的氨气。混合气体的处理量为7500 m3/h,其中含氨气为5%(体积分数),要求塔顶排放气体中含氨低于0.02%(体积分数)。采用清水进行吸收,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 20℃. (三)填料类型 选用聚丙烯阶梯环填料,填料规格自选。 (四)工作日 每年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进行。 (五)厂址 厂址为衡阳地区 (六)设计内容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3.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4.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5.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6.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 7.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七)操作条件 20℃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系数为H=0.725kmol/(m3?kPa)。

实验六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1.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 (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 (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 由于CO 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 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 2。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 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计算公式: ??????+----= A mX Y mX Y A A N OL 1121)1(ln 11 OL X X X N Z L X X dY Z L a K Ω=-Ω=?12* 式中 K X a : 以?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 3·s); N OL : 以?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A : 吸收因数 m V L A /= ; L : 水的摩尔流量,kmol /s ; V : 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 ; Z : 填料层高度,m ; Ω: 塔的横截面积,m 2 ;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 mX ; 式中 m :相平衡常数,m =E /P ; E :亨利系数,E =f (t ),Pa ,可根据液相温度t 查得; P :总压,Pa (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 (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 1和Y 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 1、X 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 2=0,由全塔物料衡算()()2121X X L Y Y V -=- 可求出X 1 。 3.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 ,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 =2 m.。塔顶有液体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塔底有液封,以避免气体泄漏。 填料规格和特性:金属丝网波纹填料的型号为JWB —700Y ,填料尺寸为φ100×100mm ,比表面积为700m 2/m 3。θ环散装填料尺寸为φ10×10mm 。

水吸收氨气填料塔设计样本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设计地点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指导教师 设计起止时间:2012 年8月28日至2012 年9 月14 日

目录 课程任务设计书 (3) 第一节吸收塔简介 (4) 1.1 吸收技术概况 (4) 1.2 吸收设备--填料塔概况 (4) 1.3 典型的吸收过程 (5) 第二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6) 2.1 装置流程的确定 (6) 2.2 吸收剂的选择 (6) 2.3 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7) 2.3.1填料种类的选择 (7) 2.3.2 填料规格的选择 (8) 2.3.3 填料材质的选择 (8) 第三节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10) 3.1 基础物性数据 (10) 3.1.1 液相物性数据 (10) 3.1.2 气相物性数据 (10) 3.1.3 气液相平衡数据 (10) 3.2 物料衡算及校核 (11) 3.2.1水吸收氨气平衡关系 (11) 3.2.2绘制X-Y图 (11) 3.2.3物料衡算 (16) 3.3 塔径的计算及校核 (18) 3.3.1塔径的计算 (18) 3.3.2塔径的校核 (20) 3.4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及分段 (20) 3.4.1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20) 3.4.2 填料层的分段 (23) 3.5 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23) 第四节其他辅助设备的计算与选择 (24) 4.1 吸收塔的主要接管尺寸计算 (24) 4.2 气体进出口的压降计算 (24)

4.3 离心泵的选择与计算 (24) 附件一: 1.计算结果汇总 (26) 2.主要符号及说明 (27) 3.参考文献 (28) 4. 个人小结 (28) 附件二: 1.填料塔设备图 (30) 2.塔设备流程图 (31) 3.埃克特通用压降关联图 (32) 4.X-Y关系图(见计算过程)

最终版_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填料吸收塔设计)

水吸收氨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节前言 (5) 1.1 填料塔的主体结构与特点 (5) 1.2 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 (5) 1.3 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 (5) 第二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6) 2.1 装置流程的确定 (6) 2.2 吸收剂的选择 (6) 2.3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6) 2.3.1 填料种类的选择 (6) 2.3.2 填料规格的选择 (6) 2.3.3 填料材质的选择 (7) 2.4 基础物性数据 (7) 2.4.1 液相物性数据 (7) 2.4.2 气相物性数据 (7) 2.4.3 气液相平衡数据 (8) 2.4.4 物料横算 (8) 第三节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9) 3.1 塔径的计算 (9) 3.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及分段 (10) 3.2.1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10) 3.2.3 填料层的分段 (12) 3.3 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12) 第四节填料塔内件的类型及设计 (13)

4.1 塔内件类型 (13) 4.2 塔内件的设计 (13) 4.2.1 液体分布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13) 4.2.2 液体分布器布液能力的计算 (13) 注:14 1填料塔设计结果一览表 (14) 2 填料塔设计数据一览 (14) 3 参考文献 (16) 4 后记及其他 (16) 附件一:塔设备流程图 (17) 附件二:塔设备设计图 (17)

