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章末综合检测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章末综合检测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章末综合检测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0·山东潍坊高一期末)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的中心于8月11日20时50分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80百帕。下图示意“利奇马”移动路径。据此完成1~3题。

1.绘出图示台风移动路径,需要借助()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北斗系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台风“利奇马”经过江淮平原时,对其影响可能是()

A.引发虫灾

B.加剧沙尘暴

C.诱发滑坡

D.缓解旱情

3.台风最强烈的降水发生在()

A.外围大风区

B.台风眼

C.旋涡风雨区

D.台风中心

解析第1题,要绘制台风移动路径,首先需要获取台风的位置,而获取台风位置主要通过遥感技术。要绘制台风的路径,还需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因此,选C。

第2题,九号台风“利奇马”8月11日前后影响我国,这时正值江淮地区的伏旱天气,因此,台风带来大量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A选项,虫灾在黄淮海地区主要表现为蝗灾,有利蝗灾发生的气象条件,为先旱后涝,台风过境带来大量降水,有利于蝗灾发生,但题目中明确为台风过境时,蝗灾的暴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A不对。沙尘暴的发生一般在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发生。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为地势起伏大,此处为江淮平原,不可能发生。因此选D。第3题,台风最强烈的降水发生在旋涡风雨区。因此选C。

答案 1.C 2.D 3.C

(2020·辽宁丹东高一上学期期末)下图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读图完成4~6题。

4.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本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中,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①地震②泥石流③滑坡④沙尘暴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6.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游泳逃生

D.逃向高处和大树

解析第4题,该区域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大肆采伐林木,会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的能力降低。夏季暴雨发生时山区洪水会携沙裹石奔流而下形成泥石流,②正确。由于降水多,也会发生滑坡现象,③正确。砍伐树木与地震无关,①错误。夏季我国季风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发生沙尘暴,④错误。第5题,读图对比甲、乙、丙、丁四村落可以看出,乙村落位于河谷地区,一旦降水过多,山区洪水会沿着河谷地区,携沙裹石奔流而下形成泥石流,其他三地等高线较稀疏,坡缓。所以,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乙村落。第6题,抱紧电杆易被电击,A错误。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B错误。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C 错误。水往低处流,所以尽量逃向高处和大树,D正确。

答案 4.B 5.B 6.D

(2020·辽宁丹东高一上学期期末)下图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常见的警示牌,提醒居民向高处避险。据此完成7~8题。

7.该警示牌提醒的灾害最可能是()

A.海啸

B.强风

C.洪水

D.猛兽

8.引起该灾害的常见原因是()

A.气温骤降

B.陆地地震

C.河水泛滥

D.海底地震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到有大浪,B、D错误。沿海地区不容易发生洪水灾害,C错误。结合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处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A正确。第

8题,东南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发生于海底的地震,会引起海底地形急剧升降等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引发海啸,D正确。

答案7.A8.D

2010年初,我国的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 000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据此回答9~10题。

9.此次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A.贵州和云南中部

B.四川和重庆南部

C.广西和贵州东部

D.云南和广西南部

10.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正常的干季

B.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

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解析第9题,根据图例并结合旱灾分布图可知,贵州和云南中部旱情最为严重。第10题,干旱灾害是一种典型的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渐发性的自然灾害,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原因。在正常的干季和少雨季节,如遇到特殊的天气条件,就可能演变成旱灾。

答案9.A10.C

(2019·浙江台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读我国“2014年全国三类灾害情况统计表”。回答11~12题。

溪河洪水滑坡泥石流

死亡人数(人) 117 124 90

发生次数(次) 83 48 29

11.表中信息凸显的自然灾害特征是()

A.区域性

B.联系性

C.严重性

D.周期性

12.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环境中,泥石流产生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山麓地带洪积物

B.湿润季节的暴雨

C.人类开矿堆积物

D.干旱季节风化物

解析第11题,表中显示的三类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人民安全危害严重。第12题,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所以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相对降水较少,山地环境中主要物质是干旱季节风化物,动力条件是降水和重力能。选D。

答案11.C12.D

2018年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读图,回答13~14题。

13.据图可知()

A.广州降温幅度最大,说明冷空气自南向北移动

B.北京20日气温回升是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18日冷空气到达上海,市民应适当添加衣物

D.此次天气过程三地均应提前做好供暖保障工作

14.图中三个城市之间温度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冷空气来源

B.太阳辐射

C.天气状况

D.地势高低

解析第13题,寒潮带来的冷空气自北向南移动,A错。北京20日气温回升是由于冷空气过境后,天气转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B错。17~18日,上海降温幅度大,说明冷空气到达上海,C对。广州最低气温在15 ℃以上,不用供暖,D错。第14题,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纬度差异大,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导致气温的差异。

