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北京有《北京北京》,大理有《去大理》,大丰有《大丰》,扬州有《扬州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扬州城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方法指引《扬州慢》是一首词,我们拿到一首词,该如何读它呢?1.读准字音2.读出意思3.读出情感4.读出问题三、按上述四个“读”理解和分析词作。
(一)读准字音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词作,了解内容。
2.提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集体朗读,教者注意听其中不合拍的读音,结束后进行纠正和强调。
(二)读出意思1.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2.质疑讨论。
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小序中交待了词作的()()()和千岩老人的()。
(2)词人进入扬州成,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三)读出情感和学生探讨如何读出方法:理解内容把握词作情感利用停顿、节奏、重读、轻读、语气语调等方法表达出来学生试读,师生评论,教者点拨。
听音频朗读,评价朗读者的处理方法。
(四)读出问题1.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质疑,师生探讨解答)2.老师的问题:(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
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黍离之悲”,那么他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
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3)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是设想一下杜牧“重到须惊”的心理,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唐朝的杜牧,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呢?请大家两人一小组,一个是“姜夔”,一个是“杜牧”,模拟一下。
四、拓展延伸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预设:(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完整版)李清照《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完整版)李清照《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和她的诗歌作品。
2.理解《扬州慢》的背景和意义。
3.研究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扬州慢》原文。
2.诗歌欣赏的相关资料和评论。
3.音频或视频资源,以便播放相关解读或朗读。
4.扬州的地理和历史背景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源播放相关解读或朗读,激发学生对《扬州慢》的兴趣和好奇心。
2.研究诗歌背景- 给学生简要介绍李清照和她的诗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生平和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 分享《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研究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分析《扬州慢》的诗歌韵律和格律特点,让学生熟悉诗歌的形式和规律。
-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意的表达和感染力。
4.诗歌欣赏和表达- 合作或个人阅读《扬州慢》的原文,并理解诗歌的表达和情感。
- 小组或全班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编,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展示学生的诗歌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5.总结与反思- 回顾学生在欣赏和表达中的收获和体会,引导他们总结研究到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反思诗歌的价值和作用,以及诗歌对个人情感和思考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对诗歌表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收集学生课后创作或反思的作品,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李清照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欣赏和交流。
2.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学和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展他们对诗歌的视野和欣赏能力。
以上为《扬州慢》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姜夔《扬州慢》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姜夔《扬州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 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并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 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于《扬州慢》的兴趣。
2. 学习诗歌内容(20分钟)分段阐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分析诗歌的句式、修辞手法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4. 欣赏和朗读(15分钟)请学生逐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文学鉴赏(2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6. 创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诗歌,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诗歌。
四、学生作业1. 完成创作练习,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诗歌;2. 阅读并理解姜夔其他诗歌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姜夔的《扬州慢》展开,通过分析诗歌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的作业反馈,帮助他们做出进一步的提升。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2、研究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点拔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1、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研究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3、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们也将前往姜夔笔下的扬州,一起研究《扬州慢》。
那么,大家对姜夔这位词人了解多少呢?二、知人论世: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一生穿着布衣,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常为达官贵人演唱,是一位耿介清高的雅士。
他擅长书法、音乐,能够自己谱曲。
他的诗词都很出色,特别是词更是享有盛名。
他的词作多写游历、描写物象、感叹人生苦难,也有表达忧国忧民的作品。
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性词人,他的词作承袭了周邦彦的风格,同时也开创了吴文英、张炎等一派的词风。
他的作品集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三、解题:姜夔作词时,常常自己谱曲,不使用现成曲调,因此他的词牌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后来,这个词调只被用作词谱,与词的内容已经没有关系了。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2024最新-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

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
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
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
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六、思考:词人是从那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七、小结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郎俊赏,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教学后记:
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评价有《黍离》之悲
五、我们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特别提到一种表现手法叫用典,大家看这首词里有没有用典这种手法?
化用前人诗句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1、使用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昔日的扬州富丽繁华
三、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
四、思考:你认为这段序言讲了哪些内容?
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内容
备注
课题:扬州慢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音乐家。少年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
2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新课导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
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
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写作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作者介绍】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
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父死,流寓湘、鄂间。
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
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
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
同特点?
置
扬州慢
板
姜夔
书
上阕:所见,所闻—— 昔盛今衰
设
黍离之悲
下阕:所思,所见—— 物是人非
计
虚实结合(对比)
教 学 反 思
学生规范 答题,展 示答案。
答题技 巧:手法 +内容+ 情感
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2 分)
(3)表达了作者(人民)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
对人民的同情)。(2 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延伸
教 学
六、当堂检测 (一)赏析诗歌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北宋以前
——《旧唐书·地理志》
学生说出 的扬州是
学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以前学过 繁华富丽
的关于扬
的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州的诗词
过
——唐•徐凝《忆扬州》
程
讲授新课:
设
一、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结合背景及课下注释,体会诗词抒发的情 学生齐读
计
感。
目标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重点
(二)高考题型:《扬州慢》情境式默写 (三)检查背诵
学生自主 赏析分享 答案。
答题技巧: 虚写表现+ 实写表现+
解题思路 记在笔记 本上。
描述诗句内 容+虚实结 合作用、情
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教师补充。
比较阅读:《扬州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
业
思考: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
生结合 课下注
释。
慢词是依 据曲调舒 缓的慢曲 填写的 词。《扬州 慢》既是 词调(词 牌)又是 题目。
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15 年后,词人来到这里,
目睹了扬州之景,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
四、自主学习 (一)初读诗词
感情基调:伤感、悲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再读小序
赏析小序:小序交代的内容 1.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2.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 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3.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4.其他人的评价: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也。 (三)理解《黍离》之悲。 答: 五、合作探究
结合背景
“自胡马窥江”
和课下注 释学生找
设
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严重破坏。本 出原因。
词写作时间时距完颜亮南侵已有十五年,但作者经过
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
“感慨今昔”。
计
(四)“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1)运用了拟人手法。(2 分) (2)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
今昔对比 昔盛今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延伸
教
(二)下阙通过写什么来表达黍离之悲的?
所 思 杜牧
学
重到须惊
豆蔻辞工
虚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实
圈点批 注词中 相应诗 句、明确
特点
杜朗俊赏 运用典故
所 见 二十四桥
过
桥边红药
二十四桥
仍在
结
波心汤
冷月无声
合
桥边红药
结合注释 分析
程
(三)造成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
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3.理解诗词并试着背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延伸
教
二、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 词人。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 方面艺术才能。 三、背景介绍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 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 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
(一)找出上阕今昔对比的诗句及景物特点?
昔——名都 对比 今——空城
所 见 (繁华热闹)
(荒凉萧条)
学生自主 分析
小组探 究的形 式概括
分析
《黍离》 之悲:国 家沦亡之 痛 ,《 诗 经·王凤》 中的篇 名,是周 人缅怀故 都之作, 后借指故 国之思。
所闻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虚实 结合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抒发的“黍离之悲”。
学习巴金先生勇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读诗词,重点掌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导入新课: 诗词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延伸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章节 课题 授课类型
选修 扬州慢
公开课
课时数 第几课时 教学方法
1 课时
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具
布仁 4 月 16 日 幻灯片
教
知识与技能: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
学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目
2、圈点批注诗词,提高诗歌赏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