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 第十单元 经络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经络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经络[单选题]1.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A.胸背部分出B.头面部分出C.四肢肘膝以下分出D.四肢肘膝以上分出E.四肢末端分(江南博哥)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
掌握“经别、经络、经筋、皮部”知识点。
[单选题]2.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A.经筋B.经别C.别络D.皮部E.奇经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掌握“经别、经络、经筋、皮部”知识点。
[单选题]3.经筋的生理功能是A.主蓄积渗灌气血B.主联络机体内外C.主运行气血津液D.主束骨而利机关E.主经气的感应传导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经筋多附于骨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掌握“经别、经络、经筋、皮部”知识点。
[单选题]4.《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A.全身B.躯干C.头面D.肢节E.分肉之间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掌握“经络学说的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5.人体最小的络脉是A.别络B.孙络C.浮络D.经别E.经筋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掌握“经络学说的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6.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D.腹E.胸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掌握“十二经脉”知识点。
[单选题]7.手厥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内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其次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肯定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要点:1.六*的概念2.六*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败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成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打算寿夭的基本因素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病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1病因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
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即“辨证求因”。
一、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而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
只有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同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此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如:1.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3.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兼邪侵袭而致病。
4.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执业医师经络学知识点

执业医师经络学知识点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涉及到中医经络的起源、发展、分类、流注、络(穴位)、经络腧(经别)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执业医师,对经络学的知识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执业医师需要了解的经络学知识点。
一、经络学的起源与发展经络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医学理论,尤其是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两部经典著作中有关经络的记载。
《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到:“人之有病者,经络输溃者也。
”这表明了古代医者对经络的认识。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经络学逐渐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的分类与流注经络按其流行方向和部位可分为经、脉、络。
经脉包括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十四经脉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胆经、手太阴肺经。
奇经八脉有冲脉、督脉、任脉、带脉、冲任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
经络学研究经络的流注规律,即经脉的运行路径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按流注方向,经脉可分为循行经脉和别走系统。
循行经脉包括经脉表里、经前经后、经浮经沉、经行分离等现象。
别走系统包括经外奇穴、络穴分布等。
了解经络的流注规律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络(穴位)的结构与作用络(穴位)是经络中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部分,是中医治疗的关键点。
络的结构主要包括穴位、孔穴、分支、联络等。
中医经络学认为,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络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络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气血运行:刺激络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2. 缓解疼痛:络内的特定穴位刺激可以缓解疼痛,如针灸、推拿等疗法。
3. 诊断疾病:络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腧(经别)的分类与作用经络腧(经别)是经络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指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并纵贯上下、内外。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
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
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
常考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常考点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囊。
考点三:奇经八脉的特点
1.督脉:督脉的基本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
2.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3.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跷脉:分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6.维脉:分阴维脉和阳维脉。
阴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阳”。
常考点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如针灸、推拿、药物等。
【真题演练】
1.手三阳经的走向为:
A.从头走足
B.从足走腹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足
1.【答案】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章经络-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知识点。
(2)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故此题选择D选项。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细目一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要点一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要点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走向规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同名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位:阳明面额部;少阳头侧部;手太阳面颊部,足太阳头顶及头后部2.四肢部位:内侧为三阴,外侧为三阳。
肢内侧: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足内踝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中)肢外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
3.躯干部位:足三阳:阳明前;少阳侧面;太阳后。
手三阳:肩胛部;手三阴:腋部腹面内向外:肾、胃、脾,肝。
要点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要点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如此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心包焦胆肝。
(费大卫劈心小段,旁神细心包交胆肝)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特点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与正经有所不同:一是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二是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属络关系;三是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要点二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1.督脉的循行部位主干: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中与手三阴经交会。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2)四肢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躯干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
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与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如《素问·血气形志》说:“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首尾相贯、依次衔接,因而脉中气血的运行也是循经脉依次传注的。
同名手足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胸部
B.头面部
C.上肢末端
D.下肢末端
E.四肢末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第三节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特点
(1)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奇者,异也。
奇经八脉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如上肢无奇经分布;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循行;奇经八脉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关系;相互间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与女子胞、脑、髓及肾脏等关系较为密切。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督,有总管、统率的含义。
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考点):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与六条阳经在大椎穴相交会(考点)。
②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关: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及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考点)。
(2)任脉:任,有担任、妊养之意。
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②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功能有关(考点)。
(3)冲脉:冲,有要冲、要道的含义。
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故有“十二经脉之海”(考点)、“五脏六腑之海”之称。
②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皆以血为基础,冲脉又称“血海”(考点),因此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娠与冲脉盛衰密切相关(考点)。
(4)带脉:带,有束带之意,指带脉循行绕身一周,“束带而前垂”的特点。
主要生理功能:
①约束纵行诸经;②固护胞胎;③主司带下。
(5)跷脉:跷有轻健敏捷的意思,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司眼睑开合(考点)。
②主司下肢运动(考点)。
(6)维脉:维有维系连接之意。
主要生理功能: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
例题解析
循行于人体腹面正中线,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作用的经脉是
A.任脉
B.冲脉
C.督脉
D.带脉
E.阳维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任脉循行于人体腹面正中线,具有调节阴经气血的作用。
下列各项,具有司眼睑开合作用的是
A.督脉
B.冲脉
C.任脉
D.跷脉
E.带脉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跷脉主要生理功能:①主司眼睑开合。
②主司下肢运动。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2)运输渗灌作用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
(4)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
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络属脏腑,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故可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3)指导疾病的治疗:
①指导针灸和按摩:针灸与按摩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端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②指导用药:
“药物归经”——某种药对某脏、某经有特殊治疗作用,即将该药引入该经。
“引经报使”——某种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的治疗某脏、某经的病变。
【A1型题】
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
A.大肠经
B.小肠经
C.膀胱经
D.心包经
E.肝经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肝经。
【B型题】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太阴脾经
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
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
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