化工学院关于专业课程设计的有关要求(草案)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进一步学习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完成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的实践。为了加强我院本科学生专业课程设计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专业课程设计工作有序进行及教学质量,特制定专业课程设计的有关要求并请遵照执行。 一、选题要求 选题应以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为对象,进行单元操作过程中相关的设备与工艺设计,尽量从科研和生产实际中选题。为了保证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和工作量,选题要求1人1题。 二、设计说明书文本要求 (一)、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二)、打印要求:用A4纸打印;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2厘米、上边距3厘米、下边距2.5厘米;行距20磅;页码居中 字体、字号要求(包括装订顺序): 1、封面 由学院统一制定格式 2、设计任务书 3、目录(宋体、4号),其余(宋体、小4号) 4、正文(宋体、小4号字)、一级标题(宋体、3号字、加粗)、二级标题(宋体、4号字、加粗) 正文内容主要包括: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设计条件及主要物性参数表;工艺设计计算(内容较多,应根据设计计算篇幅适当划分为若干小节,使之条理清晰);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设计结果汇总表(物料衡算表,设备操作条件及结构尺寸一览表);设计评述(设计的评价及学习体会)。 5、参考文献(宋体、5号字)

水吸收氨气填料塔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水吸收氨填料塔设计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 起止日期:

前言 在炼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食品、医药及环保等部门,塔设备属于使用量大应用面广的重要单元设备。塔设备广泛用于蒸馏、吸收、萃取、洗涤、传热等单元操作中。所以塔设备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化学工业中,经常需要将气体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加以分离,其主要目的是回收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或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成分,以免污染空气。吸收操作是气体混合物分离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氨是化工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生产原料,但是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于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都会造成破坏和污染。因此,为了避免化学工业产生的大量的含有氨气的工业尾气直接排入大气而造成空气污染,需要采用一定方法对于工业尾气中的氨气进行吸收,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填料吸收塔吸收的方法来净化含有氨气的工业尾气,使其达到排放标准。设计采填料塔进行吸收操作是因为填料可以提供巨大的气液传质面积而且填料表面具有良好的湍流状况,从而使吸收过程易于进行而且,填料塔还具有结构简单、压降低、填料易用耐腐蚀材料制造等优点,从而可以使吸收操作过程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 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而实现组分分离的过程称为气体吸收气体吸收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操作,它在化工生产中主要用来达到以下几种目的: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气体;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一个完整的吸收分离过程,包括吸收和解吸两个部分。典型过程有单塔和多塔、逆流和并流、加压和减压等。 第一章概述

吸收与解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2 3 4 二、实验原理 ㈠、吸收实验 根据传质速率方程,在假定Kxa 低浓、难溶等] 条件下推导得出吸收速率方程: Ga=Kxa ·V ·Δx m 则: Kxa=Ga/(V ·Δx m ) 式中:Kxa ——体积传质系数 [kmolCO 2/m 3hr Ga ——填料塔的吸收量 [Kmol CO 2 V ——填料层的体积 [m 3] Δx m ——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 1、Ga 的计算 已知可测出:Vs[m 3/h]、V B [m 3/h](可由色谱直接读出) Ls[Kmol/h]=Vs ×ρ水/M 水 101 1'29]/[ρρρρV M V h Kmol G B B B =?=?= 空气 标定情况:T 0=273+20 P 0=101325 测定情况:T 1=273+t1 P 1=101325+ΔP 因此可计算出L S 、G B 。又由全塔物料衡算:G a =Ls(X 1-X 2)=G B (Y 1-Y 2) 2 2 21 1111y y Y y y Y -= -= 且认为吸收剂自来水中不含CO 2,则X 2=0,则可计算出G a 和X 1 2、Δx m 的计算 根据测出的水温可插值求出亨利常数E[atm],本实验为P=1[atm] 则 m=E/P m y x m y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e e e e m 1 1221 112221 2 1 2ln = = -=?-=????-?= ?

㈡、解吸实验 低浓、难溶等] Ga=K Y a ·V 则: K Y a=Ga/(V 式中:K Y a Ga V ΔY m 1、Ga 的计算 已知可测出:y 2 ]/[h Kmol G B 标定情况:T 0 测定情况:T 1因此可计算出L S 、G B 。又由全塔物料衡算:G a =Ls(X 1-X 2)=G B (Y 1-Y 2) 0112 2 21 11=-= -= y y Y y y Y 且认为空气中不含CO 2,则y 2=0;又因为进塔液体中X 1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将吸收后的液体用于解吸,则其浓度即为前吸收计算出来的实际浓度X 1;二是只作解吸实验,可将CO 2用文丘里吸碳器充分溶解在液体中,可近似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浓度,其X 1*可由亨利定律求算出: m m y x 1 *1== 则可计算出G a 和X 2 2、ΔY m 的计算 根据测出的水温可插值求出亨利常数E[atm],本实验为P=1[atm] 则 m=E/P 1 12 21112221 2 1 2ln x m y x m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e e e e m ?=?=-=?-=????-?= ? 根据 e e Y y y y Y 换算成将-= 1 三、实验装置

