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入门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教学ppt课件

Part
03
灸法技术
艾灸法
艾灸法介绍
艾灸法作用
艾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 ,点燃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 灸法技术。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 痛证。
艾灸法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艾灸法操作时需选择合适的穴位,将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置于所选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一般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
安全防范措施
环境设置
确保治疗环境干净、整洁 1
,避免地面湿滑,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与维护
4
对针灸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规范操作
2
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
行,避免操作失误或不当
操作。
避免感染
3 确保针具、治疗部位和操
作者手部的无菌状态,防 止感染的发生。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不适合针灸的 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毒工作
对针具、治疗部位和操作者的手进行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干燥 等。
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 的经络,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运行气血。针灸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理论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 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针刺后不能立即洗澡,以免针孔 感染。
针灸前要排空小便,以减轻针刺 过程中的不适感。
针刺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刺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灸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禁忌症
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有严重心、肝 、肾疾病者以及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进行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中医针灸将与药物、推拿等其他中 医治疗手段结合,形成多元化治疗
方案。
数字化与智能化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中医针灸有望 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提高治疗效 果与效率。
科学研究深入
随着科学研究深入,中医针灸有望 揭示更多机理与疗效机制,为临床 提供更多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鱼际穴
属手太阴肺经,治疗咳嗽、咽干、哮喘等 。
曲池穴
属手阳明大肠经,治疗咳嗽、哮喘、咽喉 肿痛等。
尺泽穴
属手太阴肺经,治疗咳嗽、喉痹、咯血等 。
原穴、络穴及主治疾病
原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主要治疗内脏疾病。
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别出的部位,主要治疗胸胁和腰背部疾病。
背俞穴及主治疾病
•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主要治疗与脏 腑相关的疾病。
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穴位
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称为腧穴。它们是气血汇聚和出入的部位。
针灸的取穴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穴方法:根据疾病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辨证分析 确定穴位,再根据穴位位置进行定位和进针。
确定穴位时要注意准确性和安全性。
注意事项
进针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神经和血 管。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基本操作技术》课件

合谷穴
位于手背虎口处,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 痛等症状。
曲池穴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上肢麻木、疼 痛等症状。
下肢部穴位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常用于治 疗胃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具有调理月经、安神定志的作用,常用于治 疗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施针后需密切观察患者保暖,避免患者 受凉。
饮食调理
施针后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 食用刺激性食物。
针灸不良反应及处理
出血与血肿
施针过程中或施针后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应及时采取压迫止血或冷 敷处理。
晕针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晕针现象,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慌等,应及时停 止施针,让患者平躺休息,缓解症状。
避开重要器官
在施针时,应避开重要 器官,如眼睛、心脏等
,以免造成损伤。
掌握适应症
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掌握适应症 ,避免不恰当的治疗。
遵循无菌操作
在施针过程中,应遵循 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治
疗的安全性。
针灸护理要点
01
02
03
04
施针后护理
施针后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
观察不良反应
针灸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 、拔罐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感冒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 轻症患者,针灸治疗可以完全治愈感 冒;对于重症患者,针灸治疗可以缓 解症状,缩短病程。
头痛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 病,针灸治疗头痛具有很好的
疗效。
针灸治疗头痛的方法包括针刺 、艾灸、拔罐等,能够缓解头 痛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中医针灸教学课件ppt

颈椎病概述
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疾病,针灸治疗颈椎病可 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颈部附近的穴位,如风府穴、大椎穴、天柱穴等,同时根据患者 症状进行配穴,如上肢麻木加曲池穴、合谷穴等。
治疗周期与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颈椎病一般需要10-20次治疗,每次间隔1-2天,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 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和电脑等。
针灸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酸胀、疼痛 等感觉,属于正常反应,可适当休息 或热敷。
如出现晕针、断针、气胸等情况,应 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要点三
注意事项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应先 进行小剂量刺激,逐渐增加刺激量; 对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等患者,针 灸治疗需谨慎。