答案13.C14.B

(2017·广西12月学考) 下图为某地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 题。

15.该自然灾害是()

A.塌陷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16.可能诱发该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是()

A.过度灌溉农田

B.过度开采地下水

C.大面积退耕还林

D.大规模平整土地

解析第15题,图中显示该地有地下充水溶洞,后来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塌陷。第16题,两图对照可以看出,地下水位下降,其原因最可能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15.A16.B

读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完成17~18题。

17.叠加甲与乙图层,最可能应用于预防()

A.泥石流

B.地震

C.台风

D.寒潮

18.若利用GIS制定水污染突发应急预案,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A.甲与乙

B.丙与乙

C.丙与丁

D.乙与丁

解析第17题,甲图层为地形图层,乙图层为河流图层,研究地形与河流的关系,最可能应用于预防泥石流。故选A。第18题,水污染主要考虑水域和人口居住区,与公路和地形关系不大。若利用GIS制定水污染突发应急预案,需要叠加的图层有乙与丁。故选D。

答案17.A18.D

(2019·北京市第一次合格考)据中央气象台发布信息,2018年11月24日20时至11月25日20时,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东部等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据此完成19~20题。

19.上述地区在该时段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空气湿度小②气温较高③人口密集④风力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时,当地采取的最合理的防灾措施是()

A.紧急撤离全部居民

B.加强监测与预报

C.大规模砍伐森林

D.加固木质建筑物

解析第19题,人口密集不属于气象等级,故排除与③有关的答案。11月下旬,

我国北方地区气温较低,深秋时节多大风天气,故B正确、A错误。第20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时,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增大,应加强监测与预报,故B 正确。紧急撤离全部居民应在火灾发生时,故A错误。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加固木质建筑物不能防御火灾,故C、D错误。

答案19.B20.B

(2018·湖南省学考)下图为根据气象卫星监测数据绘制的1998、2016年洞庭湖水体面积同期对比统计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与1998年相比,2016年洞庭湖水体面积的总体变化及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变小泥沙淤积

B.变小全球变暖

C.变大退田还湖

D.变大水产养殖

22.气象卫星获得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数据,采用()

A.遥感技术(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解析第21题,读图可以得出,与1998 年比,2016 年1~6月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大,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增强,采取了退田还湖等一系列措施,C正确。第22题,RS技术可通过卫星获得的遥感影像,气象卫星获取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数据,用的是RS,A正确。资料的相关分析和处理需应用GIS技术,B错误;GNSS和BDS的基本功能是导航和定位,C、D错误。

答案21.C22.A

23.(2019·广东6月学考)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

A.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

B.通过电梯及时转移

C.跳楼逃生

D.快速有序撤到空旷地带

解析地震发生时如在室外应往空旷地区避难,远离建筑物;如果在高层建筑中,应往狭小的具有独立支撑的空间中躲藏,如卫生间。

答案 D

(2020·江苏扬州第一学期高一期末)尼泊尔是与我国相邻的内陆国家,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目前中尼合作领域广阔。读尼泊尔简图,完成24~25题。

2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尼泊尔提供的服务有()

①测量山峰海拔高度②确定交通运行速度

③获得山区遥感影像④计算灾后经济损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尼泊尔多地质灾害,但其损失一般相对较小,其主要原因有()

①防灾避灾技术高②经济活动较少③人口相对较少

④灾害预报精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24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经度、纬度、高度、时间、

速度等相关信息。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尼泊尔提供的服务有测量山峰海拔高度和确定交通运行速度,①②符合题意。获得山区遥感影像是遥感系统的功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能提供,排除③。计算灾后经济损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能提供,排除④。第25题,材料信息表明,尼泊尔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内陆国家,由于经济活动较少,人口相对稀疏,因此尽管尼泊尔多地质灾害,但其损失一般相对较小,②③符合题意。尼泊尔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内陆国家,防灾避灾技术不高,目前地震灾害预报不可能精准,排除①④。

答案24.A25.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2019·福建省6月合格考·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气旋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福建是台风多发省份,面对台风灾害,福建人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福建受台风影响的季节主要是________季,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能缓解________。(4分)

(2)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请将下列防台风措施填入表格相应的位置(填序号)。(6分)

①加固户外广告牌②撤离危险海岸带③加强排水系统建设

解析第(1)题,台风多发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夏秋季节。带来的丰沛降水能缓解当地旱情。第(2)题,强风能吹倒大树、广告牌;暴雨能造成城市内涝,所以城市要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狂风带来的风暴潮,能使海水猛涨,海边人员要撤离危险海岸带。

答案(1)夏秋干旱

(2)①③②

27.(2020·山东聊城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1日,西藏昌都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主河道被堵,形成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堰塞湖地区山高谷深)。历史上昌都境内曾多次发生地震。

