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课件
最新房颤指南解读ppt课件

IAΒιβλιοθήκη IIa BIIb B
出血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
高血压(尤其当收缩压>160 mmHg)
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患者其INR值 不稳定或治疗窗内时间(TTR)< 60%
应用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如抗血小板和非甾 体类抗炎药物
大量饮酒
高龄
肝硬化
贫血
主要出血史 恶性肿瘤
肝肾功能异常 卒中史
遗传因素
血小板计数减 透析或肾移 高敏肌钙蛋白T
应优化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以 减少房颤复发和改善房颤治疗 的结局
推荐 证据 级别 水平
IIa C
IIa B IIa B
推荐内容
推荐对所有房颤患者应用血清肌 酐或肌酐清除率评估肾功能以识 别肾病和使用正确剂量药物
所有口服抗凝药的房颤患者,至 少每年应进行肾功能评估以识别 慢性肾病
推荐 级别
I
IIa
证据 水平
永久性房颤
长期存在,被医生和患者接受,双方不再 尝试恢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
新增临床分类:继发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房颤、局灶性房颤、 多基因房颤、外科术后房颤、二尖瓣狭窄和人工心脏瓣膜相 关房颤、运动员房颤和单基因房颤
Eur Heart J 2016 4
推荐内容
推荐 证据 级别 水平
对于女性和男性房颤患者,医生必须
推荐 级别
I I
I
IIa
IIb
证据 水平
B B
B
B
B
6
改良的 EHRA评分
1 2a
2b
3 4
症状 无
轻度
中度 重度 致残
描述
房颤未引起任何症状 房颤相关的症状不影 响日常活动 房颤相关的症状不影 响日常活动,但患者 感到不安 房颤相关的症状影响 日常活动 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最新心房纤颤的治疗及指南PPT课件

Sotalol: 240-320mg/d(TDP,胃肠道症状, CHF,心动过缓,加重阵发性AF的院外治疗目的:终止AF发作, 预防复发。
持续性AF的院外治疗目的:转复AF,增 加电复律的成功率,预防AF的过早复发。
心包疾病
其它附加检查
1. 运动试验
心率控制的评价(持续性房颤) 重复运动诱发的AF 使用IC类药物时排除心肌缺血
2. Holter监测和事件记录
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 评价心率控制效果
3.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评价LA血栓(在LAA) 指导心律转复
4. 心电生理检查
评价宽QRS心动过速 鉴别易合并的心律失常(房扑,PSVT) 房颤消融或AV结的阻断/改良
Dofetilide: 500-1000mg/d(TDP) Procainamide: 1000-4000mg/d(TDP,类
狼疮综合征,胃肠道症状)
Flecainide: 200-300mg/d(VT,CHF,增 加AVN传导)
Propafenone: 450-900mg/d(VT,CHF, 增加AVN传导)
药物转复
药物转复AF的最有效时间是发病的7天之 内;大多数AF在发作24-48小时之内转复, 在AF持续超过7天以上,这种效果减少。
直流电复律
电复律的成功率取决于:心脏病的性质,释放 到心房肌的电流密度,后者于输出电压,电流 的波形,除颤电极的大小和位置,经胸阻抗有 关。
电极的位置:心尖—胸骨柄(76%),后—前 位(87%)且能量低。
1 .药物预防AF复发
目的:窦性心律的维持在阵发性AF的预 防,在持续性AF转复后(药物或电复律) 维持窦性节律,以减少AF的症状和预防 AF诱导的心动过速心肌病。预测AF复发 的因素:女性,潜在的心脏病,HP,HF, 年龄>55岁,AF发作持续>3月。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复发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保持有效血药浓 度。
非药物治疗选择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 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随访监测
加强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复发风险。
监测指标选择及意义解读
心律监测
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 图监测患者心律变化, 及时发现房颤的复发或
恶化。
心率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心率,评 估心脏负荷及药物控制
效果。
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
案提供依据。
血液学指标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等指标,预防抗凝治疗
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特征分析
房颤时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但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01
02
03
动态心电图
对于无症状或偶发房颤患 者,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房 颤的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有助于寻找房颤的病因和 诱因,以及判断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了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外科手术等多种治疗 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指南实施中存在问题探讨
指南普及程度不足
部分基层医生和患者对指南了解不足,导致诊断 和治疗水平参差不齐。
患者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 果和预后。
ABCD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1-10
目录
• 心房颤动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策略 • 特殊人群心房颤动处理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随访管理与生活质量评估
01
心房颤动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 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 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 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和指南,结合中国 患者特点,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诊断 标准。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 状的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般治疗原则
