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经典古诗文诵读社团教案

小学二年级经典古诗文诵读社团教案

小学(xiǎoxué)二年级经典古诗文诵读社团教案活动(huó dòng)一:趣味童年活动(huó dòng)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lǎngdú)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shēnghuó)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时间: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时间:一、导入新课《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二、拓展眼界,增长(zēngzhǎng)知识1、出示(chū shì)《所见》牧童(mùtóng)/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hūrán)/闭口立。

2、出示(chū shì)《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二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材料。

2. 准备诵读材料的课文和诵读辅助资料。

3. 准备诵读材料的诵读音频或视频资源。

4. 准备诵读活动的分组情况。

教学步骤:Step 1:创设诵读氛围(5分钟)学生们进入教室,教师可以放一段国学经典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曲和意境。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欢迎词或准备活动。

Step 2: 集体诵读(15分钟)教师将选取的国学经典课文逐句朗读给学生听,并让学生模仿跟读。

教师可以分段诵读,让学生跟着朗读,不断调整语速和语调,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掌握能力。

Step 3: 分组诵读(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发相应的诵读材料。

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组织诵读,可以采用小组内互相传诵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同声合唱的方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Step 4: 组内展示(10分钟)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诵读内容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成员和全班同学进行欣赏。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表情和动作,增添表演的魅力。

Step 5: 学生评价和反思(1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评价和反思。

可以提问学生诵读过程中有何困难和收获,是否满意自己的表现,是否发现了自己的进步等。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诵读所学的国学经典,并预告下一堂诵读活动的课文和内容。

Step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国学经典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国学,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怀和修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和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扩展延伸:1. 可以将诵读进行比赛,鼓励学生更积极、更认真地参与。

2. 可以邀请老师、家长或其他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演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欣赏机会。

二年级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共5篇)

二年级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共5篇)

二年级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共5篇〕第1篇:二级经典诵读活动施行方案二年级经典诵读活动施行方案一、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学生诵读中国古诗文经典的方式,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根本熏陶和修养,承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进步广阔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升老师设计活动才能,深化学校读书文化的教育。

二、活动要求1、时间上要有保障〔1〕每天晨读时间进展诵读。

〔2〕语文课前3分钟进展诵读。

〔3〕午诵时间进展诵读。

〔4〕回家诵读10分钟。

2、组织上要有保障班主任语文老师要实在组织好,确保每次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每天都有收获。

3、活动上要有保障〔1〕各班可根据本班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2〕将不定期举行各种活动,力促经典诵读的顺利开展。

三、活动内容:二年级——《唐诗三百首》、《大学》、《中庸》四、活动安排和措施1、在课程安排上,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根本的阅读方法。

进展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

2、每日晨读时间诵读形成常规,每班可以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3、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倡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诗文。

详细为《唐诗三百首》每周背诵1首,寒暑假各10首。

一学期能背诵20首。

4、利用学习园地、手抄报、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气氛,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5、每日课前3分钟诵读形成常规,老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

6、设立经典诵读读书卡。

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诗文,建立诵读卡,随时进展诵读,便于记忆。

7、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时机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8、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

评价分别由老师、家长、小组和自评四个局部组成,使学生形成习惯,持久地进展。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1. 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经典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弟子规》选读2. 第二单元:《三字经》选读3. 第三单元:《百家姓》选读4. 第四单元:《千字文》选读5. 第五单元:《二十四孝》选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经典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经典的语言韵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经典中的内容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诵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诵读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第一单元:《弟子规》选读,共计4课时。

2. 第二单元:《三字经》选读,共计4课时。

3. 第三单元:《百家姓》选读,共计4课时。

4. 第四单元:《千字文》选读,共计4课时。

5. 第五单元:《二十四孝》选读,共计4课时。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二十四孝》。

2. 教学音频资料:经典诵读音频,用于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3.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经典内容。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经典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内容:对经典中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诵读,注意发音和节奏。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对经典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九、课后作业:1. 背诵当天学习的经典内容。

2. 写一篇关于经典诵读的感悟文章。

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共5篇]

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共5篇]

