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优质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麦子和豆荚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概括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麦子和豆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比喻和拟人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写作练习的完成,能够运用所学的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的文本。

2. 相关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麦子和豆荚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麦子和豆荚的了解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麦子和豆荚的特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比喻手法。

(2)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的感受和体会。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写作练习。

(2)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课文朗读和讨论。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设计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设计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

课文主要描写了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孩子们赤足走在泥土里,放牧、野炊,“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的种种乐趣。

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而淳朴的山村乡野气息。

开篇课文先描写了由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构成的田野,让我们置身于早麦丰收之中。

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忙碌的田间劳作图,大人们、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小一点儿的孩子们,无论是谁,都有自己要做的和该做的事情。

但是,孩子们的事情最有趣,你看,跟着鸭子、羊儿的后面吹着竹笛放牧,引得你的心痒痒的,选个地方生起火来,自己动手做一顿野米,馋得你直咽口水,躺在草地上在太阳底下睡上一觉,更是令人羡慕和向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浓郁而淳朴的乡村生活,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削”是要求会写的字,它在本课的读音是“xu”,“趾”是翘舌音,要做到读准确写正确。

“溢”字易写错,也要引起注意。

2.朗读指导对于本文来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本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如在读孩子们赤足走在泥土里,赶着鸭子、羊儿,吹着竹笛放牧,就地取材进行野炊,“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等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表现出乡间孩子们自由、活泼、愉快的心情。

3.阅读教学(1)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象出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场景;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乡村生活的画面。

(2)具体精读的时候,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办法,步步深入地研读课文内容。

如,让学生带着:“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孩子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这样的问题去略读课文,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别细读描写每一件事情的语句,体会其中的乐趣。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3)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诗歌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3. 理解诗歌背景(1)教师介绍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学生讨论诗歌背景对自己的启示。

4.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诗歌创作或朗读表演。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2)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体会的小短文。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诗歌背诵和创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2、借助导学案,小组交流批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3、学习作者清新、自由的写作风格,练习写片段。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作者童年的幸福。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批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教学过程:一、回顾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2、学习作者清新自由的语言风格,写片段明确问题:为什么说作者童年生活是自由和快乐的?你是从哪知道的?二、小组内交流导学案明确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力求达到省时高效。

三、全班交流(一)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你能把看到的和闻到的读出来吗?此时你想说什么?(乡村生活真美好)(二)、在放牧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自由1、“诱惑”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2、“归我们管了”能为父母分担,感觉很自豪,能把这种自豪感读出来吗?3、“冷不丁地泥土从脚趾缝里冒出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什么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加个拟声词()!真是舒服。

我们仿佛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开心的笑声)4、“鸭子蹒跚地迈着步子向前走了,羊儿撒着欢儿地向前走了”哪个词用的好?好在哪?这里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可能还会有哪些动物,你能模仿作者这样说一句吗?这么多的动物,好热闹,这些动物都归谁管?小动物看到自己手下管理着这么多小动物,能不高兴吗?所以,小作者手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学生接读)5、“小心翼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用心地扯青草?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劳动中充满了希望,所以禁不住咧开嘴笑了。

小结:在放牧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自由(三)野炊“掰几颗,啊,还不老”“丢”感到自由(四)“一躺,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

”快乐、自由、满足。

读出来。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与课题扣题,作者就生长在这样的一个乡村,是麦子和豆荚伴随着小作者成长。

四、借鉴迁移,读写结合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吃饭前——吃饭时——吃饭后动笔写。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能够识别并运用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能够分析并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民劳动的辛苦。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诗歌《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表达。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麦子和豆荚的特点。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段描述麦子和豆荚的文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理解的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学生分析与讨论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3 学生写作与表达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诗歌《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5.2 教学图片或实物:麦子和豆荚的图片或实物。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或实物。

朗读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准备:准备诗歌《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的文本。

收集麦子和豆荚的图片或实物。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年级学科:小学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认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3. 朗读课文,感悟诗歌意境。

4. 小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4. 展示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长签字确认。

3. 观察大自然,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并结合所学诗歌,尝试进行创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朗读、感悟的能力。

3. 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能力。

4. 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5.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分享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备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欣赏学生的诗歌创作。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

2.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可以采用游戏、卡片等形式,增加趣味性。

3.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感悟。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语文教案范文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4.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粮食,热爱劳动。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对农作物的认识。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农作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农作物图片或实物。

