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起源
室性早搏医学课件

室性早搏医学课件2023-12-01汇报人:•室性早搏基本概念及流行病学•室性早搏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室性早搏治疗方案及原则•室性早搏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目•室性早搏康复管理与随访计划•总结:提高室性早搏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录01室性早搏基本概念及流行病学CHAPTER定义分类定义与分类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增加室性早搏的发生风险。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发病率室性早搏的发病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研究发现男性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风险略高于女性。
性别差异地域差异流行病学特点02室性早搏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CHAPTER心悸心跳停顿感胸闷、乏力分型临床表现及分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疑似室性早搏的患者,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室性早搏的主要方法,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代偿间歇完全。
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以明确室性早搏的起源和触发机制。
诊断依据及方法房性早搏房性早搏的P波提前出现,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QRS波群通常正常,代偿间歇不完全。
需与室性早搏进行鉴别。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在室性心动过速时,可出现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易误诊为室性早搏。
心室夺获的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前有窦性P波,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波动之间。
室性融合波的QRS波群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波动之间,其前无相关P波。
鉴别诊断与误诊分析03室性早搏治疗方案及原则CHAPTER钙通道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策略及选择原则导管消融治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非药物治疗方法介绍解释病情心理疏导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04室性早搏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CHAPTER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01020304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不良心理影响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定期体检预防措施建议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药物治疗01非药物治疗02心理干预0305室性早搏康复管理与随访计划CHAPTER根据患者病情,开具适合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并进行用药指导。
室性早搏的治疗

室性早搏室性过早搏动(VPBs)简称室性早搏,亦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到达之前,自心室中某一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器质性心脏病和正常人均可见到,从胎儿直至高龄者均可发生,但在10岁以下儿童较少见。
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一)自主神经功能因素此系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时,不论是迷走神经兴奋,还是交感神经兴奋,均可使心肌的快、慢纤维的兴奋性失去均衡,可使不应期和传导速度发生改变,引发折返性室性早搏。
儿茶酚胺分泌过多使心室自律细胞自律性增高,导致室性早搏等。
过量的烟、酒、茶、咖啡等的摄入,精神过度紧张、过度疲劳、长期失眠、进食过饱、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等因素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有关。
应注意的是,一些器质性心脏病早期的患者就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室性早搏,这给室性早搏的病因鉴别带来了困难。
此时应加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的室性早搏均为器质性的。
(二)左心室内假腱索与室性早搏在有室性早搏而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测, 56%~75%患者检出左心室内假腱索。
假腱索所致的室性早搏系良性早搏,如发作不频繁则不需治疗。
(三)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也多见于器质性因素,例如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各种病因的心肌炎、心肌病等,心力衰竭,无论是急性弥漫性心肌病变,还是局灶性病变,均可因缺血、缺氧、炎症损害等导致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影响心肌纤维不应期或传导速度,引起室性早搏。
1.心肌炎:室性早搏发生率为34.3%~81.3%,而室上性早搏为8%~28.1%。
2.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3%~100%,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发生率为58%~87%。
尤其是当EF<0.40时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实验室性早搏的产生

分析与思考
1.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2.心脏的起搏点在哪? 3.心脏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点? 4.什么是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5.期前收缩之后一定会出现代偿间歇么? 6.正常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哪些?各有何意义? 7.什么是室性早搏?心电图具有哪些特征性表现?其生理机制如何?
实验任务
请设计一个实验复制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并证明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实验条件
蟾蜍或蛙;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电 刺激输出线、万能支架、蛙类手术器械、蛙心夹、蛙板、
丝线、任氏液等。
实验步骤
1.暴露心脏 2.连接实验装置
3.实验项目 ⑴从主菜单栏“实验”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 项目。 ⑵记录:分别在蛙心收缩期和舒张早、中、晚期点击“刺激”按钮刺激 心室,观察蛙心收缩有何变化。
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润湿心脏,
防止干燥。
2.蛙心夹与张力换能器间的连线应与地 面垂直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3.在电刺激心脏前,应先刺激蛙腹部肌 肉以检查电刺激是否有效。
实验结果
打印不同时期给心肌施加刺激所观察到的心肌收缩曲 线,并在相应曲线下分别注明刺激位置以及出现的期前收 缩和代偿性间歇。
8.为什么两栖类动物(蛙或蟾蜍)组织的标本普遍应用于机能学实验?
9.利用两栖类动物(蛙或蟾蜍)进行实验必备的实验用品有哪些? 10.如果利用两栖类动物(蛙或蟾蜍)进行实验,如何暴露蛙心?有哪些注意事项? 11.蛙或蟾蜍心脏的结构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12.如何通过实验找到蛙或蟾蜍心脏的起搏点?
13.如果分别在蛙心搏动的收缩期和舒张的早、中、晚期给予刺激,蛙心搏动会有何变化?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室早定义和分类

