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学发展的历程
大地测量学

大地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是测绘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测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主要测定地球大小;研究地球形状;测定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将地面点沿法线方向投影于地球椭球面上,用投影点在椭球面上的大地纬度和大地经度表示该点的水平位置,用地面点至投影点的法线距离表示该点的大地高程。
这点的几何位置也可以用一个以地球质心为原点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来表示。
就其本质来说,他是一门地球信息学,即为人类的活动提供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
大地测量学的的内容包括几何大地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
几何大地测量学主要是研究确定地球形状、大小和确定地面点三维空间的理论及技术、因此有关精密的角度、距离测量、水准测量,地球椭圆球体的参数及模型,椭圆面上测量成果的计算、平差、投影变换以及大地控制网建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等,是几何大地测量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大地测量学研究用武力方法(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形状及外部重力场。
它的主要内容是重力测量及其归化、地球及外部重力场模型、大地测量边值问题、重力为理论、球谐函数、利用重力测量研究地球形状及椭圆球体参数等。
空间大地测量学是研究以卫星及其它空间探测器实施大地测量的理论和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卫星多普勒技术,海洋卫星雷达测高,激光卫星测距以及卫星定位系统(GPS)和GLONASS,我国的“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卫星定位定轨理论以及应用卫星及空间探测器在全国性大地测量控制网,全球性的地球动态参数求定和重力场模型的精华、地壳形变、板块运功的、海空导航、导弹制导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较确切地讲。
空间大地测量学的开创。
使大地测量学迈入了以可变地球为研究对象,实施全球动态就对测量的现代大地测量新时期。
学科发展史——萌芽阶段在17世纪以前,大地测量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公元前 3世纪,亚历山大的埃拉托斯特尼首先应用几何学中圆周上一段弧AB的长度S、对应的中心角r同圆半径R的关系,估计了地球的半径长度,由于圆弧的两端A和B大致位于同一子午圈上,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子午弧度测量。
简述测绘的发展历程

简述测绘的发展历程测绘是指通过对地球形状、大小、地理位置等进行测量和记录,从而制作出具有一定地理空间参考的地图和测量数据的科学技术。
测绘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测绘技术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古代测绘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们在尼罗河上修建水利工程时就开始使用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例如,古埃及人用木块和绳子制作出简单的测量工具,通过对绳子的长度和角度的测量,来计算出土地的面积和角度。
此外,古希腊也作出了很多关于地理测量的贡献,比如地球形状的测量和纬度的等分,这些成就成为后世测绘的基础。
近代测绘的发展始于十八世纪的欧洲。
在这个时期,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兴起,测绘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法国和英国成为当时测绘技术最先进的两个国家。
法国在1787年开始筹备进行全国性的测绘活动,史称“大土地台”,通过对地球的测量和记录,制作出了高精度的地图。
英国则在1791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的测量局——皇家测量局(Ordnance Survey),主要负责解决地理和测量问题。
这些测绘机构的建立,标志着测绘成为一个拥有科学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学科。
20世纪是测绘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航空和航天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从空中和太空中对地球进行全面的观测和拍摄,从而获取大规模的地理数据。
此外,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方便和高效。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也为测绘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地图的制作更加精确、便捷和高效。
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呈现出更加便携、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全球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获取,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制图的问题。
而无人机技术的兴起,则使得测绘可以在不同的地形和环境条件下进行,为地质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农业等提供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数据。
总的来说,测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地图和测量数据,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第12讲 我国空间大地测量发展

主讲人:张献州(教授) 主讲人:张献州(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测量工程系
第12讲 我国空间大地测量发展 讲