4. 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农作物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带领学生认读、书写,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

3.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4.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理解课文大意。

5. 总结扩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麦子和豆荚的特点,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粮食,热爱劳动。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抄写生字词,每个词语写三遍。

2. 亲子作业:家长协助孩子观察家里的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并和孩子一起讨论。

3. 思考作业:孩子思考一下,为什么麦子高而豆荚矮,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回答问题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4. 亲子作业评估: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如何?2. 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农场或农作物种植基地,亲身体验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的过程。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案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案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的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生字词卡片3.课文朗读录音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植物?二、初步感知课文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深入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麦子和豆荚分别代表了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麦子和豆荚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课堂实践1.教师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述一个人物。

2.学生完成后,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检测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学生回答。

2.教师检查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麦子和豆荚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

同时,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进行课堂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优质教案三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主要写家乡五月的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丽迷人的五月、纯朴可爱的乡村孩子的喜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浓郁而淳朴的乡村生活,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村孩子自由、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村孩子自由、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

教学准备:《忆江南》视频歌曲教学过程:一、导入燃情一首《忆江南》又把我们的思绪带入了江南,带到了江南的乡村,熟悉的画面又回来了,(出示画面,师和生吟诵课题,板书课题)配乐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孩子们都在忙碌什么呢?板书:赤足漫步油光土扯青草放牧野炊睡二、品读悟情光着脚丫走路也能有趣?读读课文,有趣在哪?(自由读)(一)赤脚走有趣吗?指读。

出示课件:“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

真是舒服。

”谈感受。

一读:作者说,乡村的泥土比他舒服多了:太阳暖暖的照着,风儿暖暖的吹着,那湿湿的、软软的、油光光的泥土也变的暖暖的了,光着小脚丫踩上去,那感觉好舒服呀,你能读出舒服的感觉了吗?指读。

二读:呀,带着温度的泥土冷不丁从脚趾缝里冒出来,光滑的像什么?(泥鳅)这该怎么读呢?指读。

三读:他读得怎么样?刚才他没关注“冷不丁”什么意思?(突然地、冷不防的)像泥鳅一样滑的泥土冷不丁的从你的脚趾缝里冒出来,你什么心情?(意外的惊喜),所以,读的时候“冷不丁”要读得快点重一点,谁来试试?指生读。

点击课件:“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

()真是舒服。

”括号里加上个语气词,读起来会更有感觉,看看加什么好呢?(哇、呀、哎呀、嘿、哈哈)过渡:真舒服呀,光享受可不行,他们还有任务呢?(二)放牧请默读课文7-11自然段,细细品味,看看字里行间你都感受到什么了?1.“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你真会读书,不仅注意到了“折、削、吹、挥”这一连串的动词,还透过这一连串的动词体会到了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理解了文字的含义,真了不起,读一读好吗?指生读。

2.“随后,我们跟在鸭子、羊儿后面也开步走。

不知是谁,想个好办法,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

”是呀,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能想出这样鬼点子,这些小伙伴也太顽皮了,能不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看到这些小淘气的样子啊?生读。

从他的读里,你感受到什么了?(板书:妙趣生)3.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去,那里的蚯蚓、螺蛳、赤膊田鸡最多;把羊儿牵到河边去,那里的青草地真大,草儿真嫩••••••点拨:我觉得“蚯蚓、螺蛳、赤膊田鸡”还不够多,“青草地”还不够大,“草儿”还不够嫩,怎么读?指生读。

聪明一点就通。

过渡:两件趣事都写了我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可是,有一个地方不一样,我们是那样精心,那么用心,那么小心,谁找到了?指读(三)扯青草出示课件:“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

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指生读现在,你们就是那扯青草的的小伙伴,说说你们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呀?(怕踩坏豆荚麦子)大家体会的真不错,有感情读读吧。

齐读过渡:还有两部分,请自由读13-14自然段,看看你又有哪些感受?(四)野炊“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

别愁,我们有我们的办法。

皮皮摘来了嫩豆荚,小梅从自己家的院子里掰了几只竹笋,啊,还不老;青青的家离这最近,他拿来了铁锅和米,来,我们做野米吃!我和春放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捉上泥鳅,洗净了,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恩,七手八脚,就地取材,自己动手,乐在其中,能读读吗?“口水欲滴”什么意思?那说明什么呢?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让我们一见到食物就口水欲滴呢?哪个词?(咕咕叫)形象吗?指读(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