室早定义和分类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的心室的除极。
这种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
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室性早搏可以分为高位(室间隔)室性期前收缩,右心室(或右束支)期前收缩,左心室后壁(或左后分支)期前收缩,心尖部室性期前收缩,心底部室性期前收缩,后壁期前收缩,前壁期前收缩。
根据病情程度,室性早搏可以分为:偶发性室性早搏、频发性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连续性、呈二三联律或短阵室速室性早搏、RonT(R波落在T波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室性早搏中西医研究现状

室性早搏中西医研究现状摘要:本文整理了室性早搏的分类与临床治疗的文献,为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室性早搏;分类;治疗1.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亦称室性期前收缩,是由起源于His束及其分支以下的心室肌早期去极化而产生,引起心悸、胸闷、晕厥先兆、晕厥和心力衰竭等症状,患病率与年龄相关[1]。
1.1室性早搏的分类室性早搏分为功能性与病理性两种,根据病因分类:功能性室早:不良生活方式、精神不安、激素水平变化[2]、进食过饱、过量的烟、酒、咖啡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衡[3]等均可诱发室性期前收缩。
病理性室早: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根据心电图特征分类:功能性室早:偶发,<1 次 /分。
Ⅱ、Ⅲ、avF 导联,QRS 振幅高(>2.0mV),时限窄(<0.14 秒),光滑无切迹或顿挫,ST段与 T 波连续,中间无等电位线,T 波呈非对称性。
胸导呈 LBBB 型,肢导呈电轴右偏(多见于女性)。
胸导呈 RBBB 型,肢导呈电轴左偏(多见于男性)。
病理性室早:频发,>6 次 / 分。
QRS 波时限>0.16 秒,QRS波振幅<1.0 mV,宽大畸形或呈明显切迹,伴ST-T 明显改变,冠状 T 波,存在等电位线。
呈多源性、成对、成串、二联律和(或)三联律。
R 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 T 波上[4]。
起源部位:功能性室早多发生于右心室,病理性室早多发生于左心室及心尖部。
2.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治疗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
2.1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2.1.1美托洛尔美托洛尔为选择性的β1受体拮抗药,无ISA和MSA,阻断β1受体后的效应为负性变时、变力及变传导。
负性变时指减慢心率,心室舒张期相对延长,心室充盈量增加,心脏储备功能增加。
负性变力指降低心肌收缩力,随之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运动耐量 [5],负性变传导指延迟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有效不应期延长,消除自律性与折返激动[6]。
《室性早搏的诊治》课件

遵医嘱服用药物,控制病情 发展
加强心理疏导,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
参加康复训练,提高心肺功 能,增强体质
定期复查和监测
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 一次心电图检查
添加标题
监测心率:每天监测心率, 保持心率稳定
添加标题
监测运动:每周监测运动量, 保持运动适量
监测睡眠:每天监测睡眠质 量,保持睡眠充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Βιβλιοθήκη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监测血压:每天监测血压, 保持血压稳定
添加标题
监测体重:每周监测体重, 保持体重稳定
添加标题
监测情绪:每天监测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
监测饮食:每天监测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
PART 5
病例分享和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年龄: 性别:男性 45岁
病史:高血 症状:心悸、 诊断:室性 压、糖尿病 胸闷、气短 早搏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 整
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诊断:明确室性早搏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沟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指 导
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 理能力
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 应
YOUR LOGO
室性早搏的诊治
,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03
04
05
室性早搏的 室性早搏的 室性早搏的 病例分享和
基本知识
治疗方法
预防和康复 讨论
PART 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2
室性早搏的基本知识
浅谈室性早搏的诊治