五十年代末, 五十年代末,卫星大地测量方法刚一出现就显示出非凡 的能力,首先是由短期的观测数据求定了较精确的地球扁率, 的能力,首先是由短期的观测数据求定了较精确的地球扁率, 接着又推证了南、北半球的不对称。 接着又推证了南、北半球的不对称。六十年代美国开始利用 卫星几何光学观测法和卫星轨道跟踪法开始建立全球卫星网 和全球地心坐标系。 和全球地心坐标系。前苏联和若干欧洲国家也作了类似的工 六十年代美国还完成了第一代卫星定位系统——海军导 作。六十年代美国还完成了第一代卫星定位系统 海军导 航卫星系统( 年提供国外使用。 航卫星系统(NNSS)的布设,并于 )的布设,并于1968年提供国外使用。 年提供国外使用 接着在七十年代又开始研制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定 接着在七十年代又开始研制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定 位系统( )。海洋卫星雷达测高在七十年代执行了三次 位系统(GPS)。海洋卫星雷达测高在七十年代执行了三次 )。 任务,填补了海洋大地水准面和重力场的空白, 任务,填补了海洋大地水准面和重力场的空白,并为卫星大 地测量应用于海洋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地测量应用于海洋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六十年代出现的激光 对卫星测距( 对卫星测距(SLR)技术,不仅可以测定测站点的精确坐标, )技术,不仅可以测定测站点的精确坐标, 测量两站间精确距离,还可以测定地球自转参数和板块运动, 测量两站间精确距离,还可以测定地球自转参数和板块运动, 推动了地球动力学的发展。 推动了地球动力学的发展。 第12讲空间大地测量发展 讲空间大地测量发展
工程控制网建网理论
这成功地推动了我国卫星多普勒定位的发展。 这成功地推动了我国卫星多普勒定位的发展。我国测绘部门 很快从加拿大引进了2台 大地型多普勒接收机, 很快从加拿大引进了 台CMA—722B大地型多普勒接收机, 大地型多普勒接收机 并于1977年在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成都、南京、 年在北京、 并于 年在北京 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成都、南京、 长沙、广州等地的8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 与此同时, 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 长沙、广州等地的 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与此同时,总参 谋部测绘局也从美国引进了MX—702A多普勒接收机,并在 多普勒接收机, 谋部测绘局也从美国引进了 多普勒接收机 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塘沽、西安、昆明、 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塘沽、西安、昆明、湛江和榆林 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 等8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这两种结果并综合其他方法得出 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 的结果,最后建立了我国地心一号( 的结果,最后建立了我国地心一号(DX—1)转换参数,精 )转换参数, 度约为10米 为了进一步精化地心坐标, 度约为 米。为了进一步精化地心坐标,1980年我国两个测 年我国两个测 绘局联合MX—1502多普勒接收机在全国范围布测了 个点 多普勒接收机在全国范围布测了37个点 绘局联合 多普勒接收机在全国范围布测了 的全国卫星多普勒网, 的全国卫星多普勒网,采用了周密的分期观测方案和短弧平 差方法,使地心坐标的绝对精度优于3米 差方法,使地心坐标的绝对精度优于 米,相对定位精度优于 2ppm。与此同时,总参谋部测绘局与紫金山天文台合作,利 。与此同时,总参谋部测绘局与紫金山天文台合作, 用国家JSZ型多普勒接收机在北京、上海、昆明、西安、广 型多普勒接收机在北京、 用国家 型多普勒接收机在北京 上海、昆明、西安、 长春、乌鲁木齐7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 建立了WDC 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 州、长春、乌鲁木齐 个大地点上进行了观测,建立了 地心坐标系。 地心坐标系。这两种结果与用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共同建立 了我国地心二号( 了我国地心二号(DX—2)转换参数,其精度优于第12讲空间大地测量发展 )转换参数,其精度优于5米。 米 讲空间大地测量发展
大地测量的历史与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GPS)差分技术
利用已知精确坐标的基准站接收机实时播 发改正数据,修正用户站接收到的卫星信 号,提高定位精度。
卫星大地测量技术
卫星轨道测量
通过观测卫星轨道参数,推算地 球引力常数、地球赤道半径、地 球自转角速度等地球重力场参数
。
卫星测高技术
利用卫星轨道和地球重力场模型, 通过卫星测高数据反演地球重力场 信息。
提供依据。
水资源调查
大地测量可以用于调查地下水和 地表水分布,为水资源管理和开
发提供支持。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
大地测量提供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有助于城市规划 师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
交通规划
大地测量数据可以用于交通规划,优化道路网络布局和交通流量分 配。
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
大地测量数据是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础,有助于确保工程质量 和安全。
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大地测量数据能够更好地集成和应用,为各领域提供了重 要的地理信息支持。
02
大地测量技术
传统大地测量技术
三角测量法
水准测量法
通过建立三角形网络,利用角度和距离测 量确定点位。
利用水平视线确定两点间的高差,常用于 地形测量。
导线测量法
通过布设导线,逐段测量确定点位。
大地测量的未来展望
更高精度
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地测量的精度将进一步提高 ,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
更高效数据处理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更高效的大地 测量数据处理和分析。
ABCD
更广泛应用
大地测量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更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大地测量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我国大地测量学发展的若干问题一、概况大地测量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方面,是为人类的活动提供地球空间信息的科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获取地球空间信息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大地测量学作为人类获取地球空间信息的一种科学技术,在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进步而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大地测量学的对象已逐渐由静止的转为动态的;大地测量学的学科范围已由陆地表面扩展到海洋,由地球表面延深到地球内部;大地测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已由地面技术发展到空间技术;大地测量的数据处理已由后处理发展到准实时和实时处理;大地测量的工作距离已由数十公里发展到几千公里,定位精度由米级提高到厘米级和毫米级;大地测量学由单一学科发展到与其它测绘学科或和其它地学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成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使得大地测量学在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保护和管理,在减灾防灾和提供地球空间信息或是地理信息基础框架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不断的扩展。