)过渡:美美的饱餐一顿后,我们也乏了,于是,指读……(五)睡(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草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汇报,板书:暖阳相伴的香乏了便睡,多随意,多自由,怎么读好?(舒缓轻松)指读。

让我们都来感受有暖阳相伴美美睡上一觉的惬意。

指读。

三、总结植情课文的几件趣事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形容词。

今后我们写文章时也要学会运用形容词描写事物方法。

自由快乐的乡村生活,说也说不完,但我们这节课却快要结束了,平放书,看看板书,看上去不太完整,老师给他添上几个字,“漫步”“相伴”“的香”你也可以出声读读。

结课前,让我们再来品读课题。

齐读课题。

透过它,又让我们看到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看到了江南孩子们自由快乐的乡村生活,不由得又使我们想起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指板书,齐读,赤足漫步油光土,小心翼翼扯青草,放牧野炊妙趣生,暖阳相伴睡的香,能不忆江南?愿自由快乐永驻我们心间。

板书设计: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赤足漫步油光土,小心翼翼扯青草,快乐放牧野炊妙趣生,自由暖阳相伴睡得香。

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2、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写片段。

教学重点:1、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村孩子的自由、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村孩子的自由、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目标我们这节继续学习《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回顾学习目标1、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2、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写片段。

二、提出问题:想一想,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知道的?组内交流温馨提示:组内交流批注及答案。

组长作为中心发言人,重点关注本组理解有困难的同学。

其余同学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并充实自己的批注三、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师:好了,我们交流一下。

你最喜欢哪句话?1、想象体验,感受“冒”的舒服,重点品读句子,“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

真是舒服。

”练习想象。

2、鸭子蹒跚的迈着步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体会省略号的含义,发挥想象,练说句子3、“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到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

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圈画词语,体会“扯”的小心,重点品读句子4、“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

从这些事中我们能体会到乡间孩子们自由、活泼、愉快的心情。

5、学习最后一句,体会首尾呼应,课题意义。

四、教师小结五、当堂练习文中第13自然段,“我和春芳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捉上泥鳅,洗净了,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出现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发挥你丰富的想象,拿起笔再现这快乐的场面吧!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浓郁而淳朴的乡村生活。

★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进入情境。

我们知道课文是从田野美丽和孩子快乐两个方面来写的。

还记得田野那带着颜色和香味的景色吗?让我们共同回味一下。

播放幻灯片。

让我们伴随音乐再来感受文中那令人陶醉的文字吧。

齐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

二、出声读课文,圈画趣事。

五月的田野不仅美,它更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现在就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看哪些地方特别有趣,读到哪儿想停下来好好地读一读,越读越喜欢,把这样的地方画一画,多读两遍,争取读出趣味来,一会儿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指名读,作简要评价。

总结出共写了四件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字含义。

1、默读批注。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回默读,找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用心品味,看一看,字里行间你都读出了什么,简单的做一下批注。

生默读批注。

2、自由交流。

要点如下:(1)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草蜢,不停地蹦跳着、蹦跳着。

体会孩子们生活得快乐和自由,读出欢快的语气。

(2)我们的哥哥姐姐,已经成了父母的好帮手,他们平时掌管着的家里的鸭呀鹅呀羊呀兔呀,从那个时候起,就归我们管啦。

指导学生高兴自豪地读读这句话。

(3)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

真是舒服。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指导朗读:理解“冷不丁”读出惊喜之情,语速不要太快。

适时范读。

(4)折一根韧韧的柳条……样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这段话写出了孩子们轻松喜悦、自得其乐的心情。

高兴地读,注意破折号。

引导学生补充省略号,体会分号的用法。

(5)随后……也是喜洋洋的。

体会孩子们的活泼和快乐,读出孩子们的调皮。

(6)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掘过的地里去……草儿真嫩……体会孩子们放牧还是很有经验的,读出草地的大,草儿的嫩。

(7)我们也不闲着……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感受孩子们的小心翼翼,尽到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8)忙完了……熏得口水欲滴……体会野炊的妙趣无穷。

朗读时要欢快一些。

(9)吃饱了……漂亮的图案体会孩子们的自由和随意。

读得舒缓些。

四、总结。

乡村的生活呀,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有的时候却又那么的精心细致,细心呵护,小心翼翼,真是丰富多彩、妙趣无穷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