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含义与标准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会层面的健康状态,是一个人综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行为的总体表现。

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它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情感稳定、自尊自信、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心理韧性等几个方面。

情感稳定是指个体情绪的平稳和稳定,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波动。

自尊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的变化。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包括亲密关系、友谊关系、职业关系等。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问题,不轻易被击倒。

其次,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个体的性格、经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

在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不能片面夸大或缩小问题的严重程度。

再次,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应该是动态的。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不断影响和变化。

因此,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需求。

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心理健康标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最后,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才能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心理健康标准,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标准,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论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论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与个体的内心感受、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应对能力、自尊、自信、适应能力等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观感受:个体对自己的内心感受有良好的感知和认知,能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满足、安宁等,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焦虑等。

2. 社交能力:个体具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他们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和处理人际压力。

3. 应对能力:个体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和挑战的能力,并且能够从中恢复过来。

他们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制定目标、采取行动,并且具备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4. 自我意识:个体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并且具备积极的自尊和自信。

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并且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5. 心理功能:个体具备良好的认知功能、情感调节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理解和处理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整体健康状态,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自我意识
和良好的心理功能。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表现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判断原则

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判断原则

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它出现在当代中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5、与别人有约时你是否绝对遵守时间?
16、表达意见时你是否握紧拳头以加强语气?
17、你是否有信心再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
18、你是否觉得有些事等着你立刻去完成?
19、你是否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一直不满意?
10
第11页/共28页
20、你是否觉得与人竞争非赢不可? 21、你是否经常打断别人的话? 22、看见别人迟到时你是否会生气? 23、用餐时你是否一吃完就立刻离席? 24、你是否经常有匆匆忙忙的感觉? 25、你是否对自己近来的表现不满意?
15
第16页/共28页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
•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 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对于实现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十分重 要。
•第一、要继续努力推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第二、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第三、优化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 关系, 营造起一个充满关心、爱意的和谐的心理氛围。
11
第12页/共28页
•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 • 霍姆斯和拉赫(Holmes & Rahe,1967)对43种常见的生活事件进行了
评定,计算出了每种生活事件所需付出的改变和适应的量。其中,“结婚” 这一事件定为50分,这是一个基本的参照数值,然后根据这一参照标准对 其他事件进行评定,形成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简称SRRS)
9、你会在休假之前先赶完预定的一切工作吗?
10、与别人闲谈时你总是提到自己关心的事吗?
9
第10页/共28页

有关心理健康的含义及特征

有关心理健康的含义及特征

有关心理健康的含义及特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正常和平衡状态,包括个体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经验和健康的行为表现。

心理健康的特征主要包括积极自我认知、适应能力强、情感稳定、良好人际关系、稳定情绪、高效解决问题、抗压能力强等。

首先,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自我认知特征。

个体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和了解,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积极的自我认知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心理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心理健康表现为适应能力强。

个体具有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能力,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够顺利地度过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困难,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理想。

情感的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有较好的认知和控制能力,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反应。

情感稳定的人能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积极应对困境,不易被外界因素所左右,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之一、个体能够建立健康、稳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理解和尊重他人,处理人际冲突和问题的能力较强。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此外,心理健康还表现为稳定的情绪。

个体的情绪起伏较小,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稳定的情绪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处理问题,能够更好地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还表现为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体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问题所在,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

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抗压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特征。

个体具有对压力的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不易产生心理问题。

抗压能力强的人能够在面临困境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了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心理健康,供大家参考。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1、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马斯洛认为的心理健康者的十项标准是:(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适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多动症多动症也称“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1)活动过多。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2)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不能坐定看一会儿电视。

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3)冲动行为。

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比如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

又如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

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4)学习困难。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

出现学习困难的时间,决定于智力水平及多动症的轻重程度。

智力水平中下的严重多动症患儿在学龄早期就可出现学习困难。

什么是心理健康它包括哪两层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它包括哪两层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它包括哪两层含义什么是心理健康它包括哪两层含义1、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2、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什么内容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

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者,失度失调者,严重病态者。

心理健康是自觉平衡统一的心理状态,心理的统一是在人整体整合作用下心理全局的整合状态,自觉统一是心理健康的综合功能。

心理健康水平等级表现特征如下:一般常态者:表现为愉快心情常在,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具有调节情绪能力。

失度失调者:表现为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

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帮助,可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者: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护正常的生活、工作。

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分别是什么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分别是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即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心理健康含义的理解

心理健康含义的理解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稳定和良好状态,包括情感、认知、行为和社交等方面。

它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身体健康、社交能力、学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内在状态,与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有关。

它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心理体验。

2.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身体健康、社交能力、学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个人目标。

3. 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社会环境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保障,例如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等。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上的稳定和良好状态,它对个体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来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 心理健康是指: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
本书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 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
(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 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 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郭念锋在其所著《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 中提出从以下十个方面判断心理健康的水平: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受暗示性 6.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二、恩格尔的研究
1977年恩格尔(Engel)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 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 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 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 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 的结果,即生物—心理— 社会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
恩格尔,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 教授,当代“医学模式之父”。
足。
(二)奥尔波特七条标准
心理健康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家 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 (1)自我意识广延;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情绪上的安全性; (4)知觉客观; (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 (6)现实的自我形象; (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三)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十条标准:
(五)本书观点
1.智力正常 2.人际关系和谐 3.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5.面对和接受现实 6.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7.人格完整独立 8.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Questions:请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健康就是指身体好 2心理健康就是指没有心理疾病 3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不断 完善自己 4一个人和他人相处不好,或许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 5在意自己在异性面前的表现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 6比起心理健康的人,心理不健康的更容易被突然遭遇的困 难击垮 7所谓接纳自我,就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 8心理健康的人一般不会长久处于负面情绪的控制之下 9正常人是不会出现心理问题的,有心理问题的人都是变态 或精神病 10心理问题是每个人自己可以调整解决的,完全不需要接受 外界援助 11中职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迅速、可塑性强。中职 生产生各种各样的该年龄段特有的心理困惑,是很正常的。
KEYS:你答对了吗?
1健康就是指身体好 (两方面) 2心理健康就是指没有心理疾病 (没有心理疾病的不存在) 3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不断完善自己 4一个人和他人相处不好,或许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 5在意自己在异性面前的表现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 (乱贴标签) 6比起心理健康的人,心理不健康的更容易被突然遭遇的困难击垮 7所谓接纳自我,就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 (有好的,有不好的) 8心理健康的人一般不会长久处于负面情绪的控制之下 9正常人是不会出现心理问题的,有心理问题的人都是变态或精神病 (
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 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五、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 康的十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
2013-6-28
5月21日上午, 东莞理工学院大二 女生梁荣彩,在教 学楼洗手间遭同校 大四男生敖翔猥亵 杀害,校园安全事 件层出不穷。。
2013
杀 事 件年 (大 更学 新生 中自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你的心理健康呢吗?
第一章 健康的含义
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 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 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 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 弱的状态。”
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导致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 转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
三、1989年WHO对健康定义的修订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 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WHO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 和紧张; 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 常; 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
(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 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
(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 纳认同;
(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 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