浅谈室性早搏的诊治室性早搏(室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既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及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亦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及烟、酒、茶、咖啡过量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
临床表现从无症状、有脉搏停顿感、心悸、胸闷到触发恶性心律失常时的晕厥。
功能性室早,亦称良性室性早搏,多在健康人身上发生,一般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也无严重后果。
多起源于右室[1]。
器质性室早,亦称为病理性室早,出现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身上,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甚至可发生室速或室颤,引起猝死等严重后果,这种室早多起源于左室,病理意义较大。
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可以检出各种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诊断要点[2]:①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QRS波,其前无与QRS波相关P波。
②QRS时间≥0.12s。
③大多数联律间期固定。
④在规律的窦律下,代偿间歇大多数呈完全性。
⑤ST-T呈继发性改变。
1 室早的危险度分级Lown于1971年提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的室早进行了危险度分级,将室早分级为5级。
0级:无室性早搏;Ⅰ级:偶发、单个出现室性早搏<30个/h;2极:频发、单个出现室性早搏≥720次/24h或≥30个/h;3级: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4A级:连发成对的室性早搏;4B级: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5级:RonT现象室性早搏。
认为Ⅱ级以上的室早有触发心室颤动的潜在危险。
但Lown氏分级未结合临床情况判断预后,也未考虑基础电生理机制:折返激动、后除极与异位自律性增强所致的预后也不相同。
Bigger于1991年结合基础心脏病及左心室功能情况与室性心律失常可能造成的结果,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分类,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心律失常。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指无危险因素或引起猝死危险性低(<5%),约占室性心律失常的30%;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约占室性心律失常的65%,可明显增加死亡危险,约15%病例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室性早搏疾病影响及诱发疾病

