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移动时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变化情况的分析

合集下载

第二节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实战演练)-高考化学一轮针对性复习方案(原卷版)

第二节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实战演练)-高考化学一轮针对性复习方案(原卷版)

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移动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2·北京高三一模)一定温度下,将气体X 和Y 各0.4mol 充入2L 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M(g)+N(g)+,K=1。

其中Y 呈红棕色,其他气体均无色。

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容器内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B .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C .c(X)=c(N)=0.1mol ·L 1D .X 的转化率达到50%2.(2022·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二模)工业上可通过甲醇羰基化法制取甲酸甲酯:CH 3OH(g)+CO(g)HCOOCH 3(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投入等物质的量CH 3OH 和CO ,测得相同时间内CO 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速率v (b)>v (d)B .由图可知生产时反应温度控制在80~85℃为宜C .b 条件下延长反应时间,CO 的转化率保持不变D .d →e ,CO 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能是因为该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3.(2022·江苏江苏·二模)我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3CH OH 是一种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Ⅰ:()()()()2232:CO g 3H g CH OH g H O g ++ 1Δ49.0kJ mol -=-⋅H反应Ⅱ:()()()()222CO g H g CO g H O g ++ 1Δ41.0kJ mol -=+⋅H恒压下,()()22n CO :n H =1:3起始起始时,甲醇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分子筛膜能选择性分离出2H O )。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醇平衡产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主要原因:温度升高,反应I 平衡逆向移动B .采用分子筛膜时的适宜反应温度:210℃C .M →N 点甲醇产率增大的原因:温度升高,反应I 平衡常数增大D .X 点甲醇产率高于Y 点的主要原因:分子筛膜可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2H O ,有利于反应I 正向进行4.(2021·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三二模)二氧化硫虽然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但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使用二氧化硫能够达到使产品外观光亮、洁白的效果,也是制取硫酸重要的原料气;实验室通常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取少量二氧化硫;已知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SO 2(g)+O 2(g)=2SO 3(g)△H =197kJ/mol 。

化学平衡练习题带答案

化学平衡练习题带答案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一、选择题1.两个极易导热的密闭容器a和b,容器a体积恒定,容器b体积可变,在温度、压强、体积相同条件下往a和b中分别通入等量NO2,起始条件相同.发生反应:2NO2(g) N2O4(g),以下正确的是A.起始时,反应速率V a<V bB.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V a<V bC.两容器达平衡后,NO2的体积分数a<bD.达平衡时,两容器内NO2的转化率a>b2.在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s) 2C(g) 放热反应,进行至t时刻,发现C的百分含量仍在增大,此时要增大正反应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增大B物质的量 B.升温 C.减压 D.分离出C3.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化学反应: CO2(g) + H2(g) CO(g) + H2O(g) 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则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T(℃) 700 800 830 1000 1200K0.6 0.9 1.0 1.7 2.6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可测量容器总压变化来判定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C.若在某平衡状态时,c(CO2)×c(H2 )= c(CO)×c(H2O),此时的温度为830℃D.若平衡时两种反应物的转化率相等,则起始投入时n(CO2):n(H2)=1:14.t℃时,某一气态平衡体系中含有X(g)、Y(g)、Z(g)、W(g)四种物质,此温度下发生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增大B.增大压强,W(g)质量分数增加C.升高温度,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D.增大X(g)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5.对于a A(g)+b B(g) c C(g)的平衡体系,加热时体系中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正反应放热B.a+b>c,正反应吸热C.a+b<c,逆反应放热D.a+b=c,正反应吸热6.在密闭容器中通入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g)+B(g)2c(g),△H<0;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X),下列量(Y)的变化一定符合图中曲线的是X YA 再加入B B的转化率B 再加入C A的体积分数C 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D 升高温度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7.在一个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发生如下反应:2A(g)+B(g)==x C(g),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积和温度不变,0.6molA、0.3molB和1.4molC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也为w%。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常用的3种思维方法1`虚拟法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常用的3种思维方法1`虚拟法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常用的3种思维方法1、虚拟法———“以退为进”原则虚拟法,就是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一种假设,找到一种中间状态,以此为中介(参照物)进行比较,然后再结合实际条件得出结论。