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共5篇]第一篇: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一、经典回放: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七、活动广角:第3页八、成长袋: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一、经典回放: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2. 《三字经》选段3. 《百家姓》选段4. 古诗词精选5. 民间故事选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读经典选段,理解其中寓意。

2. 难点:经典语句的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作等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经典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周:《弟子规》选段学习与讨论2. 第二周:《三字经》选段学习与讨论3. 第三周:《百家姓》选段学习与讨论4. 第四周:古诗词精选学习与欣赏5. 第五周:民间故事选读与讲述每周安排两节课,每节课40分钟。

剩余时间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经典诵读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阶段测试: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经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古诗词精选、民间故事选读等书籍。

2. 辅助材料: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1. 第二周:《弟子规》选段学习与讨论2. 第三周:《三字经》选段学习与讨论3. 第四周:古诗词精选学习与欣赏4. 第五周:民间故事选读与讲述5. 第六周:复习与总结九、课后作业:1. 熟读当堂学习的经典选段。

2. 完成相关的诵读练习题。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诵读情况。

十、教学反思:1. 定期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3. 引导学生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2. 《三字经》选段3. 《百家姓》选段4. 《千字文》选段5. 《大学》选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理解,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诵读,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40分钟。

每个选段诵读时间为2-3分钟,剩余时间用于讲解和讨论。

第一周:《弟子规》选段诵读与讲解第二周:《三字经》选段诵读与讲解第三周:《百家姓》选段诵读与讲解第四周:《千字文》选段诵读与讲解第五周:《大学》选段诵读与讲解六、教学评价:1. 通过定期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评估他们的诵读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通过学生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诵读情况和道德行为表现。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

2. 参考资料:相关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示范诵读音频。

八、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目的,讲解《弟子规》选段。

第二周:诵读《三字经》选段,讲解选段中的道德观念。

第三周:诵读《百家姓》选段,讲解选段中的人物故事。

第四周:诵读《千字文》选段,讲解选段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第五周:诵读《大学》选段,讲解选段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诵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二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二年级学生的经典诗词、故事等,如《咏柳》、《春晓》等。

2. 结合课本内容,选择一些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如《牛郎织女》、《孟母三迁》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作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分享给大家。

2. 引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猜将要学习的内容。

3. 学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解释传统文化元素。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互动,评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深度。

3. 收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学习难点,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和配套课件。

2. 与课程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书籍和视频资料。

3. 音频文件,包括古诗文的正确朗读和背景音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学习《咏柳》、《春晓》等古诗,了解诗文背景,培养朗读习惯。

2. 第3-4周:通过《牛郎织女》等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

3. 第5-6周:学习《静夜思》、《悯农》等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一、经典回放: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

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七、活动广角:第3页八、成长袋: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一、经典回放: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六、活动广角:第7页七、成长袋:第8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一、经典回放:从小做人,休坏一点。

覆水难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

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0页六、活动广角:第11页七、成长袋:第12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增广贤文》(节选一)一、经典回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六、活动广角:第15页七、成长袋:第16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增广贤文》(节选二)一、经典回放: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8页六、活动广角:第19页七、成长袋:第2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弟子规》(节选一)一、经典回放: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2页六、活动广角:第23页七、成长袋:第24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弟子规》(节选二)一、经典回放: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求确义。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页六、活动广角:第27页七、成长袋:第28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幼学杂字》(节选)一、经典回放:正月元宵,立春雨水。

二月花朝,惊蛰春分。

三月寒食,清明谷雨。

四月清和,立夏小满。

五月端午,芒种夏至。

六月三伏,小暑大暑。

七月七夕,立秋处暑。

八月中秋,白露秋分。

九月重阳,寒露霜降。

十月小春,立冬小雪。

十一月数九,大雪冬至。

十二月腊八,小寒大寒。

除夕分岁,次早新年。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0页六、活动广角:第31页七、成长袋:第32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中华改良杂字》(节选)一、经典回放:勤能补我拙,俭能为我廉。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六、活动广角:第35页七、成长袋:第36页八、个人熟读自立歌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