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精神到人文主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概念阐述】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一种思想和学说。
它的思想实质是确立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新观念。
人文主义意味着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和感性生活的幸福,也是对个体的存在、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和个体的价值等一系列全新观念的肯定。
在西方,人文主义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
2.智者运动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它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市民和世俗的知识分子借助以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涌现了一批思想的巨人,他们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它涉及文学、艺术、思想、建筑、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并取得了丰硕与辉煌的成就。
后来这场运动扩展到西欧各国。
文艺复兴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
这一时期,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民族国家开始形成,而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会竭力维护旧的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因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宗教改革中创立的教派被称为新教,主要有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它们强调“因信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反对教皇对各国教会事务的控制和干涉,要求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
宗教改革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有进步意义。
5.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全面的批判,企图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偏见、神学教条、基督教会和专制政权的压制下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
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
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
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精神是1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保护、寻求
和关心,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1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
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
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
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
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蓬勃发展,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至顶峰,增添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掀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指出就是中古时代和近代
的分界。
文艺复兴就是西欧近代三小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人文·人文精神

人文·人文精神摘要: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其中,“文化”是人类,或是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人文精神,从历史看它是通过不同时期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人本主义思想文化运动以及人道主义理想表达出来。
本文旨在结合中西传统文化阐述人文和人文精神的含义,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人文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四大支柱:科学、艺术、信仰、人文。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信仰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使人宽容;人文追求的是爱,融理性、感性、悟性于一体,给人以真诚,让人和谐。
”科学、艺术和信仰在本质上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都从一个侧面表达或体现着人和文化活动的思想,具有其深刻的人文含义,代表着一种最根本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的含义中国文化的人文底蕴源远流长,人文情怀博大精深。
“人文”一词,从字义上看,“文”的本意是交错的纹理或花纹,引申为规律或道理,人文可理解为“关于人的道理”,古人认为,“关于人的道理就是文、德教化”。
从历史资料来看,“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后来很多的思想家和学者,都对这句话做了解释。
三国时魏国的王弼解释说:“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
”也就是说如果能不用武力而用文明来使得天下万物各得其所,这就叫做“人文”。
唐代孔颖达又疏解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也就是说,圣人观察了“人文”,他就要以诗书礼乐来教育天下的众生,使得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宋人程颐则进一步解释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后习题(含解析)

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说:“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
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
……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中所说的“纱幕”指的是()A.人类封闭的世界B.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C.人文主义的思想D.古典文化的神秘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2.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的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
”下列说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文艺复兴()A.强调自由,主X“人是万物的尺度”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C.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文主义者主X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3.“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