(1)导致白格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对堰塞湖变化的监测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2分)

(2)分析西藏昌都地区易发生滑坡的自然原因。(6分)

(3)该区域滑坡灾害多发,请从个人层面提出防避措施。(4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堵截体的位置可知,滑坡是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通过遥感图像可看出堰塞湖的变化,所以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第(2)题,从地质条件(断裂带、地震)、地形条件(坡度较陡)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滑坡时和滑坡后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滑坡遥感技术(RS)

(2)昌都地区山高谷深,山体坡度大;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岩体较破碎;多地震。

(3)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若无法逃离,应迅速抱住固定物体;不要在滑坡区域寻找财物;灾后在确认安全后再进入屋内。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下,四川汶川地区地形地貌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以下为该地区同一地方2006年5月14日和2008年5月14日的“福卫2号”多光谱卫星影像(分辨率为8米)地震前、后对比图。

(1)遥感在地震救灾中具有的优势和作用有哪些?(6分)

(2)在图示黑白影像图上,建筑物颜色较________(深或浅)。如何在前后两幅图上比较得出滑坡体信息的?(8分)

答案(1)受地形、交通条件限制少,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手段多、信息量大;同时对可能诱发的洪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实时监测,为有效开展救援提供决策依据。

(2)浅2006年卫星影像上为浅颜色在2008年影像上颜色变深区域,说明发生了滑坡。因为裸露的岩石在卫星影像上颜色较浅,而草地、林地等有植被覆盖的地表颜色较深。

29.(2020·山东泰安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的现象。火山喷发物质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一是气体产物,火山喷出的气体最常见的是水蒸汽,此外还有CO2、CO、HCL、NH3等。二是液体产物,即熔岩,一般温度介于700~1 200 ℃之间,可流到数里以外后才冷却成为火山岩。三是固体产物,有拳头般大小到几吨的火山弹,也有细小的火山碎屑火山灰。

2019年12月9日,新西兰怀特岛火山喷发。当日造成5人死亡,20多人失踪。

(1)说出新西兰多火山的原因。(2分)

(2)怀特岛火山喷发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3)试述对火山灾害应该采取的防御措施。(6分)

解析第(1)题,由板块分布可知,新西兰处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第(2)题,从熔岩流、火山灰的直接影响,以及诱发的地震、火灾、酸雨等次生灾害等方面作答。第(3)题,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火山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报;建立健全该区域的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居民的防灾抗灾意识。

答案(1) 位于板块交界处(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会产生炙热的熔岩和大量的火山灰,熔岩会淹没城市、村庄和农田;引起森林火灾;火山灰会污染空气,影响人的呼吸;火山喷出的有毒气体会产生酸雨;诱发地震等。

(3)城镇和重要工程设施避开火山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在火山喷发前,进行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阻挡或疏通熔岩流,改变其流动方向或聚集场所,减少灾害损失;消除火山洪水、火山泥石流等隐患,预防间接灾害;制定火山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有效的抗灾、救灾工作;加强抗灾、救灾宣传工作。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AB ∥CD ∥EF ,AF ∥CG ,则图中与∠A (不包括∠A )相等的角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2.如图,要得到AB ∥CD ,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不可以... 是( ) A .∠1=∠3 B .∠B +∠BCD =180° C .∠2=∠4 D .∠D +∠BAD =180° 3.如图,ABC 的角平分线CD 、BE 相交于F ,90A ∠=?,//EG BC ,且CG EG ⊥于G ,下列结论:①2CEG DCB ∠=∠;②CA 平分BCG ∠;③ADC GCD ∠=∠;④1 2 DFB CGE ∠=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已知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相等且互补 5.已知:点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M 、N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如果AB =10cm ,AC =8cm ,那么线段MN 的长度为( ) A .6cm B .9cm C .3cm 或6cm D .1cm 或9cm 6.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 .对顶角相等 B .同角的余角相等 C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如图,直线1 2l l ,130∠=?,则23∠+∠=( ) A .150° B .180° C .210° D .240°

8.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 ∥b 的是( ) A .∠1=∠3 B .∠2=∠3 C .∠4=∠5 D .∠2+∠4=180° 9.如图,直线a 和直线b 被直线c 所载,且a//b ,∠2=110°,则∠3=70°,下面推理过程错 误的是( ) A .因为a//b ,所以∠2=∠6=110°,又∠3+∠6=180°(邻补角定义) 所以∠3=180?-∠6=180?-110?=70? B . //,13,12180a b ?∴∠=∠∠+∠= 1180218011070????∴∠=-∠=-= 所以370?∠= C .因为a//b 所以25∠=∠又∠3+∠5=180°(邻补角定义), 3180518011070????∴∠=-∠=-= D .//,42110a b ?∴∠=∠=,43180?∠+∠=,∴∠3=180°?∠4=180°?110°=70° 所以 3180418011070????∠=-∠=-= 10.如图,直线12l l //,被直线3l 、4l 所截,并且34l l ⊥,144∠=,则2∠等于( ) A .56° B .36° C .44° D .46° 1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个 ①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A .0 B .1 C .2 D .3