水吸收氨填料塔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吸收技术概况 (2) 1、2填料塔概况 (3) 1、3设计方案简介 (3) 2、工艺计算 (5) 2、1基础物性数据 (5) 2.1.1液相数据 (5) 2.1.2气相数据 (6) 2.1.3气液相平衡数据 (6) 2.1.4物料衡算 (6) 2.2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12) 2.2.1塔径的计算 (12) 2.2.2填料层高度计算 (13) 2.2.3填料层压降计算 (16) 2.2.4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16) 3.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17) 3.1吸收塔的主要接管尺寸的计算 (17) 3.2气体进出口压降 (17) 3.3离心泵的选择与计算 (17)

4.设计一览表 (18) 5.总结 (19) 1、概述 1、1吸收技术概况 在化学工业中,经常需要将气体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加以分离,其主要目的是回收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或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成分,以免污染空气。吸收操作是气体混合物分离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氨是化工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生产原料,但是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于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都会造成破坏和污染,因此,为了避免化学工业产生的大量的含有氨气的工业尾气直接排入大气而造成空气污染,需要采用一定方法对于工业尾气中的氨气进行吸收,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填料吸收塔吸收的方法来净化含有氨气的工业尾气,使其达到排放标准。设计采用填料塔进行吸收操作是因为填料可以提供巨大的气液传质面积而且填料表面具有良好的湍流状况,从而使吸收过程易于进行,而且,填料塔还具有结构简单、压降低、填料易用耐腐蚀材料制造等优点,从而可以使吸收操作过程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 吸收操作广泛地用于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其在工业上的具体应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1)原料气的净化。为出去原料气中所含的杂质,吸收可说是最常见的方法。

水吸收氨填料塔设计示范

水吸收氨填料塔设计

目录 一前言 (3) 二设计任务 (3) 三设计条件 (3) 四设计方案 (3) 1.吸收剂的选择 (3) 2.流程图及流程说明 (3) 3.塔填料的选择 (4) 五工艺计算 (4) 1.物料衡算,确定塔顶、塔底的气液流量和组成 (4) 2.塔径的计算 (5) 3.填料层高度计算 (6) 4.填料层压降计算 (8) 5.液体分布装置 (8) 6.液体再分布装置 (9) 7.填料支撑装置 (10) 8.气体的入塔分布 (10) 六设计一览表 (10) 七对本设计的评述 (11) 八参考文献 (11) 七主要符号说明 (14)

八附图(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简图、主体设备设计条件图) 二、设计任务: 完成填料塔的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吸收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填料塔装置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设计条件 1、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氨; 2、氨的含量: 4.5%(体积); 3、混合气体流量: 4000m3/h; 4、操作温度:293K; 5、混合气体压力:101.3KPa; 6、回收率: 99.8%。 四、设计方案 1.吸收剂的选择根据所要处理的混合气体,可采用水为吸收剂,其廉价易得,物理化学性能稳定,选择性好,符合吸收过程对吸收剂的基本要求。2.流程图及流程说明 该填料塔中,氨气和空气混合后, 经由填料塔的下侧进入填料塔中,与从 填料塔顶流下的清水逆流接触,在填料 的作用下进行吸收。经吸收后的 混合气 体由塔顶排除,吸收了氨气的水由填料 塔的下端流出。(如右图所示) 3.塔填料选择该过程处理量不大,所用的塔直径不会太大,可选用38mm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的一般结构及吸收操作的流程。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K x a=AL a V b的关联式。同时对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在双对数坐标系中△P/Z对G'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1.8~2的直线(图1中的aa线)。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图中不难看出载点的位置不是十分明确,说明汽液两相流动的相互影响开始出现。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徒(图中cd段)。当气体增至液泛点(图中d点,实验中可以目测出)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

2.传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对富氧水进行解吸。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平衡服从亨利定律,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得速率方程式: m p X A x V a K G ???= m p A x X /V G a K ?=? 2 211ln ) 22()11(e e e e m x x x x x x x x x --?---= )x -L (x G 21 A = Ω?=Z V p 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 OL OL x x e x N H x x dx a K L Z ?=-Ω=?12 OL OL N Z H = 其中, m x x e OL x x x x x dx N ?-=-=?2 11 2 Ω =a K L H x OL 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x=k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xa ,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在y-x 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系下方,在实验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水平线(因氧在水中浓度很小)。 三、实验装置流程 1.基本数据 解吸塔径φ=0.1m,吸收塔径φ=0.032m ,填料层高度0.8m (陶瓷拉西环、陶瓷波纹板、金属波纹网填料)和0.83m (金属θ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