其关键是虚拟出可以方便解题的对象,顺利实现由条件向结论的转化。

1)虚拟“容器”法对于只有一种气体反应物的化学平衡的体系,浓度变化若从压强变化分析更为简单、容易。

如A(g) B(g)+C(g)或A(g)+B(s) C(g)+D(g),改变A的浓度,平衡移动方向可通过虚拟容器法建立中间状态,然后再从压强变化判断。

O C+D。

例1A、B、C、D为4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它们在稀溶液中建立如下平衡:A+2B+H2当加水稀释时,平衡向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

解析:可将水虚拟为容器,将A、B、C、D 4种易溶物质虚拟为盛在“水———容器”中的气体物质。

那么,加水稀释,“气体”的体积扩大,压强减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即上列平衡的逆反应方向移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溶液稀释时,平衡向溶质粒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

答案:逆;因为稀释后,单位体积内溶质的粒子总数(或总浓度)减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单位体积内溶质的粒子总数(或总浓度)增加的方向移动。

2)虚拟“状态”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时经常用到以退为进的策略:先得到一个虚拟状态作为中介,然后再恢复到现实状况,进而得出相应的判断。

如根据平衡移动的结果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时,可先虚拟一个中间状态再进行判断,则移动方向不言自明。

例2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X(g)+Y(g) 2Z(g)达到平衡时,X、Y 和Z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

A 均减半B 均加倍C 均增加1molD 均减少1mol解析:按选项A、B方式投料,平衡与原来等效,不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五大关系

化学平衡移动五大关系

化学平衡移动五大关系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学 赵建峰 315400速率平衡理论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内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对广大高中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而化学平衡移动的五大关系又是难点中的难点。

本文就化学平衡移动的五大关系结合具体实例展开分析讨论,力求讲清原理,突破这一难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浓度与平衡移动的关系1. 浓度不变,则表示该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如:N 2(g)+3H 2(g) 2NH 3(g)+Q ,若N 2浓度不变,则表示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N 2的量与生成N 2的量相等,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为化学平衡状态。

2. 浓度改变,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若平衡移动而使某一生成物浓度增大,平衡也不一定正向移动。

如:CO (g )+H 2O (g )CO 2(g )+H 2(g ),若压缩容器,则各组分浓度均增大,但化学平衡并不移动;对上述平衡体系增大H 2的浓度,则平衡逆向移动,达新平衡时H 2的浓度也大于原平衡。

二、百分含量与平衡移动的关系1.百分含量不变,则表示该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由平衡状态定义可得。

2.百分含量改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某一生成物的百分含量增大,平衡不一定正向移动。

如:N 2(g)+3H 2(g) 2NH 3(g)+Q ,若NH 3%增大,则可能是平衡正向移动的结果(如压缩容器),也可能是逆向移动的结果(如增大NH 3的浓度)。

三、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其数值与摩尔质量即混合气体的总质量(m 总)与混合气的总物质的量(n 总)的比值相等,即:M =nm 总。

因此,只要根据平衡移动的前后混合气体总质量的变化与总物质的量变化的大小,来判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的变化趋势。

1.全气相反应。

参与该可逆反应的物质全为气体,故其混合气的总质量不变,则M ∝ 总n 1,即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成反比。

知识点总结3 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点总结3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化学平衡状态1. 定义:在 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各物质的浓度保持 的状态。

2. 特征:“动”—— “等”—— “逆”——“定”—— “变”——3.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化学平衡的移动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 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正、逆反应速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3. 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1)反应速率从V 正 = V 逆 → V ’正 ≠ V ’逆→V ’’正 = V ’’逆;(2)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由保持一定 → 发生改变 → 再次保持一定。

4.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1)若改变外界条件,引起V 正 > V 逆,则化学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 (2)若改变外界条件,引起V 正 < V 逆,则化学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3)若改变外界条件,引起V 正和V 逆 都同等程度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向 移动。