人教版B数学选修2-1: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a =(2x ,1,3),b =(1,-2y ,9),如果a 与b 为共线向量,则( ) A .x =1,y =1 B .x =12,y =-1 2 C .x =16,y =-32 D .x =-16,y =3 2 答案:C 2.向量a ,b 与任何向量都不能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则( ) A .a 与b 共线 B .a 与b 同向 C .a 与b 反向 D .a 与b 共面 解析:选A.∵a ,b 不能与任何向量构成空间基底,故a 与b 一定共线. 3.已知向量a =(0,2,1),b =(-1,1,-2),则a 与b 的夹角为( ) A .0° B .45° C .90° D .180° 解析:选C.已知a =(0,2,1),b =(-1,1,-2), 则cos 〈a ,b 〉=0,从而得出a 与b 的夹角为90°. 4.已知A (1,2,1),B (-1,3,4),C (1,1,1),AP →=2PB →,则|PC → |为( ) A.773 B. 5 C.779 D.779 解析:选A.设P (x ,y ,z ),由AP →=2PB → 得: (x -1,y -2,z -1)=2(-1-x ,3-y ,4-z ), ∴x =-13,y =83,z =3,即P ????-13,83,3,∴PC →=????43,-53 ,-2 , ∴|PC → |=773 .故选A. 5. 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 中,M 、N 分别是对边OA 、BC 的中点,点G 在MN 上, 且MG =2GN ,设OA →=a ,OB →=b ,OC →=c ,现用基底{a ,b ,c }表示向量OG →,OG → =x a +y b +z c ,则x ,y ,z 的值分别为( ) A .x =13,y =13,z =1 3B .x =13,y =13,z =1 6

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图,完成1~3题。 1.与水域③一样的海域不.具有的特征是() A.深度一般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B.无独立的海流系统 C.潮汐现象不明显 D.理化性质不稳定 2.图中序号所示的水域中,属于印度洋的有几个() A.1B.2 C.3 D.4 3.水域①所在的大洋与水域④所在大洋的分界线是() A.挪威海以南 B.白令海峡 C.经过合恩角的68°W经线 D.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 解析:本组题以具有两洋、三洲、五海之称的西亚和北非的局部地区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海与洋的分布、区别、界线等问题。图中①(地中海)、③(红海)和⑥(黑海),属于陆间海,潮汐现象明显;水域②(波斯湾)因深入陆地,只有狭窄的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相通,属于内陆海;水域④(阿拉伯海)因是印度洋向大陆的延伸且深度不断变浅属于海湾;水域⑤(里海)属于内陆湖,不属于任何大洋;各海域中,①⑥属于大西洋,②③④属于印度洋。 答案:1.C 2.C 3.D 一艘货轮6月初从广州出发驶往伦敦,历时近2个月。据此完成4~5题。 4.货轮依次经过的海峡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解析:选D。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红海附近的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从广州到伦敦依次应经过④①②③。 5.若沿途不装卸任何货物,货轮吃水最深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C。货轮吃水最深处应该是海水盐度最小处,由此可判断英吉利海峡由于纬度较高而盐度最低。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环境,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回答6~7题。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入下表。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潮湿的衣服变干C.海水晒盐D.火药爆炸2.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B.氧气能供给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D.氧气具有氧化性 3.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4.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二氧化硫B.铁C.木炭D.空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B.医用的生理盐水 C.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D.雪碧饮料 6.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 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氢气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气 7.实验室用试管盛放固体物质并加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应该 A.试管竖直放置B.试管水平放置 C.试管口稍向下倾斜D.试管口稍向上倾斜 8.在铝箔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铝箔变小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强光D.生成白色固体 9.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A.氧气、氮气、空气B.氮气、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氮气D.氮气、空气、氧气 10.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C.铁在氧气中燃烧D.蜡烛燃烧 11.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红磷立即燃烧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无色的气体 1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能使任何物质间都发生化学反应13.下列情况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B.燃烧烟花爆竹 C.人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D.汽车排出的尾气14.在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D.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15.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在实验中,收集一氧化氮时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