综合性治疗
心房颤动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症状、 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及患者意愿等 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心率控制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心房颤动患 者,应控制心室率,以减轻症状和改 善心功能。
心力衰竭预防与处理
心率控制
01
通过药物或电复律等方法将心室率控制在合适范围,以减轻心
脏负担,预防心力衰竭。
节律控制
02
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实施射
频消融等手术方法以恢复窦性心律。
心力衰竭治疗
03
若患者已出现心力衰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加强利尿、
扩血管等对症治疗。
其他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 认为与心房肌细胞内的电生理异常、 心房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神经体 液调节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而增加,65岁以上人群发 病率可达5%-10%。
最新房颤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2)阵发性房颤(paroxymal Af):
房颤持续小于48小时,可自行终止。虽然房 颤发作可能持续到7天,但48小时是个关键的时间 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过48小时,房颤自行终 止的可能性会降低,需考虑抗凝治疗。
12
(3)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
9
房颤的分类(既往)
新发现的房颤
阵发性房颤1,3
(能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3
(不能自行终止,≥ 7天)
房颤的“3P”分 类
Paroxysmal AF Persistent AF Permanent AF
永久性房颤2
1 持续时间<7天,绝大多数<24小时 2 复律无效或无指征 3 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1均0 可复发
普罗帕酮 胺碘酮 其次 依布利特(复律) 索他洛尔(维持窦律)
27
房颤复律-药物
1、普罗帕酮:
静脉:1.5-2.0mg/kg,10-15min,必要时重 复1-2次
顿服:对于症状不明显者: 450mg/次(体重<70kg) 600mg/次 (体重>70kg)
28
心房颤动的 规范化治疗
1
房颤的定义
体表心电图显示R-R间期绝对不规则; 心电图没有明确的P波,但部分导联(尤其是V1导
联)可见大致规则的心房电活动波(f波); 显示 f 波者,心房周期长度通常<200 ms(心房率
>300次/分)。
2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 Nhomakorabea14
12
◆ 正常人群的0.4-1.0% 10
65特殊类型房颤的处理66特殊类型房颤的种类肺部疾病伴有房颤67急性心肌梗死后房颤i类推荐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难治性缺血或药物不能达到有效的心率控制的ami伴有房颤时可用直流电转复c房颤导致的快速心室率中推荐胺碘酮降低心率和改善左室功能c在无临床左室功能不全支气管痉挛或房室传导阻滞的ami出现af时静脉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降低心室率c除非有抗凝禁忌症使用普通肝素延68wpw预激综合征伴有afi类推荐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中可静脉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胺伊布利特或胺碘酮控制旁路导致的快速心率biii类推荐在预激伴有af中不推荐使用地高辛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69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房颤i类推荐除非有禁忌症用受体阻滞剂控制af导致的快速心室率b不能使用受体阻滞剂时可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af导致的快速心率b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口服抗凝药延长inr2030预防血栓c70肺部疾病伴有af的处理i类推荐急性肺部疾病或慢性肺疾病恶化期出现的af主要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c阻塞性肺疾病出现的房颤推荐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af导致的快速心率caf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使用直流电转复ciii类推荐在支气管痉挛伴有af的患者中不推荐使用茶碱和肾上腺素能激动剂c在阻塞性肺疾病出现af的患者中不推荐使用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普罗帕酮和腺苷c71房颤处理小结72新发现的房颤affirm提示除可致房颤的疾病甲亢被纠正外其他有栓塞风险患者应长期抗凝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射 频消融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房颤 复发。
抗凝药物
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控制心室率药物
减轻房颤症状,改善心功能,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 道拮抗剂等。
定期监测患者的心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律失常。
卒中的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卒中预防。
心理支持与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房颤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05
特殊人群的心房颤动管理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管理
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包括症 状、心功能、合并症等。
强化综合管理
指南强调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重视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指南提倡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 己的健康状况。
02
心房颤动的诊断
临床表现与分型
阵发性房颤
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突发 突止,持续时间通常小于48小
时。
持续性房颤
3
QRS波形态通常正常
但如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 ,QRS波可增宽变形。