室性早搏诱发影响及诱发疾病一、什么是室性早搏?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搏动,称为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又称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等。
室性早搏可对心脏、脑、肾脏、胃肠道等器官的血供发生障碍,但其程度较心动过速为轻。
室性早搏引起心排血量降低的因素是室性早搏发生于心室快速充盈期之前,心搏出量下降,室性早搏引起心室先后除极与收缩,使双侧心室本能保持的同步收缩变成非同性,心排血量下降。
1. 对冠状循环影响。
偶发室性早搏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12%,频发室性早搏可降低25%,对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诱发心绞痛或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2. 对脑循环影响。
频发室性早搏可使脑血量下降12%—25%,有脑血管硬化的患者,可因脑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头晕等症状。
3、对肾循环影响。
频发室性早搏可使肾血流量下降10%左右。
心电图可以判断室性早搏是良性还是恶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判断,遇到困难者,利用动态心电图协作诊断。
二、需要关注的恶性室性早搏恶性(器质性、病理性)室性早搏是指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复杂、高级别或RonT现象、具有危险性的室性早搏,有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危险性。
1. 高级别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分级法,用于评价室性早搏的预后及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以后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Lown室性早搏分级法。
2.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性室性早搏。
冠状动脉闭塞即刻发生的室性早搏,称为冠状动脉闭塞性室性早搏。
临床上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很高,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例子多见。
冠状动脉闭塞性室性早搏的发生机制与心肌细胞缺血、代谢异常、触发活动、折返、损伤电流、心室颤动阈值降低、自主神经活动异常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1)急性损伤型ST段抬高时室性早搏阻塞某一支冠状动脉可立即引起缺血性ST-T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II,avF 呈S型(偏后)
或R型(偏前) I,avL 呈R型 分为 游离壁(前,中,后) 间隔部(前,中,后) (时钟法)
前上
后下
三尖瓣环起源定位
前上
A
B A 后 间 隔 B 前 游 离 壁
起源
游离壁 间隔部
tQRS
长 短
R波切迹 (下壁)
+ —
后下
除极方向 后间隔 右上↖
R波峰 RavR>RavL
LVTO不同起源
左冠状窦下 RBBB型 (典型) + V5-V6 Rs 有无S波 V1导联 胸导联 移行区 R V1
左纤维三角区
A
B
左冠状窦内 类LBBB型 (不典型) — R rS V2-V3
易损冠脉
A 左冠状窦下 B左冠状窦内
3 三尖瓣环起源 (5%)
(右-左,后-前)
左束支阻滞型
(V1-3S型,V5-6 R型,移行晚V3-4)
心脏空间心电向量环——额面,横面——肢体导 联,胸导联
QRS环 心室除极顺序:室间隔 (左向右)—心尖部—前 壁—侧壁—后壁—基底部
额面心电轴
二 室早体表心电图定位原则
(定位依据向量方向) 导联:定左右 LBBB形(S型)—右室 RBBB形(R型)—左室 下壁导联: 定上下 (II,III,aVF) R型—上(流出道) S型—下(心尖部) v2-v4导联:定前后 R型—后(心脏后壁) S型—前(心脏前壁,心尖部)
II III avF I avL
右侧 (LBBB) 前 — + 隔 + +
胸前导联移行 区慢(V6)
A
B
C
D
前 + —
后 — +
A 左 前 乳 头 肌 B 左 后 乳 头 肌 C 右 前 乳 头 肌 D 右 隔 乳 头 肌
7 其它 近希氏束部位起源 心外膜起源 侧壁,心尖部 ……
实际工作中,室性 早搏定位较为复杂, 相邻部位心电图较为 相似,难于区分,合 理定位遵循总原则, 也有赖于临床经验总 结及统计分析。
室性早搏起源
体表心电图定位
Contents
1 2
概论 体表定位总原则 常见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
3
一
概论
室早较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包括健康人和心脏病患者
部分需消融治疗
可起源心室各部,体表各导联QRS形态不同,可初步标测起源 点,指导消融。
心电图基本原理
心肌细胞除极方向——探测电极位置
(左室最后方,后—前,左-右)
II,III,avF 呈S型(后下部)
或R型(前上部) 分为游离壁(前侧壁,侧壁,后侧壁) 间隔部(前间隔,中间隔,后间隔)
前上
后下
二尖瓣环起源定位
起 源
间 隔 部 游 离 壁
I
V1
t QRS
短
前上
A
B
C
D A 前 间 隔 B 后 间 隔 C 前 游 离 壁 D 后 游 离 壁
否则,为RVOT起源 部分起源于主肺动脉干(流出道延伸),此处有 肌袖组织,与前间隔相比的特点:
II,III,avF的R波更加高大:总和≥7.0mv 胸导联移行更快,≤ V2-V3
2 左室流出道(10%)
(上—下,左-右) 右束支阻滞型,胸前导联移行早(≤V1-2) II,III,avF呈R型 形态多变 最常见起源为:左冠状窦下,左冠状窦内 其它:右冠窦,无冠窦
RII>RavF>RII I
游离壁起源(少) 前 + rs,qrs 后 + R,Rs
下壁导联 降支切迹 I导联
前 — rs,qrs
RIII>RavF>RI I
下壁导联 R波
avR,avL导 联QS波
RIII>RavF>RII RII>RavF>RIII
QSavR>QSavL
QSavL>QSavR
QSavL>QSavR
QSavR>QS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A
B
C
D
A
B
C
D
A 前间隔
B后间隔
C后游离壁 D前游离壁
部分起源于肺动脉瓣,形态与间隔部相似,体表 心电图不易区分 部分起源于LVOT,但V1导联呈LBBB型(rS) ,胸导联移行区在V1-V2,若此时
R波时间比(tR/tQRS)≥ 50% R波电压比(tR/tS)≥30%
单向 R波
起始q 波
终末 S波
单向R 波
长
后下
除极方向 后游离 壁 前游离 壁 前间隔 后间隔 右上↖
R波峰 RavR>RavL
S波峰 SII>SavF>SII I SavL>SavR SavR>SavL SIII>SavF>SI
右下↙ 左下↘ 左上↗
RIII>RavF>RI I RII>RavF>RII I RavL>RavR
5 左室间隔部起源
右束支阻滞+左前/左后分支阻滞 常呈室性并行心率,有室性融合波
分为: 左室前间隔上部(左前分支区) 左室下后间隔部(左后分支区)
(1)左室间隔起源
起源
电轴
II,III,
avF
前间隔上部
(RBBB+左后分 支阻滞)
下后间隔部
(RBBB+左前分支 阻滞)
C A 前 间 隔 上 部 B 下 后 间 隔 部
V1
三
•
室早常见的起源部位
右后上
1. 右室流出道(最常见)
左束支阻滞型.(胸前导联 移行晚,≥V4) • II,III,avF呈R型 • avL ,avR 一般呈QS型
RVOT进一步分为 前间隔,后间隔,前游离壁 ,后游离壁四个区
左前下
RVOT不同起源
(上-下,右-左)
QRS形态 间隔起源(多) 后 — R,Rs
右偏
左偏
R型
S型
S型
R型
I,avL
(2)左束支分支阻滞电轴
正常
左前分支阻滞
左后分支阻滞
A
B
6 乳头肌起源
左侧乳头肌:RBBB 右侧乳头肌:LBBB 左侧(左前+左后) 右侧(右前+右后+右隔) 消融较困难
(解剖变异大,基底宽厚,起源位置深, 振动剧烈等)
乳头肌起源定位
左侧 (RBBB)
S波峰 SII>SavF>SII I SavL>SavR SavR>SavL SIII>SavF>SI I
前间隔 前游离 壁 后游离 壁
右下↙ 左下↘ 左上↗
RIII>RavF>RI I RII>RavF>RII I RavL>RavR
4 二尖瓣环起源(3%) 右束支阻滞型
(移行早V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