高中地理 第五章 环境管理章末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6

第五章环境管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我国基本国策的是( ) ①环境保护②男女平等③以人为本④计划生育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选D。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我国对企业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定,属于环境保护的( ) A.战略方针B.基本国策 C.基本政策D.环境规划 解析:选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三项基本政策。 下面是某市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两条规定,思考并完成3~4题。 第五条本市对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推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处置,促进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第六条市容环境管理委员会同市规划、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 3.第五条规定的贯彻执行,符合环境管理中哪一管理的直接要求( ) A.资源环境B.区域环境 C.专业环境D.城市环境 4.“编制本市生活废弃物治理规划”符合环境管理中哪些管理的要求( ) ①资源环境②区域环境③专业环境④城市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3题,第五条规定可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第4题,该规定既确定了区域——本市(区域环境),又有具体的行为——生活废弃物的治理(专业环境)。 答案:3.A 4.C

5.关于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由一个个的国家或地区所造成的,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合作 B.环境问题不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无需加强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在保护环境中要实行国际合作 D.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选C。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6度空调节能行动”是一个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公益活动。该活动自2004年发起,旨在呼吁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响应,并陆续在当地开展节能倡导行动。据此回答6~8题。 6.环保组织倡导发起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④保护臭氧层 ⑤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⑤D.①②④ 7.“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意义是( ) A.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B.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 C.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推行清洁生产 D.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8.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下列哪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①青少年普及教育②提供法律援助 ③表彰优秀人物④相关法律的制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第6题,空调所需能源为电能,而部分电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转化而成的,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可有效地节约电能,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减少酸雨的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夏季电力供应危机。第7题,倡导“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重要

北师大数学选修新素养应用案巩固提升:第三章 章末综合检测三 含解析

章末综合检测(三)[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函数f (x )=1 3 ,则f ′(x )等于( ) A .-33 B .0 C . 3 3 D .3 解析:选B .因为f (x )= 13,所以f ′(x )=(1 3 )′=0. 2.已知某质点的运动规律为s =t 2+3(s 的单位:m ,t 的单位:s),则该质点在t =3 s 到t =(3+Δt )s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 A .(6+Δt )m/s B .??? ?6+Δt +9 Δt m/s C .(3+Δt )m/s D .??? ?9 Δt +Δt m/s 解析:选A .平均速度为 Δs Δt =(3+Δt )2+3-(32+3)Δt =(6+Δt )m/s . 3.设f (x )为可导函数,且满足lim x →0 f (1)-f (1-x ) 2x =-1,则过曲线y =f (x )上点(1, f (1))处的切线斜率为( ) A .2 B .-1 C .1 D .-2 解析:选D .k =f ′(1)=lim x →0 f (1-x )-f (1) -x =2lim x →0 f (1)-f (1-x ) 2x =-2. 4.已知函数f (x )在x =1处的导数为3,则f (x )的解析式可能是( ) A .f (x )=(x -1)3+3(x -1) B .f (x )=2(x -1) C .f (x )=2(x -1)2 D .f (x )=x -1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章末检测

第一章章末检测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 A.水B.桥C.人D.地面 2.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加速度恒定,在第7 s内的初速度是2.6 m/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A.0.46 m/s2B.0.37 m/s2 C.2.6 m/s2D.0.43 m/s2 3.物体沿一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第一秒末的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第一秒内的位移一定是5 m B.物体在第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第一秒内的位移一定是5 m C.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每一秒内的位移都是5 m D.物体在某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物体在经过这段位移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5 m/s 4.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始终没有相遇),当规定向东为正方向时,它们的加速度分别为a甲=4 m/s2,a乙=-4 m/s2.下列对甲、乙两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B.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C.甲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一致,乙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 D.甲、乙两物体的速度都有可能越来越大 5. 图1 现代战争是科技之战、信息之战,某集团军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过程,在基地导演部的大型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如图1所示是蓝军由基地A分三路大军进攻红军基地B的显示,若用s1、s2和s3分别表示三路大军的位移,则由大屏幕的显示图可知() A.s1>s2>s3B.s1

《第二章 章末综合检测》(共18页、word版、含答案点拨)

章末综合检测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2012·试题调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总是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答案:B 点拨: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而不是可逆反应的特征,A错;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B对;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C错;若是充入稀有气体增大压强或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会发生移动,D错。 2.(2012·试题调研)本题列举的四个选项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D.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答案:C 点拨:怎样提高原料转化产率是化学平衡理论要解决的内容。 3.(2012·河南高二检测)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sO2和1mol O2充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ΔH=-197kJ·mol-1,当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SO2和SO3共2mol B.生成SO3 2mol C.放出197kJ热量D.含氧原子共8mol 答案:A 点拨: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故生成SO3小于2mol,放出热量小于197kJ;据硫原子守恒知SO2和SO3共2mol,氧原子共6mol,因此选A。 4.(2012·经典习题选萃)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 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 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 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答案:C 点拨:勒夏特列原理是用来解释化学平衡移动,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5.(2012·经典习题选萃)关于A(g)+2B(g)===3C(g)的化学反应,下列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v(A)=0.6mol/(L·min)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坡度 C.海拔D.坡向 2.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 3.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区( ) 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 C.光照条件最好D.应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东西两坡水热条件明显不同,因此导致高黎贡山两坡的植被出现差异。根据“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判断气候、植被的差异导致土壤出现差异,所以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坡向;从图中可知,高黎贡山东西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都相差不大。第2题,图中5为褐红壤,其主要分布在龙川江河谷、高黎贡山东坡等地区,这些地区受干热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适合耐旱的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生长。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黄壤分布区水分条件较好,但在高黎贡山西坡黄壤分布的海拔低,气流仍会继续沿山体上升形成降水;黄壤肥力不是最高;黄壤分布区降水相对较多,光照条件不会是最好;黄壤所在地坡度大,降水较多,而且海拔较低,植被易遭人类破坏,因此应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D 2.C 3.D (2019·韶关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

