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 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A. 张孝祥B. 辛弃疾C. 苏轼D. 柳永【答案】 D【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平凡的世界》是路瑶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全景式地表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B. 《威尼斯商人》是法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
《讲故事的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国作家莫言的一篇演讲词,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C. 《叔向贺贫》选自《国语﹒晋语》。
《国语》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君臣言论为主。
《国语》与《战国策》同属国别体史书。
D. 《卖炭翁》、《观刈麦》《钱塘湖春行》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答案】 B【解析】【分析】B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C.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 我国古代的年龄大都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答案】 D【解析】【分析】D错误,四十岁称“不惑”。
故答案为:D【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 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 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B. 《简·爱》一书讲述了一位孤女在经历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首诗歌。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答案】 D【解析】【分析】D关于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
B. 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 《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格、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辞,“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辞。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 文化常识答案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文化常识答案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请王老师斧正。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2.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
C.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D. 《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里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现指信使。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解析(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 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曹刿论战》,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 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 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答案】 D【解析】【分析】A. 有误。
《海燕》写在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B.《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C.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社戏》是小说,不是《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
文学和文化常识是考试中常会考到的知识,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所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选出作品、年代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选出名著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年代及作品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及作品人物表述正确的一项;选出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②填空题:作家作品、作家流派及作品人物填空;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③简答题:结合某一诗人有关诗句对其诗歌创作进行简要评价等。
3.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C. 觥D. 筹【答案】 D【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 A【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5.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在科举考试中,殿试为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考,录取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或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B.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孔子曾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者,也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好父亲。
D.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高度评价。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好父亲是苏洵,不是曹操。
故答案为:C【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6.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
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答案】 A【解析】【分析】A.错误,“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故答案为:A【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 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
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C. 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之为“襁褓”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样子》《茶馆》等。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而文化常识主要考查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等相关知识。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
“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D. “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贵姓”属于敬称,“家父”属于谦称。
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9.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布衣,古代借指穿廉价衣服的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 普希金的代表诗作有《自由颂》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发展影响很大。
C.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宋代达到全盛时期。
D. 《儒林外史》《水浒传》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答案】 D【解析】【分析】 ABC说法正确。
D.《儒林外史》《水浒传》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但不是历史演义小说。
故答案为:D【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D. 范仲淹,字希文,溢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
《史记》不是编年体通史,应是纪传体通史。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