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扁鼻子;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
”这反映了()A.蒙昧主义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C.理性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表面上看起来,它仿佛是古代文化的再现,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抄袭旧文化,而是一种创新,它有着伟大的划时代的发展。
”下列事件或作品最能体现文中精神的是()A.《理想国》B.《九十五条论纲》C.《哲学通信》D.《十日谈》艺复兴运动,以上作品中只有D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5.突破了“圣像图”的画法,用写实的笔触揭示人性善恶的是()A.达·芬奇B.米开朗琪罗C.彼特拉克D.拉斐尔,符合题意的是达·芬奇。
6.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修道院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重要概念
人文精神: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 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其核心内涵是人文 主义。
人文主义: 从本质上说,人文主义就是强调人、注重人 性、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主义:
★重要概念
1、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 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宣扬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 由的发展。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认识你自己”
①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②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③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④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⑤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⑥ 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⑦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
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⑧ 人总是追求幸福的。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
先贤祠
沙龙--思想家的聚会
【课程标准】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 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如何理解“启蒙”的含义? “启蒙”本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就是呼唤用“理 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即用理性来批判现实、改 造世界。“启蒙”的核心是理性、重视人的思考和判 断。
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
恩格斯曾经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 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岀来。
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希腊 罗马的古典文化”。
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
1、概况: ⑴发源地: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 ⑵表达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⑶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的第 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⑷矛头:基督教神学。 ⑸旗帜: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人文主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人类文化价值的彰显和推崇,关注人的自由、尊严和幸福,强调人性的尊重和保护。
它是一种充满人道主义味道的思想体系。
那么,人文主义具体意味着什么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一、人文主义的本质人文主义不是一种狭隘的思想,而是一种全面的哲学思想,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核心思想在于倡导人文精神,主张弘扬人性、发扬人类尊严和人权。
它关注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重视人类的尊重和人权的保护,同时尝试回归人性的本质,探索人类生命的价值所在。
二、人文主义的作用1.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人文主义强调人性的尊重和保护,主张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尊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个性的独立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和谐关系得以更好地建立。
2. 鼓舞人类寻求真理、美好和幸福人文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类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它弘扬人类尊严和人权,倡导人性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人类将更加积极地探寻真理、美好和幸福。
3. 强化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内心成长人文主义关注个体,认为每个人都有价值和尊严。
它弘扬自由、平等和幸福,指引每个人更好地认知和把握自己,内心成长和自我实现。
4.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类的本质和文明的基础,强调文化的贡献和创造性的推崇。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社会将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探寻文明的进步路径。
结语人文主义是一种充满人道主义味道的思想体系。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尊重和保护,重视人类的尊严和人权。
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更适用于指导实践。
它鼓舞人类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美好和幸福,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动力。
同时,人文主义也提高了人们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文主义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
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
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编辑本段核心思想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1]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得到世界的意义,是在这个时期。
但这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