05
针灸学习建议
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
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包括正确的进针、运针、针刺角度和深度等,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
学习多种针灸手法
了解和掌握多种针灸手法,包括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以便更好地适应 临床需要。
注重临床实践
积极实习
参加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观察老师的治疗过程,了解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 法。
参与病人治疗
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对病人进行针灸治疗,积累实践经验。
,期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的禁忌
禁忌人群
针灸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对于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脏腑功能 低下者,以及妊娠妇女等,针灸应谨慎使用。
禁忌部位
有些特殊部位不宜进行针灸,如乳头、阴部等,防止造成意外 损伤或感染。
禁忌病情
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患有皮肤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症的患者, 针灸治疗应慎重考虑。
颈椎病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疾病,针灸治疗颈椎病可 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颈部附近的穴位,如风府穴、大椎穴、天柱穴等,同时根据患者 症状进行配穴,如上肢麻木加曲池穴、合谷穴等。
治疗周期与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颈椎病一般需要10-20次治疗,每次间隔1-2天,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 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和电脑等。
针灸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酸胀、疼痛 等感觉,属于正常反应,可适当休息 或热敷。
如出现晕针、断针、气胸等情况,应 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要点三
注意事项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应先 进行小剂量刺激,逐渐增加刺激量; 对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等患者,针 灸治疗需谨慎。
05
针灸学习建议
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
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包括正确的进针、运针、针刺角度和深度等,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
学习多种针灸手法
了解和掌握多种针灸手法,包括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以便更好地适应 临床需要。
注重临床实践
积极实习
参加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观察老师的治疗过程,了解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 法。
参与病人治疗
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对病人进行针灸治疗,积累实践经验。
,期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的禁忌
禁忌人群
针灸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对于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脏腑功能 低下者,以及妊娠妇女等,针灸应谨慎使用。
禁忌部位
有些特殊部位不宜进行针灸,如乳头、阴部等,防止造成意外 损伤或感染。
禁忌病情
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患有皮肤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症的患者, 针灸治疗应慎重考虑。
中医针灸培训ppt课件模板(完整版)pptx

留针与出针
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 体质而定,出针时要缓慢 捻转并拔出,防止出血或 滞针。
拔罐、刮痧等辅助手法介绍
拔罐
利用火罐或抽气罐产生负压,吸 附于皮肤表面,造成局部瘀血, 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 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
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 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 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 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
智能化辅助工具
开发针灸辅助诊断、治疗建议 等智能化工具,提高针灸服务
效率和准确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针灸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腧穴分类与定位、 刺法灸法技术等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面瘫 、中风后遗症等
针灸临床实践
病例分析、操作技巧、注意事 项及安全问题
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
在针灸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如局部 感染、气胸、神经损伤等,应立即停止 针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出现局 部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出现 气胸应立即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 式引流;如出现神经损伤可使用营养神 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VS
预防措施
为预防异常情况的发生,针灸前应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和过敏史等相关信息;针灸过 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针灸后应 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避免剧 烈运动等。
针灸作用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 祛邪,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独特的疗 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精选课件)针灸教学PPT幻灯片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
4
•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
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 腑 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
5
经络学说的形成
• 对“针感”传导的观察 • 腧穴疗效的总结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前 太阴
肺
中 厥阴
心包
后 少阴
心
前 太阴
脾
中 厥阴
肝
后 少阴
肾
阳(外侧) 腑(表)
阳明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阳
大肠 三焦 小肠 胃 胆 膀胱
.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
14
头(同名经交接)
手
(表里经交接)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
25
特定穴
(Special acupoints)
• 定义: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
