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公开课)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陋室铭》;(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 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陋室铭》的产生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课文中的疑问,如词语解释、句式分析等。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对“陋室”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陋室铭》;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搜集其他有关刘禹锡的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的课文句子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刘禹锡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
《陋室铭》公开课课件

《陋室铭》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陋室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自己居住的简陋房间,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课文,理解其文意,领会其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陋室表达的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
难点:作者思想境界的领会和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陋室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陋室。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字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境界。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
5. 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拓展: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六、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超脱世俗安贫乐道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你心中的陋室,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略2.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陋室铭》,学生了解了作者刘禹锡及其创作风格,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作者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类似的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了解其他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和思想,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陋室的环境、设施和生活状况,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陋室”、“铭”、“德馨”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陋室铭》公开课课件

《陋室铭》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陋室铭》一文。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词语解释、句式分析、主题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
具体章节为《古文鉴赏》中的《陋室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陋室铭》中的生字词,如“铭”、“庐”、“委”等;2. 分析并领会作者刘禹锡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3. 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领悟文章主题思想。
重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骈文句式、对仗工整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文人墨客的陋室图片,引发学生对陋室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陋室铭》。
2. 词语解释: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分析文章的句式特点。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进行分析,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描述自己心中的“陋室”的文字。
6.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中心:陋室铭2. 知识点:生字词、骈文句式、托物言志、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描述你心中的“陋室”的文章。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刘禹锡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陋室”,学会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进行详细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文意;2. 分析文章的句式特点,如骈文句式、对仗工整等,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3. 深入剖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去体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价值观。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陋室铭》的文意,掌握生字词。
分析文章的结构,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背景,理解他创作《陋室铭》的动机。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陋室铭》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分析文章的结构,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的生平背景。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铭”有什么理解?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遇到的问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3.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分享讨论成果。
3.5 课堂练习: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4.2 作业要求:课后心得需在下一节课前提交。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习效果。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心得,分析他们的学习体会。
5.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工具与资源6.1 教学工具:PPT课件笔记本和笔网络资源(如:刘禹锡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6.2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陋室铭》参考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评价: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课后作业:翻译准确性、心得体会质量等7.2 教学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作者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程度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介绍其他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探讨古代文人的品质和生活态度8.2 拓展方式: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情况分析:学生学习进度学生反馈9.2 调整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业布置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内容:教学成果:学生对《陋室铭》的理解程度、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等教学亮点: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度等教学不足:需改进的地方10.2 反馈与改进:向学生征求教学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针对教学不足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一章:教学案例分析11.1 案例选取:选取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案例,如积极发言、深入思考等选取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优秀作品,如翻译准确、心得体会有深度等11.2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如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引导学生向优秀案例学习,提高自身学习效果第十二章:教学策略研究12.1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合适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12.2 研究成果:制定一套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总结一套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第十三章:教学创新实践13.1 创新实践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在线教学等设计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13.2 实践效果评估:评估创新实践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第十四章:教学继续教育14.1 继续教育内容:参加相关教育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14.2 继续教育成果: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与同行交流心得,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第十五章:教学长期规划15.1 长期规划目标: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15.2 长期规划实施: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15.3 长期规划评估:定期评估教学成果,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实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的重点是理解《陋室铭》的文意,掌握生字词,分析文章的结构,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陋室铭(公开课)PPT课件

活活动动目一标:: 朗读——读通文章
2.自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
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 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课 堂练 习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5、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引古人自况, 陪衬比喻。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0), 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人。他 的文章,说理精辟,词锋犀 利,有《刘梦得文集》。
活背动景目资标料: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 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 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 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 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 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 下《陋室铭》。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3篇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3篇《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3篇《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走近陋室(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
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板书题目、作者)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二、朗读感知,初识陋室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
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播放视频)(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1、听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语调、语速(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出示朗读节奏(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
(课件展示朗读提示)(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大家评价一下xx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
《陋室铭》说课公开课课件

《陋室铭》说课公开课课件精致处理后的文本教学内容1. 深入理解:深入领会文中的字词和句子,准确翻译文章;2. 文本分析:剖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 文学鉴赏:欣赏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和人文精神,体会其文学魅力。
教学目标1. 阅读与翻译:能够理解并翻译《陋室铭》;2. 分析与领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 素养提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翻译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难点:欣赏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以一幅描绘陋室的图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画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中的字词和句子,翻译文章。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解答疑问。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文学欣赏:让学生欣赏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 练习巩固:给出与文章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文章的《陋室铭》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陋室的描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作业设计2. 请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和欣赏,让学生了解了刘禹锡的《陋室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
但在欣赏与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于作者的人文精神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作品,研究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陋室铭教案篇一[课标要求]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法点悟]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体感知]“陋室”,简陋的房子。
“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
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难解析]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解惑: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庐
子云亭
政 治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上 建 功 远大抱负 立 业 的 伟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陋室”, 大 抱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主人具 负 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文 学 上 万 古 流 芳 的 高 远 志 趣
3.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含义?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 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 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
这 只;香气,指品德高尚 使· · · · · · 劳累;身体,形体 大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学识渊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人。 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活动一:朗读 —— 读通文章 活动目标:
2.自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 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 “德”,以“名”、“灵”衬“馨”,暗示 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 “馨”,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活动三:赏读——读明情操
2.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 ,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 庐”和“西蜀子云亭”?
引古人自况, 陪衬比喻。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 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 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 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 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活动目标:
背景资料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 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 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 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 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 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 写下《陋室铭》。
活动一:朗 读 —— 读 通 文 章 活动目标: 3.练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 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 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活动目标: 活动二:品读——读懂内容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活动目标:
物上用来警戒自
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 不足十字,与格言颇 相似。文字简洁,句 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来铿锵有力,多用 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0), 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人。他 的文章,说理精辟,词锋犀 利,有《刘梦得文集》。
运用引用和反问修辞,与前文“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点睛之 笔。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
和安贫乐道的情致
4.这种表明作者志向或感情的 写法是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
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托物:—— 陋室 (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 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课 堂 练 习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5、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活动目标: 活动二:品读——读懂内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 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之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人物之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活情趣之高雅
活动目标:
活动三:赏读——读明情操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 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