辅助检查方法
01
02
03
04
动态心电图
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可监测24小时内的
心电变化。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对于左心耳血栓及房间隔缺损 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心脏磁共振成像
对于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 肌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2024房颤的诊治ppt课件

CHAPTER房颤定义及分类定义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分类根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1 2 3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发病率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性别差异不同地区房颤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地域差异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是房颤的常见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电生理异常、结构重构、自主神经失衡等多个方面。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房颤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诊断依据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主要手段,特征性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f 波。
此外,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也有助于房颤的诊断。
CHAPTER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QRS波形态一般正常,但当心室率过快时,可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变形P波消失,呈现为颤动波(f波)心电图基本特征识别不同类型房颤心电图表现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小于7天,能自行终止,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大于7天,非自限性,心电图同样表现为P波消失和f波出现永久性房颤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患者已适应房颤状态,心电图特征同上述两种类型心电图鉴别诊断要点与房扑鉴别房扑的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与室上速鉴别室上速的心电图特征为突发突止,QRS波形态正常,可见逆行性P波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畸形,多可见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了解房颤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的心室率情况指导房颤患者的治疗,如药物复律、电复律以及射频消融等评估房颤患者的症状与心电图表现的关系评估房颤患者的预后,如是否容易发展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以及是否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动态心电图监测价值CHAPTER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2024版正确认识房颤(PPT)

正确认识房颤(PPT)目录•房颤基本概念与发病机制•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药物治疗策略及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01房颤基本概念与发病机制房颤定义及分类定义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分类根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长期持续性房颤。
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电生理异常、心房结构改变和自主神经系统失衡等多个方面。
心房内多个小折返环路的形成和维持是房颤发生的关键。
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是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年龄、性别、遗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房颤的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房颤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黑蒙、晕厥等。
长期房颤还可导致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诊断依据房颤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包括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心室率极不规则;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变形。
此外,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也有助于房颤的诊断和评估。
02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1 2 3房颤患者常常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工作、学习和社交等。
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感由于心脏功能受限,房颤患者的运动耐量会明显下降,无法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的活动。
运动耐量下降房颤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疲劳等睡眠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
失眠、疲劳等睡眠问题症状负担及对日常生活影响心理压力与情绪变化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房颤症状的困扰和对疾病的担忧,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FFIRM试验
4060例房颤患者(至少合并一 项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
维持窦律组 平均随访 3.5年 窦律维持率 60% 23.8%
控制心室率组 心室率成功控制率 80% 全因死亡率(P=NS) 21.3%
7.1%
缺血性脑卒中率(P=NS)