三、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速率变化V逆瞬间不变,后增大V逆瞬间不变,后减小V正瞬间不变,后增大V正瞬间不变,后减小v-t图像规律总结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 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化学平衡aA(g) + bB(g) ⇌ cC(g) + dD(g)a +b >c+daA(g) + bB(g) ⇌ cC(g) + dD(g)a +b <c+daA(g) + bB(g) ⇌ cC(g) + dD(g)a +b = c+d体系压强变化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变化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平衡移动方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方向移动不移动不移动v-t 图像规律总结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增大的方向移动。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安一中2025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安一中2025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安一中2025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

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①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2(g)+B2(g)=C(g) ΔH1=-Q kJ/molB.反应过程②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g)=A2(g)+B2(g) ΔH2=+Q1 kJ/molC.Q与Q1的关系:Q>Q1D.ΔH2>ΔH12、下列与普通玻璃的组成成分相同的物质是A.石英玻璃B.水玻璃C.钢化玻璃D.有机玻璃3、已知某元素的+2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则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正确的是( )A.第三周期ⅣA族,p区B.第四周期ⅡB族,s区C.第四周期Ⅷ族,d区D.第四周期ⅡA族,s区4、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其性质和制备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定温度下,在2 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2O5(g)4NO2(g)+O2(g)ΔH>0。

反应物和部分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20 s内平均反应速率v(N2O5)=0.1 mol·(L·s)-1B.10 s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C.20 s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曲线a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都是向促进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B.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C.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沉淀和溶解即停止D.BaSO4(s)⇌SO2-4(aq)+Ba2+(aq)表示溶解平衡;H2O+HSO-3⇌SO2-3+H3O+表示水解平衡6、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甲苯、苯乙烯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B.除去乙烷中的乙烯时,通入氢气并加催化剂加热C.利用质谱图可以分析有机物含有的化学键和官能团D.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的核磁共振氢谱都有两个吸收峰7、某温度下,对可逆反应2X(g) + Y(g) ⇌3Z(g) + W(g) ΔH>0 的叙述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减小B.将W液化移走,则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右移动C.温度、体积不变,充入He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会加快D.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8、在不同温度下的水溶液中离子浓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向b点对应的醋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a点,此时c(Na+)=c(CH3COO-)B .25℃时,加入CH 3COONa 可能引起由c 向d 的变化,升温可能引起a 向c 的变化C .T ℃时,将pH=2的硫酸与pH=10的KOH 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中性D .b 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K +、Ba 2+、NO 3-、I -9、已知下列两个结构简式:CH 3—CH 3和CH 3—,两式中均有短线“—”,这两条短线所表示的意义是 A .都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 B .都表示一个共价单键C .前者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后者表示一个未成对电子D .前者表示分子内只有一个共价单键,后者表示该基团内无共价单键 10、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 A .悬浊液B .乳浊液C .胶体D .溶液11、物质(t -BuNO)2在正庚烷溶剂中发生如下反应:(t -BuNO)22(t -BuNO),实验测得该反应的ΔH = +50.5kJ·mol -1,活化能E a = 90.4 kJ·mol -1。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复习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复习
(2)恒定T、P: [1]若X=0、Y=0,则Z___>_0_的__任__意__值______________ [2]若X=0.75,则Y___2_._2_5_m_o_l_____ Z__≥_0_的__任__意__值______ [3]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Y__=_3_X_,__Z__≥_0_的__任__意__值
•平衡移动的若方Q向c>:Kcv正,平>衡v逆逆向移动正向移动
• 改变压强,若Qp<Kvp正,<平v衡逆 正向移逆动;向移动
•平衡移动的若结Q果p>:K新p,条平件衡下逆向建移立动新的平衡
5.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即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
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一定条件下,对于反应:aA+bB cC+dD ; 用不同 的物质来表示某反应的速率,其数值往往不同,但速率 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 v(A):v(B):v(C):v(D)=a:b:c:d
•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因素:
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本身性质
浓度 C反↑ v ↑ 压强 对气体 p↑ v ↑ 外界因素: 温度 一般 T↑ v ↑ 催化剂 使用正催化剂 v ↑
对于反应:aA(g)+bB(g)⇌cC(g)+dD(g) 1.如果a+b=c+d:
不管是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一边 倒”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对应成比例。
2.如果a+b≠c+d:
恒温、恒容条件下,“一边倒”时各物质的 物质的量对应相等。
恒温、恒压条件下, “一边倒”时各物质的 物质的量对应成比例。
NH3,欲达到平衡时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与上述平衡相同,