我国的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亟待开展全国性 1∶5万为主的国家基本比例尺的测图工作,大地测量作为测绘基准、提供地理信息的基础框架,必须先行一步。
经过大地测量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建成了我国大陆的各类测绘的国家基准。
二、大地测量学当前发展的国际背景当今大地测量学已由单一学科的研究发展到与其它测绘学科以及其它地学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际大地测量学的发展趋势是:①建立和维护高精度的惯性和地固四维空间参照系;建立和维护地区性和全球的三维大地控制网(包括海洋大地网);以一定的时间尺度长期监测这些网随时间的变化,为地球动力学现象和数字地球提供一个高精度的动态、实时、三维的大地坐标框架和地面基准点网。
②监测和解释各种地球动力学现象,如地壳运动、地球自转运动的变化、地球潮汐、海面地形和海平面变化、大气对流层(水汽)和电离层的变化等。
中国大地测量的发展趋势与研究

中国大地测量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摘要:通过对于中国目前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的研究,总结测量办法及相关研究,阐述了中国大地测量的发展趋势及趋势要点,并对其中的趋势特点进行了细节论述。
关键词:大地测量、发展趋势、特点中图分类号:o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中国测量事业的历史及发展在中国,有史实考证的测量活动记录最早起源于商代,待秦王朝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开始了国内最为早期的以中华大地为采点取样目标的全国性质的测量活动。
随着年代的日益变化,参与活动的工匠采用的测量方法逐步呈现着效率提高,区域统一,精度提高等方面的特点。
而随着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世界接轨以来,日新月益的测量界的科技产品都应用于国内的实地测量及放样工作,使得目前的测量及放样工作出现了零错误、低误差、高精度的特点,因为卫星航拍影像及高精度的全球gps定位系统已经把传统中以经验为核心的测量工作,转变为以操作步骤标准化为实现办法的计算机解决方案之中。
2关于中国未来测量事业的发展方向存在着以下几点方向:1.1精度提高:由毫米数量级误差,发展向微米及更精确的数量级。
1.2维度提高:由传统的大地测量,到城乡统筹的三维空间及容积测量。
由静止的大地结构到结合时间维度的地壳运动趋势的深层次测量。
1.3方式转变:由传统的技术员为实现主体,以机械及光学仪器作为测量工具的社会活动,转变为以计算机及卫星gps控制系统为主体,以人类或高精度运动机械实现手段的采点及放样活动。
3精度提高:重所周知,在任何以大地测量及放样为目的社会活动中,都存在着测量精度的要求。
过低的精度,在引用了几次参考点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发生差错。
而过高的精度会导致难以想象的测量成本,同时也会消耗掉大量的时间。
两者都会导致测量活动效率低下的结果。
因此,精度应该以什么作为基准,从社会层面上来解释,测量国标精度是国家目前对于各方面考虑而制定的行业标准。
而从技术层面导致的直接原因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目前测量工具及测量办法所产生的社会平均测量效率决定的。
《武大大地测量》课件

大地测量的应用领域概述
详细描述
大地测量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科学研究、工 程设计、军事侦察、地图绘制等。在科学研究方面,大 地测量可以用于研究地球的形状、地球重力场、地球自 转等;在工程设计方面,大地测量可以用于桥梁、隧道 、高速公路等的设计和施工;在军事侦察方面,大地测 量可以用于精确确定敌方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在地图绘 制方面,大地测量可以提供基础地理数据和信息,为地 图绘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测量和定位。
国家大地控制网在地理信息建设 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各种地理信 息应用提供统一的空间基准和时
间基准。
大地控制网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 地球重力场、地球动力学、地球 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卫星大地测量在国家地理信息建设中的应用
1
卫星大地测量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技术 ,通过卫星轨道和信号传播等原理实现对地球表 面的精确测量。
计算机科学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 展,大地测量与计算机科学的交 叉融合,可以实现更高效的数据 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统计学
大地测量与统计学的交叉融合, 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测量数据处理 和分析方法。
大地测量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
大地测量坐标系
地理坐标系
地理坐标系是以地球表面上的点位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为定义的坐标系,通 常以度为单位。地理坐标系是大地测量的基础,用于描述地球表面上的点位位置 。
大地测量坐标系
大地测量坐标系是以地球椭球上的点位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为定义的坐标 系,用于描述地球椭球上点位的大地测量参数。
回归分析
大地测量 科普读物

大地测量科普读物摘要:一、大地测量的定义和意义1.大地测量的概念2.大地测量的重要性二、大地测量的历史发展1.古代大地测量2.近现代大地测量三、大地测量的主要内容1.地球形状和大小2.地球重力场3.地球自转和极移四、大地测量在我国的应用1.国土测绘2.地震预测3.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五、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卫星大地测量2.空间大地测量3.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正文:大地测量是一门研究地球形状、大小、表面特征和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大地测量的定义和意义、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在我国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
