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之经络

十二经脉之别络
十五别络 任、督脉之别络 脾之大络 “浮络”
“孙络”
7
经筋
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 。
生理功能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机能
皮部
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
生理功能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理变化。 8
第四章 经 络
1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概念、 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相互 联系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第一节 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
足三阳经
经别
含义
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
称“十二经别”。
循行分布
“离”、“入”、“出”、 “合” 循行特点
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
奇经八脉
含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 脉、阳维脉的总称。
分布和走向
无络属关系 无表里配合
生理功能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蓄溢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 为密切。 6
络脉
含义
是十二正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属络脉之较大者。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专家讲座

第26页
二、十五别络
1、概念: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 脉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 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2、生理功效:
(1)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络;
(2)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筋肉体系。经 筋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屈伸。正 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也。”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28页
二、 经络学说应用
(一)阐释病理改变 1、传递病邪 —(1)外邪经过经络内传脏腑:
外邪 皮毛 孙脉 络脉 经脉 脏腑 (2)脏腑之间疾病经过经络相互传变:如
肝气犯胃、肝火犯肺、肾阳虚水气凌心射肺。
2、反应脏腑病变 牙痛 胃肠火盛;目赤肿痛 肝火上炎; 两胁、少腹胀痛 肝气郁结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3页
五、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指端
头面部
足趾端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心中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中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4页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5页
第三节 奇经八脉
阴、阳维脉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
三阴经交会处,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
督脉会合。 2、基本功效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24页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1、 概念:经别,即别行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 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主要支 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桥梁和枢纽,是血气灌注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通道。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具有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基本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这种沟通联系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尤其是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体表,每条经脉对内与脏腑发生特定的属络关系,对外联络筋肉、关节和皮肤。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并纵贯上下、内外。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这种联系表现有特定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即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的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以及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指出经脉与目、舌等五官九窍的密切联系。
因此,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五官成为五脏系统之苗窍,反应脏腑经络组织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经过经络的沟通联络而密切联系。
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分别属络脏与腑,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等,又通过经别和别络加强联系,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2.经络是体内病变形之于外的途径 3.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取穴
在针灸推拿治疗时,必须先运用经络学说进行辩证,断定疾病属 于何经,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线路和联系范围来选定穴位,叫 做~。
二、别络
概念 功能
(一)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二)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帅其他络脉 (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
概念 功能
四、皮部
概念 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上肢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在内踝上8寸以下,肝经在前,脾经在中。
3.躯干部
手三阴经——从腋下出于体表 手三阳经——肩胛部 足三阴经——胸腹部 足三阳经——阳明经—胸腹面
太阳经—背面 少阳经—体侧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四、表里关系
五、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旁
足大趾端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
常考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常考点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囊。
考点三:奇经八脉的特点
1.督脉:督脉的基本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
2.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3.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跷脉:分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6.维脉:分阴维脉和阳维脉。
阴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阳”。
常考点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如针灸、推拿、药物等。
【真题演练】
1.手三阳经的走向为:
A.从头走足
B.从足走腹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足
1.【答案】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章经络-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知识点。
(2)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故此题选择D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头面分布着六阳经。 手足阳明经行于前,分布在面部、额部; 手足少阳经行于中,分布在头侧部。 手足太阳经行于后,分布在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足厥阴肝经分布在 巅顶部。 )
掌握头面部十二经脉分布的意义: 指导诊断(不同部位的头痛,反映不同经脉的病 变。);指导治疗,针灸选穴和选用引经报使药。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 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至今,仍未发现经络实质。由于经络是运 行气血的道路,有人指出经络是血管;由于经络是联络 全身的道路,有人认为经络是神经;也有观点认为经络 是神经血管的整合。种种认识,均未能反映经络的本质。
虽然没有发现经络的实质,但有关经络现象都得到 了证明。如循经感传,经络敏感人,经络敏感现象,针 感的诱导、阻滞等。
三、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如环无端”,十二经脉分布 于圆环中,上交一经,下接一经,规律如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 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从而构成一个循环无穷, 往复不止的路径。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者……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生理上,经脉是联络全身,运行气血的道路。心的 经脉上通于舌,所以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与舌关系密 切。
病理上,经络可成为传递病变的途径,肝的经脉夹 胃入肺,所以肝火可以循经犯肺、犯胃,灼伤肺胃的脉 络,引起咯血、吐血。
指导诊断,指导治疗。(病理分析,就是对诊断的 指导,而循经选穴、引经保使,则是对治疗的指导。)
第五章 经 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走向、交接、分布、表里络 属关系、流注次序,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和气血津 液,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 且可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 治疗,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历代医家所重 视。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如网络一样遍布全 身,循行部位较浅,与脏腑无直接的联系。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经者,径也,径直者 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经脉和络脉共同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
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有三,分别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灵枢·营卫生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指端或足趾端交接。 例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相交(手三 阴经与手三阳经相交,为里表两经相交),足少阳胆经 与足厥阴肝经在足趾断相交(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相交, 为表里两经相交)。
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为手足同名经相交。例如,手 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三)躯干部 手三阳经分布在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 足三阳经,足阳明经行于前(胸腹),足
太阳经行于后(背腰),足少阳经行于侧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胸腹正中线向外排
列的顺序是,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足厥阴经。
阴经在胸中交接,由多交少(3,2,1,3)。例如,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四、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全身,在体表分布有一定规律。
(一)四肢部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阳明经分布在前
缘;厥阴、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 (注意内踝上八寸上下,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的分布。) 如手少阴心经分布在: 下肢外侧后缘分布的经脉是:
上,由外向里的,而《经脉》却记载了十二经脉由上及 下,由下及上,由里及外,由外及里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 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图: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道路。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含义有二,一为气血运行的道路,二
是联络全身的道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纵行分布,(五十六经 脉,只有带脉是横行的。)循行部位较深(“伏行分肉 之间”),与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络属关系)。
三阴三阳
三阴
三阳
太阴(阴气盛) 阳明(两阳合明) 分布在前
厥阴(阴气尽) 少阳(阳气少) 分布在中
少阴(阴气少) 太阳(阳气盛) 分布在后
《内经》依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阴阳分为三阴 三阳。
阴阳关系即表里关系,三阴三阳配合,太阴合阳明, 少阴合太阳,厥阴合少阳。
体表分布规律,多者在前,少者在后,最少者在中。
十二经脉可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二、走向规律(循行方向) 《灵枢·经脉》以前,关于经脉的走向都是由下向
络脉有三,分别为别络、浮络和孙络,是经脉的分 支。
五版教材,指出的经络系统的组成为经脉、络脉、 经筋和皮部。
❖
十二经脉(正经)
❖
经脉 奇经八脉
❖
十二经别
❖ 经络
❖ ❖ ❖ ❖
十五别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个要素组 成。
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凡属于五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于 六腑,循行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 十二脏腑,(增加心包为一脏,或曰心包络,合六 脏之数,应三阴三阳。)分为十二经脉。