第一章 章末检测试卷(一)

章末检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8题为单项选择题,9~14题为多项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对电场中的一些概念及公式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由E =F q 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所带的电荷量成反比 B .由 C =Q U 知,电容器的电容与其所带电荷量成正比,与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 C .由E =k Q r 2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场源电荷所带的电荷量无关 D .由U AB =W AB q 知,带电荷量为1 C 的正电荷,从A 点移动到B 点克服电场力做功为1 J , 则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1 V 答案 D 解析 电场强度E 与F 、q 无关,由电场本身决定,A 错误;电容C 与Q 、U 无关,由电容器本身决定,B 错误;E =k Q r 2是点电荷电场强度的决定式,C 错误;由U AB =W AB q 可知,D 正 确. 2.空间存在甲、乙两相邻的金属球,甲球带正电,乙球原来不带电,由于静电感应,两球在空间形成了如图1所示稳定的静电场.实线为其电场线,虚线为其等势线,A 、B 两点与两球球心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C 、D 两点关于直线AB 对称,则( ) 图1 A .A 点的电势低于 B 点的电势 B . C 点和 D 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C .正电荷从A 点移至B 点,静电力做正功 D .负电荷从C 点沿直线CD 移至D 点,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φA >φB ,所以正电荷从A 移至B ,电势减小,静电力做正功,故A 错误,

C正确;C、D两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故B错误;负电荷从C点沿直线CD移至D点,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3.(2019·日照市期末)如图2所示,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实线是方向未知的电场线,虚线AB是一个带电粒子仅在静电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带电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一定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 B.带电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一定大于在B点的加速度 C.若带电粒子带负电,则点电荷Q一定带正电 D.若带电粒子带负电,则A点的电势一定高于B点的电势 答案 B 4.(2019·阆中中学高二上月考)如图3甲所示,两个平行金属板P、Q正对竖直放置,两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t=0时,Q板比P板电势高U0,在两板的正中央M点有一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电子所受重力可忽略不计),已知电子在0~4t0时间内未与两板相碰.则电子速度方向向左且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的时间段是() 图3 A.0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6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一年一度的江苏环境公报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夕公布:重点湖库未出现大面积“水华”和水体大面积黑臭。太湖湖体21个测点中无I~Ⅲ类水质,劣V类占66.6%,水体为重度污染,全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据此回答1~2题。 1.湖泊比河流更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 ) A.湖泊水比较浅 B.湖泊水的更新周期长 C.湖泊的面积小 D.湖泊水的盐度高 2.水体富营养化对太湖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 A.早期使湖水中水生植物大量减少 B.使鱼类因中毒而大量死亡 C.可能使太湖泥沙淤积,湖床抬高 D.使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第1题,湖泊水更新周期为17年,而河流水的更新周期只需16天。第2题,水体富营养化的早期主要表现为藻类迅速繁殖;

由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藻类虽然本身有毒,但毒性较小,不会造成鱼类因中毒而大量死亡;虽然湖面上藻类的大量聚集使得湖水的流动性变差,更有利于泥沙的沉积,但太湖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不是由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 答案:1.B 2.D 污染系数用来表示污染程度的大小。它是风向频率与平均风速的比值。其中风向频率指的就是风向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表示特定区域内,过去某特定时间内风向出现的概率,用以推测未来风向出现的可能性。读广州市多年风向频率统计图和广州市多年大气污染系数统计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广州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郊大气污染企业一定最多 B.西南偏西方位大气污染企业一定最少 C.夏季城市东南部大气污染较轻微 D.冬季城市北部大气污染较严重 4.如果要进一步改善广州市的大气环境状况,应该( ) A.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北部的郊外 B.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西南偏西方位的郊外