大地测量旨在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国土测绘、地震预测、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大地测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时期的埃拉托色尼通过测量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日影长度,发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近现代以来,大地测量得到了飞速发展,从最初的地面测量发展到空中测量,再到现在的卫星测量,测量精度不断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
大地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重力场、地球自转和极移等方面。
地球形状是一个接近椭球体,而地球大小约为6371 千米×6371 千米×6371 千米。
地球重力场研究可以为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研究提供依据,而地球自转和极移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和地球轴的指向变化。
在我国,大地测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在国土测绘方面,通过大地测量可以获取精确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在地震预测方面,大地测量可以获取地壳形变信息,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在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方面,大地测量技术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地测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卫星大地测量利用卫星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大地测量数据获取,提高测量精度。
空间大地测量则通过研究地球空间环境,为地震预测、地球物理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测量学发展的历程
作为新开的一本学科,在刚接触这门课时我对大地测量学有着模糊的感觉,现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测绘专业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大地测量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地测量学作为一本基础性学科在测量学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
大地测量学不同于以前学习的测量学基础,其涵盖面更广,更全面。
大地测量学的研究面积更大、精度要求更高、技术要求更先进。
大地测量学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孕育而生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普通测量学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大地测量学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大地测量学结合吸收了许多的学科,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随着其发展,形成了研究精度等级高、测量范围广、研究任务重、实用性强、交叉性广的学科特点。
具体来讲,大地测量学是一门测量和描绘地球的学科。
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自己所居住的星球的形状和大小,整个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对地球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圆球→椭球→大地水准面→真实地球自然表面这几个阶段,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进步反映出了大地测量学的发展。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地测量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在两千多年以前,埃及就使用了测量方法,而我国的夏禹治水也利用了测量的原理,因为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其测量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直到18世纪中叶法国科学院组织了两只探险队进行弧度测量,
一支是由皮埃尔率领前往北欧的拉普兰,令一支则由皮埃.布吉Pierre Bouguer)率领前往南美的厄瓜多尔,测量得出地球扁率为1:210,证实了地扁说。
在这一阶段,大地测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推出了不同的地球椭球参数。
1743年,法国科学家克莱罗证明了重力值与地球扁率之间的关系,为利用地球重力研究地球形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和20世纪是测绘飞速发展的时期,先后出现了摆仪和重力仪,是重力点数量大量增加,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地球重力场提供了大量重力数据。
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磁波测距仪的发明,使导线测量、三角测量得到重视和发展,而且市局其精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实用性越来越强。
1975年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车成功后,产生了卫星大地测量学,使大地测量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大地测量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形成了现代大地测量学。
在现代大地测量学发展阶段,Gps定位网以其特有的自动化、全天候、高效益的显著优势成为了主流。
在我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测量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公元724年,中国第一次进行了弧度测量的实践。
1956年我国成立了国家测绘总局,随机颁布了大地测量法式和相应的细则规范。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国家为建立重力网努力工作。
2000年完成了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的计算。
目前,GPS与激光测距、甚长基线干涉测
量集合的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正向应用面的方向发展。
总之,大地测量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