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
Renanissance 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
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
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
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传统知识的存在和使用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与发展中国家许多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1第一讲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一、人文精神的含义名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
广义:指欧洲开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智者学派:1、产生背景:①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②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③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4、评价:①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苏格拉底:①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四、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最大哲学成就:创立了逻辑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知识2第二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1、历史背景: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③思想因素: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文精神到人文主义作者:曾一果来源:《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05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王晓明等人发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引发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思考,不过,那场人文精神讨论是在中国社会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倡导人文精神主要也是针对文化界世俗化和商业化倾向的。
而在全球化与新媒介环境下,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再次讨论人文精神,就不能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将人文精神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大众对立起来,而应在全球化和新媒体的新语境下,反思今日的人文危机,并借助于新兴的媒介技术,通过倡导人文教育和人文学习,驱除日益功利化、快捷化的生活观,恢复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有价值。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全球化;新媒体一、文学危机与人文精神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王晓明在《上海文学》第6期上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危机》一文,严厉批评了当时文学界现状,认为当代文学发生了严重危机,文学危机“不仅标志着公众文化素养的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代人人文精神的持续恶化,文学危机实际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
[1]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人文危机以及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读书》《文汇报》等刊物开辟栏目,发表《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等文章,深入讨论何为人文精神、何为人文精神危机,以及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等问题,陈思和、郜元宝、蔡翔、张汝伦、王蒙、王干等批评家纷纷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中。
在今天看来,那场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的背景和语境并不复杂。
20世90年代之后,市场化和商业化在中国迅速扩展,并从日常社会渗透到文化和文学领域,这导致了文学和作家地位的变化,文学被日益边缘化,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都讲述了商品世界和世俗生活对知识分子的冲击,知识分子作为昔日的启蒙者,现在甚至成为被嘲弄的对象。
“五四运动”以来,尽管知识分子不断被批判,但是总体而言,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角色得到了确认和加强,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知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情况忽然发生了变化,物质财富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都开始围绕经济而展开,像南帆所说的那样:“90年代的大众已经在小康理想的召唤下昂然崛起,这时,人文知识分子那一套启蒙话语再也没有市场了。
”[2]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少知识分子心灰意冷乃至纷纷“下海”,弃文从商,投身商品大潮中,从知识人转变为老板、商人和董事长,而这正是王晓明等人所感到的人文精神危机。
今天看来,发生于1994年前后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主要围绕着文学危机展开,人文危机主要表现为“文学危机”,而不太涉及政治、哲学和美学等其他人文领域。
在王晓明等人眼中,文学是20世纪绝大部分时候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主要形式。
但随着商业化和世俗化社会的来临,文学不仅被边缘化,而且日益低俗化,文学不再像过去那样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资源,相反,它教人变坏。
所以,王晓明呼吁通过文学熏陶,重建丧失已久的人文精神:“改变目前一副不平衡的模样,能够在对文学诗意的描述和阐发上,也同样显示出充沛的活力和持久的魅力。
也许当一个人真正体会出文学的价值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最终走出那不仅仅是文学的精神困境。
”[3]而重建人文精神的前提,就是要对整个20世纪的文学和文化来一个认真清理。
王晓明等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影响深远。
但是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因为王晓明等知识分子的批判而终止,今天的中国已经完全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经济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绝对中心的位置。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王晓明等人当年猛烈批判的一些被认为是世俗化、商业化产物的文学作品如《废都》《过把瘾就死》等小说,在今天反而成为学术界不断研究的“文学经典”。
更让人诧异的是,王晓明这位大声疾呼重建人文精神,并将文学视为中国人精神生活“最主要的形式”的人文知识分子,自己却选择离开文学和文学教育,从事具有世俗化和市场化倾向的文化产业研究了,他的转变有点不可思议。
王晓明的变化或许并不奇怪,20世纪90年代之后,整个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市场化,已经让文学彻底失去了崇高位置,文学并不比其他学科显得更加高尚。