2017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气体》章末综合检测

第三章磁场章末检测(A)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一个质子穿过某一空间而未发生偏转,则( ) A、可能存在电场与磁场,它们的方向与质子运动方向相同 B、此空间可能有磁场,方向与质子运动速度的方向平行 C、此空间可能只有磁场,方向与质子运动速度的方向垂直 D、此空间可能有正交的电场与磁场,它们的方向均与质子速度的方向垂直 2、两个绝缘导体环AA′、BB′大小相同,环面垂直,环中通有相同大小的恒定电流,如图1所示,则圆心O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为(AA′面水平,BB′面垂直纸面) A、指向左上方 B、指向右下方 C、竖直向上 D、水平向右 3、关于磁感应强度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磁场中某点B的大小,跟放在该点的试探电流元的情况有关 B、磁场中某点B的方向,跟该点处试探电流元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一致 C、在磁场中某点试探电流元不受磁场力作用时,该点B值大小为零 D、在磁场中磁感线越密集的地方,B值越大 4、关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不考虑其她场力(重力)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D、只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图1 图2 图3 图4 5、1930年劳伦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其原理如图2所示、这台加速器由两个铜质D形盒D1、D2构成,其间留有空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离子由加速器的中心附近进入加速器 B、离子由加速器的边缘进入加速器 C、离子从磁场中获得能量 D、离子从电场中获得能量 6、如图3所示,一个带负电的油滴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进入一个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B后,保持原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使匀强磁场发生变化,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就是( ) A、磁场B减小,油滴动能增加 B、磁场B增大,油滴机械能不变 C、使磁场方向反向,油滴动能减小 D、使磁场方向反向后再减小,油滴重力势能减小 7、如图4所示为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圆环,可在水平放置的足够长的粗糙细杆上滑动,细杆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不计空气阻力)、现给圆环向右的初速度v0,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圆环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可能就是下图中的( ) 8、如图5所示,空间的某一区域内存在着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与匀强磁场,一个带电粒子以某一初速度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沿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区域;如果这个区域只有电场则粒子从B点离开场区;如果这个区域只有磁场,则粒子从D点离开场区;设粒子在上述3种情况下,从A到B点,从A到C点与A到D点所用的时间分别就是t1、t2与t3,比较t1、t2与t3的大小,则有(粒子重力忽略不计)( )

人教版B数学选修1-2: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

A. 1 1 1 1 +2 2 +32 + 2< 1 n 2n- 1(n>2) B. 1 + ;2+ 3?+ …+!戶+2) n n C. 1 1 1 +2 2 +32 +…+ 1 2n—1 * 2) 1 2n n2<2 n+ 1(n》2) 1 1 1 + 2 2 + 32 + …+ 解析:选C.由合情推理可归纳出 D. 1 1 1 2n—1 丄」 1 + 2+ 2+…+ 2< (n》2).故选C. 2 3 n n 6.有以下结论: ①设a, b为实数,且|a| + | b|<1 ,求证方程x2+ ax + b= 0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厶ABC中,sin A6in C>cos A cosC,则厶ABC- A. 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 解析:选D.由sin A sin C>cos A cos C可得cos(A+ C)<0,即cos B>0,所以B为锐角,但并不能判断A, C,故选D. 2. 如果两个数的和为正数,则这两个数() A. —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 B. 两个都是正数 C. 至少有一个是正数 D. 两个都是负数 解析:选C?两个数的和为正数,则有三种情况:(1)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且正数的绝对 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2)—个是正数,一个是零;(3)两个数都是正数. 可综合为“至少有一个是正数”. 3.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a, b€ N, ab可被5整除,那么a, b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 时,假设的内容应为() A. a, b都能被5整除 B. a, b都不能被5整除 C. a, b不都能被5整除 D. a不能被5整除 解析:选B.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即“a, b都不能被5整除”. 4?“所有是9的倍数的数都是3的倍数,某奇数是9的倍数,故该奇数是3的倍数”,上述推理() A. 完全正确 B. 推理形式不正确 C. 错误,因为大小前提不一致 D. 错误,因为大前提错误 解析:选A.大前提、小前提及推理形式都正确,所以推理也正确. 1 3 1 15 1 1 17 5.观察式子:1 + ?2<2, 1 + 2?+ 3?<3,1 + 2?+ 3?+ 4?<4,…,则可归纳出一般式子为()

湘教版地理选修5: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10分)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时段1960~ 1969年 1970~ 1979年 1980~ 1988年 1989~ 1998年 灾害事件(次数) 16 29 70 53 经济损失(亿美 元) 504 969 1538 4793 保险理赔(亿美 元) 67 113 310 1 069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解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 答案:(1)呈波状变动,逐渐上升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不合理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甲图可以发现,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影响最小的是