5.5%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三、房颤时的室率控制
3 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均可复发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
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生率: – 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但随年龄的增加而 升高,在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中可增至8% – 在年龄<40岁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每年0.1% ,>80岁的 女性中为1.5%,男性则为2%。 房颤的预后:房颤与全因死亡、心力衰竭(HF)及中风的危险性 增加有关。 – 在大型HF研究中(COMET,Val-HeFT),房颤是心衰患者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为5%,是没 有房颤人群的2-7倍;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较非瓣膜病 房颤中风的风险还要高5倍。
四、治疗建议(2)
IIa类:
1、地高辛与一种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控制房颤患者静息或活动时的心室率的做法是合理的,药物 选择应个体化,使用剂量应避免心动过缓( B ) 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副作用应考虑射频消融房室结 或旁路以控制心室率 (B) 3、静脉应用胺碘酮可以用来控制那些其他措施无效或存在 禁忌的患者的心室率 (C) 4、对于有旁路的房颤患者如无需电转复时可选择静脉普鲁 卡因胺或依布利特 (C)
药物控制心室率——口服用药
药物 倍他 乐克 心得安 硫氮 作酮 推荐 强度 I类 I类 I类 证据 级别 C C B 主要副作用 ↓BP, 传导阻滞↓HR, HF, 哮喘 ↓BP, 传导阻滞↓HR, HF, 哮喘 ↓BP, 传导阻滞, HF
室 率 控 制
维拉 帕米
洋地 合并心衰, 黄类 无旁道 胺碘酮
证据级别
主要副作用
I类 I类
C B
↓BP, 传导阻滞↓HR, HF, 哮喘 ↓BP,传导阻滞↓HR, HF,
无旁道时的心率控制
胺碘酮
IIa类
C
↓BP,肺毒性,甲低,甲亢,视神 经炎,角膜色素沉着,窦缓, 华法林相互作用 地高辛中毒,传导阻滞,↓HR 同上
合并心力衰竭 地黄类 胺碘酮
I类 IIa类
B C
标准: 休息时在60~80次/分 中度活动后90~115次/分 途径: 药物: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以减 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 非药物:调节房室结传导的起搏治疗 房室结消融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
药物控制心室率——急性静脉用 药
药物
无旁道时的心率控制 β 阻滞剂 钙拮抗剂
推荐强度
四、治疗建议(4)
III类:
1、在阵发房颤的病人中单独使用洋地黄控制室率(B) 2、未用药物治疗的房颤进行导管消融 (C) 3、房颤合并失代偿心衰的情况下静脉应用非 二氢吡啶类钙 拮抗剂会加重血流动力学的恶化 (C)
4、房颤合并WPW时静脉应用洋地黄类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 剂不推荐 (C )
I类
I类 IIb类
B
C C
↓BP, 传导阻滞, HF,地高辛相互作用
地高辛中毒,传导阻滞,↓HR
↓BP,肺毒性,甲低,甲亢,视神经炎,角膜 色素沉着,窦缓,华法林相互作用
药物控制心室率
合并WPW时的室率控制 禁用静脉洋地黄、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因房颤时心 房激动经房室结前传受到抑制后可使其经房室旁路前传加 快,致心室率明显加快,产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或 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 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应立即进行直流电复律 血流动力学尚稳定者,可采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胺碘酮 静脉注射 维持治疗可考虑应用口服的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
房颤的治疗原则
AF治疗的目的 – 控制心率 – 预防血栓栓塞 – 纠正心律紊乱 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选择 – 在控制心率方面,药物是第一选择,LA消融则是二 线治疗,多用于孤立性AF。手术治疗AF仅用于个 别病人,多与其他心脏手术同时进行 –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抗凝的选择应针对中风的风险 评估
四、治疗建议(1)
Ⅰ类:
1、持续和永久性房颤在休息状态下应用药物控制室率:受 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B) 2、对于不伴有 WPW的快室率患者,推荐静脉应用 受体阻 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但对于低血压或者存在心衰 的病人应慎用(B) 3、无经旁路前传的房颤者合并心衰时需要控制室率推荐静 脉应用洋地黄和胺碘酮(B) 4、对于活动时因房颤产生症状的患者,应调整药物使其活动 时的室率在生理范围(B) 5、口服地高辛对于控制心衰及左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静 息状态下的心室率是有效的(C )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
房 颤 概 述
房颤的分类
新发现的房颤
阵发性房颤1,3
(能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3
(不能自行终止,≥ 7天)
房颤的“3P”分 类 Paroxysmal AF Persistent AF Permanent AF
永久性房颤2
1 持续时间<7天,绝大多数<24小时 2 复律无效或无指征
四、治疗建议(3)
IIb类:
1、在单独使用或合用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或地高辛时无法控制静息或活动时心室率时加用胺碘酮 ( C) 2、房颤合并旁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 依布利特、丙吡胺 (C) 3、对于药物无法控制室率或者可能引起心肌病的患者给予消 融房室结 (C)
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
一、确定长期/短期治疗目标
对于已持续几星期的有症状的房颤患者,起始的治疗 是抗凝加上控制心率,长期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 当打算转复时,如果房颤已经超过48小时或是未知, 短期抗凝会使病人受益。 如果心率控制不能完全缓解症状,恢复窦律则成为明 确的长期目标。 房颤导致的低血压或心力衰竭加重,需要早期复律治 疗。 对老年患者通过心率控制使症状明显改善,提示不需 要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病因已经去除者,不需要长期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