不知道王晓明现在是否会反思自己,他当年赋予了文学和文学家过高的地位,而其实,从更长的历史范围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小说、戏曲乃至诗歌等文学体裁同今天的电影、电视一样,都是市井社会的产物,例如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就是随着报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供给市民大众阅读,巴尔扎克的小说就大多首先刊登在报纸副刊上。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地位慢慢得到了提升,甚至成为世俗社会的对立面。
而今天的文学不过是回到了其本来的位置而已。
二、从“人文精神”到“人文主义”在今天,中国的知识界仍然会有人时不时地提及1994年那场“人文精神大讨论”,并借思考和讨论批判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现实。
不过,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今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其实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全球化成为今天人们再思考人文精神的一个出发点。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虽然市场开放,整个社会迅速商业化,但是全球化浪潮还没有今天这么明显,王晓明等人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主要针对的是当时中国大陆的商业化和世俗化浪潮,海外学者没有卷入这场大讨论中。
但在今天,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因而必须站在全球化视角加以考察,李欧梵的新书《人文六讲》便强调要在全球化语境下看待“人文精神”。
李欧梵强调他讨论“人文”并非是“老调重弹”,而是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反思当今世界的人文现状。
他看到,在全球商业主义浪潮下,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均不被重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欧美的高等学府,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盛行,法学、经济学、商学和工科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早已取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原本强势的人文学科。
高等院校如此,社会上更不必说,唯利是图,毫无人文考量。
显然,立足于全球视野考察人文主义,李欧梵所思考的人文问题比王晓明要广阔得多。
他也没有像王晓明等人那样拔高人文精神的价值,将人文精神看成是知识分子的特权。
早在20世纪90年代,王蒙、南帆已经对王晓明等人拔高人文精神的功用表达了不满,王蒙直接批评了人文精神失落一说,他说:“如果现在是…失落‟了,那么请问在失落之前,我们的人文精神处于什么态势呢?”[4]南帆更是意识到人文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文学危机的问题:“在我看来,人们没有理由把启蒙运动视为束缚…人文精神‟的便捷。
…人文精神‟的题旨和阐述的维面远为广阔。
无论是信仰、终极关怀、人格理想还是道义境界、社会职责、存在的意义,这些问题由来已久。
她将冲破启蒙语境的既定框架,驱使人们进行一些更为基本的追问。
的确,在更大范围内,…人文精神‟的衰落——如同张汝伦分析的那样,正在变成人类所共同面临的趋势,尽管启蒙的任务在许多国别业已成为历史陈迹。
如果将收复权威看作人文知识分子的首要目的,这无疑低估了这个话题的历史分量。
”[2]李欧梵更是强调“人文”这个东西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他用“人文主义”这样一个更加宽泛、温和的词语取代“人文精神”一词:“人文指的是和人有关的东西。
…文‟的古意是…纹理‟,也就是形式和规则,儒家传统也一向以…人‟和…文‟为依归,人文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5]在《人文六讲》中,他仔细介绍了何为“人文”,在李欧梵看来,人文由人与学问两部分构成,人文就是以人为本、与人有关的学问,凡是与人有关的学问都可以看成是人文的范畴。
在这样的论述框架中,人文的内涵要广阔得多。
李欧梵也提到了商业化对于当代人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不过,与王晓明等人有所不同的是,李欧梵立足于全球化,他认为是全球商品化浪潮导致了人文危机,让人坠入了享乐主义(hedonism)中,使得日常生活显得庸俗无意义,而他希望通过个人的“人文修炼”扭转此局面,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商业霸权面前保持个人的尊严。
而如何才能加强个人的“人文修炼”呢?在李欧梵看来,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读读文学、看看电影和听听音乐都行,这都是提高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大学里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王晓明等人当年大声疾呼重建人文精神,他们将人文精神看作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将人文与日常生活对立起来,知识分子高高在上,他们是启蒙者和布道者。
但是李欧梵打破了人们对于人文的一般看法,强调人文不只是知识分子的专利,每个社会大众都需要人文,而且人文素养的提高亦非难事,通过日常的学习便可以实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欧梵的人文观念受到了英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思想的影响,威廉斯强调文化是普通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李欧梵也试图重新联结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让文化的意义回到“个人日常生活的领域”,阅读文学、欣赏电影和聆听音乐不仅是一种人文熏陶,而且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只要坚持,并不是一件费力之事。
李欧梵认为越是在全球化、后现代这样快节奏的世界里,整天忙碌、无暇顾及自身感受的现代人越需要人文熏陶,而通过人文学习和人文体验,方能领略生活的意义。
当然,李欧梵也看到,在全球化语境下,人文精神其实还包含了全球与本土之间的冲突,在《人文六讲》一书中,他特别以建筑艺术为个案,探讨了全球化来临之后那些本土建筑师们的反应。
《人文六讲》一书汇总所提到的王澍、张永和等中国建筑师,不仅了解西方文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认识,他们通过建筑向西方传达了什么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比如王澍的建筑就被认为是“一个17世纪的中国人整出来的现代建筑”,王澍等人的建筑也可以看成是对那种高度现代性的西方建筑的人文批判。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文精神”我比较赞同李欧梵用“人文”“人文主义”的概念取代“人文精神”一说,也赞同人文并非和日常生活对立,并且在今日的全球化语境中,虽然各国情况不同,但是全球商业化浪潮的确对每个人都造成了冲击。
为了应付日益快节奏的生活,人文教育在许多国家都不受重视,在此情况下,确实应该倡导人文教育。
像李欧梵先生所说的那样,“人文”并非高高在上,专属知识分子独享。
每个人离人文都不遥远,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修养,多接触文学、音乐、电影和建筑等各种艺术,便都可以成为人文主义者。
如果每个人都注重自我修行,重视人文素养,整个社会也将富有人文气息,而变得不那么庸俗功利。
而且在今天,讨论“人文”或“人文主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技术和媒体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技术变革对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曾考察了媒介技术变革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他认为在今天以互联网新媒介为代表的技术贯穿于人类的生活与心灵更胜于以往,“我们个人与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