______________。 (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 (3)从乙图可以发现,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甲、乙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有(双选)() A.大量降低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降低旱涝灾情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农业灾情及相关措施。第(1)、(2)题,可以从图A直接看出。由于抗洪工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洪水灾害的影响减弱。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而成灾面积波动上升,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从长时间段看,我国灾害发生频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农业灾害的灾情。第(4)题,我国人口众多,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是不行的,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宜在中上游地区。 答案:(1)旱灾霜冻灾 (2)水灾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作用三峡大坝的建成可以预防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3)不断扩大在曲折中上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害的灾情 (4)BD 3.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比较甲、乙、丙三地自然灾害损失率的差异,并说明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率的主要因素。 (2)简述防御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由图示等值线可以判断出,甲地损失率最小,乙地损失率最大,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从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抗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乙地损失率最大,甲地损失率最小。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 (2)做好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自然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利用遥感卫星等3S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写出图中冻融区所处地形区的名称并分析黄河在此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2)黄河流域侵蚀强度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哪一河段?试分析其原因。

第一章 章末总结及章末检测

第一章章末总结

学案 6 章末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物体具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初始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且不断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后再反向逐渐增大较长一段时间,以下对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增加 B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减小 C .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加速度开始反向增加物体就向左运动 D .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速度减小到零以后物体就向左运动 答案 BD 2.(2011·长春检测)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 、B 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 A .两质点速度相等 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 D .A 与B 的位移相等 答案 BCD 解析 由题意可知二者位移相同,所用的时间也相同,则平均速度相同,再由v =v A 2 = v B ,所以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选B 、C 、D . 3. (2011·福州模拟)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知道( )

A .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B .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 /s C .小车的最大位移是0.8 m D .小车做曲线运动 答案 AB 解析 由v -t 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速度约为0.8 m /s ,故A 、B 正确.小车的位移为v -t 图象与t 轴所围的“面积”,x =84×0.1×1 m =8.4 m ,C 项错误,图线弯曲表明小车速度大小变化不均匀,但方向没有改变,不表示小车做曲线运动,故D 项错误. 4. (2011·牡丹江模拟)物体A 、B 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2所示,则( ) 图2 A .物体A 、 B 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 .物体A 、B 在0~4 s 内的位移相同 C .物体A 、B 在t =4 s 时的速度相同 D .物体A 的加速度比物体B 的加速度大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两个图象都在时间轴上方,运动方向相同,A 选项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与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大小相等,在0~4 s 内,B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显然比A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即B 物体在0~4 s 内运动的位移比A 物体大,B 选项错误;在t =4 s 这个时刻,两个图线交于一点,表示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C 选项正确;B 图线比A 图线斜率大,即B 物体的加速度大于A 物体的加速度,D 选项错误. 5.(2011·北京东城1月检测)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每一次相碰后反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若g =10 m /s 2,则( 图3 A .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的速度的大小为5 m /s B .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2 m /s C .小球是从5 m 高处自由下落的 D .小球反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答案 D 解析 由v -t 图象可知,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3 m /s ,A 项错误;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Δv =v′-v =-3 m /s -5 m /s =-8 m /s ,B 项错误;由小球落地时的速度 v =5 m /s ,得小球下落高度h =v 2 2g =1.25 m ,C 项错误;由小球反弹速度v ′=-3 m /s ,得反 弹的最大高度h ′=v ′ 22g =0.45 m ,D 项正确. 6. (2011·鞍山质检)如图4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 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 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列四幅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 电子题库 第二章 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2

【优化方案】2013年高中物理电子题库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新 人教版选修1-2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哪些现象属于能量的耗散( ) A.利用水流能发电变成电能 B.电能通过灯泡中的电阻丝变为光能 C.电池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火炉把房子烤暖 解析:选D.能量的耗散是指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内能,最终流散在周围环境中无法重新收集并加以利用.故D正确. 2.(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体吸收的热量可以完全转化为功 B.气体体积增大时,其内能一定减少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 D.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可能减少 解析:选AD.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知,热量可以完全转化为功,但要引起其他变化,A选项对.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知,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B项只说明气体对外做功,没有考虑热传递;C项只说明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没有考虑做功情况,故B、C 选项均错,D选项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传导具有方向性 B.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 C.气体的扩散现象具有方向性 D.能量耗散是从能的转化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方向性 解析:选ABCD.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4.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朱棣文等3人,以表彰他们在激光冷却和捕捉原子的方法上所作出的贡献.目前已应用激光将原子的温度冷却到10-12K的数量级,已经非常接近0 K,下列关于“0 K”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 K即0 ℃,随着科学的发展是可以达到的 B.0 K即0 ℃,只能无限接近,但不可能达到 C.0 K即绝对零度,随着科学的发展是可以达到的 D.0 K即绝对零度,只能无限接近,但不可能达到 解析:选D.0 K是热力学零度,也叫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不可达到的,所以正确选项为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 B.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C.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一定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