• 分类:1.五输穴;
•
2.原穴、络穴;
•
3.俞穴、募穴;
•
4.八会穴;
•
5.郄穴;
•
6.下合穴;
•
7.八脉. 交会穴、交会穴;
26
(六)八会穴
•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 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
6
经络系统的组成 Composition of meridian system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会大杼
• 五、骨会大杼:大杼穴是膀胱经穴位,大 杼穴与骨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所处的部位 上。因脊椎骨两侧有横突隆出,形似织杼, 故名大杼。其次,大杼穴为多条经脉相会 处,而这些经脉均与肾有特殊关系,在祖 国医学认为“肾主骨”,大杼主治肩胛骨 痛、颈项强痛不可俯仰
血会膈俞
• 六、血会膈俞。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因为膈腧 从位置上而言:上则心俞,心主血,下则肝俞,肝藏 血,故膈俞为血会。又膈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而足 太阳多血。” 《备急千金药方》:“心痛如锥刀 刺,气结,灸膈俞七壮。”《医学入门》云:“主胸 胁心痛,痰疟,痃癖,主一切血疾。”《循经考穴 编》:“主诸血证妄行,及产后败血冲心。”《医 宗金鉴》云:“膈俞主治胸胁痛,兼灸痰疟痃癖攻, 治一切失血证,多加艾灸总收功。”《针灸逢源》: “治诸血证及胸胁痛。”《针灸聚英》:“主心 痛周痹。” •
髓会绝骨
• 四、髓会绝骨: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
骨中,骨赖髓以充养,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 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所以,又称脑为 “髓海”。这就上有髓海,下有髓会绝骨主治中 风,手足不遂,膝痛,胸胁胀等病症。因脑为髓 之海,故髓会绝骨为治疗脑病的主穴,有补肾健 脑之功,多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还可防止复中。
筋会阳陵泉
• 三、筋会阳陵泉:膝为众筋会聚之所。《素问· 经脉别论》 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故又有“肝合 筋”,肝为脏属阴,肝与胆相表里,胆为腑属阳,胆为阳 木,主春天少阳生发之气,俗称“一年之计在于春”,阳 陵泉,又为足少阳合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膝伸不得 屈,胁肋痛,口苦,主要有疏筋络,利关节,清肝胆之功。
二、八会穴
• 针灸取穴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学会八会穴: • 八会穴是指: •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 所会聚的腧穴。
• • • • • • • •
一、腑会中脘; 二、脏会章门; 三、筋会阳陵泉; 四、髓会绝骨; 五、骨会大杼; 六、血会膈俞; 七、脉会太渊; 八、气会膻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腑会中脘 ;
• 八总穴是几千年的经验结晶,是取得临床速效高 效的必备穴位。学会了它,就能对疾病建立起基 本的诊治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还是整体的、全局 的,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治。有了它,医者的心 中就有了理念的依靠。当然,经络的分布也很重 要,但你可以在以后临床的应用中慢慢地学习。 学了经络学说以后,这八个穴位的作用就会有更 加深入的了解了。”
• •
• •
八总穴歌要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疼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
• 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 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 • 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 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 • 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 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 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 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
脉会太渊
• 七、脉会太渊,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 当寸口部,因有肺朝百脉之说,所以当太 渊定为脉会,主治胸痹、心痛、脉涩、喘 息咳逆等心、肺二脏有关的疾病。因心主 血脉、肺朝百脉,故本穴多用于脉管疾患, 具有理气、活血、通脉之功。 •
气会膻中
• 八、气会膻中,因膻中位于上焦,积聚宗 气故称为气海。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之 清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得来的水谷精气 结合而起。宗气形成于肺而积于胸中,出 于喉咙,以贯心脉,助心以行血,为诸气 之宗,膻中,又为心包募穴。主治胸闷气 喘,噎膈气逆、咳嗽,具有调畅气机,宽 胸降逆之功。
三、局部取穴
• 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 邻近取穴。 • 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 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 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
针灸取穴的危险穴位
• 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哑门、风池等穴位, 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还有深刺哑门治聋哑。 • 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 是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 • 神阙 • 天突穴。等
一、腑会中脘:中医学认为,胃属土,为六腑 之大源,“六腑之大源”,说明胃在六腑中居 首要地位。中脘又为胃之募穴,当胃之部。主 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完谷不化,黄疸 等各种腑病,尤为治疗胃与大小肠病症的主穴。 就是说所有消化道的疾病首先要考虑使用中脘 穴。
脏会章门
• 二、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为脾之精气结聚之处。由 于“五脏禀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为精、气、血、津液 化生之源,故睥在五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是“盛 则可盛”。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完谷不化胁痛、 痞块、溺多白浊等各种脏病,尤以主治肝、脾疾患为重点。 是指由于脾气虚引起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针灸要 考虑取章门穴。” • 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神疲乏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 舌淡脉弱,四个方面的症状。如果再加上面黄、肌瘦、纳 呆、便溏等症状就是脾气虚的诊断依据。”
针灸入门
针灸取穴从六个方面考虑 :
• • • • • • 第一,八总穴; 第二,八会穴; 第三,局部取穴; 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第六,奇穴或经验用穴。
一、八总穴
• • • • • • • • 头面合谷, 颈项列缺, 胸脘内关, 脘腹(足)三里, 腰背委中, 胸胁阳陵, 少腹(三)阴交, 颅脑太冲’
筋会阳陵泉,特别是有关神经与关节的痉 挛性疾病,针刺阳陵泉常常会收到意想不 到的疗效。”
筋会阳陵泉
• 举例:患带状疱疹,发病已经半个月了,皮肤表 面的水疱已经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 斑。但是皮肤十分敏感,不能抚摸,左胸更甚。 全身时发痉挛性抽痛,特别是在夜间十二点至凌 晨三点,痉挛性抽痛加剧。针第一个穴位就是阳 陵泉,入针不久,病人说自己整个人都放松了下 来。随后我就再针刺两侧的内关与公孙,留针十 分钟。疼痛减轻。夜里睡得好,早晨的食欲也比 平时好。按上法连续针刺了五天,病人基本恢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