1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与易错点精析

1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与易错点精析

1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与易错点精析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1、抓住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本质:对达到平衡状态的某一反应体系中的某一物质而言,其参加反应的速率与其生成的速率相等,即v正=v逆,其最直接的表现是该物质在体系中的组分不发生变化。

2、外显的条件都可以根据本质进行分析和判断。

3、技巧:“变量”不变时可以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变量不变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例】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恒容容器中(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2NH3g+CO2g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A.2(NH3)(CO2)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答案】BC【分析】A选项:平衡前后各物质反应速率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为不变量,且题中给出的比例关系不正确,应为(NH3)2(CO2),不能作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B选项:题中反应未达平衡时体系的压强是一个变化量,达到平衡时,气体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压强不再发生变化,变量达到不变,可以作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判据;m(气体)=C选项:密闭容器中气体密度的计算公式为rV(容器),达到平衡前气体的质量是变量,容器体积不变,因此混合气体的密度是一个变量,变量达到不变,可以作为平衡判据;D选项:题中体系的初识状态是没有气体,从反应开始发生到平衡状态NH3和CO2的体积比值恒定不变,因此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是一个不变量,不能作为平衡的判据。

故选BC。

Tip:有时候整理归纳那么多,不如把握本质,掌握方法来得有效,要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二、化学平衡状态问题易错点1、两种提问方式的混淆①判断某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②某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具有的特征。

平时做练习时遇到①的情况比较多,会习惯用①的思路思考第②类问题。

【例】自然界的矿物、岩石的成因和变化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平衡移动时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变化情况的分析
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也相应保持不变.当化学平衡移动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发生改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否改变,以及
如总质量m和混合气
体的总物质的量n的变化共同决定的.下面我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可逆反应中,混合气体总质量和总物质的量的变化来研究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随化学平衡移动的变化情况.
一、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气体的可逆反应
此类可逆反应所建立的化学平衡的特点是,不增加或减少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量时,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守恒.由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例1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
N2(气)+3H2(气)2NH3(气)+Q(Q>0)
建立平衡,对此平衡体系:
(1)增大压强;(2)减小压强;
(3)升高温度;(4)降低温度.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如何变化的?
解:此平衡体系的特点为m守恒,n不守恒.
例2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
2HI(气)H2(气)+I2(气)-Q(Q>0)
建立化学平衡,对此平衡体系:
(1)增大压强;(2)减小压强;
(3)升高温度;(4)降低温度.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如何变化?
解:此反应所建立的化学平衡体系的特点是m守恒,n也守恒.所
持不变.
二、反应物、生成物不全为气体的可逆反应(其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或生成)
此类可逆反应所建立的化学平衡的特点是,由于有固态或纯液态物质的参加或生成,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混合气体的总质量m要随之改变,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n也随之改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现以具体实例讨论之.
例3 一定条件下,以一定比例混合的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建立如下平衡:
2NH3(气)+CO2(气)CO(NH2)2(固)+H2O(气)
反应开始至达化学平衡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平均摩尔质量的变化与起始时反应物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有何关系?
解:设起始时,NH3、CO2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mg,总物质的量
又设达平衡时,转化的NH3为2x(mol),由反应:
2NH3(气)+CO2(气)1CO(NH2)2(固)+H2O(气)
可得:转化的CO2为xmol.生成的CO(NH2)2为xmol,水蒸气为xmol.所以剩余气体物质的总质量为m-60x(g),剩余气体物质的总物质的量为n-2x(mol).由此可得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尔质量增大.
尔质量减小.
尔质量不变.
解得:
体积比(物质的量
之比)为14∶13.
(1)当起始时NH3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13时(此时
(2)当起始时,NH3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14∶13时(此
(3)当起始时,NH3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14∶13时(此
由以上推理可知,该可逆反应正向进行至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可能增大,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其变化情况取决于起始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进一步说是取决于起始时氨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
综合以上两种类型的可逆反应所建立的化学平衡在平衡发生移动时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的平均摩尔质量.进一步说,取决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